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雲亭觀雲海11月16日,或許是身處異地,夜裡勉強睡了三四個鐘頭,醒來便獨自尋思:“今天是否還有體力爬天都?其他人看來都不去了,我是否也跟著放棄?”捱到近六點,實在不願將時間耗在床上,便決定出去走走。天氣預報說今天看到日出的機會很小,到丹霞峰看日出不過是個自欺欺人的幌子,出去呼吸一下山間的清鮮空氣也不錯。出了大門,天色正處於黎明前的昏暗,有一女孩叫我,圍巾裹面,竟不知是誰,仔細辨認,原來是水果團的小Z,獨自一人也打算去看日出,那豈不正好,同去同去。兩人走了一會發現天已微亮,“天都亮了,是不是太陽已經出來了?”這個問題很讓我們疑惑,一路探討不休,直到遇上從丹霞峰回來的游人一打聽,方才接受了陰天無日出可觀的現實。兩人悻悻而歸,小Z回房休息,我則繼續在賓館前閑逛,忽聽有人說到排雲亭可觀雲海,便一路尾隨。來到排雲亭,天已大亮,山間果真起了霧,但山峰少有霧氣,峰巒峭壁層層疊疊,清晰可見,山腳卻是雲氣繚繞,好似巨浪翻滾,驚濤拍岸,團團霧氣在山谷中緩緩升騰,向上泛湧,猶如一支神來之筆在揮毫潑墨,轉瞬之間,一幅以天為紙、地為案的水墨畫卷呈於眼前,氣勢很是壯觀。立於崖邊,好似站在巨輪的船頭在破浪向前,西海諸峰如大海中的座座島嶼,顯露出清新冷峻的美感,置身此景,不禁讓人疑為天國,恍入仙界。遺憾的是如此美景並不長久,不消片刻,霧氣便湧至山頭,群峰湮沒在濃霧之中,眼前變得混沌一團、氤氳一片。排雲樓至玉屏樓回房稍息,燒水泡面,七點半,眾人便再次背起行囊,開始今天的行程。排雲樓至光明頂,3公裡的山路。走了幾分鐘,提著拎包的小Q便招架不住了,不得已雇了個挑夫,真是花錢買教訓呀。這段路昨天已走過,且濃霧緊鎖,看不到什麼景色,只能埋頭趕路了。路遇一彪形大漢,光著上身,揮汗前行,倒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很是奪人眼球。行至光明頂,依然聚集了許多游人,登上高台,濃霧籠罩之下已不見昨日的風景。大家休息片刻,在光明頂標志牌前拍了個大合影,算作是此次同游黃山的紀念。下光明頂向前山走,我便先行一步了,一個人在濃霧中獨行,很喜歡這種異樣的感覺,心情也像這霧氣一樣清潤舒爽,見到對線路迷惑的游客我總會自告奮勇的掏出地圖指正一番,看來心情好自然會樂於助人呀。過天海拾級而上,一段築在崖邊的山階把我帶到了鰲魚峰,行至近處,卻很難看出鰲魚的形狀,近觀那幾個小“螺螄”,也已變成了一塊塊巨石堆疊在路邊,有一塊很特別,形若拇指,引得我駐足觀望了好一會。接下來便是鰲魚洞與一線天,兩條並行的路線,美其名曰升官發財道和桃花路,其含義不表自明。我記得上次走的是升官發財道,可這幾年並未有升官發財的跡像呀,看來說法並不靈驗,不過是導游忽悠游客的說辭,於是決定改走一線天,看看桃花路上有何風景。行至狹窄的道口,黑壓壓一片全是從前山上來的團隊游客,剛下幾節台階便被堵在那裡,不得已原路返回,仍走鰲魚洞,路上暗自感嘆:“桃花路上竟如此不順,真是有心無運呀。”接下來便是百步雲梯,一段築於蓮花峰峭壁上的險峻山道,因劉曉慶的電影《小花》而成名,可能是因為下著霧,走在上面除了覺得費力,絲毫感覺不到險要。倒是一路上有不少傍岩而生的黃山松,蒼翠挺拔、姿態神奇,在朦朧霧色中好似曼妙女子在披紗起舞,很是讓人流連。一個人停停走走,見過了送客松,不覺中便到了前山的玉屏樓。左側峰頂為巨大的玉屏臥佛,真的很像,山壁上眾多的偉人題字,給此處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右側道口則是名列黃山名松之首的迎客松了,倚道而立,造型優美,不過我想此松之所以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成為黃山的招牌,更多是占了地利的光。