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游--穹窿山

作者: piers

導讀穹窿山是蘇州第一名山,位於蘇州城西南,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富,清朝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均祈福於此。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有“吳中之冠”之稱。 至景區,在公路上向北望去是寬暢的湖面。湖邊的山石上鐫刻著歷代名家的手筆“吳郡名山第一山”、“天清地和”等石刻,這就是御湖景區,伸入湖中不遠處是“接駕亭”,相傳乾隆皇帝都是在此下駕上山的。現代公路 ...

穹窿山是蘇州第一名山,位於蘇州城西南,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富,清朝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均祈福於此。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有“吳中之冠”之稱。

至景區,在公路上向北望去是寬暢的湖面。湖邊的山石上鐫刻著歷代名家的手筆“吳郡名山第一山”、“天清地和”等石刻,這就是御湖景區,伸入湖中不遠處是“接駕亭”,相傳乾隆皇帝都是在此下駕上山的。現代公路雖東西向由此穿過,但仍不失景區的完整與劃一。

穿過公路向南,便是穹窿山景區所在。高大的山門上,乾隆所書的“穹窿山”三個大字,金碧輝煌,筆力遒勁,讓來人一見便感覺其氣勢的不凡與雄偉。

進入景區大門,拾級而上,不多時便見一石牌坊,上書“御道”,這就是乾隆登山而走之道。該道現今保存得較好,用黃道磚側砌而成,因山地濕潤而年久,常見青苔其上。道宛延曲折,蔓延而上,道邊相繼有鐵竹亭、雙膝亭等古建築,供登山者歇息;再往上,在道右,便進入了石刻區,在山石上,留下了古現當代文人騷客的題詞墨寶無數,顯示了穹窿山的歷史和文化。當我們欣賞石刻尚在回味之時,一座大型的建築便進入眼簾,這便是土地祠,這是人們在社祭和土地崇拜後對土地的信仰神化而建,是人們降福解憂之處。土地祠邊便是半山泉和得仙橋,半山泉因在半山且終年不枯而名,得仙橋則是人們傳說走過此橋便可得仙而得名。我也隨俗走過橋上,蓍望著得仙,也蓍望著福音和無憂。

走過洞天福地,保存完好的御道也走完了,來到了上真觀。上真觀是江南名觀,歷史久遠,始建於東漢初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當年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來上真觀祈福。到清同治年間該觀發展至鼎盛時期,觀內有殿宇36處、景觀170處,共有5048間,乾隆當年手植的玉蘭樹,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園內。現今觀內雖無鼎盛時那般繁華,但仍是道士眾多,香火旺盛。

過上真觀庭院往東,便是“御碑亭”,亭內存放著乾隆手筆的石刻,行草相間,筆勢飛動,是他在江南留下的眾多精品墨寶之一。

過“御碑亭”再往東,便是“望湖園”。這裡是欣賞太湖山色的絕佳之處,品茗而遠眺:太湖風光,煙波浩淼,氣勢磅礡,天水一色。不同的季節和氣候更有不同的景像:若風和日麗,則波光粼粼,山輝川媚;如風雨交加,則白浪滾滾,洶湧澎湃;倘薄霧輕靄,則煙雲變幻,撲朔迷離;當晨曦暮暉,則彩霞萬道,滿湖金鱗;湖上滿月時,則流光萬頃,山影蕩漾。景色秀美而意趣無窮,令人流連忘返。

望湖園往南下山,就來到了茅蓬塢。這裡是“江蘇省自然保護區”,區內共有野外維管植物217種,中草藥151種,是當地目前植物種群最豐富、品種最多、樹木最茂密的天然次森林。“孫武苑”也座落於此,相傳孫武當年在此結廬隱居,寫下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十三篇》,苑內建築”兵聖堂”就是依據春秋建築樣式而建,堂內陳列著兵法十三篇的全文,堂壁上更是用中英法俄阿西聯合國通用的六種文字書寫著孫武兵法的經典語錄,表明了現今《孫子兵法》的國際性和廣泛流傳性。苑內還陳列著很多當時的各類兵器,是軍事愛好者的樂園。

沿孫武苑拾級往上,便是“朱買臣讀書台”。西漢大臣朱買臣祖居於此,大器晚成。他曾是個樵夫,喜愛讀書,可久無出息,常遭村人譏笑,太太也為此離他而去,但他不改初衷,經常將書藏於山中(穹窿山所在的行政地名“藏書”即有此而來),後經人推薦,為官會稽太守。他的負薪讀書等故事流傳於世,成為家長們教育孩子的一個範例。

沿讀書台上山而再沿西下不遠,便來到了寧邦寺。寧邦寺雖然不大,但它是佛教名剎、千年古寺。它原名“海雲禪寺”,始建於梁代,相傳在南宋末年,抗金名將韓世忠之部下曾在此剃度隱居而改名寧邦寺,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現該寺經最近重新修復,目前已恢復了往日生機。寧邦寺邊,便是穹窿山最著名的泉水——百丈泉。泉水來自竹林深處,清冽可口,每天都有附近居民走山路來此取水飲用。用穹窿山泉泡穹窿山茶,在寧邦寺的茶室內品茗賞景、讀碑道故,不失為一大暢事。

沿山路而下,經玩月池,再走十余分鐘,便回轉到了景區入口,我們的游覽也在此結束了。

穹窿山氣勢雄偉、地域廣闊,蒼松翠竹,山色秀美,集道教、佛教與皇家文化於一體,又融合了軍事文化的元素,不失為一處游覽的絕佳去處。

游穹窿,不虛此行也。規則)(積分)//-->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