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代普爾——Ahar、侍女花園和千柱之廟烏代普爾不但有漂亮的城市宮殿、信徒眾多的Jagdish Temple和浪漫的皮丘拉湖,其周邊也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在眾多周邊的景點中,我覺得Ahar的帝王墓碑群和Ranakpur的千柱之廟是比較值得去的兩個地方。距離烏代普爾以北3公裡的Ahar,是麥沃爾(Mewar)王朝的皇家火葬場。這個地方1000多年前就曾是麥沃爾王朝的首都,從1620年起,麥沃爾王朝有19位帝王都火葬在這裡。Ahar也是一個很有考古價值的地方。Ahar附近古村出土的很多文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近4000年以前。由於地形不熟,我第一次是從西邊走進Ahar墓碑群的南區,遠遠就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洋蔥頭墓碑亭。大小不一的墓碑亭都建在石台上,呈不規則的排列。墓碑群南邊有一個方形水池,池中也有一個小亭子,亭子中央有一個小小的四面的雕像,據說是生殖崇拜林加的雕像,由於距離比較遠看得不很清楚。另一個據說池中有印度主神Brahma和太陽神(Surya)等雕像的水池我卻沒有看到。轉了一會,我慢慢地發現,南區的碑亭規模都比較小,肯定不是資料上所講的帝王的墓碑亭,最多不過是王室家眷的墓碑亭。從南邊墓碑亭區也無法到達北邊更宏偉的墓碑亭區。我從原路退回繞到北邊馬路上,發現這邊才是正門。正門有一個看門人,附近還有一個拿長棍的警察。由於已經接近關門時間,也沒有人收門票。入口的通道上豎著不許拍照的牌子,但看門人告訴我只要有所表示,拍照沒有問題。看樣子如果人不多的話,給點小費就可以隨意拍照了。從北門穿過一片墓碑亭,再經過一扇有樓梯小門就到達了墓碑亭的中心區。這個區域的墓碑亭比南區的漂亮多了,數量超過了250座的墓碑亭堆在一起,給人很壯觀的感覺。從墓碑亭的規模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哪一座屬於帝王,哪一座屬於家眷。高大的帝王墓碑亭在墓碑群裡顯得鶴立雞群,精美的雕刻和眾多的柱子顯示著帝王當年的榮耀,大多數帝王的墓碑亭中央都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帝王和他的皇後及妃子的雕像,很多墓碑亭中央還豎立著印度主神濕婆及其坐騎神牛的雕像。而眾多小陵墓一般只有一個小的八角或方形碑亭,更小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方形石台。

Ahar的帝王墓碑火葬在這裡的第一位帝王是Maharana Amar Singh,他的墓碑亭是墓碑群裡最堂皇的,宏偉的碑亭立柱和橫梁布滿了精美的雕刻,碑亭中央有濕婆的大理石四面雕像,碑亭的橫基石上刻有帝王Maharana Amar Singh的騎馬形像及為他殉葬的王後。據說印度在被英國占領前,在帝王的火葬儀式中,皇後和後妃傳統上都會選擇跳入火中,追隨帝王而去而成為帝王的殉葬品。就算是不自願,皇後和後妃也會被強迫扔入烈火中。這種野蠻的制度直到英國人來了之後才慢慢被廢除。帝王Maharaha Sangram Singh II 的墓碑亭是另一個亮點,這個大理石墓碑亭建於1734年。高大前庭擁有56根雕花柱子,墓碑中央的八角形拱塔,由八根柱子支撐,拱塔中央有濕婆的雕像,分別朝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濕婆雕像旁邊,還有他的坐騎——神牛的雕像,一邊還有刻有帝王本人及和他一起殉葬的21位王後和妃子雕像的石碑。這座高大的墓碑與陵墓群裡的絕大多數八角形的拱頂建築不同,它是一座平頂多邊形的建築。

Ahar的帝王墓碑據說印度人在舉行完火葬儀式之後,一定要沐浴後才可以回家。所以Ahar的墓碑群裡有不只一個方形的水井,這些敞開式的水井很特別,四面都有階梯狀的樓梯,一層層的通向井內。Ahar還是印度重要的考古勝地,附近覆蓋古村落的火山灰裡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石碑、雕刻,古幣,土陶罐,瓦片、鐵器等等,有的出土文物的年代遠至公元前1700多年,其中一個10世紀的金屬佛像最引人矚目。這些文物在墓碑群附近一個政府擁有的小考古博物館裡都可以看到。90年代後期,一個烏代普爾富商出資,邀請麥沃爾帝王的後代Arvind Singh組織修繕其祖先在Ahar的墓碑群,經過大規模的修繕,Ahar恢復了它原先的面貌,成為了烏普代爾著名的旅游景點。這些漂亮的墓碑群也多次在好萊塢電影的場景中出現。在去Ahar的路上,還可以順路拜訪侍女花園(Saheliyon Ki Bari)。這個花園得名於一位烏代普爾皇後陪嫁的48位侍女,是帝王Maharana Sangram Singh親自為宮中的女眷設計的,已經有近300年的歷史。花園位於烏代普爾以北的Fateh Sagar 湖堤岸,高高的椰子樹,茂密的草坪花壇,侍女花園給人一種十分清爽舒適的感覺。在拉賈斯坦這個極其缺水的地區,保住這麼一塊綠地實屬不易。侍女花園的精華是眾多的噴泉、池塘和大理石亭閣。花園中央有一個方形白色大理石水池,水池四角有四個黑色大理石亭子,亭子的頂部有水鳥雕刻,水鳥嘴中不停地湧出清泉。水池中央有一個白色拱頂大理石涼亭,涼亭中央有一個少女的雕像,涼亭四周也會不斷湧出涓涓的細流。
花園西部還有一個更大的圓形水池噴泉,池內生長著荷花,池中央有一座漂亮的三層噴泉,底部是幾只獅子,上面兩層是各種水鳥,獅子和水鳥的口中也會不斷噴出泉水。池子四周有四只白色的大理石大像。花園兩側還有幾個小一點的噴水池,隱藏在花壇和綠草叢中。
花園噴泉的用水引自附近的Fateh Sagar 湖,據說每一條水渠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多條水渠的聲音的彙集在一起,使花園裡的浪漫氣息更加濃厚。花園裡還有一個小的皇家博物館,展出一些皇家用品和古老的繪畫。這個花園是我在印度見到的,最有歐洲味道的地方之一。聽說花園裡一些噴泉設備確實是從歐洲進口的。

