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長假錢江源、千島湖5日自駕游記之附錄—芹川古村

作者: 潘嘉琰

導讀芹川古村位於淳安縣浪川鄉境內的銀峰北側山麓,縣道千汾公路經過村口。全村人口1700余人,95%以上姓王,是當地人口規模最大的自然村。得益於獨特的地域特征,芹川村居住環境體現幽靜二字,進村沿途曲折蜿蜒,村頭水口狹緊,村口古樟參天,山勢呈獅像對峙,村莊翠巒環抱,別有洞天。一條長1.3公裡,寬6-8米,清澈見底,呈“S”形的芹水溪穿村而過;一座座石拱橋、水 ...

芹川古村位於淳安縣浪川鄉境內的銀峰北側山麓,縣道千汾公路經過村口。全村人口1700余人,95%以上姓王,是當地人口規模最大的自然村。得益於獨特的地域特征,芹川村居住環境體現幽靜二字,進村沿途曲折蜿蜒,村頭水口狹緊,村口古樟參天,山勢呈獅像對峙,村莊翠巒環抱,別有洞天。一條長1.3公裡,寬6-8米,清澈見底,呈“S”形的芹水溪穿村而過;一座座石拱橋、水泥橋、木板橋跨溪而架;一幢幢保存完整具有徽式建築風格的古民居沿溪而建,溪畔楊柳倒垂,溪中石板魚嬉鬧,猶如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式的鄉村美景。

建築

芹川村至今仍保存有260余幢傳統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民居,部分為祠堂、學堂、橋梁。

芹川村的民居多為兩層,屬皖南徽式建築風格,主要沿芹水溪建於溪水東西兩側山巒之間的長條地帶上,因此,其朝向大多為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由於地形限制,面寬較窄,多為三開間,約10米左右,而進數較多,給人總的感覺是比較狹長。大門多為石框門,並建有裝飾門樓。門樓磚雕精細講究,翼角起翹,置魚尾吻獸。進入大門首先是天井,然後首層明間是敞開式客廳,客廳後面建板壁,作為進與進之間的分隔牆。板壁兩側開小門,作為一、二進之間的通道。板壁上方懸掛堂匾,下方置長條案幾和八仙桌。客廳兩側次間為廂房。一般而言,後面幾進房間布局與首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第二進明間板壁後建固定木樓梯,上此樓梯進入第二層。值得注意的是一、二進的樓層是想通的。二層多為儲藏之用。民居還有一種格式與上述不同,主要表現在第二進為跑馬樓式,即四角各一廂房,中間一天井;二層天井檐下作一護欄。民居時代一般較晚,大多為晚清和民國時期,因此民居中梁斷面多為矩形。屋頂為硬山頂,砌馬頭牆。民居裝飾多集中於天井檐口,有的建裝飾梁架,承重。除此以外則集中於廂房窗戶上,圖案內容多為人物故事,有的則為簡單的紋飾。

徽式建築一般具有外拙內秀的特點。外部白牆黛瓦,內部雕梁畫棟,布置精巧,極盡奢華之能事。但清末至明國時期,隨著徽商的衰落,徽式建築已不復昔日風光。體現在裝飾上,已趨簡約化,並成為一個時期的主流。芹川村的民居即為一個實例。

王氏宗祠

堂名光裕堂。該祠是芹川村所有王氏居民總的宗祠,是祭典江左王氏族人始祖的場所,也是王氏族人用做婚喪禮儀,以及舉行節日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光裕堂位於芹水溪東岸,芹川村的中心,成為整個村落的核心。

光裕堂做東朝西,共有三進,由前堂、正堂、後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487.56平方米。從第一進開始到第三進面積逐漸增大,因此從平面而言,光裕堂呈梯形。前堂面寬三間,約12米,進深5.55米,梁架明次間縫為抬梁,山牆為穿鬥,硬山頂。正堂面寬五間13.2米,進深8.15米,梁架結構與前堂基本相同,前後置券棚頂廊,硬山頂。前堂、正堂基本處於同一水平面上。後堂面寬五間13.9米,進深10.25米,梁架結構與正堂完全相同,硬山頂,前置券棚頂廊。後堂地面高出前堂、正堂地面約0.9米。進與進之間置天井。

