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朔———小資的天堂2002年4月26日,中午從龍脊回到桂林,我和愛妻小丹、好友陳詠就乘車去陽朔,從桂林到陽朔的車很多,每15分鐘一班,一小時的車程票價7.5元/人,在車上我們都好好的睡了一覺,下午三點多就到了陽朔。
一下車我們就直奔我們去年住過的青年旅館,要了一個三人房,90元/天,房間干淨,有冷熱水,條件還好。
放下行李,我們就到西街上隨便轉轉,雖然是下午,西街依舊很熱鬧,我們又來到了那家賣藏飾的小店——扎西德勒,在裡面我挑了一條用犛牛骨做的項鏈給小丹。接著再到去年來過的“旅行者”喝了杯熱騰騰的姜茶,在留言版上,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了我去年釘在上面的名片。
呆到6點多,我們又去西街盡頭的排擋上吃飯,要了漓江魚、荔蒲芋頭、田螺,當陳詠嘗了一口漓江魚後,馬上說:味道實在太好了,就憑這漓江魚,來一趟陽朔也值得(因為工作原因,她本來要回去上班,最後抵受不住我們的誘惑,哈哈哈)……。我們美美的吃完飯,就在西街上信步走走,隨意的買了一些小紀念品,就挑了一家人比較多的酒吧坐下來,那種氣氛很舒服,很輕松,就連陳詠都說:來點酒沒問題,把腐敗進行到底……。我們和許多游客一樣玩著各種各樣的小游戲在享受遠離工作的休閑,那種氣氛是一種小資的休閑,因為我們都是第二次來陽朔,附近的景點都去過了,這次再來沒什麼目的,純粹的放松一下,舒舒服服的呆幾天而已,所以,無論是在街上瞎逛,還是在酒吧喝酒,感覺都很美……。我相信游客中有不少像我們這樣的人,來陽朔純粹腐敗幾天,不在乎周圍的風景,只在乎西街的氣氛,陽朔真是小資的天堂。不過,一定要住上幾天才能體會。
等到我們都打瞌睡了,才不舍的回旅館休息,至於明天怎樣,睡醒再說吧。
(二)真正的桂林山水——遇龍河
一覺醒來,已經是9點多鐘,天陰沉沉的,我們懶洋洋的吃過早飯,本來來陽朔的目的就是曬曬太陽,“腐敗”幾天。因為沒有太陽可曬,就想起來那位“驢友”推薦的遇龍河,我們商量了一下,既然這樣那就去看看吧。租一輛摩托車到遇龍橋,大約30分鐘車程,40人民幣,因為我們沒有“驢子”的勁頭,還是租車吧。
11點左右,我們來到了遇龍橋(當年電影《劉三姐》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遇龍橋開拍的),遇龍橋是一座古舊的石拱橋,橋的兩邊長滿了各種植物(大小不一的灌木和一些藤蔓,),見證著自然的變化,那感覺和周莊的小橋有點像,不過比周莊的橋要大得多,而且融入此山水中,比起周莊來更增添了幾分野趣。當我站在遇龍橋上的時候,發現眼前的景色挺美的,清澈泛綠的河水,河邊的竹子和民房相映成趣,由於下雨,河面沒有兩岸的倒影……又少了幾分風景。雖然如此,仍然謀殺了我不少膠卷。
從遇龍橋乘竹筏到陽朔的大榕樹每人150元,差不多四小時的路程,經過我們討價還價,最後還是要130元/人。
竹筏輕悠悠的載著我們順水而下,站在竹筏上看清澈的河水,和在岸上看到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河水清澈如許,有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潭水,連河中的水草和河底的卵石都看得很清楚……。
我們順水漂流,不一會,就來到第一個堤壩,船家說:一路上有很多因灌溉農田而建造的堤壩,而現在因為水位較高,可以衝堤,船家問我們敢不敢衝(衝堤就是竹筏到堤壩時,人不下竹筏,連人帶筏衝到下游下去,如果不衝,就是游客上岸走過堤壩,讓竹筏下去),我們問危險嗎?船家說:刺激而不危險,不過有可能弄濕衣服……。那我們就選擇衝堤,出來玩就不在乎衣服的干濕問題。看到堤壩的急踹流水,我們都有些緊張,因為小丹和陳詠都不會游泳(不過穿了救生衣),到了堤壩的急流,船家叫我們坐穩,然後一點船頭,竹筏隨著急流直下,當整個竹筏到下游時,我發現我們好像半浮在河上一樣,膝蓋以下的地方全在水裡,好一會才慢慢的浮出水面,雖然褲子濕透了,但是我們都樂呵呵的,感覺很爽,要是天氣熱一些,我肯定下去游個痛快。
