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深秋的南京

作者: A阿龍

導讀又一次在深秋時節來到南京。周五晚乘動車到達南京,找到秦淮河畔的夫子廟青年旅舍的時候,已近午夜。其實去年來過,但我已經記不清去年來時的路。 旅舍邊上就是秦淮河。夜色中的秦淮,已沒有舞榭歌台,牽強的亮著紅的燈籠,燈光勾勒出飛檐翹角,更覺得寂寥和寒冷。 記得那年夏天J約我去南京,我沒有答應。南京是出了名的火爐,夏天太熱了。臆想中的南京,煙雨 ...

又一次在深秋時節來到南京。周五晚乘動車到達南京,找到秦淮河畔的夫子廟青年旅舍的時候,已近午夜。其實去年來過,但我已經記不清去年來時的路。

旅舍邊上就是秦淮河。夜色中的秦淮,已沒有舞榭歌台,牽強的亮著紅的燈籠,燈光勾勒出飛檐翹角,更覺得寂寥和寒冷。

記得那年夏天J約我去南京,我沒有答應。南京是出了名的火爐,夏天太熱了。臆想中的南京,煙雨樓台、潮起潮落過後,想必秋天才是游走南京最好的季節?李大與彭小五

雖然離上海並不遠,但感覺上南京的歷史要比上海渾厚得多。攤開地圖,面對那麼多的古跡、景區,難以選擇在周末兩天的時間去哪裡。忽然記起以前去南京,看到很多公交車都有"明故宮"這麼一站。南京貴為六朝古都,怎能沒有皇宮遺存?奇怪的是南京故宮似乎絕少被旅行者提及。

周六的清晨從夫子廟青年旅舍出來,天氣好極了,藍色天空下巨大的梧桐樹,搖曳著滿樹的濃濃秋意,把秋日的陽光過濾成點點晃動的光影。

踏上一部經停明故宮的公交車,在"明故宮"站下車,卻看不到任何關於明故宮的指示牌,街上也沒有路人可以詢問,好像那只是一個僅存於公交車站牌上的地名。

就這樣迷茫的被丟在路旁梧桐樹影下的公交站牌邊上。沿著街道向遠處望去,看到的是兩排望不到盡頭的梧桐樹,雖然葉子已經枯黃、開始飄落,仍然有著濃濃的樹蔭。

馬路對面倒是有個看似古色古香的地方,走進去才發現是是原國民政府舊址、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現在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據說整個中華民國時期歷屆中央政府及其所屬機構的檔案皆典藏於此,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檔案藏品和曠世珍藏。可惜這個地方由士兵守衛,禁止參觀。

隨便挑個方向走去,來到一個公園——午朝門公園,原來南京明故宮的遺跡正在這裡。

好像並非特意供人游覽的旅游景點,門票只要一塊錢。有市民在秋葉絢爛的楓樹下自我陶醉,有人跳舞,有人打太極,還有黑皮蜷發的老外跟中國師傅學太極。

故宮的遺跡,在這裡是許多被雕刻過的石頭,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後,仍然能從精致又大氣的雕刻中看出曾經的皇家風範。然而比起北京的故宮,歷史的蒼涼無法言表。

公園另一邊,是高大宏偉的午門,原是皇宮圍牆的一部分。每一塊牆磚上都有工匠的名字,據說當初造城牆的時候,為了確保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裡、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責任明確,這可是質量管理的關鍵,難怪這城牆質量這麼好,歷經六百年的風雨,依然堅固如初,跟現今層出不窮的豆腐渣工程比起來,實在是讓今人羞愧無顏。

沿著馬道走上午門,把城磚上的留名一一看過去,看到其中兩個造磚工匠的名字,一個叫“彭小五”,一個叫“李大”。六百年過去,磚上的字跡仍然清晰,他們工作的質量通過了歷史的考驗,他們一定是認真負責、樸實勤勞的好人。

秋葉落了滿地,樹影倒映在落英繽紛的草地上。那是秋天特有的美麗與憂傷。



(落英繽紛)

時光交錯在靈谷


繼續乘公車,只幾站路便來到郊外的山間。這裡風水極佳,從遙遠的古代到近代的民國,留下了些許歷史遺跡。

中山陵、明孝陵都去過了,這次來到靈谷寺。

靈谷寺本來叫寶公院,是在今明孝陵所在的地點,是梁武帝為安葬名僧寶志而建立的寺院。傳說寶志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發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正是“鞋兒破、帽兒破”的濟公的原型。

