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柬泰行

作者: angelatxl

導讀吳哥_精神之旅 曼谷_天使之城VS欲望都市 鳳凰花開_柬泰之旅 2007年4月29-5月8日我完成了柬埔寨吳哥-泰國曼谷的旅程,短暫的10天,雖有遺憾,感受的卻很豐富。 4/29晚9點搭乘亞航飛機從廈門飛往曼谷,曼谷當地時間晚11:25降落曼谷新機場 從飛機上俯瞰曼谷新機場,燈火輝煌,夜色闌珊,可惜來不及拍照。 下了飛機,隨著人流走進候機大廳,迎面歡迎的是金光閃耀雕刻細致的泰國 ...

吳哥_精神之旅

曼谷_天使之城VS欲望都市

鳳凰花開_柬泰之旅

2007年4月29-5月8日我完成了柬埔寨吳哥-泰國曼谷的旅程,短暫的10天,雖有遺憾,感受的卻很豐富。

4/29晚9點搭乘亞航飛機從廈門飛往曼谷,曼谷當地時間晚11:25降落曼谷新機場

從飛機上俯瞰曼谷新機場,燈火輝煌,夜色闌珊,可惜來不及拍照。

下了飛機,隨著人流走進候機大廳,迎面歡迎的是金光閃耀雕刻細致的泰國佛像,讓你對這個佛教的國度已經有了一個深刻的第一印像。

過了安檢,取了行李,看到兌錢的櫃台,急急忙忙就換了一些泰銖。等到了機場出口,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兌錢的櫃台,彙率更高,有點後悔,呵呵!下次就有經驗了,不用急著換錢。機場出口處有很多電腦、電話,投幣使用。還有中英文的各種旅游地圖,在這裡一切都很方便。

乘客一般都是在二樓的機場出口,要打的得到一樓,有機場的士服務台,管理規範,打表計費,不過需要50泰銖的服務費,另外還要支付高速路過路費。

4/30 凌晨1:30 打的到達Morchit汽車北站,車站內隨處可看到流浪漢和流浪狗,沒有人驅趕,自由自在。

凌晨4點,坐上曼谷-亞蘭的大巴(first class),向泰國南部邊境出發。

早上5:30,我們在途中的加油站小憩,加油站的女廁所外有一尊可愛的小女佛,後來看到沿途的加油站廁所都有這個,讓人心情愉悅。熱帶的天氣潮濕悶熱,剛下過大雨,廁所內飛蛾橫屍遍地。

早上6:37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一抬頭發現車廂走道上站著幾個人,以為他們是快到站的,可是一回頭發現整節車廂都站滿了人,原來他們也是可以一路超載的啊!在我們經過的每個地方,只要有房屋,就能看到佛無處不在,它提醒了我是在信仰佛教的國家裡。

順便提一下:泰國的車是靠左行駛的,所以我還是不習慣從左邊門上車。

早上7:55 我們在兵站停車待檢。一名戴貝蕾帽身材高大的士兵戴著墨鏡,大口罩上車檢查證件,不過沒有檢查游客的。

這是一個鳳凰花開的季節,大巴經過一片綠樹環繞的空地,中央矗立著一棵挺拔的鳳凰樹,火一樣的鮮艷,那印像至今縈繞在我的腦海。

早上8:40 在離邊境5KM的車站下車後,繼續坐上TUKTUK,到達泰柬邊境關卡。在路左邊的邊境大廳6號櫃台辦理了入泰的reentry,交了1020泰銖,然後就離開了泰國。一進入柬埔寨地界,就發現泰柬兩國差距如此之大,一邊是平坦的柏油路,整齊的街面,另一邊是灰塵滿天,街面雜亂破舊。

一踏入柬埔寨的邊境城市波貝(Poipet),我們就遭遇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故。

在泰國通關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原來在網上聯系的北京的一對情侶,於是大家約好了在波貝一起打的去暹粒(Siem Reap)。他們比我們先出關,在柬邊境關口辦理落地簽,遇到了一個會說英文的當地小伙子,等我們到達後,他們說小伙子人很不錯,要帶我們去車站打的。在那個手忙腳亂的時刻,我們也迷糊了,於是4人跟著這個小伙子坐上免費的穿梭車開了一公裡的黃泥土路到了所謂的TAXI車站,車站裡溢滿了泥水,等我們下車後,穿梭車就開走了。騙局開始揭幕了,他們要價60美元載我們去暹粒。這時我們發現上當了,因為普遍價格是四十美元。本來以為我們沒法趟過泥水出車站,但是看到當地的小孩居然赤腳在水裡嬉戲,我們馬上決定換上涼鞋走出去。騙子們原覺著我們穿旅游鞋無法出去,沒想到我們最後不上當。走出車站後,我們決定原路返回到邊境關口的大圓盤打的。那天很熱,一路塵土飛揚,我們剛到柬埔寨的土地上就變成狼狽的形像了。一路上,我們試圖打的,但是發現那個會說英語的騙子騎著摩托跟在後面,只要有司機想載我們,他就上前阻止。我們感到很氣憤,沒有人敢載我們。直到我們到了圓盤,終於有司機願意40美金帶我們走,於是我們迅速地坐上車,司機猛踩油門,在小鎮裡飛速地東拐西穿,那感覺就像是坐在賽車裡。一開始不是太明白為什麼司機這麼開,直到我們快衝出小鎮時,車前方道路兩旁竄出兩人,一人試圖攔車沒成功,左邊的那人猛地向我們扔了一個東西,那時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還以為是鬧著玩的,忽聽“呯”的一聲,左邊副駕駛位的玻璃前窗被擊中,玻璃碎片飛濺。這時我們明白了,原來還是那些騙子,他們是當地的惡勢力,只要誰不向他們低頭,他們就采取暴力手段威脅。司機也被嚇壞了,他調轉車頭,載我們又回到了起點。坐在副駕駛位的北京男生手臂和手背被玻璃渣子扎傷,滲出了血。我們很緊張,在其他當地人的幫助下,把警察叫來,他們用手機拍下受傷情況,然後打了幾個電話,後來立即安排另外一個司機帶我們開出了小鎮。我們安全離開小鎮後,沒想到那輛玻璃被打碎的車又來接替,載我們去暹粒。

