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篇小點:西塘的美食並沒有脫離上海周邊古鎮特有的風味,小吃如粽子、扎肉、荷葉粉蒸肉、青豆、梅干菜等每隔三、五步比比皆是,以芡實糕為首的各類糕點更成各家小鋪宣傳的口號。每一家都會告訴你有自己的特色,個中好壞只有憑著自己的喜好逐一嘗過才可定奪。麥芽糖更是在綿長的圈圈繞繞中勾起了悠遠的情懷。倒是永寧橋南側的陸氏小餛飩更得美譽。皮薄而並非餡足,湯鮮卻不是料厚,總是讓我忍不住再添上第二碗。僅僅是因為好吃?我倒覺得存在著更多感情因素,這樣的鋪子,總是悵悵然地教人記起童年。石庫門的老房子裡,反復為扁桃腺炎引起發燒的我總是期待著夜裡爸爸從弄口給我買來小餛飩,用一個搪瓷的大茶缸裝著,每每揭蓋香氣撲鼻,再是食欲不濟我也能“西裡呼嚕”地連湯帶汁點滴不留。借一句廣告語來說:如果力波是喜歡上海的理由,那弄口的小餛飩就是我喜歡生病的理由了。與陸氏比鄰而坐的豆腐花,同樣是當地生意非常火爆的小吃之一,類似地,我猜大多數游客也是為了“意”而非“形”去品嘗這一記憶中的美味。“天下第一面”的招牌由來已久,我竟然是最近一次去西塘才得以品嘗。素來面條為北方人的主食,而當江南人將面作為一道點心時,則免不了一番精雕細琢。筋鬥的面條佐以肚片、鱔絲、牛肉等澆頭,其第一視覺效果便是令人垂涎,而湯汁更是鮮美到彈眼落睛。以一個普通食客的身份來贊美它一句“江南第一面”,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菜肴:毋庸置疑地,個人首推椒鹽南瓜。金黃酥脆包裹著香糯細軟,口感鹹中帶甜,滑而不膩。另外常點的菜有蟬衣包圓、響油鱔糊、豆腐蚌肉湯、就上暖暖的西塘老酒,這情境,怎一個“醉”字了得?另外西塘的特色菜還有椒鹽鰟鮍魚、清蒸白絲魚、送子龍蹄等。我每次去都比較偏好丁記餐廳,推薦一下他家的冰鎮米酒,跟小攤上買來的塑料桶裝的可大有不同。他家價格實惠味道可口也是一大原因,買單時還能跟老板小還個價,得意得不得了呢。另外丁記隔壁的響堂也是不錯的選擇,比起江南人家或是錢塘人家等大字號來便宜得多,老板的態度也更和善。如果是夏天的傍晚,沿河而坐再點上一份醬爆螺螄,傾聽潺潺流水訴說著悠悠歲月、享受涼涼啤酒帶來的絲絲愜意,一個字——爽!
補充:過了送子來鳳橋不遠處有一家“紹興臭豆腐”,雖然打著臭豆腐的名號,小吃品種還是很齊全的。有酒釀圓子、燒賣、小餛飩、粽子、扎肉等,曾經獨游西塘的那個夏天,幾乎每天清晨6點到9點我都是在那兒度過。用過簡單而美味的早餐後靜坐,眼見水波在縷縷煙絲中漾開,一層一層地漸行漸遠、直到消失……於是,日頭烈了,回房打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