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最早的時候是我一個遙遠的夢。後來,巴黎是我油鹽姜醋齊全的現實。現在,巴黎是記憶長河中四濺的浪花。所以,我游巴黎,不會是走馬觀花,也無需按圖索驥;有的只是追憶和遐思,有的只是閑庭信步、漫無邊際,任憑那朵朵白雲,陣陣花香,裊裊琴音,帶我走進那些有名或無名,熱鬧或安靜、熟悉或陌生的街頭巷尾……我是來巴黎度假的。早晨睡到自然醒,吃飽了羊角面包,喝足了咖啡,只要帶上一張地鐵圖、一張三圈之內地鐵票(巴黎地區地鐵分1-8圈,1-2為內環,3-5圈為中環,5圈之外為外環)就可以到處亂走,到處亂逛。
帶著女兒坐上地鐵4號線,看到Odéon那個站,想起來盧森堡公園就在附近,就拉著她下了車。
記得20歲那年,家裡有一本掛歷,11月的那張,是一幅公園秋色: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橡樹,滿地金黃的落葉,一張鑄鐵長椅在樹下寂寞著。那時,我正學著法語,可以讀法文簡寫本的《悲慘世界》了,一眼便認定,那一定是盧森堡公園,而那張椅子,一定是柯塞特天天等馬裡尤斯時坐過的那一張。於是心馳神往,向往著有朝一日,可以到那椅子上去坐一坐。
後來,我真的去盧森堡公園了,那是我在巴黎十二大醫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些公共課程會在這附近的醫學院上。於是下完課,我喜歡穿過盧森堡公園,踩著滿地落葉,當然也不忘掛歷上的那把椅子。
現在,我牽著女兒的手,對她說:“看,這就是盧森堡公園。”
公園與記憶中的景物似乎沒什麼變化。巴黎總是這樣,多少年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就像一個風韻成熟的貴婦,隔了五年,十年看上去,還總是那麼優雅。公園中央的那個噴水池,依然不知倦地噴著細細白色的水柱。水池周邊放了一圈綠色的鐵椅子,而此刻是夏日的正午,椅子上空無一人,任有噴水池在毒日頭下寂寞地噴著水。倒是邊上樹陰底下的長椅上,有一位衣著華麗的中年婦女沉浸在手中厚厚的書裡,身邊有一個精致的小竹籃,蓋著一塊餐巾,想必是午餐了。有鴿子跳過去啄她的籃子,她渾然不知,書外的世界仿佛不存在。鄰近的椅子上,一個老態龍鐘的老太太,顫顫巍巍打開一個紙包,撒出一把玉米,四周的鴿子像是接著了什麼號令,撲拉拉全飛過去,巴黎總是在這樣的閑散和慵懶中,讓人不覺時間的流逝。再遠一點的雕塑旁有一對年輕人在忘情擁吻……巴黎的地鐵,火車站,橋上,公園裡,廣場上,你總能碰到一對對熱吻的年輕人,難怪當年Robert Doisneau 抓拍的那張《市政廳廣場熱吻》的黑白照片風靡全世界,被掛在了多少人家的客廳裡。
盧森堡公園出來,拐個彎就是聖-米歇爾大街。索邦大學、巴黎六大、七大、巴黎高等行政學院等都在這一帶,這便是有名的拉丁區了,巴黎左岸。讀過幾本書的人,游巴黎若不來拉丁區,若不來踩踩愛倫坡筆下的小街,不來坐坐薩特和波娃爾當年出沒的咖啡館,總會有些白來巴黎的感覺。沒讀過幾本書的,來過了,回去,再吐出“左岸”這個詞語的時候,會多了幾分底氣。“左岸”似乎已經成為上海、北京大大小小白領喜歡掛在觜上的時髦名詞。其實法國人倒並不怎麼說左岸、右岸的。
牽著14歲女兒的手,在聖-米歇爾大街閑逛,聞著書香,踩著歷史。在女兒的心中和眼中,也許有憧憬,憧憬將來巴黎大學生活的浪漫。在我,則是若有若無的回憶:哦!這條小街,當年去上課時好像走過;哦!那家咖啡館,好像考試結束後和同學一起來喝過咖啡;還有這家書店,大概來買過書……
胡思亂想間,停步在一家舊書店的門口了,寬寬的人行道上,放著幾大盒七八成新的舊書,隨手抽出一本,竟然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翻到封底,標價0.5歐元。我像一下子好發現了寶藏,接著淘,是一本司湯達的《紅與黑》,0.8歐元。再接著,左拉的文集0.8歐元。女兒不懂法文,但她會憑封面來挑書,挑了一本封面上有貓的書,因為貓咪是她的最愛。打開是一本有關貓的各種掌故的書,一定都點意思。
付了3歐元,捧了一堆書出來。門口,一個老者,守著一大塑料袋,裝了足有二、三百本書。我和女兒擔心地想,這麼多書,他怎麼扛回家?