侍女花園
位於烏代普爾以北大約100公裡的Ranakpur,隱蔽在拉賈斯坦阿拉瓦利(Aravalli)山脈西側一個寧靜的山谷中,雖然距離烏代普爾只有100公裡左右的距離,但由於要經過很多崎嶇的山路,所以乘車需要將近3.5小時的時間。這裡是耆那教在印度五個宗教聖地之一,有著印度最大型的耆那教寺廟群。Ranakpur寺廟群裡最重要的廟宇是千柱之廟(Chaumukh Temple),這座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的廟宇是獻給耆那教第一位祖師Adinath的。傳說這座廟的設計者Seth Dharna Shah是一位成功的耆那教商人,一天,他夢見了耆那教聖經裡描述的仙境飛車,觸發了他建造一座飛車形的廟宇的奇想。他決心把夢中的景像付諸實施,於是向當時的帝王Rana Kumbha求助。帝王支持了他的決定,不但在阿拉瓦利山脈的一個山谷裡給了他一大塊土地,而且讓他在這座廟宇旁邊再建一座城鎮。條件是這座廟宇建成後要以帝王的名字命名。Seth Dharna Shah請來印度最好的工匠和大量的工人,耗費了60多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這座奇跡般的廟宇。

千柱之廟千柱之廟上午11點才對公眾開放。這是一座方形的廟宇,建在一個大約5000平方米的巨型岩座基石上。廟宇一反印度廟宇傳統的縱向布局,改而應用了罕見的方形設計。廟四邊的均有入口,入口內通過任何一個柱廳都可以到達廟宇的主大廳。主大廳裡豎立著耆那教祖師Adinath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雕像分別朝著四個不同的方向,使人在廟裡四個入口都可以看到這位祖師,在廟宇殿堂的第二、三層也在供奉著一模一樣的朝向四面的祖師雕像。據說朝著四個方向的祖師,意味著耆那教祖師對所有方向的掌控,也就是對整個宇宙掌控。主大廳裡有兩個超過100公斤的巨大銅鈴,鈴聲響起時,整個廟宇群都會被這清脆的鈴聲所籠罩。廟裡的中央大廳裡有兩匹實物大小的大理石大像,還有兩面大鼓,估計是做宗教儀式之用的。廟宇裡除了主大廳外還有四個尖頂神殿,圍繞其間的是24個圓頂柱廳,支撐著這些柱廳的柱子有400根之多。圍繞神殿尖頂和圓頂柱廳的是80個小尖頂,每個尖頂下邊都有一個小的神龕相呼應。尖頂上掛著小鈴鐺和紅白色小旗,微風拂過,小鈴鐺會發出悅耳的叮當聲。據說整個廟宇共有1444根柱子,千柱之廟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廟裡每根柱子的設計和雕刻都有它自己的獨特風格,沒有一根柱子的設計和雕刻是重復的。雖然廟裡高矮不一,粗細不同的柱子眾多,但沒有一根阻礙到信眾從廟裡任何方位觀看耆那教祖師的雕像的視線。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陽光從不同角度的射進廟裡,廟裡柱子上的光和影會產生奇妙的變化,柱子的顏色時而金黃,時而米白,時而變青,構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奇特影像畫面。廟宇建築對光和影的利用,顯示出了當時的設計者較高的藝術造詣。

千柱之廟遍布廟宇的雕刻很多並不像粗曠的石雕,倒像一幅幅易碎的薄瓷精品。尤其是高高圓頂上的懸垂雕刻,采用了漂亮的幾何圖形,有的像蕾絲般的精繡花邊,有的像噴泉的漩渦水紋,還有神話人物穿插其中。這些雕刻優雅飄逸,其精致程度讓參觀者無不贊嘆不已。在連接拱頂與立柱的大理石托架上,在通往各個大廳的門廊上,遍布耆那教各位祖師的人物雕刻。最吸引人的,是在數不清的4米多高的大理石立柱上,雕刻著的許多手拿長笛,擺出各種優美舞姿的仙女,這些栩栩如生的仙女雕刻,堪稱印度的建築史上的傑作。難怪莫臥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看到這些雕刻也贊嘆不已,不忍心毀壞它們。在莫臥爾王朝時期,這座廟宇曾被荒廢,很多雕像也被拆下來放入廟宇地下室裡,這個廟宇一帶一度成為野獸的巢穴和盜匪聚集地。想朝拜的信徒也不敢輕易到這個偏僻的、野獸和盜匪出沒的地方來。直到近代,經過11年的時間修繕,這所廟宇才恢復往日的光彩。Ranakpur寺廟群有多座寺廟,千柱之廟對面,有另外兩座耆那教寺廟Neminath Temple和Parsavanath Temple,是分別獻給耆那教的另外第22代和23代兩位祖師Neminath和Parasnath的。寺廟群裡還有一座獻給太陽神的印度廟宇Surya Temple,據說歷史比千柱之廟還悠久。廟宇有多邊形的圍牆,還有武士、戰馬和騎著四輪戰車的太陽神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