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江南——昆山篇六月,恰逢江南梅雨季節,收拾行囊踏上東去的旅程!每次一個人踏上旅途心中總有些許惆悵和無奈,或許已經厭煩了這種孤身之旅!凌晨六點到達昆山,昆山迎接我的是傾盆大雨(西寧至昆山或上海票價一樣都是450多元)。看著這密密麻麻的雨簾真擔心是女媧補的天又塌了一角。車站大門有一塊遮雨的地方,但車站工作人員殘忍的不讓我們在下面避雨。從出站口到廣場短短的三十五步,等我組織學生全部擠到廣場的休息棚下面自己全身已經濕透,我成了一只來自北方的落湯雞,好在南方的天氣不太冷---盡管是下雨,權當自己下火車先洗了一個淋浴,盡管自己不是太樂意這種洗澡方式!憶江南,初到昆山腳當船!昆山是一個干淨、漂亮的年輕縣級市,十幾年前她還是一個在浙江默默無聞的農村,農民也只在年頭節下才能吃到一點肉類。改革開放短短十幾年,昆山依托長三角、珠三角的拉動下搖身一變從農民伯伯成了一個年輕的暴發戶,大小獨、合資企業達到五千家(還是三千家?腦子又不靈光了)有個出租車司機笑稱昆山從事色情服務的就有三十萬人(無從考證),昆山的經濟發展在全國也是榜上有名。我在昆山接觸到的本地農產品就是一種個頭小小的西瓜——好像叫東方明月瓜,賊好吃也賊貴(12元一斤),皮薄的不敢使勁,一使勁西瓜就會裂開,都不用拿刀開瓜,瓜瓤鮮紅欲滴,吃一口真是甜到心裡,很久沒能吃到這樣的西瓜了。有一次昆山的一個朋友帶我到他家的瓜地,我倆就坐在他家瓜地中間大吃特吃,一直吃到我的肚皮也成了西瓜還意猶未盡! 去昆山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千燈古鎮,她雖無周莊、同裡這些水鄉的揚名,但也是江南一個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小鎮。她位於昆山市南15公裡。東接上海青浦區,距上海虹橋機場30公裡;西鄰蘇州,離蘇州市中心35公裡。這裡是明末清初著名愛國主義思想家顧炎武的家鄉,他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警句,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報效國家;這裡還是昆曲創始人顧堅的故裡;這裡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土建築金字塔”;這裡還有建於梁天監年間的秦峰古塔等諸多歷史遺存。走進千燈,只見居民住宅緣河而築、臨水而居,駁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和江南水鄉的古樸風貌。其實,千燈的舊稱千墩,據清陳元模著《淞南志》載,昆山城東南36裡,三甲川鄉有水曰千墩浦,蓋淞江自吳門東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改名千墩,清宣統二年(1910年),因為該地土墩上長滿了一種草:“根可以做紅色染料,也可以做藥材,這種草稱‘茜草’。”所以,在那時把“千墩”易名為“茜墩”。“茜墩”這個地名一直用到解放後。茜墩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 人們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有點不妥,應該用這個“燈”更好。這個“燈”字,像征著光明的使者,像征著輝煌,像征著富裕,與“金千燈”相符, “千燈”這個地名就由此而來。千燈石板街全長三華裡,其主干道長800米,據說由2072塊條形花崗石板鋪成。石板街始建於南宋,明清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縣朱家角築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繕,遂形成今天縱橫交錯、貫穿古鎮南北的格局,是江南古鎮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游千燈最大的享受莫過於看那小橋、流水、人家,聽兩邊老房子裡傳出委婉細膩、咿咿呀呀的昆曲曲調!文成公主曾經在這裡走過倒淌河,成吉思漢的子孫曾經在這裡繁衍,王洛賓曾經在這裡寫下過許多美麗的歌謠;想像著遍灑陽光的金銀灘,金戈鐵馬的三角城和曾經在這裡研究過原子彈的海晏,美麗的青海歡迎你--遠方的朋友。
後記:大概千燈的照片放到單位的電腦了,家裡怎麼也找不到,只好弄幾張昆山市區的照片吧!

(昆山)

(昆山)

(昆山)

(昆山)

(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