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青島2——搜樓記

作者: mbjh

導讀冬日的青島——搜樓記青島開埠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在百年建置的開始,卻銘刻著屈辱兩字。也許澳門回歸時,那首情真意切的《七子之歌》曾經讓你潸然淚下,不過你可曾知道,這首歌並非新作,它的歌詞取自澳門回歸祖國70多年前,著名的愛國詩人聞一多用炙熱的情感寫下的組詩《七子之歌》:澳門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雖然他們掠去的 ...

冬日的青島——搜樓記青島開埠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在百年建置的開始,卻銘刻著屈辱兩字。也許澳門回歸時,那首情真意切的《七子之歌》曾經讓你潸然淚下,不過你可曾知道,這首歌並非新作,它的歌詞取自澳門回歸祖國70多年前,著名的愛國詩人聞一多用炙熱的情感寫下的組詩《七子之歌》:澳門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雖然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香港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台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威海衛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廣州灣東海(島)和硇洲(島)是我的一雙管鑰,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母親,我要回來,母親!九龍我的同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湧!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旅順,大連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七子”指的是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這七個孩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任人蹂躪。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的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多個。青島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先於1897年被德國強占,一戰爆發後,在1914年,又被日本取德國而代之進行殖民統治。至今青島的老城裡,仍留下了不少當時修築的洋樓別墅。這座被中國近代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給予極高評價的城市,用她真實存在的建築,默默講述著一個民族的國仇家恨和一個城市的滄桑變化,歷史和現實在這裡有機的融合,悲傷和歡樂在這裡不斷的交割。冬日裡來到青島,失卻了海邊追波逐浪的樂趣,卻也自有她的不經意間發現的好處。幾乎所有的洋樓缺少了如蔭綠樹的庇護,比什麼時候都更清晰的暴露在青島冬日的暖陽下,引得我倆成日扛著相機,穿行在各個小巷裡弄,幾乎用腳走遍了青島的老街老城。第一天的行走,路線安排是這樣的:坐車到火車站,在火車站廣場看過火車站鐘樓和斜對面的車站飯店舊址;就沿蒙陰路往北至湖北路,看警察署舊址;然後從河南路到中山路;在由廣西路一直往東,在江蘇路與太平路交界看過路礦公司後就順江蘇路一直北上;到龍山路看過迎賓館後折回江蘇路,轉觀像一路找觀火樓;然後從平原路回江蘇路路口;轉到沂水路;最後順德縣路走回中山路,在春和樓晚餐。


