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代歷史舊址尋蹤(1)

作者: 韭婁

導讀 家住東山(現在合並改叫越秀區),一直覺得附近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很多,只是以前沒時間把它們彙總,在12月這個廣州最好的季節裡,趁著陽光明媚,冬高氣爽,走了走,拍了拍。如果說邯鄲是一個成語之都,那麼廣州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近代史之都,從鴉片戰爭起、洪秀全造反、康梁變法,孫中山推翻帝制,大革命,這個時期的廣東真是人材輩出,均為中國近代史的風雲 ...

 家住東山(現在合並改叫越秀區),一直覺得附近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很多,只是以前沒時間把它們彙總,在12月這個廣州最好的季節裡,趁著陽光明媚,冬高氣爽,走了走,拍了拍。如果說邯鄲是一個成語之都,那麼廣州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近代史之都,從鴉片戰爭起、洪秀全造反、康梁變法,孫中山推翻帝制,大革命,這個時期的廣東真是人材輩出,均為中國近代史的風雲人物,很多歷史事件也發生在廣東,為廣東人掙足了面子,連毛主席也是被廣東人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一書喚醒的。

下面是12月10日半天行走結果,提供照片與朋友們共享:

1魯迅紀念園與魯迅故居

2天字碼頭

3八旗會館遺址

近期計劃之中的還有:4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廖仲凱被刺之地)

5番禺學宮(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6國民黨“一大”會會址

7共產黨“三大”遺址

8廣州起義紀念館(原廣州公安局)









【】1927年1月18日,魯迅由廈門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魯迅就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並住進該校大鐘樓。3月1日,中山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魯迅發表10分鐘演說,談的是“讀書與革命”。他說,革命就是革新。他要求中大學生一面讀書,一面革命。3月29日,魯迅從中山大學鐘樓遷居白雲路西段的白雲樓西側的26號(現7號)二樓,在這裡,他寫下了在廣州期間的大部分著作。編訂了《朝花夕拾》、《野草》,寫下了30多篇富於戰鬥性的雜文、散文。

有關專家認為,對於整個一生來說,魯迅只在廣州作了短暫的停留,然而,他的革命思想卻是在這兒形成、夯實的。

讓我奇怪是,這座占地不大的園子竟然投資了2700多萬元!





【】下面有一條小消息不知確實與否,希望它最好是過時新聞或已被打消:

政府又為了迎接亞運會這一官冕堂皇的理由決定把又一座擁有270年歷史的廣州天字碼頭搬遷。這一消息實在令每一位生於斯長於斯的廣州人感到痛心。廣州天字碼頭是廣州目前使用時間最長的珠江輪渡碼頭,位於市區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它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已有270余年的歷史。從清雍正年到2008中國奧運年,它伴隨著廣州人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記載了廣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2007年,只有70年歷史的香港皇後碼頭被拆除時香港人民倘且不舍,那麼擁有270年歷史的天字碼頭要被搬遷的事實又怎不令每一位廣州人為之寸段呢?

關於這個碼頭,網上是這樣寫的:

越秀區北京路南端的珠江邊,有個碼頭叫天字碼頭。凡是上了年紀的沒有人不知這個天字碼頭,因它已有200多年歷史。

天字碼頭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已經形成。據乾隆《廣州府志》記載,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碼頭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官員卸任離廣州時,也在此亭恭請聖安,然後才下船啟航趕路。當時,這碼頭只供官員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於它具有如此顯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稱為天字碼頭。亦有人認為:古時編排號數,一般多以《千字文》來排序。因《千字文》為童蒙之書,已是家喻戶曉,且《千字文》中無一字相同,其第一句是“天地玄黃”,因此天字碼頭就是“第一號碼頭”。?

天字碼頭為什麼富有盛名呢?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歷史悠久。廣州從明代起就有碼頭興建,到了今天,很多古碼頭已不復存在,惟獨這200多年前的古碼頭仍屹立在珠江河畔。其次是地理位置適中。唐宋以來,廣州就是一個對外貿易城市,特別是在宋時,常有數十個國家的船舶來這裡貿易,交易特別繁盛,凡海舶初來,例有閱貨之宴(即貨物檢查完畢,設宴招待),臨行又有餞別之宴,為此特建此樓以作招待之用,外商來往均用此碼頭。且“海山曉霽”還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與天字碼頭相距很近。

由天字碼頭至海山樓之間,沿途江中有五堆沙洲從明代至清代連成一片,學者陳恭尹在那裡的牌坊上書了“太平煙滸”四字,就是今天的太平沙,成了江邊一景,不少名人雅士在此建成一座座玲瓏別致的別墅,還在這裡結集東皋詩社,並有詩詠之:?

由此可見,天字碼頭一帶當年的人文之盛。?

