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進院落東西兩側廂房稱為“東廡”、“西廡”,供奉後世先賢先儒的牌位,他們大多是後世儒家學派中著名的人物,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董仲舒、韓愈、歐陽修、文天祥等。

說曹操、曹操到,江南人終於忍不住了:大成殿旁的通道也就一百多平米的地界,種上了竹子。竹子在文人雅士眼中也是個高雅的植物,用在這兒倒也無可厚非,可是能在莊嚴肅穆的孔廟的一個小角落裡伺弄出這一份雅致,恐怕也只有江南人能做到了。而且整個建築群裡到處是各種各樣的門洞,就是不讓你一眼望穿,要的就是你的視線迂回。所以不得不佩服人家就是有在對稱裡做曲折的本事。

第三進院落就到了明倫堂。倫,就是倫常,是古人總結的人與人之間的五項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明倫堂是高級官員、教諭為生員、貢生上大課、開大會、處理大事的地方;如果生員犯科,須在明倫堂公開討論,評議是否革去功名。簡單說,太學相當於中央黨校,明倫堂就是地方黨校。不過這裡很明顯已經比前兩進院落要活潑得多了。

明倫堂前的塑像讓人眼前一亮,用那麼粗礪的手法表現儒雅的孔聖人,古拙之意盎然!從來沒有在傳統建築裡見過如此寫意的作品,雕塑家吳為山先生真是太高明了!我覺得說這件作品放在這裡是鎮廟之寶都不為過!
慈城孔廟在明倫堂和尊經閣前分別有一尊現代塑像,都有作者詳盡的介紹,人家不是沒來由的富足了千年的。

最後一進院落是梯雲亭和進士第,進士第陳列著慈城自唐宋到明清的500多位進士名單,而梯雲亭則是高中前三甲的。
“梯雲”寓意學子要像爬樓梯一樣的步步奮進,才可能登上青雲,成為人中之人。古代許多學子讀書就是要考取功名,所以有“先入明倫堂,再登梯雲亭”一說。
歷史上寧波一度是全國學術文化重心,歷代各類人才如群星璀燦、綿延不絕、蔚為大觀,故有“滿朝朱紫貴,盡是四明人”一說(寧波舊稱明州,四明則是別稱)。
更多精彩請看我的博http://***/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