這次遭襲擊的事故回想起來,還是自我慶幸沒有大的流血事件發生,否則真不知會怎麼樣。其實當時我們如果稍微清醒一點,我帶的攻略上有一經常走這條路去暹粒的老外,他特別提醒游客千萬不要搭理會說英文的人,出了關口,就在大圓盤處打的。結果在當時我居然把這茬忘了。還有當地的警察,回來後我又回顧了攻略,上面提到當地的警察也會和惡勢力勾結,逼迫游客下車,然後花60美元打的,還好那天的警察沒有這麼做。當天比我們早2小時進柬埔寨的還有其他兩隊上海的游客,在我們坐上了安全的士後,發現這兩撥人馬垂頭喪氣地走在小鎮的土路上,他們比我們更慘,至少我們比他們早離開了那個危險的地方。

從波貝到暹粒,將近200公裡,車開了3小時,一路坑坑窪窪顛簸著。柬埔寨基本只有豐田佳美車,我們坐的車還算寬,空調也運行正常,因此在車上還是可以比較好地休息。雖然經歷了驚險,但是並沒有影響我們的心情,途中我也顧不上疲勞,貪婪地觀看車窗外的風景。路的兩旁都是廣闊的空地,稻田也還沒開始插秧。空地上三三兩兩地分布著高大筆直的棕樹,頭頂是一望無際的藍天,這個景像讓我有種行駛在非洲廣袤草原的感受,雖然我沒去過非洲,但是總覺得和非洲草原很親近。一路上幾乎看不到人煙,也沒有莊稼,只有埋頭啃草的幾頭白牛。這是這個剛擺脫戰爭的陰影在努力復蘇的國家給我的第二印像—窮,簡單。

下午3點,我們順利到達了暹粒郊外的茉莉花家庭旅店。這個旅館是一個會說英文的當地人開的,旅館門口和陽台上種滿了花,還有一個大露台,老外比較喜歡這家旅館。

我們在這住了3晚,游覽吳哥租的是旅館提供的TUKTUK。說實話,我們對這家旅館的印像不是很好,老板和一管事的男生很狡猾,TUKTUK司機懶惰、計較、愛生氣。可能也是我們運氣不好吧,就當是給愉快的吳哥之旅增添一點苦辣味吧。(初到暹粒,我就連續碰上了好幾件小trouble:涼鞋帶斷了、移動硬盤在路上被顛壞了、在網吧裡拷照片又中病毒…)呵呵,真的是考驗人的意志!不過這家店的MANGO SHAKE很不錯,$1一大杯,每天都喝。

下午4:30我們坐上TUKTUK,趕去買三天的吳哥門票$40。買票後,馬上可以去巴肯山看日落(這是個非常POP的日落等候處)。可惜,那天下雨,沒有看到輝煌的日落,只有天邊變幻的略透出夕陽光芒的濃雲,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不舍得離開,三三兩兩地坐在斷壁殘垣上,抬頭的、遠眺的、成雙的、獨行的、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互不打擾,仿佛都想等到夜幕的降臨才甘心離去。

