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游走,北國的雪、南國的海、高原的湖泊、大漠的胡楊……這幾年也跑了不少地兒,卻有意無意的遺漏了很多成名已久之處——或許是覺得旅游開發太過成熟有些排斥吧!直到去年走了婺源黃山一帶,才忽然明白這就是我遺漏的一個重要地方!此行收獲之豐(尤其是在黃山)遠高於期望,覺得應該重新來打量一下徽州,查閱了諸多資料,才發現我差點錯過的是一個多麼具有中國味道的典型之所!還好,補上這堂文化課:
序:
徽州(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各取一字),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為徽州府、太平縣(含黃山)、歙縣、休寧、婺源(現在屬於江西)、祁門、黟縣、績溪(現在為安徽宣城地區),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本文中說的徽州,還是“一府六縣”的範圍而言。
1、國畫神韻——黃山,當我在獅子峰上遇到雲海在奇峰松樹間飄渺的時候,才明白潑墨寫意的中國山水畫真真是來自自然!“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傳統美譽名副其實(要考慮歷代文人主要居住在中國版圖的東西氣候分界線以東的漢文化區域,黃山是其中代表名山,和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冰山雪山沒有太大的可比性),難怪國畫大師張大千一次次去黃山寫生。
新安畫派: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
2、徽派建築
傳統文化裡的民居(或者是老外印像裡的中國民居)就是宏村的樣子,也難怪月沼旁的房屋上了民居郵票。
徽派建築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青磚小瓦馬頭牆)。徽派建築無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現在,可以尋訪到徽州府衙(其他地方幾乎都破壞完了),到黟縣宏村西遞一帶的看民居,徽州地區散落了不少祠堂,還有歙縣的古牌坊群(據說是拍瓊瑤電視七重門的地方),各種精彩建築都扎堆兒在徽州了。
3、徽劇、京劇
要說中國元素,肯定少不了說京劇。
徽劇是徽州藝人在明清時期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
4、文房四寶
這也是典型中國元素的東西了,筆墨紙硯。
徽州是徽硯和徽墨的出名產地,至今購物街上也處處可見,還有一黑芝麻做的徽墨糕很是特色。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文房四寶徽州很是齊全,只是後兩者的全國知名度比較小罷了。
5、理學
學歷史的的時候就知道南宋推崇朱熹的理學,雖然我對其變態要求貞潔烈女的思想很是反感,但不得不承認理學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
理學在新安的傳播和影響尤為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裡"。朱熹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提出“天”、"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範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
6、茶
茶葉也是典型中國元素,歷來是傳統貿易的一大支派。
徽州茶歷史悠久,傳世的文字記載就有一千二百多年。歙縣為全國第一產茶大縣,“祁紅”、“屯綠”歷史悠久,馳名中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頂谷大方”名列全國十大名茶之中,種類繁多。
徽州茶文化積澱豐厚,歷朝歷代的茶詩、茶畫、茶著舉不勝舉,茶人茶商更是成績斐然、大家在京城常看見的吳裕泰、張一元(這兩位都是歙縣人)等老字號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7、中醫
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元素,我曾經遇到個加拿大的外教說他媽媽一生病就讓他從中國寄中藥回去,覺得這種要草藥相當神奇。
新安醫學:肇自北宋,盛於明清,從宋代至清末,湧現著名醫家543人,撰、輯醫籍460多部,其中部分醫籍東傳朝鮮、日本。著名的有宋代張杲撰寫的《醫說》10卷,這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史人物傳記和醫學史料的書籍,也是第一部較完整的新安醫學著作;祁門汪機撰《石山醫案》3卷,臨床不拘一格,精於望診、切脈;歙縣江輯《名醫類案》12卷,搜集上自扁鵲、倉公、華佗,下迄元明諸名醫驗效醫案,內容十分豐富,是我國第一部彙集歷代名醫醫案之專著。
8、徽商
中國近代最出名的就是徽商和晉商,徽商大多注重教育,後人多出仕為官,官商互蔭,其中知名的就有紅頂商人胡雪岩。
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衰於清末。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徽州成人男子中,經商占70%。
徽商的活動範圍很廣,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還遠至日本、暹羅(今天的柬埔寨)、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縣人多鹽商,績溪人多菜館業,休寧人多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和販運行業外,還直接辦產業,邊生產邊販賣,合工商於一身。
徽商可以說是文化商人,各大望族重視文化教育,出仕者眾多,徽州地區也是人才輩出。不說遠了,江總書記(祖籍婺源)和現在的胡總書記(祖籍績溪)的祖籍都在徽州,還有詹天佑、胡適、陶行知等也都是徽州人。對了,還有賽金花,雖然聲名毀譽參半,但一個封建社會的女子,能識文字、隨夫出使歐洲、學習了德語,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憑借一己之力減少聯軍的殺戮,也是很有見識和膽識的奇女子了。
9、道教