樓前有一廣場,地勢開闊、游人眾多,我獨自在廣場台階坐了會,吃些東西算作午飯。不一會,等來了大S,兩人閑坐了好一會,仍不見後面的隊伍。此時已十二點,陽光慵懶的照在身上,感覺好溫暖,陣陣山風飄來,趨淡霧氣,前山諸峰在薄霧中隱隱顯現,遠眺天都,就在目光所及之處,實在不忍放棄,不上天都峰,等於一場空呀。深知一個人去爬天都峰,必將是一段艱苦卓絕的行程,不過為了不留遺憾,我還是毅然決定去獨闖天都。獨闖天都峰天都峰,黃山三大主峰之一,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此峰卓立地表,險峭雄奇,是黃山最為雄偉險峻的山峰,四壁皆為陡坡懸崖,本無路可攀,後人鑿石開路,裝置護欄,方可有驚無險的登頂觀景。我接下來的行程便是由玉屏樓出發,至天都峰北坡的老道口上山,過鯽魚背登頂,再從南坡的新道口下山,直至黃山南大門紫光閣,一上一下8公裡,垂直落差近一千米。這樣的路途,對於已是疲憊不堪的我確實是在挑戰極限了,能否堅持下來,心裡還真沒底,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誘惑還是戰勝了畏難情緒,讓我踏上了單挑天都峰的孤獨之旅。將背包留給大S,輕裝上陣,走時竟有些莫名的悲壯,不禁暗笑。剛下台階,遇到了水果團的幾個,游說小T入伙同登天都,死活也不肯,只得與她們匆匆道別獨自上路。順著迎客松右側的山階向下走,便是小心坡,一段狹長陡峭的山道,路遇一挑山工,買了兩根黃瓜塞在懷裡,登山路上解渴充飢兩相宜呀。行至天都腳下的平台,抬頭仰望,天都峰就像一座摩天大樓巍然聳立,直插雲霄,一條開鑿在陡峭山坡上的石階筆直向上,隱入雲霧難見盡頭,不禁愕然。調整一下思緒,邁步登山,剛走幾步便切身感受到了登天都的艱險。台階很高,每向上一步都很費力,山道也很陡,估計得有六七十度,走在上面就像是在登扶梯,幸好道旁有扶繩,可以脫拽著向上,稍微省些腳力。走幾分鐘便很累,駐足回望,山腳下的平台已很遠很小了,乍看山道就像是垂直向下的,不禁一陣目眩。回頭繼續向上,干脆調整姿勢,手腳並用向上爬攀爬,這樣稍覺輕松些,而且重心前傾,緊貼台階,可以減緩因恐高帶來的心理壓力。越是向上,霧氣越重,兩邊都不見盡頭,沿途也沒什麼風景,而且走很很長一段也遇不到人,這很會影響登山的心情,我的信心有所動搖,可已到半山腰,只有咬牙堅持,迎難而上了。到了一個小平台,坐下消滅了一根黃瓜,稍息片刻,然後繼續憋足勁向上爬。山道似乎沒個盡頭,怎麼也爬不完,顧不得休息了,只是一個勁的向上爬,直到累得氣喘吁吁、渾身濕透、腿腳麻木,感覺人快要虛脫了,終於到了一個狹窄的石板懸橋,小心翼翼走過去,抬頭一看,天都頂峰已在霧靄中隱隱顯現。過了懸橋,追上了一隊自助游客,一路同行,孤立無援的孤獨心情有所緩解,前面便是赫赫有名的鯽魚背了,一條修築在狹長山脊上的險要石階,寬不足一米,兩邊都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走在上面如過獨木橋,不小心一失足便成千古恨了。我硬著頭皮跟著隊伍走上去,頓時兩腳發軟、手心出汗、小心狂跳不已,恐高的症狀又來了,定了定神,排除雜念,眼睛只盯著腳下,抓牢扶繩,踏穩台階,慢騰騰挪至“獨木橋”的中央。太想給此刻身臨的險境留個紀念,不知何來的膽量,我戰戰兢兢的掏出相機,強作笑顏請別人給自已留個影,拍照時瞥了瞥兩邊,雲霧在山谷中翻湧,心想若是晴天,一眼定能望穿谷底,那豈不是更震憾刺激,唉,真是好復雜的心態。不敢多作停留,慢慢向終點靠近,一腳踏上平坦的山道,頓時如釋重負,回望鯽魚背,激動豪邁的心情洋溢心中。沿著山路繼續向上,在奇松怪石中穿行,一會便到了天都頂峰,躡手躡腳爬上峰頂的平台。平台突兀於巨石之上,僅幾十平米,怪石雜亂堆疊,青松巧妙點綴,好一派原始自然的景像。