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王朝
吳哥王朝從802年到1432年,也就是中國從唐末,經宋,至元朝的時間。其中802年-1201年400年間的25位國王都進行過吳哥城的建設。9-15世紀,吳哥一直是高棉王朝的首都。吳哥在阇因跋摩七世期間達到鼎盛,但建設工程耗盡國力,吳哥王朝逐漸衰落。1431年吳哥被暹羅(泰國)攻占,遭到掠奪和嚴重破壞,時任國王放棄吳哥,移都金邊。整座吳哥城湮沒於叢林深處,直到1861年被一個尋找珍稀蝴蝶的法國探險家穆奧重新發現,吳哥一直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和記憶中,甚至不為當地土著所知。
還是不解於吳哥怎會消失得如此徹底,作為書寫了一個民族六百年輝煌歷史的地方,即便消失於人們的記憶,也應當記載於史料,而如果其見於史料,至少應該是以“消失的王城”的神秘光環,吸引著前赴後繼的探尋者,怎會如此悄然湮滅,連一個背影或一聲嘆息也沒有留下?
幾個有名的國王:
阇因跋摩二世(802-850),統一全國,定印度教為國教,確立“王神合一”的理念
因陀羅跋摩一世(877-889),最早在吳哥城附近修建宮殿和寺廟,即現存的羅洛士群
耶蘇跋摩一世(889-900),將王宮遷到今天的遺址處
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太陽王”,開始修建吳哥寺
阇因跋摩七世(1181-1220),吳哥最有成就的國王,在位期間吳哥疆土最廣,達到鼎盛。他放棄印度教,引入小乘佛教。建造了巴楊寺,留下了“高棉的微笑”。
因陀羅跋摩二世(1220-1243),繼續建設,吳哥建築接近尾聲。
阇因跋摩八世(1243-1295),曾下令恢復印度教
宗教
從上述歷史可以看出,印度教和佛教在吳哥有過幾次更迭。印度教是1世紀傳入柬埔寨的,但阇因跋摩七世時,被小乘佛教取代,而阇因跋摩八世又恢復了印度教,並下令毀掉佛教的雕像,這一過程在聖劍寺體現得尤為真切,那裡可見到大量佛教雕像被印度教徒毀掉的殘跡(還好佛教徒沒有這麼干,我們才能看到這麼多佛教與印度教共存的文物)。印度教直到1431年才完全消失。今天的柬埔寨以小乘佛教為國教,據說他們的僧人只需遵守“過午不食”,而不拘葷素。
寺廟
吳哥古跡以“大吳哥”(吳哥城,Great Angkor)和“小吳哥”(吳哥寺,Angkor Wat)為中心,涵蓋45平方公裡的範圍,在其中分布了600余座寺廟、宮殿、佛塔等,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吳哥國王信奉“人神合一”的思想,生前選定一個神,建造寺廟供奉,希望死後能與神合為一體,所以每個國王都修建寺廟。給神住的地方用石頭修,人住的宮殿則是木制的,因此至今寺廟得以保留,而皇宮已蕩然無存。
建築
吳哥寺院中心是供奉神靈的“中心殿堂”,除此之外,一般會有“藏經閣”、樓門和塔門,以及倉庫、平台、回廊、圍牆等附屬建築。寺院有的是在在一個平面上展開的“平地”式,有的是建在山頂的“山丘式”。中央殿堂有的是建在數層台基(平台)基礎上,高於附屬建築的“金字塔”式,有的是與附屬建築在同一平面上的“平面式”。金字塔型的寺院各層台基之間的台階往往是極窄極陡的,70度以上的角度,寬不過十幾釐米,需要側身用上雙手才能攀登。吳哥人認為通往天國的路應該是艱難的,人要上去必須五體投地。回廊有的是兩圈,有的是三圈,圍繞著中心殿堂。吳哥人將中心殿堂視為像征宇宙中心和眾神居住之所的須彌山,回廊像征喜馬拉雅山脈,護城河則像征大海。(注:下文中的回廊和圍牆以最外層為第一,依次向內為第二、第三)
吳哥的寺廟多以東西為軸,大多數的寺廟中心殿堂以東為正面,只有吳哥寺是以西為正面。
修建較早的寺廟使用磚砌,如羅洛士群、比粒寺、東梅奔寺等,9世紀開始使用砂岩。在早期,人們精心搭配顏色相近的砂岩,而12世紀以後,因為材料逐漸缺乏,不同顏色的砂岩也被堆在一起了。
