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西九日隨筆(七)

作者: anderdon

導讀2008-10-4 平遙——王家大院——平遙 宿臨汾 多雲轉陣雨 7點鐘,有點累了,懶得起床,“大熊貓”在門口敲了兩次門,咱都沒理,卻激起了她的怒火,差一點衝進來掀背子。清醒了一下意志,勉強的爬出了被窩,隨便啃了點早飯,門口包車去王家大院(來回180元)8點之前必須離開平遙古城,8點之後步行街是禁止車輛同行的。經過高速公路(小車收費10元)約9點到達王家大院景 ...

2008-10-4 平遙——王家大院——平遙 宿臨汾 多雲轉陣雨

7點鐘,有點累了,懶得起床,“大熊貓”在門口敲了兩次門,咱都沒理,卻激起了她的怒火,差一點衝進來掀背子。清醒了一下意志,勉強的爬出了被窩,隨便啃了點早飯,門口包車去王家大院(來回180元)8點之前必須離開平遙古城,8點之後步行街是禁止車輛同行的。經過高速公路(小車收費10元)約9點到達王家大院景區。王家大院是收買路錢的景點,司機很遠就放我們下車了,走到景區還有15分鐘的路程。王家大院門票66元(學生票33元),王家大院很大,走了1個半小時才走完,而且是那種跟著景區導游走馬觀花似的走法。整個大院很深幽,沒有什麼導游團,遠離了那一份塵囂。王家大院素有“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美譽,分為紅門堡和高家崖兩大建築群,他們之間以新建的石橋相連。紅門堡的建築是靜升王家早期的建築,積蓄了很多人的努力;而高家崖則是王家鼎盛時期建造的,由兩兄弟王汝聰和王汝成共同完成。王家大院占地面積是山西喬家大院的6倍,但是用於開發的只有2/5,原因是多重的:以前這裡是民居,為了開發,所以造成人員的遷移,故現實生活中的居民損壞了其中的2/5,而且都無法復原了。還有一個山西的煤老板出錢買下了1/5王家大院的土地開賓館也是造成無法恢復原貌的主要原因,雖然有點可惜,但也無可奈何,估計這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政府的官商勾結吧,對於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漠視吧(不過,我想啊,這也是當地的傳統呀,因為造高家崖的王氏兄弟——王汝聰和王汝成,就是靠官商勾結這一招才造的起如此恢宏的建築的)

游走在王家大院內,發覺很多房屋都是空著的,只留一些屋頂,供游人拍照;有些房間裡還成設著一些展覽,但總覺得與景區的構造不是那麼的和諧。王家大院的城牆很有特色,又高又大,把整片老宅子包圍在其中,給人無限的安全感。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家對於江南的園林大家贊賞,因此花了大價錢請來了南方的工匠,一起建造這個大宅子,從這個建築中能很明顯的看到江南的影子。那種小橋流水,那種婉約雅致,令我不禁想起了拙政園的景色。另外,特別提醒:王家大院景點內好像沒有WC的,出了景區好像到處都是“公廁”的標識,所有的公廁都是當地人開的,統一收費5毛,而且是用完之後,冷不丁的從邊上的角落中衝出來收錢的那種。

中午回到平遙古城(記得沒吃中飯呀)司機把我們放在了南門。平遙古城的城門和電影“投名狀”中打蘇州的場景差不多,是有兩扇城門的,有內外城門之分。古時候先打開外門,放敵人進來,然後同時關閉內門和外門,起到“關門打狗”的效果。平遙曾經是山西軍閥閻錫山的地盤,為了防御,把城牆上的城樓全部拆了,改碉堡了,因此現在看到的城樓都是後來新建的。不過最終日本鬼子還是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占領了平遙古城,不過看到無利可圖,他們於次日就撤離了平遙,這也使得古城免於一次劫難。

回到貞君泉,換了裝備,補充糧食。在貞君泉門口租了輛自行車(單人車10元/天,雙人車20元/天,三人車30元/天)發現有了車在城裡也是一種時尚,就是人賊多賊多的!城是相當大的,滿大街都是商業開發的痕跡,賣火柴的,賣布老虎,賣平遙牛肉,開飯店客棧,一眼都望不到邊。再買一張地圖,按圖索驥,就能悠然自得了。城內有好多拉人拍照的,就是那種拉著黃包車,讓你打扮成公子哥的模樣拍照的,開價5元,還價到3元,至少我認為感覺良好。我只有一個下午逛平遙,所以買景點通票120元(學生票60)是不劃算的,因為我只去3個景點:日昇昌票號,縣衙,文廟。不過這些景點都標著4A景區(真是4A泛濫啊,怪不得現在景點流行5A了,其實後兩個景點根本就不值的)