立於峰頂,感覺這裡真高,離天真近,確有置身天上都會的感覺,走到崖邊,極目遠眺,群峰湮沒在雲霧之中,雖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景致,卻深刻感受到了會當臨絕頂的意境。來到頂峰的標志牌前坦然坐下留個影,可惜照片只能拍下我激昂興奮的神色,卻難以記錄下我思緒萬千、豪情滿懷的心情。在山頂四處轉轉,稍作逗留,因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便與眾人道別,從新道口獨自下山。下山的路依舊難行,但比起老道口,更能讓人體會到戶外探險的樂趣。此路依山形開路,應地勢修鑿,一路峽壁、幽洞、懸橋、石梯不斷,蜿蜒回旋,曲徑通幽,雖沒有磅礡宏大之勢,但設計精巧、獨具匠心,山道旁的扶欄、陡峭處的抓手也是確到好處,總能在關鍵時幫你一把,因此雖說路況艱險,但只要小心慢行,也是有驚無險的。我獨自在狹谷幽徑中穿行,時而攀附於懸崖絕壁之上,側目下視即為令人膽顫的深澗;時而鑽入昏暗的幽洞之內,彎腰摸索,順著光亮探尋出口;時而側身穿行於狹長的山縫之中,提臀收腹方能通過;時而攀爬於陡窄的石梯之上,手腳並用,體驗著攀岩的感覺。平時很喜歡古墓麗影這款游戲,而我此時仿佛已搖身一變,成了身手矯捷的勞拉,在人跡罕至的山谷險徑中尋寶探路。行至一平台,小坐一會,吃些東西,令我驚嘆的是,在這不經意的歇腳之處竟有絕佳的美景。遠處雲霧翻湧、山峰峭立、怪石橫亙,觸手可及的幾棵蒼松,體態舒展、造型優美,微風中輕輕搖曳,舞弄身姿,只可惜生於幽僻之處,或許連個名號都沒有,真是藏於深閨無人識呀。感嘆一番後繼續向下,久不見人,突然迎面來了兩個金發碧眼的美眉,不禁有些興奮,鬥膽衝她們問候一聲“哈羅”,竟回報一句“你好”,真是好笑。這時,小S來電話說兩人已坐索道到山腳,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也顧不得賞景拍照了,在一叉道口未細看路牌,走著走著竟沒了路,頓時頭皮嗖嗖發麻,一身冷汗,原路折回尋路,見一不顯眼的小山洞,鑽進去便豁然開朗,原來路在這裡,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又走了好一會,總算到了半山寺,彙入了步行下山的人群。半山寺至慈光閣的山路雖也崎嶇,但比起新老道口便是很寬坦了,急著趕時間,更因為跑起來雙膝反而好受些,真不知當時哪來的潛能,我竟忍著疼痛與疲憊,在山道上撒腿飛奔起來,即便是渾身濕透如洗桑拿也不休息,真是好自虐呀。路上超過了一撥又一撥人,得有好幾百人吧,我估計其他游客應該很驚詫了,“這人滿頭是汗,奪路狂奔,莫不是搶了別人的錢包?”到了山腳,計算了一下時間,從玉屏樓到天都峰頂用了一個小時,從峰頂到慈光閣用了一個半小時,這還包括休息拍照的時間,比網上推薦的用時縮了近一半,真算得上急行軍了。三點多,慈光閣前與二人彙合,包了輛車向宏村趕去。水墨宏村宏村位於黟縣正北,是古徽州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古村落,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因保存有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和設計獨特的人工水系而聞名,整個村落背倚黃山余脈、面臨南湖,山清水秀,享有“中國畫裡的鄉村”的美稱。不過我們對徽州文化與明清建築沒什麼研究,之所以順道去宏村看看,只不過是因它沾了黃山的光。宏村離湯口不過半小時的車程,路兩旁的秋菊開的正盛,連綿的竹海也夾道相擁,好一派怡人的鄉村田園景像。路上經過塔川,據說是觀賞紅楓的好地方,下車拍照,也許來的不是時候,紅楓只是星星點點,不成氣候,並未見到所謂的塔川秋色。到了村口,買票進入,三人還請了個導游帶路。進門便是南湖,寬闊的湖面碧波粼粼,一座單孔石橋翼然湖上,三三兩兩的學生靜坐湖邊,手捧畫板專注的描畫著線條,可惜錯過了季節,湖面成片的蓮花早已凋零,倒是成群結隊的鴨子,依舊歡快的在湖中戲水。