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軸線,再看東西軸線。東西軸線的最盡端(北端)分別是教諭署和訓導署的講堂和內宅,現在沒有開放,教諭和訓導都是古代的學官名。

東西軸線的交通路線是備弄,很有點“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味道吧。備弄是古代的消防通道,可以疏散可以救火;封建社會男尊女卑、主僕分明,婦女、僕人不能走正堂大廳,只能走備弄。在這種地方,沒法不看到封建糟粕。

西軸線的中部分別是名宦鄉賢祠和忠義孝悌祠。
古代評定名宦鄉賢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不管官職多高家產多富,為官不清為富不仁的,名字就進不了名宦鄉賢祠,即“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這裡供奉的其中一位就是前面提過的唐代縣令房琯。
慈城自古富庶,但是卻不為富庶所累,這裡展示了歷史上曾多次眾志成城成功抗擊倭寇、抵御鴉片戰爭英軍的事跡。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tì音同剃)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孝悌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規範。慈城曾稱三孝鄉,歷史上出過三位巨有名的孝子,前面提過的慈城名字來源的董黯就是其中之首。
綜上所述,慈城就是想表達自己是各方面都符合儒教道德規範之地。

東軸線的中部依次是崇聖祠、土地祠、宰牲所。崇聖祠供奉孔子五代祖先及其家屬,東西廂房則立有五位先賢先儒父親姓名的石碑。
恰好看到一位清秀的工作人員在石質香爐上靜靜的續香,然後默默祝禱,並沒有人監督她,一切行為發自內心,很是超然。

東軸線再往南是文昌閣和魁星閣。文昌星和魁星主功名祿位,歷代文人學子對他們頂禮膜拜,祈求書山有路,學海有涯,功名有望,祿位有升。
至此出了儒學門,結束慈城孔廟的游覽。

大型孔廟我到過北京孔廟和四川德陽文廟,這兩位都是占地面積上2萬平米的,而慈城孔廟只是將近它們的1/3,但是直覺觀感卻是後者比前二者的面積要大。沒辦法,人家就是特別擅長螺螄殼裡做道場,利用移步換景、借景、重重門等等手法把視覺尺度拉大,卻又有怡人的步行尺度。教科書說蘇州古典園林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這裡就是實例。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