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位於貴州省西部,東經104º33--105º15,北緯26º03--26º55,東西長68.8千米,南北寬96.8千米,東鄰納雍和六枝特區縣,南接盤縣及普安縣,西連威寧縣和雲南宣威市,北與赫章縣毗鄰。有“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的意境。
水城歷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漢陽縣,今水城縣境,屬漢陽縣所轄。明屬水西宣慰司轄地,水西分中水、下水、底水三部。
水城有農民畫。踏著“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的詩意,來到我們的身邊。
水城農民畫是根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刺繡、蠟染、剪紙、雕刻等民間藝術土壤之中,這些作品或表達本民族的歷史,或表達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把這種情緒或表現在滿足自己物質生活需要的衣物上,或表現在滿足自己精神生活的紙上,這就是水城農民畫的來源。“喜歡哪樣‘畫’哪樣,怎樣好看怎樣畫”是水城農民畫的一大特點。水城民間畫師在表現這些內容時,往往把當地的民俗、生產生活、自然風景等事像無拘無束地融會進去,大膽地發揮想像,表現出一種純樸、自然、率真、坦誠的風貌,在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中,不失誇張和錯位,這些都表現出了水城農民畫固有的鄉土特色和泥土氣息。
水城農民畫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才開始走出大山,進入現代人生活視野的。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不斷地扶持,水城農民的現代民間繪畫以其獨有風格一次次亮相全國,得到了有關專家的好評。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楊先讓教授說水城農民畫“古樸、渾厚、純真、大膽、潑辣、新奇”。馮真教授稱這些作品“自然淳厚、絢爛活潑,充滿了泥土芬芳”。1988年,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局把水城縣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水城縣贏得這樣的稱號並不是偶然的。首先是這裡生活著一大批從民間繪畫中走出來的“畫家”,另外,他們的作品這些年來不斷走向全國走向海外,不少作品獲獎並被有關機構收藏,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分支,他們為水城爭得了榮譽,留下了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公開出版的《中國水城農民畫》一書,收錄了各個時期農民畫代表作80余幅,集農民畫之大成,為農民畫留下了生動的畫卷。
水城縣是“全國農民畫之鄉”,農民畫很有地域特色。1984年水城縣文化局將少數民族特有的挑花、刺繡、蠟染等民間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挖掘出了一種具有水城特色的現代民間繪畫-“水城農民畫”。中央美術院院長楊先讓教授對其作了高度評價:“它們已不再僅是供別人吸收創作養分的粗原料,而是具有獨特民族氣派和獨立藝術語言的本源藝術品。” 在此期間,水城境內先後有兩百多名作者在全省乃至全國獲得了許多大獎,不少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有的還銷到了國外。 鑒於其卓越的成就,2002年水城農民畫《秋收》獲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作品邀請展一等獎。近幾年來,其他數百件作品在全國、省、市的多個活動中獲得金獎或銅獎。
水城農民畫以其自由、誇張、色彩艷麗的藝術形式和大膽、潑辣的藝術手法,集蠟染、刺繡、挑花、剪紙等民間藝術為一體,被譽為“中國農民特有的藝術語言”。
當“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的時節,陶然水城農民畫,水城農民畫理當是水城民俗文化中當之無愧的藝術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