以下是這個路線看到的絕大部分老樓:青島火車站1898年德國迫清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取得在山東修築鐵路和在鐵路沿線30裡開礦的權利。膠濟鐵路就是那時候由德國人修築的,名字就用了青島原來的名字膠澳和濟南的首字。日本人後來強占了這條鐵路,並強迫中華民國政府斥巨資贖回修築在自己土地上的膠濟鐵路的路權。修築於1900年到1901年間的青島火車站,位於廣西路和蘭山路的軸線上,是純粹的德國文藝復興的作品。當然,那時候這兩條路都不叫現在這個名字,她們被分別命名為亨利王子路和霍恩措倫路,日本人占領後旋即給她們改了日本名字。難道換個名字就是你家的東西了麼?車站主體部分有一座高35米的鐘塔,沿用了德國鄉間教堂樣式,下部與地面垂直開有三排兩組細窗,鐘塔的基座、窗邊、門邊以及山牆和塔頂的裝飾都用粗毛花崗石砌成。車站主入口由十數級石砌台階,通向三個拱券門,上部仿做半木構架式的大山牆面,以突出入口的位置。這個火車站現在仍在使用,並在不斷的改造中,據說要建成中國最“牛”的火車站。我們也就是從這裡踏上美麗青島的土地,然後又從這裡依依不舍的離開。德車站飯店舊址位於蘭山路2號,1913年修建,就在火車站廣場的斜對面,一整棟帶金色尖頂的德國建築非常醒目,現在也是以餐飲業為主,李先生牛肉面、好一家牛肉粉還有雲南米線各自把據了重要位置。看來這民以食為天什麼時候都是顛撲不破的公理。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位於蒙陰路和湖北路的路口。始建於1904年,是當年德國維護其殖民統治秩序的部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建築見證了駐扎在這裡機構名稱的更迭,從警察署到憲兵隊、從警察廳到警察局……如今,這裡是青島市公安局,莊嚴的國徽鑲嵌在正門石牆的正中,神聖不可侵犯。建築中心的鐘樓高30米,是青島五大鐘樓之一(其它四個分別是火車站鐘樓、基督教堂鐘樓、天主教堂鐘樓和聖保羅教堂鐘樓)。鐘樓上端結合屋脊四面起復曲尖頂式小山牆,並附以外露磚砌花紋作為裝飾。建築采取斜坡大屋面式樣,並附以紅陶大瓦,立面多處以清水磚外砌成不均同方格狀的形式,是一種仿“半木構”的裝飾風格。門窗周圍使用紅磚鑲邊與米黃色牆面對比的設計效果,給人以輕松明快的印像。結構以磚混為主,結合鋼、木體系,其造型取中世紀以來村鎮教堂型制,顯示濃重的西歐城市街景的格調。青島俱樂部舊址占據中山路一號的有利位置,1910-1911年間由德國人設計建造,原為德國上層人物的社交場所,青島收回後改為國際俱樂部,現在的使用單位是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等。侯爵飯店舊址位於廣西路37號,建造竣工於1910年。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這裡一直是膠澳警察廳第一區警察署辦公地。日本占領時期,這裡是憲兵隊駐地。抗戰勝利後,仍作為警察分局駐地。現為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區分局所在地。醫藥商店舊址廣西路33號醫藥商店舊址,德式建築。又名橡樹飯店。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采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後,此建築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後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亨利王子路理發廳廣西路上,紅房子的東面,與膠州德意志帝國郵政局舊址隔安徽路相望。建於1905年,風格奢華、色彩艷麗。前幾年的照片上是沒有塔頂的,這次去看到在鮮紅的樓層上加蓋了一個藍綠的尖頂。整體建築的顏色非常搶眼,無論叢那個路口過來,絕對不會錯過它。膠州德意志郵政局舊址位於廣西路和安徽路路口,門牌號是安徽路5號。在青島很多房屋都有2個甚至3個門牌號碼,以致於當地人很少記路名地名,大多以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作為區域代碼。有天在香港中路上找書城的時候,一個當地人看到我們手裡舉著地圖,趕緊跑過來看看他要找的漳州二路到底在哪裡,其實已經離的非常近了。忙不迭地跑開後,突然又一陣小跑跑回來,問你們要去哪裡?