如果說佛教是外來品,道教就是絕對的中國特產了。道教四大名山是四川鶴鳴山、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這齊雲山就在徽州的休寧。
齊雲山又名白岳、雲岳,海拔1000余米,面積60多平方公裡,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教中心。宋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佛、道兩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處。
齊雲山的歷史中我們還會遇到一個熟人——方腊(就是水滸中宋江征方腊,兩敗俱傷),說起來他也是殺富濟貧的義軍好漢,不到半年時間,就攻占了歙縣等六州五十二縣,宋徽宗曾下令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沒有取勝,又三次下詔“招撫”,均遭方腊嚴詞拒絕(嚴重懷疑水滸兩破童貫三敗高俅的原型是寫起義的方腊軍)。方腊義軍在齊雲山的獨聳峰上屯兵,抗擊宋王朝官兵的圍剿,取得勝利。但方腊後來在浙江幫源洞被捕,於汴京遇害。
10、珠算
小時候大家都學過珠算吧?那時候就覺得小小的算盤挺神奇的。記得小妹學得很好,還讓當會計的媽媽給特別輔導了一下,最後在縣裡比賽拿了第一名(只不過現在都改敲鍵盤了)。
想想古人沒有計算器用友軟件啥的,徽商貿易那麼多計算靠什麼呢?籌碼計算已經不能滿足計算需求了。這就要提到明代數學家程大位了,他是休寧人,出身商家,讀書極為廣博,對書法和數學頗感興趣。從二十歲起經商,因商務計算需要,隨時留心數學,遍訪數算名家和民間珠算高手,刻苦鑽研,約四十歲時,回老家參研各家學說,於六十歲時完成傑作《直指算法統宗》十七卷。
這是一部用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應用數學書,將數字從籌碼計算進化到珠算計算,總結了加、減、乘、除的珠算方法,並繪有算盤圖式,第一次提出開平方、開立方的珠算方法,確定了珠算定式,並完善了珠算口訣(實在是個強人!)——從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計算工具。
11、徽派樸學
樸學(考據學)到底是什麼?咋一看很讓人頭大~~~
樸學注重於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信不征”,以漢儒經說為宗,從語言文字訓詁入手,主要從事審訂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注疏和詮釋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證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論的闡述及發揮,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稱作“樸學”或“考據學”,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的主流學派。創立了語言文字學門類中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這些漢語言文字的重要研究應該是很典型的中國元素吧)。
學風特點:主張言必有證、“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鼓勵自由討論,弟子可以辯詰本師;在研究經學的同時,重視自然科學……大致可以了解一點。
其中集大成者是婺源縣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如今市區有戴震公園),徽派樸學作為乾嘉學派中的皖派,直接繼承了漢古經學,把經學研究從純考據的藩籬中解救了出來。
12、篆刻、版畫、木雕、刻書等
徽州人手巧,篆刻、版畫、木雕、刻書等都很是在行,據說這一帶的木工在外很受歡迎,北京很多做仿古家具的就是徽州人。在婺源看見出售的樟木雕,很是精美。之所以把這些放在一起說,是我覺得它們之間多少有些相同的地方。
徽州篆刻:始於明朝的何震,其後著名的有汪關和以程邃為首的"歙中四子"、以黃士陵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講究用筆運刀,刀隨意動,章法整齊活潑,一改當時篆刻庸俗怪異、擅改篆字型義、趨向屈曲乖繆的風格。
徽州刻書:始於中唐,盛於明,萬歷年間達到鼎盛。至崇禎年間,徽州刻書躍居全國之首。徽州刻書有坊刻、官刻、家刻和書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鮑寧耕讀書堂,著名有家刻有歙縣汪啟淑的飛鴻堂,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縣都有。
徽派版畫:是畫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產物,於明萬歷始興。徽派版畫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靜穆,抒情氣息濃厚。以歙縣虯村黃姓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於黃,黃刻之精在於畫"之說。從明萬歷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黃姓有300多人從事刻書,其中三分之一從事版畫鐫刻。
搜羅的大致就是這些吧,從這12個中國元素中,應該能體味到徽州文化的特色。總體感覺這是一個文化與商業並重之處,既繼承傳統又不乏創新和突破,是很典型的體現中國味道的一個地方,值得細細尋訪!
也因為這些吧,被古老的徽州深深感動的歷代文人墨客眾多,李白(大約三分之一的詩篇都寫在徽州)、謝靈運、蘇轍、唐伯虎、範成大、湯顯祖、郁達夫……留下眾多的詩文。借用湯顯祖的名句結尾吧:“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黃山和白岳齊雲山),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好一句無夢到徽州,每每讀來,余韻悠長……
後記:
據說現在當地政府有意打造一個“大徽州”的旅游圈,如果能整合好這些元素和資源,風景+文化+休閑,應該很有前景。

(宏村)

(晚霞黃山)

(天都峰)

(西海大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