5/1 -5/3 大小吳哥

前一天晚上和旅館老板談好了3天包車的價錢和路線,約好第二天早上5點司機來接我們。柬埔寨比中國時間慢1小時,因此這幾天都在5點左右起床,也不覺得困。

由於5月柬埔寨開始進入雨季,我們到的第一個晚上就下了傾盆大雨,因此5/1早上天是陰暗的,我們坐著TUKTUK上路了,一路上也看到了很多趕路的旅者,我們都是一樣的目的:去小吳哥Angkor Wat看日出。像《五月盛放》裡說的,摩托車載著游客飛馳在黑暗的林子裡,一束束燈光穿過林子射向遠處,如果在森林的上空往下看,就仿佛是一串串螢火蟲似的東西穿越在森林裡。車子一直往前,陡然眼前一片開闊的水域,映著天上朦朧的光,卻也讓人覺得一片不一樣的亮堂。我們讓司機開慢了點,這片水域是如此平靜、安詳,在對岸是黑壓壓的森林。順著這條河開著,涼爽的晨風迎面拂來,那麼吳哥在哪呢?剎那間,一個很大的城堡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它看上去是那麼遠那麼靜,在那片水域的保護下顯得如此安詳,還在沉睡中嗎?我的心驟然停止,擔心“突突”的摩托聲打破這樣的寧靜,使它提前蘇醒。雖然在行前已經做了很多功課,也欣賞了它的照片,但是一旦真的來到它的面前,我卻感覺任何准備都不夠迎接它給我的驚喜,一種突如其來的美。司機在離城堡不遠的河邊停下,我的腳踏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就這麼慢慢靠近了在我一生中最想到的地方之一:吳哥寺。這時是早上6點。

五月的柬埔寨已經進入雨季,昨晚下了一場大暴雨,今天早上天沒放晴,因此我們急切盼望日出的那一刻沒有出現,就是在河對岸城堡的上方濃厚的烏雲被陽光撥開了一個小口,好像是為了給我們一點安慰,然後那束光線又縮回去了。雖然是陰天,不過烏雲也慢慢散去,天開始亮了,隨著人流我們踏上了通往城堡的“天界橋”,這在當地佛教中是分隔陰陽兩界的地方。

走過天界橋,通過第一道門,我們就進入了寺院,腳下是中央大道,大道通往主殿,遠眺大道的盡頭是著名的五座尖頂石佛塔(因為角度的關系,從大道的正前方看過去只有三個塔尖),兩側是寬闊的大廣場,分別矗立著兩座中空的石頭建築物,那是曾經的藏經閣,但是以現在的情況看來,我還是不明白當年是如何藏書的,因為這兩座圖書館就是石柱支撐著完好的石屋頂組成的,看不出存放書籍的痕跡。

主殿建於三層台基之上,被三層方形回廊環繞著,全部用石頭堆砌。第一、二層台基是長方形,第三層為正方形。走到大道盡頭,登上通往吳哥寺主殿的第一層台階,這層台基兩側是著名的浮雕回廊,可惜天氣不好,光線也不夠,我們就錯過了欣賞,准備留到有空的時候再回來。第二層台階比第一層台階高,在這個方形回廊裡擺滿了佛像,高的、矮的、無頭的、斷臂的,仿佛在訴說著被強盜劫掠的過去。牆體的四周和柱子上刻著許多阿蔔娑羅(APSARA)仙女的雕像,神態各異,舞姿婀娜。透過用石頭刻成的算盤珠子似的回廊窗欞,直愣愣的光線硬是被折射到幽暗的廊道上,這一刻我覺得好像是回到了過去的吳哥,在幽暗的廊道裡,仿佛傳來僧侶們匆匆的腳步聲,衣裳婆娑,而窗欞外又是怎樣的世界?兩天後的黃昏,我又回到了吳哥寺,那天光線很強烈,金黃的陽光透過部分破損的窗台投影到回廊裡,穿起了裡外兩個世界。吳哥古人為什麼用算盤珠子似的窗欞呢?難道是為了提醒人們光陰的故事“一寸光陰一寸金,千金難買寸光陰”?

第三層平台是正方形,也是最高層,台上築有五座蓮花蓓蕾形的佛塔,四周的牆上滿是精美的浮雕,多為APSARA,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浮雕像。繞著這層平台轉了一圈,牆體斑駁帶有褚紅色,平台上還散落著很多沒辦法被拼湊好的大石(從1991年開始,聯合國在吳哥進行了持續的遺址修繕工作,他們采用編號法,把倒塌的刻有浮雕的巨石重新像拼圖一樣慢慢使其恢復原貌,至今還有好幾個工程在進行)。我的手觸摸著牆體,抬頭看看高聳的佛塔,回去後看了資料,這樣的建築風格體現了印度教的“曼荼羅”,它本義是“獲得本質的地方”,像征宇宙的分解與復合,作為諸神聚會的聖地和宇宙力量的聚集點。它在古印度建築學裡也是術語,如《物相論》中把或多或少的小方格子組成的方形神殿和寺院建築稱為曼荼羅。在這個平台上,深呼吸,閉上眼睛,身體挺直,雙手合十伸向天空,你一定能感受到……