我告訴你們……看到我們迷惑不解、提高警惕的樣子他自己也好笑,指給我們書城的准確位置後又急急忙忙地向他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深處跑去……這棟建築建於1903-1904年,最早為私人商業大樓,後被德國郵政部成立的膠州帝國郵局租下該樓一樓作為帝國郵局。其立面為紅色磚牆體,護牆拱券則為淺色清水粉牆。角部高起塔樓,突出面向街道岔口的轉角。兩處山牆突顯了建築的側面。青島市郵局曾經也在這裡營業,面向莒縣路的那面還殘留著“鴻雁餐廳”的招牌——郵局開設的實業都很喜歡用這個“鴻”字——不過現在早已經人去樓空,郵局也搬到了對面安徽路上,不知道這棟有百年歷史的老樓是否還能再有機會發揮余熱。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位於青島路1號,廣西路拐角處,建於1900年。其南立面中心部位是兩排長形窗戶,中間起山牆,西南角拐角處建有當時通行的雙層圓頂塔樓,主入口設在這個拐角的凹入部位,被大塊的花崗岩粗石裝飾著。最早是德國僑民的住宅,1926年德國在青島開設了領事館,初在廣西路3號,後遷入現址。典型的歐陸風格建築。二戰時期,這裡是青島惟一的外國領事館。後來,這裡被孔子後裔購下,轉贈市政府後,被開辟為“南園孔子紀念館”。我們本想進去參觀一下,不過繞了一圈都是鐵將軍把守,不得其門而入。德國神甫舊宅廣西路5號的這棟建於1914年的洋樓,原本為德國神甫姬寶路的宅第,現已洋為中用,扯起繩子晾起了衣服,打出小洞掛上了空調,早已融入了青島人的現實生活中了。山東路礦公司舊址位於江蘇路和太平路的交界處,離海很近,建於1902年。太平路,在德國人的口中是凱撒·威廉皇帝街,在日本人口中又變成了舞鶴町。該樓為磚石木結構。紅瓦尖頂三層,建築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則為清水牆粉面,花崗石砌體。幾處高牆上飾以木桁架建築式樣。東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崗岩石挑樓,使相對封閉的立面富有主體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層設有拱廊,二層設雙柱敞廊。整個建築為中世紀德國處理手法。學務委員會舊址門牌號是湖南路6號,其實在江蘇路和湖南路交界的地方,兩條路都能看到,門楣上赫然寫著“1899”。據說是青島最老的樓,現在也說不清楚到底始建為何。自然這樣的老樓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的,如今依然有人在住,滄桑的牆體包裹的老屋裡,故事還在繼續上演。總督府童子學堂舊址位於江蘇路9號,由德國於1900年始建,德國建築師貝爾納茨設計,皮科羅公司施工。建築造型對稱,大門設在中央,內凹的中段建築體高於兩側配樓,為二層。主樓南牆呈開放式,底層以數根直立石柱構成拱門,頂層配有中式雕飾的木制陽台,建築立面均由粗灰浮塗飾外面,東西兩側為較封閉的型體,擁有4間教室和教師用房。學堂最初專收德國在青島的貴族學生。現在為青島市實驗小學——青島江蘇路小學所在地。學校如今也早就擴建不少、整治一新了。我們到那裡的時候,正趕上中午放學,一幫小朋友嬉笑打鬧著一起湧進了街對面江蘇路8號的俄僑古西那遼瓦曾經的私宅,如今的學生中午托管所。德僑潘宅舊址江蘇路12號,當地人習慣叫做二提督樓,在青島的歷史優秀建築名單裡又被稱為美國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始建於1897年。發現這個優秀建築名單裡不少地方和懸掛在建築外面的銘牌對不上號,不是地名不對,就是門牌錯了,這回連名字都沒對上……也不曉得是不是我找的這份名單是個水貨的原因……現如今是青島市交通稽查大隊的辦公用地。基督教堂江蘇路有條小台階一直通往路邊這座小山坡上的教堂。門牌號為江蘇路15號。這無疑是我見過的青島建築裡最美麗的一棟,每年有無數對新人在這裡將它攝入新婚照片的鏡頭,以它曼妙的身姿來見證自己的浪漫。而它,也是促使我最後下定決心在寒冬腊月剝蔥似的赤膊上陣、搔首弄姿拍攝紀念照的決定性因素。事實證明,在那幾組照片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在這裡拍攝的。拍照之前,我們正好路過,所以跑進去打探了一番。門票一人7塊,拍攝結婚照的話一對新人是100,這也正是很多影樓現在不願意來這裡拍攝的原因。