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被譽為"百節之鄉""歌舞之州".座落在黔東南州東南部的黎平縣內有一個隱居山林少了人知的地捫侗寨.平常在網絡裡看到的都是台江的姊妹節、鎮遠的龍舟節、卻從未有人提過地捫的千三節。今天我就在這裡跟大家大略的介紹一下地捫的“千三節”。地捫是個好地方,只要勤勞,不愁吃穿,生活在這裡的侗族先民,伐木建房,開荒種地,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不久就發展到1300戶人家。人多寨大,干活要到很遠的地方,諸多不便。寨老們經過商議,決定分寨而居。這樣,分到茅貢去700戶,到腊洞200戶,到羅大100戶,地捫留住300戶。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捫祭祀祖先,但時間不統一,只能和地捫的人見面團聚,很難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經商議又決定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五,為各寨回地捫團聚的日子。天長日久,就形成了這個節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這裡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著盛裝,到寨門前迎接來參加節日的客人。
祭薩
寨門前擺著方桌、條凳、米酒、腌魚、紡器等,客人到,蘆笙響,歌聲起,鞭炮鳴,喝過寨門酒之後,姑娘小伙簇擁著客人進寨。中飯後,幾個鐵炮響,各隊從河兩邊的寨子出發,集中在風雨橋關頭,寨老在前,而後蘆笙,再後是盛裝男女,浩浩蕩蕩,在寨子旁邊的一片田壩游行。寨老們身穿或青或蘭的長袍,外著絲綢馬掛。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手執紅紙傘,身穿繡龍大紅袍,他走隊伍行,他停隊伍止。幾圈周游之後,來到祭壇前,寨老們排成橫隊列於壇前,燒香化紙,祭祀祖先。在祭壇旁邊,有一座建築時尚的廟宇,裡面供奉著“塘公”。據說這塘公是千三後裔各寨民眾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健康平安的保護神。寨老們繞祭壇一周之後,在塘公廟及其前面的水塘順游一周,這時的鞭炮此起彼伏,塘公廟被籠罩在煙霧之中。
祭祀活動結束之後,踩歌堂、演侗戲和鬥牛等就可以開始了。
踩歌堂
踩歌堂就在祭壇旁邊的操場上,吹蘆笙唱踩溏歌跳踩溏舞,姑娘小伙們邀約客人一起手拉手的跳,不管你會不會跳,只進去,就沒有你不會的。
鬥牛
鬥牛場上卻熱火朝天,每一頭牛進場都要吹吹打打,小伙了舉著旗幡在前,後面是裝扮得威武雄壯的牛,還有不少人在尾隨著歡騰跳躍,吶喊助威。我們看了三場,其中一對鬥了20多分鐘,小個了黃牛敗了還不服輸,又回頭來非要爭個高下,結果畢竟力不從心,敗下陣來,人們評說,小個子牛雖敗猶榮。

(地捫寨)

(祭薩)

(巡游)

(攔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