感慨了一陣,我准備開始登塔了。佛塔四面都有陡直的石梯,幾乎與地面垂直,估計有75-80度角。我從西面的天梯開始攀登,心裡還很緊張,手腳並用,斜著爬,根本不敢回頭看下面,就怕自己再沒勇氣往上了。一鼓作氣登到佛塔頂端,站直了向四周眺望,放松了,也很暢快。向遠處看吳哥寺外圍都是郁郁蔥蔥的熱帶樹林,向下看,古老滄桑的寺院建築一覽無遺。稍作休息後,我走進了佛塔內部,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洞天,和下層平台類似的結構,也類似於四合院(可能比喻不是很恰當),中間是天井,四周是回廊,房間。佛塔內也供奉著各樣的佛像,虔誠的人們在跪拜,身邊不時閃過過往的游客。佛塔每天還有人打掃,在努力保持著它的聖潔和崇高。他們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日復一日,敬奉神佛,獻身神佛,就是為了那唯一的信仰。我原來堅信自己是無信仰者,但自從踏進了吳哥,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信仰這個詞開始讓我對它有了重新的認識,這種思緒越來越濃,在之後的旅途中,它就像揮之不去的影子。寫到這,我對吳哥的回憶越來越清晰,心中卻也多了一份凝重。我信步在佛塔的回廊中,回廊的一邊是同樣的窗欞,好像穿梭在明暗交織的世界裡,心裡一片空白,這裡是與天交流的地方,天能聽到地上人們的呼喚嗎?對我這個不識方向的人來說,佛塔內部好像是迷宮,我也不知是如何從迷宮中出來,腳下正是東面的“愛情梯”。這個石梯有個感人的故事,1973年一對法國夫婦來此旅游,妻子因台階陡峭不慎摔下身亡,丈夫悲痛異常,為了紀念妻子,他捐錢在此造了一條樓梯.現在這條樓梯也成了游客必登的地方。其他方向的石梯都沒有任何安全措施,這個愛情梯的一邊安上了細細的鐵杆,讓人能扶著它慢慢爬下,在樓梯中間有一個稍大的石階,可以讓人稍微喘口氣。重新又回到了平台上,抬頭看看佛塔的尖頂,它在這矗立了上千年,見證了王朝的興衰,見證了國家的動亂,也見證了世人的努力。

走出吳哥寺,天已經大亮了,此時已經過去了2個多小時,游人絡繹不絕。而我們開始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了,它就是所謂的大吳哥Angkor Thom,這是有眾多寺院組成的吳哥通王城。

佛塔頂眺望佛塔內保潔人員

佛塔內斷頭佛像佛塔回廊

愛情梯塔頂之一

TUKTUK飛馳到了吳哥通王城門外的石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橋兩邊的圍欄,這可不是簡單的石橋,它講述了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攪拌乳海”,這在印度神話中是神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合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攪拌大海,獲得長生不老藥,但是雙方也為了爭奪長生不老藥而互相仇視了。印度教把天神稱為修羅(SURA),魔就是阿修羅(ASURA),仔細看兩邊的欄杆,你就可以發現一邊是修羅(含蓄的杏眼),一邊是阿修羅(怒目圓瞪),他們手中緊握著巨蟒在攪動著牛奶海。在這我也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像,只要是有橋的地方,橋下兩邊是不同的地形,一邊是草地,一邊是河流或小湖泊,不知為什麼。走在這座橋上,仿佛就身在當時神魔齊心協力攪拌乳海的宏大場面中。橋的盡頭是一個小石門,可以認為是通王城的入口,這個小門也很特別,小門頂端是由一座尖頂佛像頭,兩座平頂佛像頭組成,據說石頭太重,而要壘成尖頂門,因此這個門洞就沒法太高。門的兩邊各有三頭大像,長長的像鼻直至地面。

進入吳哥通王城後,主要參觀了6個寺院和一些小遺址,分別是BAYON巴戎寺,BAPHUON巴芳寺,PREAH PALILAY普拉帕利雷寺,PHIMEANAKAS&ROYAL BATHS空中宮殿和皇室浴池,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癩王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戰像平台,TA PROHM塔布隆寺,BANTEAY KDEI斑黛喀蒂,SRAH SRANG皇家浴池,PRA KRAVAN豆蔻寺。

巴戎寺:

提到高棉的微笑,或許大家有點印像,在來吳哥前,我也只記得曾經在哪裡見過“高棉的微笑”,但是來到吳哥後,踏入巴戎寺,當迎面而來的微笑歡迎我時,我頓時感到一陣暈眩,它不是一個人的微笑,而是一個民族帶著略顯神秘而鎮定的笑容看著熙熙攘攘的游客、僧侶,歷經了上千年的滄桑,笑容依然清晰,甚至震撼人的心靈。高棉的微笑可能不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出名,但是它們所代表的意義確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當時的巴戎寺建造者蘇耶拔摩七世為什麼要修建如此多面帶微笑的佛像雕刻,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它給每一個到訪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這無疑是它的魅力之處。巴戎寺內不僅有微笑,也布滿了精美的雕刻,和吳哥寺一樣隨處可見的APSARA身姿,還有整面牆講述了高棉國王班師勝利回朝,高棉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故事。巴戎寺是吳哥王城的中心,分三層,共有49座寶塔(也有說37座)分布在東西南北,在寺院裡穿行,仿佛走在迷宮裡,一不小心就遺失在歷史中。

巴芳寺:

巴芳寺呈金字塔形,是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最為壯觀的寺廟之一,現在是EFEO(THE ECOLE FRANCEISE D’EXTREME ORIENT一個由法國人於1898年在柬埔寨成立,旨在研究歷史、語言、建築並保護歷史古跡的組織)修復的重點工程。通往巴芳寺的是一條長200米,由砂岩鋪成的走道,寺廟的中心建築高43米,在寺廟的東側還散落著許多無法被拼湊的巨石。寺院的東側還有工程吊架在工作。