不過現在是淡季,一切好商量。這座德國古堡式的建築由德國建築師羅克格設計方案,漢堡阿爾托納區F.H.施密特公司施工。由柏林德意志福音教會投資,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初時為德國信徒專用禮拜堂。後被柏林教會轉賣給美國信義協會,使之成為在青所有外國人作禮拜用的"國際禮拜堂"。教堂建築與地形成功結合,平面呈巴西利卡式,長軸南北向布置,建築主體由禮拜堂和鐘樓兩部分組成。禮拜堂面積429平方米,分兩層。兩側有較低的邊廊,禮拜堂淨高11米,檐高9.36米。鐘樓平面呈方形,總高36.47米,上部裝兩面時鐘(但我們數出了三面,估計是後來加的?),內部有一大兩小三口德制宏鐘。現在幾口鐘仍然運轉正常,每到正點,都會響起悅耳的鐘聲,所以青島人又把這裡叫做“鐘表樓”。禮拜堂內部頂棚為鋼絲網水泥拱形吊頂,廳內前方正中設祭台,內廊柱為粗短的紅花崗岩柱身,青花崗岩鬥形柱頭。教堂大廳設3個出入口,主出入口對南面小廣場。建築外牆為淡黃色帶有浪線劃痕的粗灰泥抹面,粗條石檐口,粗獷的磨菇石勒角,轉角處用粗石包腳。大廳屋面為紅瓦坡頂,鐘樓頂部為銅架承重,銅皮覆面,塗以深綠色。整個建築平面布局合理,建築形體高低錯落、層次分明、格調統一、富於變化。建築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基督教堂)德國總督樓舊址德國總督樓也稱德式官邸,位於信號山南麓龍山路26號。1905年10月開工,1907年10月竣工,是一座石、鋼、磚、木混合體的四層樓,其建築風格獨特,總高度30余米,氣勢雄偉,氣派豪華。

德式官邸就建造時間而言,並不是德國殖民者在青島完成的第一批建築。此前兩年,從狄特立克山東西兩個點向南展開到海邊,已以街區依次排開,建設了大量的別墅和公共建築物。但是,由房建總監施特拉塞爾和馬爾克設計的總督官邸的出現,卻無疑使這一有序的景觀形成了一個輝煌的高潮。在總督官邸建成6年後的1913年,德國工廠聯合會董事會的阿爾豐斯·派克韋特在當年於法蘭克福出版的一本書中曾這樣描述:“總督官邸以威懾四方的氣勢坐落在坡頂,不禁使人聯想到波茲南皇宮那宏偉之狀。”這是一個有彰有隱的選擇:高高在上的總督官邸建築處於信號山南麓,其左右分別為俾斯麥兵營和歐洲區內的別墅。而這座建築面積4083平方米的公館則隱入巨大的總督公園內,背向市中心,由市區難以望見。30米高的官邸主入口面西,有序排列的巨大花崗石飾面有效地造成了富於變化的光影,使建築物生動且富於生機。南立面一二層設有大面積的券柱式開敞外廊,遠遠望去,成了建築物除去大屋頂外最觸目的部分。樓內設地下室。部分牆面飾以一塊塊巨大花崗石,石面加工粗樸。淡綠色和淡灰色的花崗石在正門的山牆上組成光芒四射的太陽紋飾。山牆角以石料鑿成的帆結作裝飾。山牆頂部由花崗岩組成放射狀山花,在波浪形飾的檐口上飾有一個諾曼龍龍頭。南立面東西兩部分以券柱廊為主,柱帽、檐頭、牆角基部等均由粗獷的岩石迭砌。屋頂為木結構,形式多樣,表面覆蓋魚鱗瓦、牛舌瓦、筒瓦,彩色交錯,有藍色、米黃色等,為威廉時代風格和青年風格的結合。建築內部平面、空間組合靈活,交通流線的組織局部高低錯落,富有立體感。房間內部裝潢、陳設異常華麗,地板拼為人字形,護牆板雕刻精細,壁燈,吊燈五顏六色、造型各異,室內壁爐上鑲嵌有各種玉石,閃閃發光。部分內牆表面裱糊綾子、粘貼馬賽克,型鋼龍骨,木地板、木樓梯。室內陳設德國鋼琴、沙發、茶幾、書櫥等物,至今保存完好。進門後樓內正中是一間雙層高的大廳,通向辦公室和餐廳。二樓是私房,三樓為客房及佣人用房。總督官邸其附屬建築,如室內噴水養魚池、花房及飼養鴿子和猴子的地方也均獨具風格。樓周圍建有5-6處地堡,其中還有通訊地堡。樓北約100米處修有一處馬廄(現已拆除)。曾有傳言該建築耗資達百萬金馬克。1922年,這一說法還被載入日本的導游手冊中。至少營建費超出可供使用的45萬金馬克是確有實據的。為此,房建總監施特拉塞爾當年不得不在總會計署申辯原由。他認為,由於時間緊迫而無法預算建造費用,最後勢必提高造價。施特拉塞爾解釋,花崗石砌立面並非產生額外費用的原因。在當時,用花崗石砌面牆的費用在青島只相當於柏林價格的五分之一。德國駐青島總督都沛祿文在1911年5月回國前一直在此居住。其後任為邁爾·瓦爾德克。1914年秋,瓦爾德克淪落為日本戰俘。繼德國總督之後住在此處的先是若干日軍將領,其後則是幾位青島市長。總督官邸在中國收回青島後曾作為膠澳督辦官邸,後改為迎賓館。