建築方法基本上都是將石材根據其表面的形狀堆疊壘砌而成,石塊之間沒有黏合劑,用這樣的方法建造屋頂,只能將石塊一層層一點點向中間突出,終至合攏,因此建不成大的殿堂,室內空間都很陰暗狹小。
吳哥的建築被建築學家們分為早、中、晚期的十幾種風格,外行人看不出那麼多門道,不過也能看得出以浮雕故事裝飾回廊的吳哥寺(吳哥風格)、佇立著眾多四面塔的巴楊寺(巴楊風格)、注重頂部裝飾的女王宮(女王宮風格)之間的不同之處。
雕刻
吳哥寺廟的最大特征,便是在柱子、牆壁、門楣乃至天花板等等所有看得到的地方遍布的精美雕刻了。像吳哥寺這麼大規模的建築從台基、回廊到塔頂隨處可見浮雕,如同“覆蓋著一層精心編織的幕布一般”,古代吳哥人的執著不能不讓人驚嘆。
唯一沒有雕刻浮雕的是茶膠寺,寺廟主體完成後因為建造者的突然去世而停工(也有說法是寺廟遭遇過一次雷擊,國王認為是不吉利的像征,遂放棄了繼續修建)。這座沒有雕刻的寺廟證明了吳哥人的建築順序是先壘砌,再雕刻,而不是將雕刻好的石塊進行壘砌的。
細心觀察,在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地方,能夠發現一些未完工的雕刻。據說是因為寺廟的落成日期都是早就選定的“黃道吉日”,並不是根據工程量科學測算的,而一旦竣工儀式完成,就不能再繼續工作,所以工匠們只能從“看得見的地方”先著手,像雕刻這種最後的工序,就難免有遺漏之處了。(吳哥寺第二回廊東面背面的牆壁上,有一個只勾畫了廓形的女神像;吳哥寺東北浴池北面牆壁上有尚是草稿的天女浮雕)。
阿蔔娑羅(Apsara)
吳哥的雕塑中,本人最喜歡的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仙女們了,不管是有名的還是沒名的,女神的神情、發型、紗裙乃至裝飾品都每每不同。也許是靈光乍現,也許是想在工作中添加點樂趣,吳哥的工匠們留下了一些造型與眾不同的仙女,尋找她們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比如所有的仙女都是雙唇合攏的,而吳哥寺西塔門背後則有一尊露齒微笑的女神;所有的仙女都是裸露上身,下穿紗裙的,而吳哥寺第一回廊東外側牆壁的一尊女神只有卷在腰間的裝飾品,未著紗裙;比粒寺甚至有一尊長著野豬臉的女神(據說是拉克希米幻化成了比濕努的化身之一—野豬)和長著四張臉的婆羅摩神的老婆的雕像。肚子上刻了兩道妊娠紋的是生過孩子的女神,偶然聽到一個導游說還可以分辨女神是單身的還是有男朋友的,可惜沒聽到該怎麼分辨。(吳哥寺西塔門內側南面和第二回廊東側堪稱“女神畫廊”,塔遜寺的女神像也值得細看)
維修與保護
吳哥是柬埔寨的寶庫,但是柬埔寨無財力,也無人才承擔維護和修繕。於是聯合國和很多其他國家施以援手,“認領”了一些古跡負責維護。法國人的維護工程已經進行了約100年了,跨過護城河通往吳哥寺的橋,一半是法國人重修的,較為平整,另一半則是破敗的原樣。
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些修復工程:
日本人修復了巴楊寺、斑黛喀蒂寺、十二塔廟、吳哥寺的西參道和北藏經閣;意大利修復了比粒寺;德國修復了神牛寺和吳哥寺的雕刻;美國人修復了聖劍寺和塔遜寺;瑞士人修復女王宮;法國人修復了癩王台、豆蔻寺和巴公寺。
值得鼓勵的是柬埔寨1995年設立了Apasara(吳哥地域古跡保護機構),負責吳哥地區的所有古跡並管理參與維修的外國機構,而且內戰中停辦的大學也已開始輸出一些本國的考古和建築人才。
本次因為維修或保護而不能近觀的幾個景點,雖然理解,但還是很遺憾:
吳哥寺只能走到第二層平台,通向第三回廊的陡峭台階,以及上面的中央殿堂從2007年6月開始維修,不得攀登和入內。
吳哥寺第一回廊的東面南側攪拌乳海浮雕的一部分聯合國的一個什麼組織正在維修,不能近觀。
女王宮第三圍牆以內,包括中央殿堂、南塔、北塔以及兩座藏經閣,均禁止進入。眾多精美雕刻,包括有“東方蒙娜麗莎”之稱的女神像,都只能遠眺。
巴方寺,法國人的工地。從1954年就在修了!!!
