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建於遼代,屬皇家寺院,還具有遼代皇室祖廟性質,因此很大氣,也因此在大同所有的旅游景點中被排在了第二,但這次被在下降了一級,呵呵呵。
上寺的大雄寶殿為現存最大的遼代建築,殿內正中的五方佛及兩側的二十護法諸天塑像為明朝文物,諸天姿態、神情各異,但身體都前傾十幾度,以示對佛主的尊敬,而對參觀者而言,如此則更多了一分逼人的活力。殿內的牆壁上也有數百平米的壁畫,可惜因光線昏暗看不太清楚。據介紹,上華嚴寺內還保存有許多珍貴的碑刻、文物,我能看得懂的好像是有明代書法家文征明的碑刻。
上寺除了大雄寶殿還有一處不大但很精致的小院落供僧人們禮佛及生活起居之用,小院子裡促了很多鮮花,品種雖非名貴,但都正在怒放,姹紫嫣紅中更顯小院的安靜、吉祥。
下寺的主要殿堂為薄伽教藏殿,內有30余尊遼代極品塑像,其中名氣最大的便是進門左側上一尊合掌露齒菩薩像,姿態優美、生動、獨特,大殿兩側立有38座藏經大櫃,據說藏經逾18000冊,但作為游客,我們只能是隔著柵欄數數緊閉的櫃門。
上、下寺的兩大殿的台基都很高,有四米多高,正面的開間很闊,給人以大氣磅礡之感,兩殿均坐西朝東,據說是源自遼人對太陽的崇拜。下華嚴寺現為大同博物館,薄伽教藏殿的偏殿內展出的文物向我們述說著曾為軍事重鎮、繁華西京的大同的輝煌歷史,可惜,曾經的榮耀都已成追記,今天的大同,除了保留下來的遼金文化,給我們最深刻的印像的恐怕只剩下黑金了。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或從殿堂結構上看,華嚴寺的上、下寺都屬同一寺院,但不知何故分為了上、下兩寺,進入參觀要分別購票,門票均為二十元,原以為又是後人為了門票故活生生地將華嚴寺一分為二,可向寺裡的講解員打聽後才得知,早在明朝中期這華嚴寺就被分為上、下兩寺了,再問原故竟無人能說明白,這反倒激起在下強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
可惜查了半天也未能找到答案,意外的倒是看到有資料說文革前的一九六三年,有關單位將原來獨立的上、下兩寺曾合並為一寺。可沒多久後的文革時華嚴寺被改做大同市博物館,這反而使這座古寺的建築、塑像、碑刻、藏經都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改革開放後華嚴寺又被分為了上、下兩寺,上寺為佛教活動場所,有僧人;下寺仍為博物館。歷史,就是這樣輪回著、重復著。
大同市內的景點相距都不遠,均可步行到達,從華嚴寺到九龍壁十幾分鐘就可走到。九龍壁原為朱元璋兒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位於大同東街路南的一處不大的院落內,高8米,厚2米,長45米,是國內現存最老最大的琉璃照壁,入內參觀門票十元。
有人說花十元進去就看這面牆很不值,有這想法的人大可不用購票入內,龍壁四周的酒樓賓館二樓以上都清楚看到,但我以為坐在龍壁前樹蔭下的石凳上看眼前九龍翻江倒海、想像那時王府的繁華熱鬧,十塊錢,值!

華嚴寺在進行大規模建設,再去可能會大變樣


僧人、僧舍

僧人種的花



九龍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