最後就是它身份特殊。前面已說過日近亭是官員接送之用,所以後來就叫接官亭,今天南關電影院右鄰還保留著一條短短的接官亭巷。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就是在天字碼頭登岸,鴉片戰爭爆發後被皇帝免職,充軍伊犁,而離開廣州時,他也在此下船的。?

辛亥革命前夕,清廷派鳳山為駐粵將軍,當其在天字碼頭上岸不久,就被革命黨人的炸彈炸得橫屍路旁,為清政權敲響了喪鐘。民國時某酒樓有一菜式名“鳳山入城”就是“炸蛋(彈)”,這也可見天字碼頭非同一般,因此知名度很高。



注意禁車標志下的白色石牌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鐵騎踏遍關外塞內,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關外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馬駐守全國要地,兩年後,3000京旗漢軍南下廣州駐防。75年以後,廣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駐滿族八旗來粵駐防,經過11年分批抽調北京、天津八旗,駐廣州滿八旗達到1500人,與漢八旗分區駐守城池。

汪宗猷老人曾經3次重返東北老家,一個半世紀流離之後,已物是人非,故土難尋,先輩村落已無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轉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滿族鑲紅旗村走訪,仍無音訊。八旗祖輩的蹤跡還是他在查閱散落的家譜和各種資料後,終於梳理出了大致線條……

?? 如果不了解200多年前駐防廣州的八旗兵,就無法理解現今生活在廣東的1.8萬滿族人,他們多是200多年前進駐廣州的八旗後裔。

在廣東歷史上,大規模軍事移民的先例並不鮮見,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就有數萬征戰的將領、士兵留駐,與當地人融合,中原文化開始浸潤嶺南。與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軍事移民相比,清朝的八旗兵丁移民規模並不算大,只是這次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占人口少數的民族主動遷向多數民族中來。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鐵騎踏遍關外塞內,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關外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馬駐守全國要地,兩年後,3000京旗漢軍南下廣州駐防。75年以後,廣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駐滿族八旗來粵駐防,經過11年分批抽調北京、天津八旗,駐廣州滿八旗達到1500人,與漢八旗分區駐守城池。

這1500名滿八旗家庭子子孫孫均出丁世襲旗兵。經康乾盛世後轉衰,到清朝覆滅。八旗解甲,直至今日,歷經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廣州八旗子弟見證了滄海桑田巨變,命運多舛,他們的後人占今日1.8萬廣東籍滿族居民的絕大多數。

84歲的汪宗猷老人也不例外,他是第八代八旗子弟完顏家族的後人,從他的家族變遷可以洞悉那段歷史。

位於今天廣州市海珠中路的滿族家廟觀音樓幾經風雨,現今成為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的辦公地址。

三回家鄉故土不再。

八旗二馬路、八旗會館,這些廣州地名依稀可見滿族活動的蛛絲馬跡,今天這樣的線索已經為數不多,時光倒流到247年前(1756年),廣州光塔街以南至大德街(今天光塔、紙行、詩書及解放南)一帶,均是滿族八旗兵駐防範圍,直到92年前(1911年),這種局面仍沒有大的變化。八旗鐵騎和滿族女人的旗袍伴隨著廣州走過了一個半世紀。但是歷史很容易被現實衝刷,今天的道路早已沒有了八旗鐵騎踏過的痕跡,就連那段歷史很多人甚至已經忘懷。

然而84歲的汪宗猷老人卻對那段歷史刻骨銘心,他是駐防廣州滿八旗兵的第八代,女真部落和遼金及清代赫赫有名的完顏氏後人,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占中國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繼任者將大宋皇帝趕到杭州偏安,激發詩人林升留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古絕罵,完顏後人在清朝多改漢姓王或者汪,自完顏家族汪全德三兄弟1756年陸續來廣州駐防以來,已經經歷10代,在鑲紅旗第8代汪宗猷之前,祖祖輩輩均是駐防八旗子弟。

汪宗猷老人曾經3次重返東北老家,一個半世紀流離之後,已物是人非,故土難尋,先輩村落已無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轉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滿族鑲紅旗村走訪,仍無音訊。八旗祖輩的蹤跡還是他在查閱散落的家譜和各種資料後,終於梳理出了大致線條……

清軍1844年入關,建立王朝平定四方後,征戰四方的20萬鐵騎逐漸轉為各地駐防,滿族原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全民皆兵模式,後來被職業旗兵取代。康熙二十一年,在全國劃出97處要地,派駐八旗兵駐防,其中京畿附近派駐25處、東北滿族老家44處、新疆8處、內地駐防20處,20萬大軍一半分駐東北、新疆和京畿,另一半分駐江寧(今南京)、京口、杭州、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等內地20座要城。

