11月22日11:30長春火車站出發直接上了沈陽北至齊齊哈爾的火車,大約14:20抵達本次行程的最後一站——哈爾濱。 早些時間以0.8折的價位買了23日回上海的機票。在火車站附近找了華融飯店(3萬攜程積分換的)住宿地後開始信步游覽。從火車站坐6路車,一站路就到了秋林公司。因為秋林這家百年老店,這一帶是哈爾濱的重要商圈之一——秋林商圈。 了解到哈爾濱是一座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而且它最初的建設者就包括了來自歐洲、亞洲甚至美國的僑民們。這也就不難理解這座城市為何洋溢著濃濃的異國情調。哈爾濱原是松花江畔的一個小漁村。自1898年中東鐵路修建以來,這裡就彙集了以俄僑居多的多國籍、多種族的富商巨賈以及僑民們。他們同中國勞動民眾一道成為哈爾濱的最初建設者。投資者和冒險家們在這裡辦工廠、建賓館、開餐廳、放電影,使哈爾濱處處可見“西洋景”。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
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秋林公司屬“巴洛克”建築。“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不圓的珍珠,轉意為非常規的美,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來稱呼那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建築師們以自由奔放的格調來表達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於是形成巴洛克建築風格。 1900年5月14日,俄國商人秋林(Chu- rin)在哈爾濱開設了“秋林洋行”。當時秋林公司屬於哈爾濱生意最好的公司。
秋林公司的創辦人秋林出生在伊爾庫茨克,1857年開始了在遠東的商業活動,在1867年他和他的一些伙伴開辦了秋林公司。最初,他在俄國大部分遠東的城市開分公司,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他在中國東北地區幾個城市,包括哈爾濱、大連、營口等地也開了分公司。那個時候,秋林公司是整個中東鐵路的最大、最主要的供貨商。俄國的內戰影響了在哈爾濱的秋林公司的生意。到1927年,哈爾濱已經開了3家秋林公司商場,秋林公司在哈爾濱還有幾家生產煙草、彈筒、茶葉、香水香料、香腸、油漆、白酒、葡萄酒、肥皂、醬醋、皮毛的工廠。歷經百年風雨,秋林至今仍是東北亞地區商業品牌的代名詞。這裡銷售的道裡斯紅腸和大列巴(面包)有正宗的俄式口味,每天都有許多游客在此排隊購買。 1.4公裡長的中央大街同樣是哈爾濱的標志性街道,有如廈門的中山路,兩側遍布著風格各異的老建築,地面由70萬塊方磚組成,街的盡頭就是松花江。。中央大街是一條道道地地的“洋街”,始建於1900年。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湧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許多俄國人在此開店設鋪,牌匾多用俄文。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築,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人們在此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異國商品: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瓜哇的砂糖…… 現在,中央大街一如既往地繁華。馬迭爾西餐廳的冰糕和酸奶,仍保持100年前的風味。我還在它對面的華梅西餐廳吃了俄式罐燜羊肉,是把羊肉和番茄放在一起燜爛,香中略帶酸甜。 在中央大街的特產店買了腌馬哈魚。事後證明在中央大街購買特產就像在廈門中山路購買特產一樣,難免“挨宰”。一模一樣的馬哈魚,我在中央大街買的是30元/斤,在秋林公司只需22元/斤。該如何選擇,大家心中應有數了。 23日12點從博物館出發到中山路99號民航大廈乘到機場的大巴,3點多的飛機到晚上6點抵達上海浦東,圓滿結束東北兩省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