像鄰居一樣的托瑪儂神廟和周薩神廟,導游手冊上寫的還是“托瑪儂神廟還可以看到當初建成時的樣子,而同時期的周薩神廟則損毀嚴重,因為法國遠東學院對托瑪儂神廟進行了10年以上修復工程”。其實現在周薩神廟的修復程度已不亞於托瑪儂神廟了,因為這是中國政府認領滴,2000年開工修復,2006年已經完工,咱們效率就是高嘛!旁邊的展板上還可以看到修復工程的解說圖,中文的,很親切。而且看了才知道多不容易,已經根本就是廢墟一片了,修復時要盡量使用原來的石材,這可比拼圖難多了,實在找不到的用新的填補,再補刻上浮雕。
最讓人擔心的是印度,他們認領了塔布蘢寺!現場沒看到多少人在工作,只有一個地方,紅色的鋼管架成三角形,撐住了要塌的屋頂。就為了塔布蘢寺,大家也要趕快去看看吳哥,想想布滿紅色鋼管的寺廟,該有多可怕,而且就算鋼管可以撐住石塊,他們又打算怎麼對付那些大樹呢?根本就是Mission Impossible嘛!而且印度人有過好心辦壞事的記錄,據說上世紀末,印度的專家維修吳哥寺的時候,用化學粉劑擦拭了第一回廊的浮雕,結果腐蝕了石頭,破壞了浮雕。真是既替印度人擔心,又替塔布蘢寺擔心啊!
主要的神靈
印度教神靈眾多,還有各種合身和化身,而且之間的關系也很復雜,主要的幾個神:
濕婆神(Shiva):破壞之神,兼具破壞與創造、生殖與毀滅的雙重性格。是很受敬仰的神。居住在Kalashi山(即西藏的岡仁波齊山,從來沒有人成功登頂,因為濕婆神會發怒),座騎是神牛難底(神牛寺有難底的雕像)。有多種不同的表像,其中最常見的是林迦。濕婆神額頭上長著第三只眼睛,可以噴出神火燒毀一切。傳說濕婆神和妻子烏瑪一同靜修,烏瑪先醒來,請求愛神卡瑪叫醒濕婆神,卡瑪搭弓准備射箭時,濕婆神的第三只眼睛噴出神火燒得卡瑪行銷骨滅,烏瑪非常內疚,請求濕婆神讓卡瑪復活,但復活後的卡瑪沒了形體,只有靈魂,所以說愛是無形的(在女王宮可以找到愛神欲向濕婆神射箭的浮雕)。
比濕努(Vishnu):保護之神,座騎是聖鳥伽魯達。比濕努神躺在大蛇盤踞如床的身上沉睡,當一“劫”(宇宙循環的周期)開始的時候,比濕努就會醒來,從他的肚臍長出一朵蓮花,婆羅門神從蓮花裡出來創造世界,一“劫”結束時,濕婆神出來毀滅世界,如此往復循環(高布斯濱的水下有關於此場景的雕刻)。比濕努神性格溫和,會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化身降臨人間,比如“攪拌乳海”時化身神龜支撐曼陀羅山;化身侏儒向魔王要求三步之地,結果三步即跨越了天、空、地(豆蔻寺的浮雕);化身羅摩,即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在神猴將軍哈奴曼協助下戰勝魔王,奪回妻子悉多。比濕努的妻子拉克希米是完美女性的像征(豆蔻寺的拉克希米浮雕比較有名)。吳哥寺西塔門有一尊4米高的比濕努神像。