湖邊便是一條鵝卵石鋪設的小路,漫步其上,幾棵垂柳橫臥湖邊,繁茂的枝條伸向湖面,斑駁的樹影在水面蕩漾,放眼對面,則是依次排開的徽式民宅,層樓疊院、灰瓦白牆、在陰郁的天色映襯下如同水墨年畫一般,果真是絕妙的風景。過橋進入村巷,一路走馬觀花,村中各戶門前皆有明渠,渠水潺潺流過,彙入月沼,最終流向南湖,這樣別出心裁的水系設計的確值得稱道,不過也許是身處其中,導游一路介紹的所謂的牛腸牛胃,實在看不出與牛有何瓜葛。跟著導游在村巷中穿行,游覽了好幾處頗具代表性的古居。整個村子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百十幢,說得上名號的有十多處,這其中又首推承志堂。進入承志堂草草的轉了一圈,果真有些看頭。這是清末一個大鹽商的故居,整個宅子轎廊玄關、前廳後堂、東西兩廂、書屋閨房、池塘水井、吸煙室、麻將房等等一應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處可見的各式磚雕、木雕、石雕,精美絕倫、寓意深遠,的確是完美展現了徽派雕刻工藝的特色與精髓,可惜我們都是外行,不過是看看熱鬧,實在說不出什麼門道。村子不大,在導游的引領下又看了幾處古宅,個把鐘頭便又轉到了村口。看天色已是黃昏,趕緊坐上來時的包車,取道屯溪踏上歸程。屯溪老街宏村至屯溪,六十多公裡的山路,好在路況不錯,路上很穩當,經過兩天的奔波,三人漸露疲態,聊天似乎都很費力,倒是司機很健談,一路介紹著徽州地志與風土人情。個把小時車到屯溪,先到火車站買好票,再打車到市區,挑了一家飯館,點上五六個菜,要了兩瓶啤酒,飽餐一頓,還品嘗了徽州的特點菜----紅燒臭桂魚,味道真的很怪異,入口竟有衝鼻的臭豆腐味道,難怪網上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了。酒足飯飽後看看時間還早,正好可以去逛逛屯溪老街。老街就在市中心,一條古色古香的步行商業街,高高矗立的金字門牌,古樸典雅的石板街道,兩邊全是馬頭牆、小青瓦、磚雕木刻、朱閣重檐的古式建築,雖多為仿制重建,但還是保留了徽派建築的古風古韻,然而街面川流不息的游人,兩邊鱗次櫛比的商鋪,又給老街增添了濃厚的現代商業氣息。整條街道商號林立,藥行茶社、書場墨莊、酒肆茶樓、首飾作坊、土特產店一應俱全,字畫古玩、徽墨歙硯、茶葉山貨、手工藝品、特產糕點應有盡有。三人信步閑逛,看到好玩的、有趣的都要駐足觀望一番。最後,大家各取所需,買了些茶葉、筍干之類的特產,聽說黃山的小核桃不錯,每人買了三兩袋,哪知一時疏忽,竟被奸商調了包,回家後才發覺有一袋居然是變質的夏威夷果,唉,看來古街雖古,可人心不古呀。歸途九點多,回火車站檢票上車,這時才發現三張車票居然全是上鋪,不過也無所謂,黃山都爬過了,還俱這區區六尺樓床。興許是體力透支太大,躺在床上,不一會便在火車的鏗鏘聲中昏昏睡去。(11月17日)一覺醒來,車已快到南京,凌晨時分,火車准時到站,出站先吃早飯,熱騰騰的大娘水餃下肚,頓時暖和許多,趕到中央門坐上班車,中午時分便回到了家,大S坐東吃了午飯,黃山之行到此結束。黃山之旅,怎一個累字了得,可又快樂在極度疲憊中,真是讓人又愛又恨。腿疼剛好沒幾天,我似乎又開始懷念黃山了,懷念黃山絢麗的風景,懷念旅途中的人與事,更懷念那痛並快樂著的感覺。以後還會再上黃山嗎?我想一定會的,若干年後吧。那時的我,也許會一個人獨行,如果結伴,又會是誰與我同行?
(更多照片請參見MSN空間http://cid-eafbbe912935a34c.spaces.live.com/。

(排雲亭觀雲海)

(霧松)

(天都登頂)

(新道口下山的路)

(宏村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