1942年至1945年,官邸一度用作國際俱樂部。1949年青島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等和部分外國貴賓曾先後在此下榻。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島的迎賓館。我們去的時候正在拍電視劇,好像叫長征故事什麼的,一群人占據了二樓的主要房間,並把一樓的室內噴水養魚池弄得一片狼藉。這個有著漂亮的鋼玻璃結構的室內花園本來正在舉辦一個關於迎賓樓歷史的圖片展覽,結果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圖片架子也被弄得東倒西歪。門票淡季是RMB10元。

(總督府)總督府野戰醫院舊址江蘇路16號,位於江蘇路和平原路口。1899始建,現除幾所病房保存良好外,辦公樓已拆除。現在建設成為青島市的一所省級綜合性醫院,也是山東省東部地區最大的醫院——青醫附院。望火樓觀像一路的盡頭,觀像山山頂的西側,一路上都是平常人居的小房子,有的還能看見類似“毛主席”這樣的字樣。問了一位送信的郵差,終於找到了。望火樓的建成年代一直有所爭論,但其瞭望防火的功能卻毋庸置疑。它的的風格帶點浪漫主義色彩,但細部裝飾簡單趨向於更為實用的功能性。18米高的八角形塔身上,沿內旋梯的走向鑲嵌著幾個粗石台的小窗,頂部的8根花崗石立柱,撐起最上面兩折銅皮屋頂的瞭塔。望火樓的設計比例、虛實關系,以及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都應該經過嚴格的推敲,因此給人和諧與自然的感覺。現在的望火樓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正式退休,雖已列入被保護的範圍,但從現場的狀況看,實在是令人惋惜……望火樓的外立面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牆皮脫落,樓內可以直上瞭塔的樓梯也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樓下竟成了堆放垃圾的地方……望火樓,猶如一位遲暮的老人,默默凝望著他守護了快一個世紀青島,默默承受著他曾經庇護過的世人對它的遺棄……德國海軍營部大樓舊址沂水路9號。在德占時期,沂水路叫迪特裡希路,所以這棟房子也被稱為迪特裡希路海軍官邸,1899年始建。它與總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屬青島年代最久的建築之一。華納引述灰姆施塔特T·華納檔案證實,設計圖上將其稱為11號官邸。大樓建成的時候,迪特裡希路還未成規模。其時,離德軍占駐膠州灣僅兩年。從1905年拍攝下的照片上看,這座給德國海軍軍官使用的堅實的營部大樓稍稍有些孤獨地佇立在冬日的陽光下,默然無語。但就建築本身而言,交流的渴望卻是明顯的。大樓至少在兩個側面以木制的明廊兼做陽台,傳達出了開放的信息。近90年後進行了實地考察的德國學者華納認為,這幢樓房的平面設計得像一座德國別墅,樓房正中是寬敞的樓梯廳堂。男主人的書房、交誼室和客廳設在一樓南側,西面是餐廳。旁邊靠北是廚房和餐具室。主入口設在東面,其後的塔形附屬建築內是供僕人使用的樓梯。二樓有三間臥室、一間寬大的衣帽間及更衣室和浴室各一間。雜役人員住在閣樓上。

如今這裡掛著青島市工商事務咨詢中心的牌子,一家汽車修理公司占用了樓下的場地。二樓的臨街陽台上,孤零零的掛著幾根香腸。膠澳總督府舊址沂水路在這裡向南彎了一個半圓形的弧度,膠澳總督府舊址就位於這個半圓最南端的原總督府廣場上,一條筆直的青島路將它的視野一直延伸到青島灣。從資料上看,耗資85萬金馬克的官署的建造稍早於供總督居住的官邸,這其中的部分原因當是此前已建造了一個臨時性的總督住所。始建於1904年夏的這座中軸線極為鮮明的龐大建築,立面為橫三縱五段對稱處理,四角和中間略為突出,有兩層券廊和方形愛奧尼壁柱,古典主義色彩濃郁。總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的官署高20米,共分四層。建築中心的大門外依地勢被設計成二層花崗岩台階,這一處理無疑增加了建築的威嚴和高大感,也使官署的中心地位被突出地強化了。由政府建築師馬爾克設計、漢堡阿爾托納區F·H·施密特公司施工的總督府是一座磚石和鋼木混合結構的建築。鋼材為德國著名的克虜伯鋼鐵公司的產品,立面用青島隨處可見的花崗岩細方石砌成。