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姑蘇暢晚
聽題目好像挺有學問,其實不過是一碟肉燜豆腐,一杯黃梅煮酒,今晚在姑蘇城裡王四酒店暢飲。
拜別山東影友的真情,聊城的酒勁還沒有過,我又踏上南行的路途,一路上“明朝那些事兒”陪著我,不知不
覺中八個小時的路程,還是去圓我的水鄉之夢。
我總覺得水鄉的韻味就像我最愛喝的清香型酒,而且還是高度的,入口清香,味醇陶醉。其實,現在清香型的
酒並不多,有些飯店別看酒櫃上琳琅滿目,各色包裝的酒五花八門,而且價格貴得離奇,但能喝的沒幾種,當
然有些是當地品牌,當地人認可,更有些價格奇高的酒純屬為了面子,就如同前些日被網上吵得丟了官的專抽至尊
煙的政府官員,那些至尊酒最大的功效也正是供這樣的官員享用。當今市場價格高並不一定是品質好,就像那些濃
香型也不一定是醇酒,誰都知道是勾兌出來的,當年不是還有工業酒精勾兌喝死了人嗎!
水鄉的品質正因為經歷了百年的沉澱,過慮了塵世的喧囂,走進去能讓人捫心自問,讓人們去感受清靜。
此應將再去周莊、同理、甪直、木瀆,去繼續我的“水鄉悟”,
二、水鄉夜雨
據天氣預報未來兩天全國將進入最冷時期。
江南厚厚的雲層遮蔽了水鄉的色彩,淅淅瀝瀝的小雨讓人影稀疏的小巷更顯凄涼。也許這正是沉澱後的水鄉,寂靜,安詳。走在其間左右尋找著鏡頭的落點,似乎全然不知今夕何夕了。
儒家主張“養生莫善於寡欲” 。走進水鄉就是為了感悟,老子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知足常樂矣。《無量壽佛經》雲: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人一旦超脫了功利,就會無憂無慮,精神上達到和美的境界。在水鄉更能悟到這些。中午在甪直的一家小店面對小河叫了一碗餛飩,聽鄰桌說,離這不遠還有一個錦溪也是一個水鄉,稍事休息便去尋找那個錦溪,然而,按路牌所指方向卻找不到目標,沿一條鄉間水泥路,一直開進了GPS顯示的一片水域,更不知叫什麼村,下車打聽卻又聽不懂口音,倒是周圍的景色最能讀懂,一個老人正劃著小舟靠岸,船玄爬著七八只魚鷹,船頭堆著漁網。“魚呢”?我問老人。“給小販了”。“每天都要打魚”?“不打魚吃什麼!”我這話問的是有點弱智。“照這干什麼”?老人見我舉著照相機。“您這日子過得多悠閑啊”。嗨,所問非所答,其實也是真的。現在出去拍照和以前出去采訪不一樣,目的你自己知道,但要和別人解釋,趕上不明白的一句半句的還真說不清。老人的老伴來了,接過漁網,一前一後的走上岸邊一座白牆灰瓦的二層小樓。這是一個很整齊的小村莊,天陰黑得早,漁船都靠岸了,陰雨蒙蒙中一棟棟白色小樓透出了燈光,興許老人泡好了茶,正等著上飯呢。這恐怕就是漁家的日子,恬淡寡欲、知足常樂。三、同裡夜話我曾在“中國古鎮網”發過一個帖子,咨詢哪裡還是水鄉,有網友跟貼,說江蘇還有千燈和錦溪,就離甪直不遠,昨天沒找到,當晚住周莊,越想越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不進周莊,繼續尋找。江南水路暢通,如今柏油公路更是日新月異,我的GPS剛用了半年就有好多路段沒有記錄,好在千燈鎮還有,一路導航,駛進停車場。千燈,原名千墩,所謂川鄉有水曰千墩浦,蓋淞江自吳門東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清宣統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來歷傳說有二:一謂文人雅稱;一謂因墩上長滿茜草之故。1966年改名千燈。說實話,如若不是網友跟貼,如若不是正好在甪直,恐怕這千燈無法在我大腦中發光。其實千燈鎮雖小,規整的倒也講究,石橋長廊、小巷人家、旗幌高挑、店鋪櫛比,看得出當地很想以此為經濟增長點。然而讓我意外的是,這裡是顧嚴武的故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的這一名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查顧炎武簡介: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被譽為“中華五千年七十二賢士有其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啊。帶著顧大爺一身豪氣,繼續尋找錦溪,因為昨天GPS就把我引入歧途,今天干脆讓他歇會。的確不遠,沿著路標,直至湖邊。史載,南宋建都臨安時,宋孝宗的寵妃陳妃病歿水葬於此,錦溪便改名陳墓,長達880年,多凄美的故事啊。1993年,恢復錦溪古名。跨石橋,過小巷,吃了一碗燜肉面,其實就是一碗面條湯,加塊豬肉,在陰冷的水鄉格外溫暖。總算目的都達到了,今晚住同裡。?

(漁民)

(錦溪)

(千燈)

(同裡)

(聊城)
四、暢若游俠
5天,3000公裡行程,路途不算遠,時間不算長,但又一次暢游,我似乎有點上癮。
曾經,有想法沒時間,有機會不得已,貌似堂皇的理由卻身不由己。
人生得失兩相宜,曾幻想的信馬由韁因失而得,曾抑郁於世態炎涼因俠游而暢;
再下江南,承蒙師友們相伴,承蒙網友的指點,承蒙老林老師熱情款待,承蒙獵豹兄真誠安排;
感悟水鄉,有朋友抱怨,今天的水鄉已面目全非,被人為的商業化了。
豈不知,今天水鄉的產生,正是歸咎於百年前的商業化,每一個水鄉都記錄著當年商業的發達。這正是資本的積累推動社會的發展。試想若不是敢於和明太祖面前擺闊的沈萬三,是否有今天的周莊;南潯若沒有對外繅絲貿易的繁榮,也不會有百家樓。
而今天每個水鄉傳送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激進和超前意識,難免當時一樣也有人看不慣,不適應,其實這個社會和這個社會的人就是在這樣適應和不適應中一天一天過的。
回家了,下次旅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