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不免看看電影、喝喝小酒、哼哼小曲、敘舊FB,時光美好就覺得飛逝,第一天時間很快就過去,第二天我們到寧波市區西北方向的慈城古鎮。大學二年級暑假,我們班曾在紹興寫生一個多星期,順帶把周邊也逛了個遍,於是印像中的江南小鎮就停留在水網密布的水鄉。

慈城距寧波市區約半小時路程,我們停車在孔廟東側的文化休閑廣場,倒也很是水鄉的樣子。

在旅游點有免費的牛皮紙制作的詳細地圖,發現慈城並不是常見的江南水鄉曲折自然的布局,而是井字形棋盤格局。
整座城呈龜殼狀,四周低中間高,稱為“穹隆起頂,坤龜成形”;城北為慈湖,城周以護城河圍繞,這種水系格局稱為“四水歸堂”。以我在上學時聽愛好研究風水的老師課上所有得的只言片語,都可以知道這是一個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因此慈城不僅文物古跡眾多、歷史遺跡豐厚,而且歷代名人名仕、富商巨賈層出不窮。
慈城地名最早見於史記:“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城勾余”(這個“城”作動詞,“建造城市”的意思;有歷史學家考證勾余就是後來勾踐臥薪嘗膽的地方),後來改稱“句章”。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的縣令房琯,因對句章縣漢代孝子董黯的事跡極為贊賞,將董黯為母取水的溪流改稱“慈溪”,縣以溪為名,縣政府所在地稱為“慈城”。上世紀末慈溪縣政府遷至滸山鎮,慈城並入寧波市江北區。
慈城的路名雖然大多已改為三民主義、社會主義時期的路名,但是整個傳統街區的路網格局得以保持,歷史環境沒有大的改變,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生活氣息。

這裡不僅有寬闊平坦的中軸線解放路,

也有許多令人遐想聯翩的深深小巷。

慈城北側是以風光秀麗著稱的慈湖。說起慈湖又不得不說到唐代開元年間縣令房琯。房琯德才兼備,詩詞不輸於李白,後官至宰相(慈城孔廟記載:“官拜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贈太尉”)。房琯在慈湖的一個重要功績就是下令開鑿慈湖,用以灌溉農田。現如今慈湖不僅風光秀美和人文景觀眾多,並且流傳下許多美好的傳說。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