據記載,為修建總督府,德國招募了大批農民,並在城市周圍開辟了幾處采石場;在大鮑島的北部大窯溝修建了許多窯場,燒制磚瓦。資料顯示,工人勞動一天,得兩角五分錢。據統計,這期間從事石材加工業的石匠有240人。有關工程細節的史料顯示,當時要將某些沉重的細方石砌入牆體,須搭建美國松木制成的腳手架,其上設有道軌,供起重裝置運行。建築師馬爾克對施工的中國匠人倍加贊賞,他認為,他們建成了其生平未見的兩層式大廳和券廊內的凸出圓拱頂。在當時,許多德國建築在重要空間的頂部都采用這種圓拱或十字拱。總督府大樓的凸出圓拱甚至是正立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由總督府廣場通過敞開式外廊的拱券望及。建築物屋頂覆蓋以紅色筒瓦,坡度很大。層頂還圍以鐵欄杆,既美觀又作避雷針用。總督府一層樓和四層樓均為窗戶較小的輔助性房間,主要辦公室都在二三層朝陽的南面,走廊則放在背陰的北面。辦公室寬敞明亮,門窗很大,室外還有類似陽台的長廊。建築物內主要的大廳為二層的門廳和三層的會議廳,都很高大。室內一般沒有什麼裝飾,只裝有深褐色的護壁和厚重的門窗。總督府從1906年4月建成後,先後為德國總督辦公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官署成為日本守備軍司令部。1922年12月此地成為膠澳商埠督辦公署,1929年7月成為青島特別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成為日本青島特別市公署。1945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再次將此作為青島市政府的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度也是青島市市政府的辦公用地,現在市政府已經東遷到五四廣場正北,這裡目前的辦公機構是青島市人大常委會。膠澳帝國法院舊址 德縣路和湖南路口,原總督府廣場的西面,正門向東。從時間上看,由漢堡施密特公司建造於1912年春至1914年4月的膠州法院是德國人在青島完成的最後一批建築之一。兩層的膠州法院水平視覺上明顯低於總督官署。磚石木結構的建築面積為3126.53平方米,這一數字也遠不及官署的一半。建築內部共有大小房間31處,並有地下室和閣樓。

法院的主入口設於立面的南半邊,為一拱形大門。主立面與北側面轉角處有一設計獨特的角便門,以供特殊用途。北側面延續有一大坡面屋頂的兩層建築,與建築南部構成完整的E形平面。一如同期的許多建築,法院大樓亦為紅瓦蒙莎屋頂,黃色拉毛牆面附淺壁柱,蘑菇石勒腳。建築的東向正立面開敞,辟有敞亮窗戶。立面的窗體深入牆體50公分左右,並用花崗石做走向,間或亦做橫向分割,構成良好的遮陽設施。現為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檢察院辦公用地。路德公寓舊址德縣路4號。座落在一片面積2700平方米的有落差的坡土地上。 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公寓為一棟規模不大的建築,高二層,立面簡潔而富於變化,這種變化由中間虛空的外廊和兩端觸目的實牆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紅色坡頂成為其最明顯的標志。實質上,公寓朝向霍恩洛厄路的東立面的嚴謹的對稱性,是這棟建築給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印像。居中的主人口和開設在坡頂中部的閣樓窗洞,構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公寓主入口面對一條有坡度的幽靜山路,通向隔著一座小山的總督野戰醫院。公寓的一樓有四間帶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廳和餐廳,其下方的地窖裡設有廚房。寬敞的主樓梯通向二樓,上設兩間套房和五個軍人間。除了一間軍人房外,其余軍人間內均無浴室和廁所。1910年11月18日出版的《德文新報》曾有天津一家英國公司老板的青島行旅實錄,文章記敘了他1901年的路德公寓印像:"我們在港口向一家公寓訂了房間。幸運的是我們在路德公寓拿到了房間。