後來明朝建都南京後,明太祖朱元璋就把寺廟遷到鐘山東南麓,而在寺廟原來所處的地方,給自己建造了陵寢。明擺著是跟濟公和尚搶地盤嗎,實在是太霸道了。

原來的寺廟大部分今已不存,重建的寺廟還沒完工。最值得看的無梁殿,“從殿基到屋頂,全部用大磚砌成,不施寸木,也無梁椽”。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建成於明初的建築,看似沒有強硬的支撐,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雨,如今看來依然堅固、完好,是上天給了它特別的眷顧,還是不凡的工匠創造了這樣的奇跡?

最秀麗的靈谷塔,古韻盎然,其實是民國年間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築,在山間,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合諧,全然沒有假文物的嫌疑。

登上塔的高處,遙望遠處,城市的輪廓在傍晚的霧靄中是一片剪影,好像萬丈紅塵,就在那一片塵囂之中。



(塵)

那個背影的站台


南京不僅是六朝古都,還是民國的首都。雖然民國在此的時光短暫,但隨意游走在南京的街頭,看到的民國遺跡比古代的遺存多得多,比如夫子廟附近某個路口一幢不知名的大樓,比如1路車邊上的那個郵局。

又乘一部公交車,去長江邊的碼頭。透過車窗,忽然看見路邊的江南水師學堂遺址,那不正是魯迅當年待過的地方?

公交車終點站就是長江碼頭,在一幢漂亮的紅色小樓邊上。後來才知道,那原來曾是汪精衛的官邸。

乘輪渡,過長江,去浦口。

江面很寬,有江南少有的天高地闊的大氣,難怪國家地理的調查發現,多數南京人不認為他們屬於江南。

在這裡乘輪渡過長江,對不少人來說,這都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大家紛紛拍照留念。

江面上的風吹起來冷得刺骨,戀人們緊緊相擁取暖。

到江對岸,出輪渡站即是浦口火車站,正是我特意來拜訪的地方。

特地來這裡,其實就是為了那個有著美麗的梧桐樹影的站台。此前曾在照片裡看到過。親眼看到看到那個場景時,心中的感嘆仍然無法用言語形容。

站台停靠著一列色彩明亮的嶄新的火車,籠罩在斑駁的樹影裡。



(影)

南京的街頭有許多這樣的梧桐,不僅樹干粗壯,而且樹冠被修剪成恣意招展的樣子,生長出一種自由的感覺。據說南京曾有個砍樹市長,下令砍掉了上萬棵大樹,為的是亮化城市。他認為南京的梧桐太大太厚,把商場的霓虹都遮住了,不利於塑造國際大都市的形像…幸好這位市長後來因為腐敗問題而下台。

這個站台上的梧桐,比起那些街邊上的,可能是因為多了些歲月風塵的積澱,風韻又有所不同。

這裡是津浦鐵路的南端,自民國初年起,不知有多少南來北往的人經過這裡,從這裡乘火車北上,或者從北方南下來到這裡。如今這個車站幾乎已被廢棄。

八十年前,孫中山的靈柩曾經來到這裡。九十年前,身無分文的毛澤東路過這個車站,准備去上海,僅有的一雙布鞋也被偷走……

還有人說,徐志摩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往返忙碌時,若不是嫌這個線路上火車太慢而乘飛機,他的生命也不會從空中隕落。

最著名的是,民國年間,朱自清曾在這裡,看到父親的背影,吃力的爬上站台。

並不喜歡朱自清的散文,他那時的白話文現在讀來有些繞口,而且好像還很矯情,所以其實我根本就記不清《背影》那篇課文具體寫了些什麼。

但我記得中學時,有個鄰居二十來歲,工作了。有一天他問我借我的課本,他說要再看看我課本裡的那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

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多年以後,站在這個背影的站台,又似乎有些明白。



(站台)

朋友說這裡適合拍MTV,但肯定是傷感的歌。因為這樣的站台,最適合別離。

我說鐵軌伸向遠方,那是旅行的軌跡,通向未知的地方,或許是更好的希望。



(軌跡)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