光裕堂始建於明代,歷經數次維修。祠堂橫梁等處雕刻精美,有體型較大的各種花卉、動物等。文革時期祠堂內的木雕慘遭破壞。2002年,村裡的族人自發集資,重修祠堂,但是原有的牛腿、雀替大多數已被盜被毀,甚為可惜。

光裕堂前還有一塊長31米,寬11.2米,面積328.64平方米的長方形廣場(平時為曬坦),是芹川村內最大的一塊空地,是當年芹川村王氏族人的主要聚集場所。

敦睦堂

又名山環廳,位於村北芹水溪轉角處,做東朝西,是芹川村現存最大的一幢古建築,占地面積約720平方米。

敦睦堂共有三進,分前堂、正堂、後堂三部分。第一進(前堂)面寬五間15.5米,進深5.8米,是為大門。因前距芹水溪2米,故砌置一堵長9.3米,高約5米的磚牆,作為照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化時期,因生產需要,村民對敦睦堂進出大門稍作改動,在照壁兩頭與敦睦堂第一進次稍間縫之間砌牆,而以第一進南側稍間作為進出敦睦堂的大門,並在距大門2-3米處建一座西北向牌樓,以解決大門直接面對平行村道和溪流的問題,硬山頂,梁架穿鬥式。

第二進正堂面寬15.5米,進深12.2米。明、次間面寬較寬,稍間較窄,僅為1.5米,硬山頂。明次間縫梁架為抬梁式,次稍間縫梁架及山牆為穿鬥式,梁呈月梁形,柱礎較有特色。明次間縫前四個柱礎呈南瓜形,直徑約0.8米,高約1米,有公、母之分。天井口兩柱礎為母柱礎,有凹槽,另兩個柱礎為為公柱礎,有凸脊,體量也相對較大。兩種圖案像征著天地交合、生生不息。這是王氏宗族為子孫的繁衍,在祠堂裡做出來的圖騰。第二進地面較第一進要高0.2米。

第三進為後堂,面寬五間15.5米,進深5.05米,硬山頂,梁架抬梁加穿鬥混用。除山牆中木柱與一、二進成一直線外,明、次、稍間縫木柱與一、二進並不成一直線。天井檐口,在正梁外加置一圈裝飾梁架,稍承重,裝飾圖案以動物、植物為主。此外沿天井邊沿建一長7.2米,高約0.7米的石護欄,護欄為實心板材,中立六根石柱,柱頭飾成荷花形。石材為當地出產的紅砂岩“磨刀石”。後堂地面較第二進正堂地面高1.33米。

緊靠第一進前堂南側,還有一幢附房,這在其他祠堂中比較少見。附房占地面積約117平方米,面寬三間9.6米,進深8.9米。據介紹,建造該附房,為古代讀書處,後來成為辦理紅白喜事時解決眾多親友及幫工用餐的場所。

在敦睦堂南側稍間門與牌樓間,豎有一塊明弘治四年(1491年)立的“恩賜”石碑,碑名“題義民王彥錦碑記”。此碑是明孝宗為獎芹川尚義之士王彥錦捐谷八千石賑災之舉而立的。

敦睦堂天井裡有一奇妙景觀:站在天井一側,舉頭上望,但見一棵奇異的黃山松伸著脖子正探入天井。若是明月清輝之夜,松和月一同在天井上出現,這就是一幅詩意無窮的畫。

進德廊橋

位於芹川村頭,距獅像對峙的龍脈水口盡20余米,單孔石拱橋,橋長10.3米,寬4米,高2米,跨度6.5米,並聯砌置。橋面建有廊房,面積約66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高約8米,廊橋總長16.1米,寬4米,廊房為2層結構,檐上雕刻精美。廊橋內有幅壁畫,中間為芹川山水風光,兩邊題有對聯:世外桃源白叟黃童鹹悅豫,人間福地青山綠水任徜徉。既點出了芹川的美麗,又道明了芹川人的好客。

陳雲橋

位於芹川村中,是明代古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7.6米,寬4.7米,高5.2米,跨度6米,並聯砌置。橋面原鋪砌的青石板已損毀。橋西側設五級台階,東側橋面與村道同高。橋北側面陰刻楷書“陳雲”及“崇禎三年冬月吉建”字樣。

