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9-28 太原->大同 多雲
6點多起床,在漢庭吃自助早餐,相當豐盛,我稀飯。去迎澤大街坐1路公交到太原長途汽車客運總站,預備買即刻啟程去大同的車票。高掛免戰牌,10點之前沒有了,10點之後的車子,時刻表是一行一行翻頁的,也懶得看了。叫了輛車想到另一個長途汽車站試試運氣,好心的司機大哥說在迎澤大街傍邊那條平行的路上就有去大同的車(並州運業的車),走過去才5分鐘,並指明了方向。買了10:30分發車的車票(懸著的心才有點安定下來),票價88元(電話:0351-4127756)然後10分鐘走到火車站,那裡有家KFC去廝混一下。在路上還長了知識看見了CDMXC的招牌,先是一愣,恍然發覺下面還有中文:“成都名小吃”。
再一次瞥見了太原火車站,發覺早上的要比晚上的要漂亮,好大,好壯觀。聽說火車站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怪不得和現在很多火車站風格不一樣呢,不過回來的時候也聽司機說,這個火車站即將報廢,新火車站正在建設中,估計下次咱得從更現代化的火車站踏上三晉大地。嘻嘻。
10:30到車站,10:40長途車才到達。紅色的車子,很喜慶。車很快駛出太原,行駛在大運高速上(大運高速公路北起邊塞古城大同,南至黃河三角洲新興城市運城,縱貫山西南北,穿越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運城8個市地、31個縣(市區),132個鄉鎮495個行政村,全長666公裡,雙向六車道,總投資222億元,是國家規劃並重點建設的“五縱七橫”國道二連浩特至河口主干道線和臨汾至三亞重點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三縱八橫”公路主骨架中最重要的中軸快速通道。該工程從2000年9月奠基,2001年初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廣大築路員工3年艱苦奮戰,到2003年9月28日建成通車,把山西旅游精華串成一線:從北到南有,大同雲崗石窟、北岳恆山、五台山、晉祠、平遙古城、酒都杏花村、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大槐樹、壺口瀑布、關帝廟、鸛雀樓等中外馳名景區景點。)
一路駛去,高速兩邊只見那成排的白樺林,玉米地,也沒什麼河流,還有那高聳入雲的煙囪迎接著遠方的來客。
大運高速有兩個景點,可以在車上看看(所以如果你不累,就不要倒在位子上睡大覺,這兩個景點是寫在旅行社的景點目錄中的)一個是雁門關隧道(“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坐落在山西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要塞,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咽喉要道-雁門關隧道是內蒙古二連浩特至雲南河口國道主干線上的重點控制性工程,二零零五年八月通過交通部和山西省組織的驗收。單洞長10358米,是國內已投入運營的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山西省經濟命脈大運高速公路三大制約工程之一),還有一個是舊廣武古城(雄踞隘口,南望內長城,東靠新廣武城,北鄰漢陰綰故城,西接遼代雁門關關城遺址,是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地帶。對峙的敵樓,相望的烽火台等,構成一條堅固完整的戰事防衛體系,至今仍不失當年古戰場壁壘森嚴的戰鬥氣勢,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舊廣武古城由一系列烽火台構成,連綿起伏,別有情趣。值得一提的是,舊廣武古城的烽火台又稱為土長城,是通過米飯把黃土粘結在一起,堆積而成的,有別於北京八達嶺的磚長城構造。下午14:30到達大同新南站汽車站,攜程網上認識的楊春玲大姐來接我們了。(去大同單趟包車,起先開價50元,後來砍到40,估計還有很大水分,大家不妨多問問)因為趙姐明天還要做我們生意,所以這次車費就沒給(特別提醒:雲岡石窟得下午去,因為下山的太陽才能把她那余輝噴灑在這神奇的景致上,此時拍攝效果最佳)出租跑了40分鐘,途徑大同煤礦(中國最大的煤礦。在山西省北部。儲量大,可采煤層多,平均厚度30~40米。灰分低,硫、磷雜質少,發熱量高,且煤層穩定,易於開采。為國內最大的優質動力煤供應基地。大秦鐵路為其主要外運通道),三龍壁(位於山西大同城西同雲公路中段,原是遼建觀音堂山門前的照壁。 三龍壁是大同唯一的雙面琉璃龍壁。高6米,厚1.2米,長12米。下部以青石砌築為基,分別雕有獅子、花卉、行龍等圖案;中部兩面各雕有三條黃色金龍,當中行龍昂首挺身,有一飛衝天之勢,兩側行龍互相對稱,龍頭均面向中心。巨龍頭上鑲有火珠,為仿木結構。三龍壁色澤絢麗,形像逼真,在大同的龍壁中可謂獨具一格),三龍壁,西方必敗之隨雲追月聽說是真貨,但是被和尚廟占據了,進去不拿大把銀子出來是不能拍照的,所以奉勸大家外面看看吧。到達雲岡石窟,景色如此壯觀,立馬給人以震懾力。此時導游團稀稀拉拉的散在那裡,不成氣候。門票60元,學生證開道,支付了30元。進去以後,西方必敗之隨雲追月(QQ:156761530)感覺一般,估計我大佛看多了,也沒當初的驚喜了吧(或許每個人此時此景的感悟不同吧)中國的五大佛:香港天壇大佛,山西雲岡大佛,河南洛陽大佛,無錫靈山大佛,四川樂山大佛。這是我拜訪的第三座大佛,沒有以前去的那麼大,自然我的感覺一般。就我個人觀點,最好的大佛是香港天壇大佛(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佛像,坐落於海拔520米的昂坪。佛像坐在二百六十八級的石階上,由202塊銅片組成(佛身160塊、蓮花三十六塊、雲頭六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3.999米(正負0.5米),重249.999噸(正負0.5噸),坐於三層祭壇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首先是免費的,其次高高在上背朝大海,給人以無比的胸懷。到了那邊心曠神怡,由於是付出努力才到的。從香港市中心坐車1.5小時才到昂坪,從昂坪坐車40分鐘才能抵達。一路艱辛,一人旅游,能見到大佛就是一種幸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下圖為香港天壇大佛)