沿著聖-米歇爾大道走到盡頭,就是聖-米歇爾廣場了,再過去幾步,就是塞納河和西岱島,河邊有一流排開的舊書攤,島上,有卡西莫多敲過種的巴黎聖母院。聖-米歇爾廣場不大,有一個很有名的噴泉,它的有名大概不在它的來歷,而是因為巴黎的年輕人和朋友,情人約會,從不同的方向坐地鐵到城裡,總喜歡把約會地點放在這個噴泉。巴黎的噴泉無數,但大家喜歡選擇這個地方碰頭,也許是因為它就在地鐵口交通方便,噴泉顯眼不會彼此錯過。但或許有更深層一點的潛意識裡的原因,拉丁區歷史上文人墨客雲集,大大小小的咖啡館裡的餐巾上,孕育出無數的動人情詩。你想想看,約了追求中的女孩子在這裡見面,然後在某家出過偉大情書的咖啡館坐下,握她的手,念為她寫的詩。姑娘豈有不動心之理?
從別處趕來和我們彙合的先生已經在噴泉邊等我們了,他倒不是要給我什麼情書,而是告訴我:老婆,肚子餓了!飢餓喚醒我對食物的記憶。巴黎大大小小餐館無數,但在聖-米歇爾這一帶,我記得吃過一次希腊餐館的Cambas(烤大蝦),十分美味,價錢也適中。於是我們從聖-米歇爾廣場右拐,去了那條不通汽車的食街,石階小路兩側,各種餐館應接不暇。有法國餐館、中餐館、希腊餐館、意大利餐館、阿拉伯餐館。各家的堂倌,使出各種招數,招呼游人入座。巴黎的餐館一般總是幽靜,從沒拉客的。但只有這條街是例外,大家似乎也認可了這一點,這南腔北調的拉客聲,似乎也成了小街獨特的風情之一了。我不記這條街的名字,因為每次從聖-米歇爾廣場拐過去總是能找的到,而每次小街上總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看見一家希腊餐館透明的櫥窗裡放著串好的Cambas樣品,兩只大蝦,一大塊三紋魚,還有一些土豆,洋蔥米飯等,17歐元,可以承受。女兒看中了一個大大的烤蹄膀。我們到裡面坐下,等待燒烤的美食上桌。環顧四周,可以肯定,這家餐館就是我記憶中的那家希腊餐館了。仍然是低矮的天花板,古樸的橫梁露在外面,斑駁的牆壁,幾座希腊雕塑的復制品。
很多年了,這家餐館依然如故。不像在中國,循著記憶去找某家以前吃過的餐館,很有可能已經變成理發店或別的什麼店。
餐廳裡,有樂隊在小小的舞台上演奏,兩個上了點年紀的男人,彈著類似吉他一樣的樂器,我叫不出樂器的名稱,但音樂,聽起來卻能認定是典型的愛琴海風格。明亮的、輕快的,但細細聽去,又會有一種淡淡憂傷在心中升起。
烤好的食物端上來了,帶著煤炭或者烙鐵留下的香味。侍者是個極帥的希腊小伙子,黑眼睛,黑頭發,斧刻刀削的五官,白衣黑褲,一身輕盈。我對女兒說,看那小伙子多帥。老公笑言:“女人到了40歲出頭,是不是都要變得色起來?”我們大笑。笑聲中,盤子裡的食物,一點點少下去。
對面桌上,有風度翩翩的紅衣女子,仔細看去,也是有了點年歲的。剛才帥得如希腊雕塑般的年輕侍者,在優雅地邀請紅衣女子跳舞,兩人在窄窄的餐館裡翩翩起舞起來,台上的樂師看到此景,彈得越加賣勁了。
一曲終了,紅衣女子謝過小伙子,又把幾枚硬幣放到樂師腳邊的小竹碗,女兒把這個動作看在眼裡。等我們結完賬,她問我討要了2歐元,也放到小竹碗中,樂師邊彈琴邊朝她點點頭微笑:“ Merci, Mademoiselle”(謝謝你,小姑娘). 女兒一臉開心。我也在桌上留了2歐元,這是給那個帥得讓人做夢的年輕侍者留下的。
從餐館出來,我們一直信馬由韁地走到了塞納河邊。河裡,一條條游船穿過一個個橋洞,每過一座橋式,橋上的人便對著船上的人揮手,船上的人也對著橋上的人歡呼。短暫地邂逅,片刻地遐想,悠遠地追思,都在這歡呼聲和揮手間,隨著河水流遠。
伴隨著流水的嘈雜,河岸上有人在彈吉他唱歌,歌聲隨著塞納河的波濤,由遠而近,側耳聽去,歌者唱著:
如此漫長
沒有見到你
月月年年
時光飛逝
如此漫長
你這樣消失
然而你看
雖然已經這麼久
雖然如此漫長
我仍沒將你遺忘
雖然如此漫長
我仍沒將你遺忘
回到上海,沉靜下來時,耳畔總會響起這個伴隨著塞納河浪花流淌的歌聲,浮現起游走巴黎的一幕幕景像……
哦,巴黎,雖然離開你已久,如此漫長,我仍沒將你遺忘。永遠也無法遺忘。但願我能經常回到你的街頭,閑庭信步中體味著你的熱鬧與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