普拉帕利雷寺:

這個寺廟已經基本荒廢了,就剩下一段保留著精美石刻的石門,以及旁邊的幾棵巨大的古樹,只有它們目睹了這座曾經是最具藝術氛圍的寺廟之一的興衰。

空中宮殿和皇室浴池:

空中宮殿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建築,整座寺院建造在高台上,給人以“空中”的感覺。高台四面都是陡直的階梯,除了西面有為方便游客攀登而建的木梯。這座宮殿據傳說,曾住著一個蛇精,晚上變成女人,國王必須每晚與她同睡,才能避免國王和他的王國有災難。帶著這個好奇心,我決定從塔的正面(應該是南面)登頂去看看蛇精盤踞的地方,也顧不上旁邊豎的警告牌,大意是“從此面攀登者後果自負“。收好相機,背好背包,我開始義無反顧地手腳並用貼著石梯往上爬,心中也有一絲害怕,就是不能回頭看,爬的過程中,發現我的路線是S形的,我還得不停修正路線,以免爬到最邊上,因為那裡最不好爬,一口氣登頂後,站在高台上,涼風吹拂,看著高台下的人們,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高台上的宮殿也有三層,靠回廊盤旋而上。我在第二層的回廊窗邊留了影,真酷!

皇室浴池就在空中宮殿的背面,一個長方形的水池,四周綠樹成蔭,看到一群曬得黝黑的小男孩騎車來到水池邊,脫了褲子撲通撲通跳進水池,開始游泳,打水仗,還有的在池邊撒尿,昔日皇室才能光顧的浴池,現在儼然成了小孩的嬉戲天堂,或許他們還不知道這裡曾經是他們榮耀的祖先潔淨身體、洗滌凡塵的皇家聖地。他們是如此開心、淳樸,他們比生活在城裡的小孩有更多的自然的幸福。小孩的笑聲、打水聲、倒映在水裡的樹影,還有習習的涼風讓我在空中陶醉了!

癩王平台和戰像平台:

癩王平台實際是皇室的火葬場,在平台上立著一尊裸體但無性的雕像。戰像平台是國王觀看公共慶典的一個巨大的觀景台,可以想像吳哥帝國鼎盛時慶典游行時,戰像、戰車、士兵浩浩蕩蕩穿過中央廣場的場面。這兩個平台是相連的,面對著寬闊宏大的中央廣場。

塔布隆寺:

這是一座淹沒在熱帶叢林裡的寺廟,古樹參天,盤根錯節,巨大的樹根恣意地侵占寺院的每一個角落,在寺院的牆上、門窗、走廊隨處可見發達粗壯的樹根,以致於這座古老的寺院抵擋不住強力而分崩離析。在這裡,樹和廟已經融合成一體,誰也無法把它們分開,造型奇特的樹根已經成為塔布隆的標志了,我遇見了兩位來自老撾的攝影人,他們帶著重重的三腳架和專業的相機,在寺院裡貪婪地拍攝,還贊不絕口。這裡曾是拍攝《古墓麗影》的外景地,確實在這樹蔭濃密,樹根纏繞的寺院裡,一個人未免感覺陰森恐怖,而此時的我更多的是興奮、驚嘆。

斑黛喀蒂、皇家浴池、豆蔻寺:

斑黛喀蒂是一座很清靜的小寺廟,廟的入口頂端也是一尊佛像,表情安詳。皇家浴池就在斑黛喀蒂的東面,是一個800*400米的水池,在水池邊面向東方的是兩尊石獅雕塑。本來期待著在這能看到日落,但是天氣不好,只是坐在岸邊想像著日落,感受昔日皇家的輝煌。

豆蔻寺是一座印度教的寺廟,由五座紅磚砌成的寶塔並列組成,僅剩下中間的一座還保存完好。塔內有毗濕奴的雕刻。

5/1的行程結束,此刻天色已晚,我們坐上TUKTUK原路返回旅館,一路上看到的又是早晨出門的景像,摩托車載著游客飛馳在黑暗的林子裡,一束束燈光穿過林子射向遠處。這時的我雖然飢腸轆轆,但腦海裡充滿著吳哥帶給我的驚喜、衝擊,我的心已很滿足。

5/2-5/3 吳哥王城-時空穿越的延續

買的是3天的吳哥通票,這2天繼續在吳哥神廟裡穿行,呼吸,停留,總希望時間流逝得慢一些。

5/2 Srah Srang-Pre Rup- - Banteay Srei-Kbal Spean- East Mebon- Ta Som-Neak Pean-Preah Khan-Angkor Wat