西方必敗之隨雲追月(msn:suiyunzhuiyue66@hotmail.com)參觀雲岡石窟的次序是正門開始的5,6,7窟(保存的很好,不見日月),其次是往大門的左側走看第十六至二十窟“曇曜五窟”,雲岡最早開鑿的石窟,五佛均以北魏皇帝為原型,由曇曜和尚主持修建。其中一尊大佛是坐著的,他的原型是一位即將即位的王子,但在即位前卻駕鶴西去了,因此名義上還是王子,故已坐姿,表示比其他四佛地位次一等(其余皆成站立狀)。還有一佛身披千佛袈裟,因為此皇帝在身前對佛教極為不敬,為了贖罪,故穿千佛袈裟以謝神靈。這五佛堪稱精華。第7窟到第16窟之間保存著很多彩繪窟,有音樂窟,九色鹿,飛天,萬佛洞,托臂力士,大家可以細細品味。第1到第4窟是北魏遷都洛陽時建造的,因為忙著搬家,人手不夠,開鑿到一半,就半途而廢了,成了“爛尾樓”工程,不過這彌足珍貴的四個石窟也為現代人研究石窟的開鑿與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第二十窟以後還是有很多石窟的,屬於私人石窟,並非皇室興建的。反正就是有錢的人挖個大的石窟,沒錢的捐個小的。
雲岡石窟裡面有很多穿黑色西裝的導游小姐,如果時間多,在裡面蹭聽也是一種樂趣。從中我就領悟到了雲岡石窟的開鑿方式。當你探訪每一個巨型石窟時,你總會發現石窟正面有一個像門一樣的山洞擋在佛像身前(注:第20窟露天大佛除外,因為那一層東西已經自然脫落了,這也使露天大佛更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雲岡石窟的像征)其實開鑿的過程十分艱難,開始的地方是從大佛的頭開始逐漸延生到腳下的。先把泥土和山石從大佛的頭部運出窟外,隨著工程的展開,越到大佛的中下部,工程越發困難。問題一:采光成了很大的問題;問題二:泥土和山石已經無法從上面的山洞中運出。我們的祖先用很巧妙的辦法使上述問題迎刃而解。采光不足,冬天就在窟中燒火來照明;夏天則使用銅鏡,通過光的折射來工作。當上方的洞口已經無法運出渣土時,則在佛祖的腿部處挖出另一個巨大的洞穴來運送渣土。就這樣經過了幾十個寒暑,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才使得雲岡石窟能完好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裡待到太陽西下,已是17點多了,戀戀不舍地離開。雖然整體建築無法使我震驚,但如此恢宏的藝術成就也足以顯示北魏拓拔族的盛極一時。(下圖左一為“露天大佛”,雲岡石窟的像征)
下面是一些對大同雲岡石窟的簡要介紹: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像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像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寶貴資料。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像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像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像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出了雲岡,楊春玲大姐帶我們住在大同火車站旁邊的一家叫“安通賓館”。(80元/間,熱水極其不穩定,“大熊貓”一肚子火,住的不舒服,沒洗成澡)
晚上從上海兵分六路抵達大同的兄弟姐妹們聚會大同永和紅旗美食城(大同市山西大同市迎賓東路3號,電話: 086-0352-5101788)(三架飛機空降太原,再到大同;一列火車從上海到太原,再去大同;另一列火車從上海到大同;還有一組人馬是從北京,繞道大同的)能在大同永和紅旗美食城聚首實在是相當的容易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永和紅旗美食城的檔次很高,菜不錯,很入味,價格平易近人,一桌人馬才吃了600多,還有剩下的。不過當地人均收入才1000出頭,對於當地人來說屬於高消費了。包廂很有特色,是建立在水中的,喜歡在水中央吃飯的感覺(不過得另加包房錢)使我想到了寧波天一廣場,在水中央購物的廣場,同樣很有意思。山西的菜麼,我也不多說了,不論把面粉做成什麼形狀,叫什麼千奇百怪的名字,那些東西還是面粉做的,還得放醋。大同我不稀飯,因為晚上9點路上就沒人了,而且髒髒的感覺,到處是煤炭,街道上也空蕩蕩的。永和紅旗美食城我稀飯,平遙的雲錦城是此次山西之行的兩大亮點(由於有人反對侵犯肖像權,在這裡就省略集體合照了)
花費:第二天坐1路汽車1元,太原到大同長途汽車(並州運業)88元,高速公路休息站買香腸2元,雲岡石窟門票30元,去永和紅旗美食城來回車費5元,永和紅旗美食城吃飯60,火車站買水4.5,住宿44元
共19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