在駐防京畿的八旗中,紫禁城內各門各宮各殿由正黃、鑲黃和正白三旗守衛,皇帝親自擔當統帥,維護王朝鳳鑾,稱上三旗,而正藍、鑲藍、正紅、鑲紅、鑲白五旗由親王等要臣號令,稱下五旗。但在京畿之外的駐防軍中,各地的八旗並沒有上下之分。各地八旗軍由欽命將軍統領,將軍一般為一品要員,相當於現在的各軍區司令員,但管轄範圍小得多。由於廣州由滿八旗和漢八旗分別駐守,將軍之下設立二品大員左都統和右都統,分別管理滿漢八旗。各旗再由協領和佐領管理。

汪宗猷家族稱為落廣祖一世祖(家族中第一個到廣州的開拓者)的汪全德1756年先期隨部隊移駐廣州,屬於鑲紅旗,按照滿族八旗規矩,三年駐守期滿,八旗兵可以回到皇城根下或者東北老家,駐扎在廣州的八旗兵已經做好服役期滿回老家的准備,人死了也只是暫時安葬在塔形的草墳裡,沒有墓碑,打算部隊調防時將先人屍骨帶回去,但是乾隆後期要求永久駐防的一紙命令,改變了這批分守全國各地八旗子弟的命運,使他們的根漂散在97個駐防地,成為今天分散全國各地的滿族先輩。

自汪全德之後,汪家永久駐扎廣州,直到辛亥革命後清王朝壽終正寢,他們家族七代八旗子弟,都沒能帶著先人屍骸返回東北老家,就連他們自己,也都被後人葬在了新的故土廣州。

盛世轉衰生活窘迫

汪全德等首批滿八旗來廣州前75年,這裡就由外地調入的漢八旗駐防,隨著廣州府地位日益重要,1756年起11年內,分6次抽調京旗和天津滿兵1500人駐扎廣州。這批八旗兵源自東北,再次背井離鄉翻山越嶺來到南疆。而八旗軍官則舒服一些,多從水陸乘船南下,從海路進入珠江到達天字碼頭,接受廣州府地方官員的迎接。暫住江邊的八旗會館,或者直接進入軍營。

當時滿漢八旗分防廣州,但兩軍駐守界限嚴格,不但八旗子弟不得與城市居民混雜居住,滿漢八旗之間不能混居,而且滿八旗之間也都有各自管轄地界,保持相對獨立。汪全德所屬的鑲紅旗駐防由雲台裡起,沿學宮街、米市街北段、光塔街以南一帶到仙羊街(今天的海珠中路)街口止;再由甜水巷北段起,沿仙鄰巷北段、進士裡(今進步裡)北段至杏花街止一帶。

汪全德做將軍秘書之類的差事,教授清軍文化知識。那時普通八旗兵“馬甲兵”一年可以領餉銀43兩,米23升,還有住房和馬匹這樣的福利,以乾隆年間生活水平算,一個馬甲兵可以養活一家8口,一品將軍的收入是旗兵的50倍。

八旗兵在享受國家工資福利的同時,犧牲了很多人生選擇,軍隊要求他們不能種地、不能去做買賣,而且不能離開廣州城5公裡,如果實在有事情,必須向八旗衙門領票請假,還規定八旗兵不能同漢族通婚,禁止通婚的禁令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才被取消,不過那時距離清朝覆滅也為時不遠了,設立種種限制保證八旗兵成為永久戰士制造機器。八旗子弟犧牲很多自由來換取旗兵薪水。一旦出逃被追回則要被杖打一百大板。

到了清朝中後期物價上漲,但是八旗薪水從來沒有變動,“乾隆年間一擔米幾角銀子,到了鹹豐年間,每擔米已經要一兩多銀子。”八旗兵生活水平每況愈下,辛亥革命之後,八旗兵解甲,滿八旗制度在廣州經歷150年後走向滅亡,八旗子弟一下子也失去薪水,自謀生路,一些人走上市場,做起水果、蔬菜小販。據說那時滿族小販占了廣州街頭“走鬼”的不小比例。

今天的天字碼頭到中山六路(將軍府地)一帶是清末年間最多事的地方。辛亥年間,八旗將軍孚琦被刺殺,清庭為了遏止廣州愈演愈烈的革命,特派“鐵碗”人物鳳山將軍前來接替孚琦,力圖挽回頹局,在辛亥年(1911年)九月初四上任當天,鳳山從水陸來到廣州,由天字碼頭上岸後,經過北京南路附近的接官亭去將軍府上任,不料經過倉前街時,又遭革命黨人暗殺,當場被炸死,清庭只好讓兩廣總督張鳴琦兼任“兩廣軍區司令員”,過去這一職位幾乎都由滿族貴族擔任,可見當時清廷窘迫。

那時廣州城內外有6000多部隊,與革命黨人劍拔弩張,城內旗兵區居民紛紛搬遷走避,商鋪掛鎖停業,乘船到香港和澳門躲避的也不在少數,後來廣州和平易幟,成立國民政府,八旗兵被改為粵城軍,後來被繳械,每人發十毫洋作安家費,清朝以來的發放的八旗錢糧統統取消,八旗子弟生活急劇下降。(以上文章為網上查找的資料)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