5/2清晨5:30出發,沿著吳哥王城的外圈走,先到了皇家浴池,想在這等待日出,可惜又是陰天,坐在岸邊,靜靜地吹著風,湖面上似乎還有一層薄霧,雖然沒有耀眼的太陽光穿透雲層,但是也隱約看到了光線在雲層後努力著。想像著黃昏的時候,皇室成員在水池邊嬉戲,那麼他們是否有早起的習慣呢,早起後在水池邊又做什麼呢?離開皇家浴池,來到了比粒寺,這時是早上6點多,乍一看這座寺院坐落在一片青草地上,暗紅色的牆體籠罩在烏雲之下,這是用來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廟宇,更顯示了它莫名的神秘,甚至帶著一點陰森。根據書上的說明,我還特別留意了用來衝去骨灰的石槽。

下一站是女王宮,這是今天行程的第一個亮點。這座寺院是由粉紅色的砂岩建造的,規模很小,但是非常精致,目及之處都是精美的雕刻,每根石柱、每面牆、每個門楣上都雕刻著復雜的神、鬼、動物、花及其它精細的圖案,也難怪它被譽為“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鑽”。女王宮供奉的印度教中的濕婆(男性),其實是濕婆宮,但是為什麼會被認為是女子庇護所,也不得而知,或許是和寺內玲瓏剔透的雕刻有關,或許是供後妃們臨時躲避戰爭的住所。對我來說,它的歷史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形像都是讓人無盡遐想的,或許二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寺內原來有一尊神猴哈努曼的塑像,可惜頭被盜走了,幾年前身像還在,現在卻不見蹤影了,可能是被收藏到金邊的博物館了。女王宮的入口處還有一個神牛雕像(可能是濕婆的坐騎神牛南迪),不知為什麼被橫劈了一半,有的游客由於好奇,踩在它身上拍照,馬上就被工作人員制止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寺廟內的任何東西都是神聖的,不可褻瀆的。早上游客不多,可以讓我在這小巧的宮殿內細細瀏覽,時時駐足欣賞牆上、柱子上的精美雕刻,可惜我對這些雕刻的典故還不是很了解,因此還是有些走馬觀花的味道。最吸引我的是宮殿南面小圖書館門楣上刻著的羅摩衍那(RAMAYANA)神話中的一段故事:濕婆坐在山巔,左肩上是他的妻子Parvati,山下是企圖舉起Mount Kailasa(濕婆在喜瑪拉雅上的家)的多頭多臂的羅剎王。走出宮殿,在它的右側小土坡上,我還看到了一個奇怪的雕像,仔細看拍的照片,上面是一個獅頭人身地下是一個男性,二者手足交叉。我沒有找到相應的典故和介紹,就當作是一個謎吧,不過這個雕刻總是讓我聯想起去年在青海塔爾寺看到的被遮蓋著的藏教密宗歡喜佛,非常神秘的力量……

離開女王宮,TUTKTUK司機就載我們先去了一個較遠的景點高布思濱,大約40分鐘車程,一路塵土飛揚,泥濘顛簸。沿途看到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感慨萬千。大部分人住的都是非常簡陋的茅草房,用木棍支撐著,分兩層,第一層養牲畜家禽,第二層鋪木板,全家人都住在一起,光線昏暗,屋內基本只有草席、一台黑白電視、一些基本炊具。這樣的生活條件,比中國偏遠貧困地區還糟。但是物質上的貧乏不一定會帶來精神上的貧乏,這裡的人們似乎不在意這樣的艱苦,他們每個人看上去都很祥和,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快樂,簡單的生活中有怎樣的精神世界?在國外的這些日子,“信仰”一詞時刻衝擊著我的腦海。

終於到達目的地,高布思濱是以山間溪流遍布千林迦著稱的,林迦是男性生殖器,也是濕婆的像征(濕婆是毀滅者,掌握世界的輪回)。幾年前這裡還是地雷高危地區,經過排雷人員的辛勤工作,現在這裡已經安全很多,不過山林深處還是禁地。進山後,沿著溪流走,很快就看到了溪床上刻滿了林迦,非常壯觀。令人吃驚的還有在溪流旁的大石上刻滿了佛像,甚至低頭一看踩在腳下的溪岸邊的大石居然也是一座臥佛。我拍了很多類似的雕像,可惜後來在網吧處理照片的時候不慎遺漏,真遺憾!

離開高布思濱,我們原路返回,途經東梅奔,在這稍作停留。這座寺院和比粒寺的建築風格類似,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平台四面各矗立著一頭與真像大小相仿的石刻大像,這是源自古印度神話:四大神像分立四方,以巨齒把宇宙支撐起來。在寺院內,我看到了一個盲人老頭在拉琴,琴聲如訴;在寺院外面,我看到了小哥倆,他們脫光了衣服站在井邊,互相衝水嬉戲,黑黝黝的皮膚濕漉漉的,是那麼開心。看到我的鏡頭,他們也不躲閃,很大方地讓我留影。在吳哥的日子裡,我總是很容易被一些平常小事感動著,有時真的很羨慕他們擁有一個如此簡單純淨的心靈。