婆羅摩(Brahma):原本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創造宇宙的神,眾神之首,座騎是靈鳥漢薩或靈鳥拉的車。但是在印度教盛行的時候,常被降為比濕努或濕婆的附屬,地位較前兩位低。在民間也不如前兩位受歡迎,雕塑也比較少。(高布斯濱的水流下有一尊完整的婆羅摩浮雕。吳哥寺第一回廊東面南側出現了5個頭的婆羅摩神,據說婆羅摩神本有5頭,有一次被愛神的箭射中後性情大變,行為失常,被濕婆神砍掉了一個頭,變成了4個頭。)
林迦:濕婆神的表像之一。造型分三部分,上為圓柱,中為八角形立方體,下部為四面立方體。林迦(男性)放在叫“尤尼”(女性)的基座之上,代表生殖崇拜。尤尼上刻有水道,祭祀時注入林迦的聖水沿著水道流出。林迦的造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但是常常是林迦被毀了,只剩下尤尼。(羅萊寺的林迦比較有名;高布斯濱的水底有珍貴的大型尤尼和林迦,因為是在水下,林迦的形狀被改造了。)
修羅與阿修羅:修羅是天神,阿修羅是和天神對抗的魔神。關於兩大陣營鬥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攪拌乳海”。在很多寺廟門口,和吳哥城的城門口,都有27尊修羅和阿修羅各列一側,懷抱那迦攪拌乳海的造型。
因陀羅:雷神,騎阿拉瓦塔神像。
閻摩:即閻羅王,掌管生死,騎水牛
神奇動物
幾個在雕塑中常見的形像:
伽魯達:人身、鷹頭鷹爪鷹翅,比濕努神的坐騎。傳說伽魯達與那迦是天敵,伽魯達的母親一直被那迦蛇族所統治,伽魯達要求自己和母親的自由,蛇族的條件是要用長生不老藥交換,於是伽魯達上天庭,打敗了群神和蛇族,奪得了長生不老藥,最後被比濕努神攔下,並被收為坐騎。有此淵源,伽魯達和那迦總是以互相打鬥的形像搭配在一起出現,伽魯達常是站在那迦背上,有時手裡還抓著那迦的尾巴。(聖劍寺第一圍牆東塔門入口處有巨型伽魯達雕像;在鬥像台外牆,眾多的伽魯達和迦家辛瑪交替出現,支撐著鬥像台。)
那迦:蛇神,有五、七或九個頭。在柬埔寨傳說中,那迦與水,特別是雨水的關系密切,而且被視為連接人類世界和天上世界的橋梁。(隨處可見,寺廟的欄杆常做成那迦的形像;崩密列東門的五頭那迦雕像保存完好,與嚴重破損的遺跡其他部分形成強烈對比;癩王台的九頭那迦保存完好)
馬卡拉:長著大像鼻子,張著大嘴,是天界水神婆羅納和地界水神恆河女神的座騎。(女王宮可以看到從卡拉口中出現馬卡拉的雕刻很精美)
卡拉:像征“時間”的神。大多數的卡拉雕像只有面孔,少數出現了胳膊。在印度神話中,卡拉是一個貪吃的怪物,最後連自己的身體也吃了。在“攪拌乳海”的神話中,卡拉混進修羅隊伍搶吃了長生藥,被月亮和太陽發現,告訴了比濕努神,比濕努神砍下了卡拉的頭,因為長生藥剛到喉嚨,卡拉的頭得以保留。生氣的卡拉吞下了太陽和月亮,但是因為沒有身體,太陽和月亮又漏了出來,而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來歷。卡拉在許多古跡的塔門和門楣的浮雕中都可以看到,而且經常與其他動物一起組合出現。
哈努曼:神猴,能夠飛行,見“羅摩衍那”的故事。有說法哈努曼是孫悟空的原型。在吳哥寺第一回廊和女王宮關於“羅摩衍那”的浮雕中可以看到。