歷史

東晉時,太原王威子孫隨皇族渡江,居建業(今南京),稱江左。後裔遂以江左為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鎮城使王澤,從吳越國王錢淑納土歸宋,賜居睦之培郭(今建德)。其子王崇寶由睦遷遂,居鳳林豐村,亦曰儒高。王澤為儒高一世祖。清康熙二十五年方想璜《王氏家譜序》:江左王氏“自遷遂以來,為年七百,為世二十有八。”明永樂乙未(1415年)汪無鼎《宗魯王公墓志》記載“始祖瑛,即百十翁,贅居新安月山洪氏。高大父(曾祖父的父親,據宗譜記載為王瑛長子王萬寧)遷居芹川。”王瑛為芹川一世祖,王宗魯為遷芹五世祖,生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按一世20年計,王萬寧當在元初(1270年代)遷居芹川,至今有730余年歷史。

關於芹川遷居的動因和過程,有一個生動的傳說:

南宋末年,遂安五都儒高村有個名叫王瑛的年輕後生,他英武高大,弓箭嫻熟,武藝高強,以四處打獵為生。

一次,王瑛打獵來到林館月山村(今馬石村月山底自然村)附近的山頭,此時他又冷又餓,天色漸漸暗了,就在尋思找個人家生火取暖,借助一宿。王瑛想罷轉身下山,他的獵狗在前面帶路,徑直把他帶到林館月山村頭的一戶人家門前,一屁股坐下,嘴裡“嗯、嗯、嗯”的哼著。王瑛想,獵狗最通人性,難道是叫我在這戶人家借宿?於是就上前敲門。

開門的是一位中年女子,夫家姓洪,五年前去世,膝下有一年方二九的女兒,日子雖然艱苦,但母女倆卻十分好客。洪氏開門見是位又冷又餓的遠路獵人,忙招呼進門,王瑛講明身份,道明來意,並取出獵袋裡的山雞、野兔相送。

而後幾天,王瑛白天在林館月山村附近一帶打獵,晚上就在洪氏母女家中落東。通過幾天的接觸,洪氏見王瑛不但英武高大,本領高強,而且為人十分誠實、勤快,又見女兒對王瑛挺熱情的,他出門打獵,倚門相送,打獵歸來,端茶遞水忙個不停,遂有了招王瑛為上門女婿的念頭。洪氏托了媒人說合,擇日完婚,並尊重王瑛上門不改姓的意願。

王瑛自入贅在林館月山村安家後,仍以打獵為生。日子過得很快,一轉眼王瑛的兒子王萬寧也長大成人了。有一年寒冬,大雪紛飛,王瑛父子帶著五條獵狗來到芹川鳳山山麓一帶打獵。休息時,王瑛父子無意間發現兩件奇怪的現像:一件是在芹水溪右側約三畝多見方的地段上,盡管鵝毛大雪一個勁的飄落,但隨落隨化,一點積雪的痕跡都沒有,而四周的積雪缺厚達數尺。第二件是在沒有積雪的地段中間,那五條獵狗臥成一個“井”字圖形,吐著長舌,安然入睡。

王瑛見到這兩件奇怪現像,便想:飛雪不停積,肯定是地下有瑞氣聚集,形成瑞氣融雪現像,而古人擇址遷居前必先掘井,井下有水,方可遷居,今天獵狗盤臥成“井”字圖形,難道寓意叫我王瑛遷此瑞氣聚集的福地不成?王瑛又對周圍的山勢地形仔細觀察起來,見此處鳳山環抱,水口狹窄,且有獅、像把守對峙,水口內卻平坦寬闊,清澈的溪水穿越而過。他不禁自語:此地四山環抱二水,回旋中有子德與才兼,再加上瑞氣融雪,“井”圖示意,肯定是塊遷徙喬居,繁衍子孫的風水寶地。

王瑛父子回家後,將今日的奇遇和遷居的決定跟岳母和妻子商量。但岳母年事已高,不遠離開祖居地,王瑛夫婦對老人家很孝順,不好擅自遷居,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後,發落兒子王萬寧到芹川定居,繁衍生息。後來王萬寧在獵狗盤臥成“井”字圖形,瑞氣融雪的地段上建了王氏宗祠——光裕堂,了卻父親王瑛的心願。


精選遊記: 千島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