塔遜是一個很小的寺廟,它的建築風格是巴戎式,四周被無花果樹環抱著,在西門回頭看可以欣賞到整個門廊被巨樹包裹了的景像。

今天行程的第二個亮點是龍蟠水池,水池中央小島上有一個龍蟠寺,小島其實是一座小山,山下盤繞著石頭雕刻的巨蛇。水池由四個方形小水池構成,在四面各有進水出水口,從獅、像、牛、馬四個動物口中噴出水,注入中央池。在水池中央還有一尊巨大的飛馬雕塑,這也源自佛經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海上商人遇難,菩薩化身為馬,把受難者從水面馱起,“飛馬救難”的雕像已歷經800年的滄桑,有些部位已殘損。這座水池現在已無水,我沿著水池的外圈走了一圈,坐在水池內的台階上翻書了解更多的典故和起源。

龍蟠水池在聖劍寺的東北面,而聖劍寺就是今天行程的壓軸戲。據說是蘇耶拔摩二世給他的繼承人一把聖劍,因而得此名。該寺是佛僧居住和學習的地方。書上原來建議是西進東出,因為想多看一會,我們就西進西出了。聖劍寺的規模很大,寺院西門前是一條用巨石鋪成的長長的林蔭道,大道兩邊都是林迦,經過大道來到西門前的一個平台,兩邊又是神魔攪拌乳海的雕刻,讓人印像深刻。穿過西門,在寺院入口兩側各有一尊無頭神像,在左側牆上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神鳥加魯達GARUDA的雕像。這個寺院的建築結構復雜,高大的石柱支撐著布滿青苔的石牆,由塔和天井串連著。進入寺院後,我們就一直穿行在幽深的巷道裡,借著從頭頂的塔洞射入的光線,到處可見無頭的雕像,粉紅色的仙女舞姿和各樣的佛像壁雕。走到聖劍處,突然開闊一些,只見一根石刻的聖劍直衝塔洞,看上去確實挺威嚴。穿過看似無盡的塔和天井後,來到了東門,門口是一個寬敞的平台,游客們三三兩兩在這休憩、拍照。然後我們就直奔寺院的另一個看點,這就是東門旁的一座高大的兩層建築。這個宮殿是吳哥建築群中唯一一座中空的雙層結構,據說是古羅馬式建築風格。人站在柱子旁,顯得如此渺小,我從各個角度把這個宏偉的建築定格了。宮殿的對面還有一座高台,據說是藏劍的地方,無人知曉。高台上一群小老外正在快樂地互相追逐。

離開聖劍寺已是下午5點了,我們急忙上車趕往吳哥寺,為了等待已久的日落。回到吳哥寺,經過中央大道,看日落的好位置已經被各國游客占領了,我們只好在高台上找了一個地方席地而坐,開始期待那輝煌的一刻。今天的日落只能說是稍微滿足了我們的心,我們看到了落日的余暉,之後就是厚厚的雲層遮蓋了僅剩的光芒。不過另有收獲,看到了又圓又亮的明月。依依不舍離開吳哥寺時,天色已晚,一輪明月在你不經意時已躍上了護城河的水面,深藍的夜空中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整個吳哥,河岸兩旁的樹影和倒映在水中的圓月讓人陶醉,真有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引來了驢友們的一陣狂拍,我也貪婪地按著相機快門,就怕錯過了這美景。可惜我沒帶三腳架,拍照功夫不夠好,在我面前的這個無法抗拒的魅力無法完全展現在照片上。

吹著晚風,我們再次開上了返程的路,心中滿滿的,充實的一天!還有GH美味的佳肴在呼喚著……

5/3 Angkor Wat & Beng Mealea

今天是旅游票的最後一天,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看吳哥的日出、日落,欣賞吳哥寺回廊的浮雕,去崩密列看看隱藏在樹林中的殘損的歷史遺跡。

早上5:20我們就到了吳哥寺,這裡的寧靜已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打破,為了吳哥的日出,大家千裡迢迢不辭辛勞,不理解的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吳哥的日子裡,每個人都會為那不一樣的日出日落而激動,那份守候的心情只有你到了吳哥才能感受到。我靠在中央大道的欄杆上,翹首遠眺天邊,只見微亮的天空中出現一抹紅霞,光線越來越亮,但是太陽好像在和我們捉迷藏,一會躲在雲層後,一會露出一點光芒。我舉著相機耐心地盯著前方,突然間太陽仿佛決定要撥開雲層,給等待的人們一些希望,金色的光芒開始射出,烏雲開始抵擋不住太陽的炙熱,漸漸地那一片金色的雲彩越來越大,太陽的臉也露出來了,人群中一片歡呼。然而終究是雨季了,在歡呼聲中,太陽又縮回了它的頭,留給人們些許的遺憾,或許它希望人們在吳哥多呆幾天,和它可以更親密地接觸。此時天已大亮,游客們各自散去,一個個身影又隱沒在宏偉巨大的建築裡。

