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上龍脊2002年4月24日,我和愛妻小丹、好友陳詠從桂林出發去龍脊,也和去年一樣來到了一個小汽車站(因為去年的4月我來過桂林,也到過龍脊,所以一切十分熟悉),8點40分的車(票價10元/人),上車後,我問司機到和平要多長時間,他說:11點左右就到和平了。
一路上,還是和去年一樣的景物,不過公路是新修的,比去年好走多了,少了很多盤山路段,怪不得時間短了那麼多,看來旅游業正在改變著這個地方。窗外的景色依舊的美,也是一樣的春雨綿綿,一樣的輕松心情。進入盤山公路,有恐高症的陳詠趕緊坐到中間去,害怕看到高高的懸崖。
11點10分,車到了和平,我們下車後在路邊的小店吃了碗桂林米粉,由於時間尚早,便在附近瞎逛逛,看到對面的山色一碧如洗,干淨、清澈的難以令人置信,讓你明白什麼叫“一塵不染”。一條小河穿過小鎮(該河是流經龍脊山腳),兩岸的灌木十分繁盛,我們走到橋上,遠處的群山在雲霧下,有如海市蜃樓,遠離都市的感覺就是舒服,心情很放松。
1點20分,車終於來了,還是去年那一輛車,還是那位的司機,上車後我跟他打招呼,車費還是和去年一樣4.5元/人。車上的人不少,陳詠趕緊找一個靠山邊的位置坐下,免得看見懸崖。路況也比去年有所改善,不過上坡的時候,車子前進得很困難,真擔心它往後退。路上一個小伙子和我熱情的攀談起來,說龍脊的游客越來越多了,村民家的旅館生意也越來越好,他還問我晚上是否在村裡過夜,我說是的,不過我們已經訂了旅館……(不過,他好像沒聽見),然後,我們還聊了一些別的,聊著聊著,車到了龍脊景點的入口。
(二)抱歉!阿蒙
一下車,許多招攬游客的村民(全部是女性)就圍上來,有兜售紀念品的、有做導游的、有邀請入住他們家旅館的。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簾----阿蒙,她對所有的游客說:是誰打電話到她家訂了房間,因為昨天是她父親接的電話……。沒有人應答,阿蒙只好挨個挨個問游客,我趕緊躲開去買門票,陳詠突然問我:是不是我們訂了房間……,我說是,然後馬上掏出廖大媽的名片(她家叫攬月閣,電話:0773--7582405)遞給陳詠,阿蒙看見以後,很失望的搖了搖頭,那一剎那我很難過,因為去年我曾經跟她說過:下次來一定住你家。然而我食言了,雖然她沒有認出來,但是我的心還是不舒服。
我連忙叫上小丹和陳詠上山,山上雲霧不十分濃,比我去年好多了,一路走著,剛才在車上和我聊天的小伙子還十分熱情的跟著我們,我知道他誤會了,我連忙跟他說:我們已經訂了旅館,很抱歉。他說:沒關系,下回吧,以後常來啊!
唉!!面對淳樸的村民,無論你選擇那一家,對其他好像都是傷害,起碼是有歉意。抱歉!阿蒙。
(三)又見梯田
我們沿著山路往上走,拐過彎,熟悉的風景又呈現在我眼前,不過,風雨橋已經新修過,少了一些滄桑,多了幾分安全。沒一會,小丹和陳詠已經有點走不動了,便問我住的地方在哪裡,我指給她們看,在村子的最高處(這也是廖大媽家客人多的緣故),她們跟著我沿著石板路往上走,一路上看到不少游客。
我們漸漸靠近村子,一路上,我看見村子的許多房子都正在改建,新房比去年多了很多,電鋸發出刺耳的聲音,游客也絡繹不絕,讓寧靜的小村變得熱鬧起來,讓我感覺到旅游業給村子帶來的變化,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還不得而知,但願旅游業不會給寧靜的小村帶來傷害。
大約過了30分鐘,我們來到了“攬月閣”,它還有了一個英文名字“VIEW PLACEHOTEL”。見過廖大媽,我們便在3樓挑了個房間,可以看到“七星伴月”的,推開遠眺,龍脊美景一覽無遺,可惜很多農田還沒有灌水,灌水還不如去年多,雖然如此,再次來到龍脊,同樣會讓你動容,由於小丹和陳詠是第一次來龍脊,更為興奮不已,也忘了剛才的疲憊,所以一放下行李,馬上到更高的地方看風景。
來到了“七星伴月”的最佳觀景點,由於越往高處,霧氣越大,能見度還不如剛才在“攬月閣”,不一會,霧氣越來越濃,其他游客都走了,剩下我們三人和兩個老外,霎時間,一切變得很安靜,除了偶爾聽到山澗傳來小鳥的鳴叫外,什麼聲音也沒有,讓人也不知不覺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五個人誰也沒有發出聲音,有的在打坐,有的閉目養神,有的環顧四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沒有發出聲音,惟恐破壞這難得的片刻的寧靜,真好像: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我坐在石板上,看著從山下湧上來的雲霧,使我想起一句頗具禪味的的古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刻我的心也格外平靜,完全遠離凡塵俗世,拉著小丹,心想:在此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這種感覺去年的時候沒有,因為既沒有小丹在身旁,也沒看到雲起。此時的心境真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有如諸葛武侯所言:寧靜以志遠……
過了大概一小時,又有些游客陸續到來,打破了山澗的寧靜,我們覺得雲霧好像不可能散去,便又一同回到“攬月閣”,山腰的雲霧沒有山頂濃,梯田也依稀可見,偶爾還特清楚,小丹和陳詠依然興奮不已,不過因為她們覺得很累,看了一會風景我們就回到房間。在等待晚飯的來臨之際,我透過房間的窗口,我看著窗外層層疊疊的梯田、來來往往的游客和忙忙碌碌的村民,而自己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