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程老前輩灰灰阿姨的留言又再次提醒我,別光顧著自己在那兒美,要把情況交代清楚:寧波市區有公交車到達慈城,在城裡的街道上溜達是不需要門票的,要進到那些古建裡參觀才需要買票。

其實慈城最讓我驚喜的不是它的諸多古建,而是它不像諸如麗江、大理、鳳凰、陽朔等古鎮古城那樣的旅游化,大多數人家並沒有投身到火熱的旅游事業中,而是怡然自得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比如這戶人家就在中軸線解放路上,而且離縣衙非常的近,但是它多“亂”啊:外牆用了好種不同時期、質感、色彩的材料修補過。雖然它不美,但是這不正是這個小鎮可貴的鮮活的生長痕跡嗎?

門前路上倒的藥渣,更是把時間一下子拉到小時候,奶奶說藥渣倒在路上讓千人踏萬人踩,就能把病帶走了。

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小巷子裡,反倒是有些“長”得美的房子,但並不是什麼開放的景點,而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蓋因這裡的旅游資源太多了。
不止是普通居民,還有當地的官員,都不是很心急火燎的要奔小康,那麼好的旅游資源也沒有花大力氣使勁的宣傳,因此在杭州、上海的同學都沒聽說過這裡。因為他們早就小康了,所以可以保持有麝自然香的平和心態,慢慢悠悠的生活。我想這就是優雅,因為不在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平和的心態也可以感染到游人,在這種心態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當地的民居的一些在教科書上都沒有提過的細微特點。首先是屋檐特別的低,不過我們思來想去也想不出原因。

右面這幅牆是當地典型的一種砌築方式,最下面是條石勒腳,勒腳上是十幾皮眠磚,然後最上面是空鬥牆,真是極其聰明的辦法——在不同部位運用不同的砌築方式,兼顧了防水、防潮還能省料,更重要的是意外的收獲了保溫和外形美觀。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