崩密列離吳哥寺有1.5小時的車程,它是由另外一個旅游公司管理的,因此還買了$10的門票。崩密列在一個小村旁,進入遺址前,會經過長長的大道,兩邊都是蛇神NAGA守護(在吳哥,NAGA都是以單數多頭形像出現,五頭、七頭、九頭)。這裡和之前到過的地方都不一樣,已經沒有保存完好的建築了,在樹林裡橫七豎八地坍塌著巨石、雕像,走進這個遺跡,仿佛有一種密林探險的感覺,我們要翻越高牆,鑽門洞,穿甬道,在這個靜謐的世界裡我們的出現似乎帶來了一點生機。站在寺院的屋頂上,環顧四周,仿佛能感覺到當時寺院的繁榮和興盛,僧侶們在寺廟裡、甬道內穿梭。爬到巨石高高壘起的廢墟上,不免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痛快。坐在斷壁上,邊和同行的驢友聊天,一邊還得注意樹林草叢裡時不時爬出來的怪蟲,心中不禁打冷戰。

今天的時間很充裕,告別了驢友後,我們就在林子裡多呆了一陣子,涼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坐在石頭上捧著書回顧這幾天的行程,作作筆記,偶爾還有黃狗過來討吃的,很愜意!

下午2點半,我們又上路了,最後一站是返回到吳哥寺,欣賞回廊浮雕和日落。此時的太陽最烈,我們坐在車上受著太陽的煎烤,昏昏欲睡。然而旅途的疲憊並沒有減少我的興致,我喜歡熱帶的陽光,喜歡被曬黑,它讓我一直精力充沛。

終於再回到了吳哥寺,此時的光線正合適,陽光照在回廊上,透過算盤珠串成的窗欞形成了光影的交織,游客的身影投射在牆上,把我帶回了千年以前。

吳哥寺的回廊是一條藝術的走廊,牆上的浮雕使人在這800米長的廊道上流連忘返,它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浮雕回廊”。

參觀浮雕回廊是從西入口處開始,按逆時針行進的,這應該也是有講究的,就像在環青海湖時,也要逆時針從南線到北線這麼走。我們按順序欣賞了8組浮雕,主要都取材於印度教神話,依次是西廊南翼《決戰俱盧之野》,源自《摩柯婆羅多》,刻畫的是俱盧族和般度族兩個同族堂兄弟之間的最後決戰;南廊西翼《蘇利耶跋摩二世軍隊》,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率領他的高棉軍隊在叢林中行軍;南廊東翼《閻摩審判》,刻畫的是天堂和地獄,好人在天堂享受,壞人在地獄接受懲罰;東廊南翼《攪拌乳海》,這個場面已經在吳哥古跡中出現多次,是神魔唯一一次的合作求取長生不老藥,刻畫了眾多天神的形像;東廊北翼《毗濕奴戰勝群魔》,描繪騎著神鳥加魯達的毗濕奴與群魔遭遇時的場面;北廊東翼《黑天與魔王班那》,黑天是毗濕奴的另外一個形像;北廊西翼《神魔之戰》,各路天神騎著各自的坐騎與魔鬼對壘,如水神騎著五頭蛇那伽,戰神騎著孔雀,梵天騎著神鵝等;西廊北翼《楞枷之戰》(Battle of Lanka),源自《羅摩衍那》,講述的是羅摩與神猴哈努曼的猴子軍隊聯盟,打敗魔鬼羅波那並就出羅摩之妻悉多的情節。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要了解看懂浮雕的內容,確實需要事先做一點功課的,我在出發前臨時抱佛腳借來印度神話快速記憶了一遍,站在浮雕前,隨手不停翻閱〈五月盛放〉裡的介紹,才有些一知半解,同時還間歇聽聽導游的介紹,還是覺得倉促,對吳哥歷史和印度神話的認識膚淺。回廊就好像時光隧道,在這個隧道裡各路神魔,俊俏的,英勇的,凶惡的或是婀娜的形像不斷地跳出來,有種懾人心魄的感覺。

臨近黃昏,參觀浮雕的游客漸漸散去,我終於有機會獨自站在狹長通透的廊道上,陽光把柱子折射在地上牆上,形成了一個個矩形的方格,把整片的浮雕分隔成明暗相交的世界,廊道屋頂也因為光線的折射,呈現出似水波的明暗交替。如此令人心醉的地方,我不知道還能用怎樣的語言來形容它。

太陽漸漸西沉,這時可以開始坐在吳哥寺前好好欣賞久違的日落了。那五座尖塔倒映在蓮池上,剛柔相濟,讓人在湖邊怎麼也看不夠。隨著天邊出現了紅雲,我把鏡頭又對准了中央廣場上的圖書館和中央大道入口毗濕奴大殿。寺廟上的天空一片火紅,寺廟和綠樹在逆光中形成剪影,從每一個角度看都有不同的景觀,遠處天邊緩緩升起了熱氣球,寺廟屋頂、熱氣球、樹影在這樣的黃昏中讓人驚嘆,鏡頭裡留下了這一永恆的片刻。 黃昏美景,引得無數人競相追逐,誰都有可能做了一回美景的襯托,對突然出現在鏡頭前的人影,大家都會心一笑,還有什麼值得心焦、煩惱呢。

三天在吳哥的浮光掠影,讓我深深地眷念這片土地,還來不及了解它,卻又要離開了。我對自己說“我還會再回來的!”

I believe everyone can find his place in Angkor.

5/1-5/4 吳哥、暹粒花費、飲食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