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護花鈴

作者: 閑來沽酒

導讀 (風動護花鈴) 畢竟深冬未至,公路兩旁梧桐樹上的葉子雖呈枯黃之狀卻依然駐留在枝頭,陽光透過枝柯漏下滿地的細碎,眼前的景致頗有莊肅的清韻,遠遠的透過搖曳的枝影,挺秀的齊雲塔靜靜地佇立,經歷了千年的晨曦暮靄,它更像一位入定的老僧雖飽經風霜,備受蒼涼,而又充滿著智慧的禪意。 自金人入夢,白馬馱經以來,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可謂是歷盡人間 ...



(風動護花鈴)

畢竟深冬未至,公路兩旁梧桐樹上的葉子雖呈枯黃之狀卻依然駐留在枝頭,陽光透過枝柯漏下滿地的細碎,眼前的景致頗有莊肅的清韻,遠遠的透過搖曳的枝影,挺秀的齊雲塔靜靜地佇立,經歷了千年的晨曦暮靄,它更像一位入定的老僧雖飽經風霜,備受蒼涼,而又充滿著智慧的禪意。

自金人入夢,白馬馱經以來,白馬寺作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可謂是歷盡人間滄桑,當年在佛教鼎盛時代,洛陽城也曾擁有一千多座寺院,如今這些寺院大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有這座白馬寺如今香火依舊。寺門外一對石馬分立左右,作為白馬寺的像征,這對石馬並不是白馬寺的原物,它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宋太祖女兒永慶公主的墓前遷移過來的,細細端詳石馬,它們頭頸低垂,雙目下視,開口微喘,好似剛從西域馱經而至,形態栩栩如生,只是雕刻手法上少了些漢唐時特有的雄渾有力和磅礡大氣卻多了幾分精致圓潤。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但歷經戰亂,幾度興衰,古建築所剩不多,現存有五重大殿四大院落。其建築結構是對稱的,嚴格按照中國漢化佛寺建築法則營造。中軸線是五大殿,自南而北,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兩側分別為客寮、齋堂、鐘鼓樓等建築。徜徉在這佛教第一寺之中,看著鱗次櫛比的殿宇,縱橫交錯的廊檐,還有玲瓏剔透的翹角,心境還是要放松,慧眼還是要獨具,偈頌中的禪意,還是需要我們去用心領會。

佛教是有時莊重嚴肅,有時充滿著智慧快樂,天王殿裡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

彌勒佛是眾佛之中是最有幽默感的,笑容中總讓人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 。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我自已便是可笑之人,老愛在佛前許下很多願,既要健康又要求財,總想著福,祿,壽全齊,貪心的很,想起一個小故事:有人求佛,佛問此人有什麼心願,那人說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父做高官子狀元,繞家千頃盡良田。魚池花果樣樣有,嬌妻美妾個個賢。畫梁雕棟龍鳳間,倉庫積聚盡金錢。天長地久人不老,富貴榮華萬萬年。……佛聽了苦笑:人世間有你這樣的人家,我也不願當佛了……哈哈,我這回沒這麼貪心,我也只有一個小小小願望:菩薩保佑,股票大漲,基金回暖。佛曰:那日有高人說真牛就在6000點,汝豬油蒙心欲衝8844點,現大勢如此,好自為之。頓悟……只要功夫深,破股捂成真。走過地走進天王殿,來到大佛殿前的庭院裡,香客們在香爐前上香祈福,雖然人不少,但很安靜,我們是游人,只有將腳步放輕,放慢,生怕攪亂了這佛界的和諧與寧靜。大佛殿裡和尚在你叩拜之時,輕輕的敲擊著銅磬,發出清脆的聲音,余音繞梁,有如天籟般傳來,穿越你的心扉,穿越時空,帶走紅塵的煩擾,內心的煩燥。大雄寶殿,是白馬寺的主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阿彌陀,藥師三佛,兩旁站立著韋陀,韋立兩金剛,東西則分別列坐著十八羅漢,看了介紹才知道這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是元代時用夾纻工藝制作成的。大殿後面是又是一座院子,整個院落干淨的似乎是纖塵不染。院子的後面還有一排間間相連的比較小點的殿堂,那是接引殿。一個和尚在樹下掃著落葉,一種“拒嘈雜於山外,攬寂靜於內心”的感覺油然而生,想想距離這裡不遠的禪宗祖庭少林寺已沒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了,有的只是旅游勝地的低俗,更是喜歡這裡的幽靜和古樸。一直認為自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徒,每當有求於佛祖時才來燒香,才會在心裡默默的祈求佛祖的保佑。佛教的真諦是什麼呢,我沒法用心參透,但此刻聽到這清脆的銅磬聲,心是寧靜平和的,這就足夠了。我又悟了,我不求富貴也無意功名了,風吹來有個聲音對我說:不求富貴功名?那你求什麼。“菩薩啊,現在我只求有知已傾談,以消永晝。願有紅袖相伴,江湖系馬,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願臥一榻清風,看一輪明月,蓋一片白雲,枕一塊頑石……”風漸止,聲音漸遠:這般清閑自在的日子,佛祖也享受不到,你這凡夫俗子竟有此奢望……清涼台上的毗盧閣,迦什摩騰和竺法蘭在這裡翻譯了第一部佛教經籍“四十二章經”,為了記念他們的卓越功績,後人為他們塑了坐像供奉在這裡。四周古柏參天的清涼台旁,我竟然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楔形磚,時光幽幽,二千年來它默默的履行著自已的職責,無人知曉它的來歷, 但它們所承載著佛旨卻穿過時光的幽谷,傳承至今。而將佛教從天竺帶來中土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的墓分別座落在寺的東西兩側,高僧的墓前只有幾柱清香,與大殿相比這裡的香火冷清了許多。當迦什摩騰和竺法蘭從天竺不遠萬裡來到洛陽時,他們也沒想到若干年後它們帶來的佛教與中國傳統儒道文化相互相異,相互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想必來這裡參悟的游人,注目著這無言的墓室,這裊裊清煙,內心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庭院裡種著幾株石榴樹,葉已落盡只有光禿禿的枝干,誰又有會想起眼前這小小石榴也也曾攬盡洛陽城無限風光,它魏晉時譽滿京師的風采我們無從記取,只是五月花開時節,出家的僧人看到那點點紅花是否眷戀起黃牆外的滾滾紅塵呢。呵呵,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佛祖生於無憂樹下,悟道於菩提樹下,涅槃於娑羅樹下。菩提樹長在寺內偏避的小院內,智慧的葉子已經落盡,若不是有文字介紹我根本不會想到這便是佛門神樹。相傳佛祖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當時眾弟子皆默然,唯有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曰: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空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訶迦葉。從此後世禪宗衣缽的傳授,亦效佛祖多用偈頌。關於菩提樹偈頌最有名恐是五祖弘忍傳衣缽的典故了:當年弘忍喚諸門人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傳汝衣缽。當時最有可能得法是神秀他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惠能聽見神秀念誦此偈,便知其未見本性,於是自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讀了惠能的偈,認為他已見性覺悟,便傳之信物袈裟。此時,遠處木魚鐘磬聲傳來,我聞到濃郁的檀香氣息,舉起相機正拍下菩提樹,突然一位紅衣少女竄入我的鏡頭……風吹過,鈴動,樹動。 不是風動,不是樹動,是沽酒心動。


(白馬寺)



(風動,樹動,心動)



(名人似高山,豈可久不見)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