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遛彎3:天寧寺B

作者: 小指左

導讀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磐後,其弟子為在中原傳播佛教,將一包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獻給隋文帝,隋文帝頒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陝西法門寺塔(已經在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天寧寺塔均為其中之一。初建時為木塔,後遼代改建成實心磚塔。雖然塔身實心不設置樓梯,不能登塔眺望,似乎是專門用來安放佛舍利的。但是遼代與隋朝相距數百年,而且契 ...

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磐後,其弟子為在中原傳播佛教,將一包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獻給隋文帝,隋文帝頒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陝西法門寺塔(已經在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天寧寺塔均為其中之一。初建時為木塔,後遼代改建成實心磚塔。雖然塔身實心不設置樓梯,不能登塔眺望,似乎是專門用來安放佛舍利的。但是遼代與隋朝相距數百年,而且契丹族隨著遼王朝的滅亡而神秘消失,這個“迷失的王朝”史記甚少,因此,天寧寺塔下是否有安放佛舍利的地宮,便成為天寧寺頭號之謎。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多為皇家特許。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築風格。



塔基為方形平台。底部為須彌座,兩道束腰。下層束腰壺門內雕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上層束腰壺門內雕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鬥拱均仿木結構。再上為三層仰蓮座,蓮瓣初建時是鐵制,可以注油燃燈,清代重修後改成磚制。

塔身東南西北四個正方向辟拱門,門側雕男性形像的天王像,門內雕坐佛像,門頂雕飄帶和飛天。其余四面為直欞窗,窗側雕女性形像的菩薩像,西南和東南窗頂分別為坐獅的文殊菩薩和坐像的普賢菩薩,其余兩面窗頂為密宗供奉的五大虛空藏菩薩。天王與菩薩,一剛一柔,相得益彰。塔身轉角磚柱上浮雕升降龍。

塔檐為飛檐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檐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鬥拱。檐下所掛風鈴,清脆的叮當作響。

塔頂為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塔剎。



天寧寺塔雕塑工藝精湛,手法細膩,造型優美生動。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塔身正南面的兩尊天王浮雕。兩位天王體魄威武,寬胸闊背,緊握雙拳,肌肉起伏劇烈。一位怒目而視,一位張嘴呵斥,觀者不禁覺得眼前耳邊猶如電閃雷鳴。兩尊雕像對肌體和力量的描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可惜除了南和西南側塔身,其他方向的大塑像損毀過於嚴重,幾乎已經無法看清。



天寧寺塔前設有香爐,奇怪的是香爐北側有一個小小的石制須彌座,不知道是什麼用途。

塔基上面東側有一塊頂部破碎的石碑,碑文已經幾乎被磨平,無法辨看。

南側塔基外有另一塊完整的石碑,樣式與接引殿前的類似,碑文也是幾乎被磨平了。

塔基側面鑲有一塊石碑,雖然殘破,但大約可以判斷是民國時修繕後,所立以示紀念的。



天寧寺免費進入,但是管理比很多收費的都要好得多。各處的中英文介紹簡潔到位,估計是奧運時重點推介的。塔底放著數塊小牌子,指引正確的順時針繞行方向。

有位信徒一遍遍繞著塔走,口中虔誠念著的佛經。我雖然不懂,但是也跟著踩在不知道是因為歲月侵襲還是因為信徒走得太多而坑坑窪窪的地面,繞行一圈,默默為家人和自己祈禱。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