傳說故事
印度教和佛教故事數不勝數,以下幾個因為在吳哥的雕塑中反復出現,值得事先了解。
攪拌乳海:印度教的創世神話。修羅和阿修羅都想獲得長生不老藥,長期爭鬥沒有結果,遂達成協議,聯手合作,請比濕努做指揮,以蛇王那迦做繩索,以須彌山做攪拌棒,阿修羅在左,修羅在右,魔王Ravana抓住蛇頭,猴王哈努曼抓住蛇尾,齊心攪拌大海。攪拌持續了千年,直到海水變成了奶。比濕努擔心攪拌會使須彌山沉沒,遂化身神龜頂住須彌山。攪拌讓大量的海中生物死亡,也產生出大量寶物,如月神、神像(因陀羅的座騎)、女神Apasara、長了五個頭的戰馬(鬥像台有保存完好的雕塑)、以及拉克希米(後來成為比濕努妻子)。長生不老藥也終於出現,引來新一番爭鬥,卡拉偷吃了神藥,被比濕努把頭砍下,把藥取出給了修羅,天神從此得以永生。一種說法是卡拉藥剛吞到脖子就被殺死,因此只剩下了一個頭。(吳哥寺第二回廊東側有攪拌乳海的巨型浮雕,在許多寺廟的門口,都有修羅和阿修羅分列兩側,抱著蛇神的身體,攪拌乳海的雕塑)
羅摩衍那:一個國王打算讓其長子羅摩繼位,但是他曾許諾一個有恩於他的妃子答應她的2個願望,妃子要求讓自己的兒子繼位,並放逐羅摩14年。羅摩和他的妻子悉多以及他的一個兄弟一起隱居山林,盡管新繼任的國王要求他回去執政,羅摩還是表示要履行父親的諾言。新國王同意代政14年。魔王Ravana的妹妹看上了羅摩,但羅摩不受引誘,還割下了魔妹妹的鼻子,魔王遂綁架了悉多。尋找悉多的路上,羅摩遇到了猴王,猴王被其兄長奪取了王位和妻子,同病相憐的羅摩幫猴王奪回王位。猴王派神猴將軍哈努曼協助羅摩尋找悉多。哈努曼在一個島上發現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要求魔王釋放她,魔王大怒,點燃了哈努曼的尾巴,拖著燃燒的尾巴的哈努曼在島上引起大火。在哈努曼和伽魯達的協助下,羅摩討伐魔王,最終殺死了魔王拯救了悉多。為了證明自己的貞操,悉多投身大火,火神證明了她的清白。此時14年已過,羅摩返回他的王國接收了王位。(吳哥第一回廊西面北側有哈努曼協助羅摩對抗魔王的浮雕,第二回廊南面東側有羅摩王子幫助猴王作戰的浮雕,第一回廊西北拐角處有悉多投身火神的浮雕和羅摩取勝後慶功的浮雕;女王宮有羅摩協助猴王大軍對抗猴王兄長的浮雕,以及魔王引誘悉多的浮雕)。
摩訶婆羅多:20多萬行的史詩,被稱為印度教神話的源頭。婆羅多族有持國和班度兩王子,持國眼瞎,班度繼承王位。持國的長子叫難敵,班度的長子叫堅戰,二者各率領的婆羅多族的後裔即俱盧族和班度族。班度死去後,持國攝政,在堅戰成年後拒絕交還王位,史詩講述了這兩族圍繞王位進行的爭鬥故事。班度一度被難敵害得很慘,被住的宮殿被燒毀,還在難敵設的賭局中輸掉了妻子、四個兄弟和持國賜給的國土,但是最後班度族在終極決戰中獲勝,堅戰登基為王。(吳哥寺第一回廊西面南側和北面東側有關於這一題材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