漸漸的雨停了,船家(本來是遇龍村的村民,因為農閑時節,出來掙些生活費)一直給我們介紹著兩岸的山水和當地的風俗。小河上很安靜,只有我們一個竹筏順水漂流,兩岸的青山和河邊竹子組成了一幅中國畫的山水長卷《遇龍煙雨圖》,隨著竹筏的流動,畫卷在我們眼前慢慢的展開,遠的、近的、朦朧的、清晰的一一浮現眼前,讓你細細品味,慢慢領會,真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此畫圖中去,也成了畫中的風景……。
此刻,自然而寧靜之美深深的震撼著我,現實生活中居然還有這種地方,我有點像《桃花源記》裡的村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種感覺很超脫、平靜,讓你到達一種完全忘我的境界,在此間作一山野村夫,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偶爾看到三五成群的白鷺、三三兩兩的水鳥和一些耕作的村民,此情此景,我們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劉三姐和山歌,如斯美景,惟有自然清唱的山歌才配得起。而這種感覺跟我游漓江的時候大不一樣,因為漓江上游人太多了,更要命的是輪船的馬達聲破壞了應有的寧靜,試想一想,如果劉三姐坐在游艇上來對歌,該是何等殺風景的事情。在這裡唱山歌,就算沒有人來和,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它們都會是最好的和聲,你會感覺到它們的生命。一曲《山中只見藤纏樹》更為你帶來點點相思、點點纏綿,在此山水間長作阿牛哥和劉三姐更是讓人只羨鴛鴦不羨仙。
可惜的是我們都只會唱斯琴格日樂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山中只見藤纏樹》,我真後悔為什麼來之前不看兩遍《劉三姐》呢(回去之後一定好好看看《劉三姐》)?不過我們依然樂在其中,連續不斷的唱。突然,其中的一位船家唱起了真正的山歌,我們不但連連報以掌聲,而還積極的跟他學唱山歌,學了好幾首,又夠我們自我滿足一番。
對遇龍河的風景,我們贊不絕口,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漓江上沒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滲入了很多現代的東西。船家說:天氣晴朗的時候,風景更好看。船家說得對,因為晴朗的時候,河水倒影蔚藍的天空,水也是藍藍的,山的層次更分明。看來,遇龍河還要來一次,選擇天晴的時候。
正當我用膠卷大開殺界的時候,突然發現膠卷沒有了,後備的也沒帶,遺憾!遺憾!船家說:有一個游客,在遇龍河照了12卷膠卷,現在我們還沒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呢。以後去旅游一定要多帶膠卷,切記,切記!!
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唱山歌、衝堤壩,山水長卷讓我們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四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已經看到了月亮山,公路上的引擎聲又把我們帶回了現實中來,馬上就要上岸了,真的很戀戀不舍,上岸的時候,我們多給了每位船家10元,還留下了其中一位的傳呼機(陳六六,127—1982501),我希望下次再去的時候,還找他載我們。
遇龍河,下次見!!
後記
回家之後,我就買《劉三姐》來看(其實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了),連續看了2遍,每次都讓我感動不已。
沒有去桂林之前,沒有到過遇龍河,沒有看過這裡的山水,沒有了解這裡的民風,看《劉三姐》就不會有太多的感受,起碼沒有那麼深刻,現在看起來,《劉三姐》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各位去過桂林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應該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