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一八七二年——一九零八年)是清朝入關後第九代皇帝。
一八七五年至一九零八年在位,愛新覺羅氏,名載湉。
載湉系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賢親王之第二子,其母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後之胎妹。
按輩份排列,既是同治帝的堂弟,也是同治帝的表弟。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時生於醇王藩邸槐蔭齋。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年僅十九歲的同治帝因病死於養心殿。
同治帝無嗣繼位,由慈禧太後作主,將年僅三歲半的載湉接入宮中,入繼為帝。
第二年正月二十日登極,年號光緒。
因年幼,由慈禧太後“訓政”。
一八八九年光緒帝親政。
至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
慈禧太後於同年八月初六日發動政變,再出“訓政”,光緒帝被軟禁於中南海瀛台。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一九零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先慈禧太後一日死於瀛台涵元殿,時年三十八歲。
其廟號謚號全稱為“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無子女。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申刻,光緒帝梓宮奉安於西陵金龍峪崇陵。
按常規皇太子應從載淳下一輩近支宗室中擇立。
然而慈禧太後卻執意選擇了載淳的叔伯兄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她也成為當然的養母,從而使她可以再次垂簾聽政。
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載湉悲劇的一生。
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後命年僅4歲的載湉繼清文宗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號光緒。
自光緒二年(1876年),載湉開始在毓慶宮入學讀書,師傅翁同龢力圖把他培養成一位有作為的青年皇帝。
光緒十三年(1887年),載湉舉行了親政典禮,然而慈禧太後又玩弄政治伎倆訓政了兩年,才允許載湉親政。
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帝,慈禧太後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兒為皇後,使光緒帝在親政與大婚後仍然形同傀儡。
載湉親政後最受震撼的莫過於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
中日甲午之戰,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
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由於變法直接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利益,而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因無實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後黨發動戊戌政變,導致變法失敗。
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後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無枷之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淪陷。
慈禧太後攜光緒帝逃往西安。
支持變法的光緒寵妃珍妃,力主皇帝應留京抗戰,慈禧太後對她早有切膚之恨,臨行前令人將她推入井中溺死。
而此時的光緒帝竟只能下跪懇求而無力阻止慈禧太後的肆虐!
第二年自西安回鑾後,光緒帝仍居瀛台,形同廢帝,惟行光緒年號而已。
光緒帝本來體質孱弱,加之多年的抑郁與憤懣,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慈禧太後一天去世,年38歲。
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
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金龍峪崇陵位於泰陵東南九裡左右,是清陵中建築年代最晚的一座,至今不過九十多年。
地宮中除葬著光緒皇帝外,還附葬著孝定景皇後葉赫那拉氏。
清德宗孝定景皇後葉赫納喇氏(1868-1913年),都統桂祥之女,慈禧太後之內侄女。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慈禧太後為德宗納聘。
十五年(1889年)正月,立為皇後,長德宗3歲。
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進逼北京,隨皇太後出逃至西安。一年後還京師。
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承大統,稱之為兼祧母後,尊為皇太後,上徽號隆裕。
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攜宣統帝下詔退位。
兩年後卒於紫禁城後宮,年46歲。
合葬清西陵之崇陵,祔太廟。
謚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
孝定景皇後是清代最後一位皇後。
神廚庫院的西面是宮前廣場:

(宮前廣場)

(近觀崇陵)
神廚庫院西側大路中央為神道小碑亭:

(小碑亭)
神道小碑亭內建謚號碑:

(謚號碑)
謚號全稱為:
“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石碑上刻有“宣統尊親之寶”的印章。
小碑亭北是三路三孔石拱橋:

(三路三孔石拱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