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陽如血:緱山遐想

作者: 虛雪道人

導讀殘陽如血:緱山遐想天色已近黃昏,從嵩山回洛陽的路上,我執意上緱氏山瞧瞧國寶《升仙太子碑》。有了北邙山的切身感受,縱然滿眼荒蕪,也不會對洛陽的山再生失落。一偃師市府店鎮附近的國道旁,一棵不起眼的樹上釘著一塊不顯眼的指示牌:“升仙太子碑”,稍不留意必定錯過。順著坑坑窪窪的小路上行,百米處新修了一座巍峨的牌坊,“僊都觀”三個大字略顯朦朧 ...

殘陽如血:緱山遐想天色已近黃昏,從嵩山回洛陽的路上,我執意上緱氏山瞧瞧國寶《升仙太子碑》。有了北邙山的切身感受,縱然滿眼荒蕪,也不會對洛陽的山再生失落。一偃師市府店鎮附近的國道旁,一棵不起眼的樹上釘著一塊不顯眼的指示牌:“升仙太子碑”,稍不留意必定錯過。順著坑坑窪窪的小路上行,百米處新修了一座巍峨的牌坊,“僊都觀”三個大字略顯朦朧。再往前,又是一片荒坡,十分凄涼。腳下還是不敢怠慢,說不定每邁一步,地底就有一筆珍貴的寶藏。天漸漸暗下來,我加快步伐。心裡總在想,歷史堙埋的是何種輝煌?望著高高的煙囪,掠目破舊的磚廠,我還能探到瑰寶嗎?眼睛有點模糊,恍若回到一千多年前:公元699年2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蕩蕩的皇家隊伍從洛陽緩緩而出,直奔嵩山。鼓號齊鳴開道,幡旗傘蓋簇擁,鳳輦鸞軒碾塵,千乘萬騎護駕,文武百官山呼。煞是威風,看得沿途百姓目瞪口呆。人們奔走相告,周武皇帝巡訪啦!山路彎彎。不知走了多久,走過多長,女皇撩簾遠眺,眼睛一亮:低矮的山頭上,聳立著一座金碧輝煌的道觀。裡面奉的是誰?聽說是王喬太子仙。停駕,轉向,移步(立定,向右轉,齊步走)。天空飄灑著細雨,彩虹時隱時現。新竣工的升仙太子廟,宮殿泛彩,巍峨橫峰。登上台基,女皇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想著自己坎坷的身世,想著數十年來的刀光劍影,想著千古一姬的雄才大略正在展示……拜謁,禮畢,夜不能寐。雨停啦!浩瀚深空,皎月穿雲,繁星點點。她在找,想找那顆最亮的星星——如日月同輝的星。不知不覺,手中竟然潑墨揮就了一篇“升仙太子”祭文。同年六月,刻文於碑,敬立觀前。從此,低矮的緱山,躬托著一座高大的豐碑。千古流傳,萬古留芳。 二“升仙太子碑”……一座偉岸的碑:高670釐米,寬155釐米,厚55釐米。一座悠逸的碑:龍盤首,龜跌馱。碑額勁書“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篆露白。飛白,唐代書法的絕藝!瞧: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給人以飛動的感覺。古人雲:“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難怪它的韻律感和節奏感特強,盡顯蒼勁混樸。相傳,漢朝。蔡文姬之父蔡邕,一個十足的“驢子”。一次去皇家藏書的鴻都門交差(可能是游記),遇阻候點。環視四周,幾名工匠正用掃帚蘸石灰汁刷牆。看著,看著,眼睛透亮。蔡老先生從中漸悟奧妙,回家後趕緊提筆勤練。終於,寫出的字黑色中隱隱露白,頓顯飄逸飛動。從此,獨成千古一絕的“飛白書”。碑面,30行,每行60字。字不多,但透迸出大千世界的洋洋灑灑。裡面有女皇的欣慰:朗朗乾坤,武周繁茂。裡面有女皇的心願:修道成仙,永享天下。雙鉤出的章草(小草)書體,柔中見剛,婉約流暢,圓潤遒勁。雖出自女星之手,卻“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不能不令人由衷嘆服:“巾幗書碑從此始”。碑陰,還有唐初兩大書法名家助興。薛曜遒書的女皇《游仙詩》,纖細瘦硬。鐘紹京灑書的《題名》,端莊靈動。石頭——碑石……篆草行楷,雍榮一身。厚重的“升仙太子碑”,有了女皇的縱情,有了大師的潤色,書藝耀天。三武則天,天之驕女。一位唐太宗的才人,連嬪都不是。慢長的幃前侍候,厲煉著她的心智。寂靜的寺內枯修,煎熬著她的神志。太子李治的愛,給了她脫胎換骨的機緣。政治的舞台在招手,不容錯過!治國的欲望在膨脹,不能放棄!