由於日昇昌票號布滿了導游團的人馬,真可謂兵強馬壯,實在是太密集了。所以自行車先騎到文廟後門,停車收5毛。看車的老大爺說,給10元錢,就把我從邊門放進去。文廟的後門有一個很氣派的建築,那樣的古樸,那樣的精致,遭到一陣狂拍後,走到裡面一看,一陣菜香撲鼻而來,原來是個吃飯的地兒。然後我們沿著古戲台筆直的走下去(下次如果你去,第一個岔口,請轉彎)穿過了兩重院落,有走進了一個漂亮的大宅子,上書幾個大字“東南海”(咦,怎麼和“中南海”這麼相近呢!)一會兒一個阿姨就把我們趕出來了,說那裡是住宿的地兒。帶著納悶往外走,才發現在入口處掛著“東南海賓館”的牌子,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接待國家領導人使用”。其實在大戲台旁邊有一個拱門,那邊才是通向文廟的正道(也沒看見什麼指示牌呀)突然發覺我們走的是文廟後門(注:文廟後門是有一個仿制的九龍壁的)我們走到正門口,從頭走一遍,起初是龍門,後面接著第一個大殿——大成殿,飛梁鬥檐的,估計是真貨。門前掛著很多“魁”字的畫符,是用來祈求狀元用的。大成殿裡供奉著孔子像以及他的眾多弟子們,總之又是老節目啦,有兩個人會拿著簽筒來叫你抽簽要錢什麼的(他們咋沒創新精神呢,從南方到北方,玩的都是這麼一套)第二個殿供奉著孔子畫像,第三個殿則是一個鼎和一堆古人用的課桌椅什麼的,最後是一個2層的高樓,可以鳥瞰一下古城的風貌(具有和花5元錢登市樓同樣的拍攝效果)

出了文廟,騎車趕去縣衙(那裡15:30有表演,縣官審案),天空不作美,黑雲壓城城欲摧,傾盆大雨瞬間而至,頓時一片漆黑,耳畔是豆大的雨點打落在混沌的大地上發出的響聲。跟著一個導游團更是莫名其妙,縣衙這麼大,什麼地方不能去,第一個帶去的地方竟然是死囚室。天上大雨如注,又沒帶傘,前後都走不了,倒是和“死囚室”起到了呼應的作用。等雨一小,急忙衝到縣衙大堂,站在頭排看表演,順便拿個縣衙令牌玩玩,有點拿著雞毛當令件的感覺(縣老爺的位子是不能隨便坐的,坐一下收5元,有人在邊上盯著呢)縣令的審案很搞笑,有點無釐頭。穿過一堂,就是二堂,那裡有個官員坐在那兒,供人拍照,他主要負責審理打架鬥毆等事件和公文的簽發。第三堂是縣官住宿的地方。古時為官得離家大半年,一年只有春節才能回家與家眷團聚。縣官有兩個娛樂場所,一個是去後花園賞花(那裡據說劉伯溫來下過棋)還有一個是古代的卡拉OK——大戲台。在縣衙府的觀鳳樓上,也是能夠登高遠眺的。

出了縣衙大門,天空中的雨也開始稀稀拉拉起來,太陽也從雲中探出了頭。雨後的平遙空氣格外清新,雨後的平遙景色另有一番風味。騎車到西大街的日昇昌票號,,旅游團也少了。先到附近去簽票(注:通票使用兩天,必須簽票一次)此時差不多下午4點了。入口的左側是賬房,介紹一下開票及記賬,防偽的工作什麼的。右邊是出納,領取錢款的地方。一般學徒工從13——15歲開始培養,因為認為13以下的無自理能力,15歲以上的又私心太重,然後一直高薪培養。縣太爺一年的奉銀是40兩,25兩用來請師爺,實得為15兩。而票號一般人員也是50兩一年,就造成了當地秀才舉人都寧當賬房不當官的奇怪景像。進入內堂就是一些介紹票號的文物資料,還有一些廚房、客房。客房是每年供各地來的分號掌櫃住的,每年一次年終大會。最有意思的吃飯的地方,如果上來一盆魚,魚嘴對著誰,就表示誰是多余的,但會給他三年的時間,如果不行的話才炒魷魚。日昇昌由四個“日”字組成,表示太陽從四面八方升起的意思。其實票號很小的,但從來沒出過安全問題。此外,日昇昌也是中國銀行的“鄉下祖父”。

晚上,我們在雲錦成吃飯,吃了230元,環境優雅,有特色。記得是分中餐店和西餐店的,而且不在同一條街上的。(西餐館在西大街,雲錦成的中餐館反正離市樓很近的)吃好飯我9點就上炕去睡了,因為明天一大早還要一個人趕路呢!平遙就這樣結束了。

王家大院簡介:

王家商路歷史的起點到今天已經有692年了,那時是元皇慶二年(1313)。一個叫王實的年輕人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了靈石縣靜升村,他的肩上挑著一副賣豆腐的擔子,而正是這副擔子承載了王家後來從貧困走想富裕的歲月,王實也成為了歷史意義上王家大院最初的主人。據說王實在一次賣豆腐的路途中救活了一個行將死去的老人並且還把他帶回家養病,而這位老者並非等閑之輩他熟讀四書五經、識得風水寶地。在他決定離開靜升村時作為報答給王實選定了修房起屋的福地。這個故事的結構和中國人詮釋道德、因果的故事如出一轍,它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王實確實用賣豆腐積攢的碎銀子開鑿了居住的窯洞,並從一個窯洞延伸成一個占地45000平方米的王家大院,這也許是王實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關於王家最初為何興盛到現在也還是一個迷,不過通過《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我們可以看到:“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也許這段記載於三百多年前的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一些王家人家道中興,走向輝煌的道理。發跡後的王家,在乾隆時期開始頻繁穿行於商場和官場之間,張老給我拿出一份資料:至嘉慶年間統計王家男丁已逾3000,受封典五品到二品以上的官員101人;十六世王中極被賜黃褂一件、銀牌一枚並在嘉慶元年(1796年)赴皇帝主持的“千叟宴”;王中極之祖父王謙受因為支援平息吳三桂叛亂有功,於康熙六十一年(1720年)赴“千叟宴”並受賜龍頭拐杖。王家在走過了一條由商及官、官商結合的道路後修建了紅門堡。一條現在新修的橋連接了高家崖和紅門堡。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陪我一起游覽的張老有點神秘的對我說這就是“龍鱗街”,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不知道這樣的設計是王家人對自己財富的自信還是在那個重仕輕商的年代對王道的追求?抑或兩者兼而有之吧!王家大院的形狀不僅僅是一個“王”字,它也像一條龍,堡門是龍頭、龍鱗街是龍身、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是龍眼。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十六年(1811年),這時候的王家已經財力非凡。高家崖就建造於這個時期,大院的主人是兄弟倆---王汝聰和王汝成;大多數人游覽王家大院是從東面的高家崖開始的。在一片黃土之上高家崖依山而臥,站在遠出看層樓迭院、錯落有致。“敦厚宅”的主人是老大王汝聰,此時的他雖然只捐了個五品官銜,但巨賈的身份也足以讓他心安理得的住上這樣的豪宅了。敦厚宅南北是廳堂、東西則為配房,配房住著管家之類的上層佣人,豪華的北廳用於接待賓客。在這個宅子當中等級劃分無處不在,櫥院也分成了前、中、後三等,裡外共有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同的門、進不同的餐。雖然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評價晉商對“商”執行得很純粹,但在王家大院裡屬於從“仕”的書院卻也淡雅平實、簡潔明淨,財氣和才氣都是王家人的追求!一牆之隔的凝瑞居住著老二王汝成,凝瑞居和敦厚宅大同小異,這對於家族商人來說至關重要,兩個宅子的風格相近說明了兄弟之間的和睦。王家大院不僅僅是氣勢滂潑,它的細節部分也是奈人尋味,比如那些小小的石雕或者磚雕:一只猴子背著另一只背上有蜂窩的猴子像征著“輩輩封侯”,一只小老鼠叼著一串葡萄像征著“多子”等等,王家人宿命的認為一座這樣完美的大院一定會延續自己亙古不朽的財富夢想。但是王家最後卻失落在了財富之中。雖然王家大院有著很多的書院,但能奈住寂寞讀書的卻沒有了幾個,他們熱衷於以錢捐官,沉迷於腐朽糜爛的生活;文化教育的落後最終導致道德的倫落。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有四個兒子和四個孫子,全部因吸食鴉片而家敗人亡。王家曾經過繼族中曾孫王嘉言作為“頂門”的後代,但他卻在光緒年間將高家崖廉價出售,自己最後流落街頭。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裡、介休綿山4公裡、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裡資壽寺2公裡,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裡,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 --- 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築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於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築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範。設立於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館後,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觀光、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咨詢。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幾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報紙曾以“王家歸來不看院”的醒目標題發表長篇報道,在北京及周邊省市引起了廣泛關注。朱镕基、尉健行等當時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鄭孝燮、羅哲文、余秋雨、王魯湘等視察王家大院後,亦都欣然題詞賦詩,給予很高的評價。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 2001 年,通過了 ISO9000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02 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評定為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裡行”全國示範單位; 2003 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範旅游景區。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平遙古城簡介: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裡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熏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遺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余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彙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範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干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御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裡,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像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裡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像征。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裡,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像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余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余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花費:早餐7,王家大院包車45,康泰克13,王家大院門票33,平遙租自行車10,租車拍照3,文廟門票10,香腸1,雲錦成吃飯56,租房75,買牛肉小包裝2斤60元,花費313元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