歷經血腥風雨,終於……她,登上了千萬男兒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成了華夏第一女!有人說她殘暴,可她有容人之量。有人說她荒淫,可她有識人之智。有人說她專橫,可她有用人之術。執政15載,雖在歷史長河中略顯短暫,卻也因其勵精圖治而井然有序。看,她的自我總結:“乾坤交泰,陰陽和而風雨調;遠肅邇安,兵戈戢而烽燧靜”。歷史的確展示過,武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邊疆寧靜,民族和睦。太平!天下一派升平……曾幾何,滿朝文武百官無不忌憚她揮刀鍘頭,哀求道:“您這樣殺人,還有誰敢做官啊!”不愧為媚娘,不急不惱。選了個晚上,殿台上燃火,黑暗中的飛蛾紛紛撲來,劈啪聲中灰飛煙滅。只聽一聲冷笑,她對苦諫的大臣道:“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本性難移!”哈哈,想做官的人多著呢,古今都如此。歲月悠悠,光陰似箭。又是一聲輕嘆:“老啦!該做什麼?”“驂鸞馭鳳,升八景而戲仙庭;駕月乘雲,驅百靈而朝上帝”。羨慕仙人,渴望登仙!也許是聞到了自己手上的血腥味,她徹夜難眠。終於,鼓足勇氣,做了個罪己簡,純金的。遣臣,悄悄爬上登封壇擲入嵩山谷。未料想,神仙未讀,倒是千百年後被一位藥農拾到。國寶啊,絕世珍寶!仔細端詳,人世方知則天女皇還會造字哦。生前碑書,身後無字……就這樣,一個女人,演繹了東方神龍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才人變鳳皇的千古傳奇。四更遠的東周。曾經出過一位郁郁寡歡的太子晉。雖在皇宮,卻厭煩醉生夢死、繁文縟節的奢侈生活。滿眼諸侯紛爭,他的心不斷撕裂。父王忽視百姓,他的情無處渲泄。他向往著。他游離著。田野時時傳來太子吹奏的笙聲……尤如清婉的鳳凰鳴唱。苦諫,其父周靈王終究動怒下手。廢黜,年僅十七的太子晉終因寡歡積疾悲憤而逝。太子在哪?靈王在夢游中思念。百姓在神往中呼喚。有人看見啦:太子晉逐鹿遇道,正隨浮丘公潛身嵩山修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樵夫桓良又巧遇太子。晉,微微頷首:“煩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與吾在緱氏山相會。”王室在等待。庶民在翹盼。那天,守約。太子晉跨乘白鶴,飛臨緱山上空。頓時,天空祥雲簇擁,仙樂縈耳。輕輕的一聲:“我走啦。”揮揮手,太子晉微笑辭別家人,終歸絕塵緣飄然而去……王子登仙了!後世黎民百姓都尊稱他為“王喬太子”。神仙,王喬。周武女皇垂暮殘年時的偶像。五一陣風吹來,醒神。暮色中,我爬到山頂土丘上。稀疏的雜草中,立著一塊古石碑,鐫刻的字有點模糊,不是很清。剛好旁邊有一個人倚著一部小四輪農用車。跑過去問:“升仙太子碑在哪?”迎來的是高度警惕的目光,伴隨一聲喝斥:“你想干什麼?”誤會啦!我趕緊解釋,自己是從北京慕名而來的,研究道教文化,很想看看那塊碑。打量一會,感覺有點像。他把我帶到一個小院子的門前,敲了敲,緊閉的鐵門打開啦。穿著樸素的一男一女把我迎進裡面,指了指一個頗似方型煙囪的高大建築:“您隨便看吧。”這就是流芳百世的國寶“升仙太子碑”?用灰磚砌成的碑龕上,安著一扇粘滿編織袋布的門,鐵將軍把關,估計好長時間未開啟過。輕輕地問:“能打開讓我瞧瞧?”“對不起,我們無權。”男的略表歉意。我心有不甘,久久凝視……無耐,轉身出院。又看見先前遇到的雜草叢中的那塊瘦弱的石碑。近身俯首細辨,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吟。它跟女皇的題詠一樣,披星戴月,歷盡春秋。可悲的是,它還在經受著風雨漂潑的侵蝕,人間無知的輕視……望遠深空:尚若能從天堂回歸,武皇帝瞧見此景,肯定老淚縱橫,假若御駕仙鶴重游,王子喬目睹此像,一定悲心戚愫。想罷,思罷,低頭望地上,滿山的黃,黃草,黃葉,黃土~~秋坎知枯,風起寒顫。



(乾隆秋碑)



(國寶寂寞)



(仙道無影)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