我們在那兒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這座德國風格的寬敞公寓堪稱一流,具有舒適的現代化設備,價格也很適中。公寓女主人和藹可親,對待英國客人殷勤周到。"現好像是稅務局辦公用地。總督牧師宅第舊址德縣路3號,始建於1901年。牧師的家被設計成一種輕松的樣式,立面富於變化。托爾斯頓·華納在《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分析說,這棟小小的樓房運用了大量德國文藝復興復古風格的建築形式。一樓巨大的老虎窗和敞廊,與二樓造型別致的裝飾山牆競相爭輝。我們走到這裡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回頭一看,一輛寶馬撞到一輛直行的車上,寶馬的主人氣勢洶洶的下來了。天主教堂位於肥城路和浙江路口,建於本世紀30年代初,也稱聖彌愛爾大教堂,它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天主教屬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區,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酥所創,爾後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成為擁有信徒最多的世界性宗教。公元十一世紀,基督教分裂為東西派教會,西派教會成為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東派教會稱為東正教。到公元十六世紀,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在中國稱為基督教,或稱耶酥教。基督教最早傳入我國是在唐代貞觀七年(635),在中國稱為“景教”,後中斷自滅。元代也曾有傳入,後也中斷。明萬歷七年(1582),天主教由意大利耶酥會傳教士利瑪竇再度傳入我國,並逐漸在國內許多地方傳播。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殖民勢力的侵入,基督教的許多派系陸續在我國傳教,並迅速發展起來。青島天主教活動始於19世紀末。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出兵占領膠澳地區,天主教勢力也隨之而入。1898年春,德國傳教士在太平路天後宮後面建起了第一處傳教場所,發展教徒,開展宗教活動。1900年至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購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1925年正式建立青島天主教區。天主教堂於1932年動工,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是由德國建築師畢婁哈主持完成的。教堂以黃色花崗岩和鋼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簡潔優美的紋案。窗戶為半圓拱形,線條流暢,顯得莊重而樸素。大門上方設一巨大玫瑰窗,兩側各聳立一座鐘塔,塔身高56米,紅瓦覆蓋的錐形塔尖上各豎立一個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內懸有四口大鐘,一但鐘樂鳴奏,聲傳數裡之外。進入教堂,是一個高達18米,可容千人的寬敞明亮的大廳,色彩斑斕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線。大廳東西兩側設有走廊,後面設有兩個大祭台,四個小祭台,廳的穹頂繪以聖像壁畫,燈光炫目,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氛。青島彌愛爾大教堂的塔樓高度超過北京、天津、大連以及濟南等中國北方大城市的所有其它教堂。它曾經屬於青島市景之焦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這個城市建築的最高點。如今,它依然巍然聳立,卻早已掩映在四周高樓大廈的陰影裡了。我們去的時候教堂內部正在裝修,沒有能夠進去參觀。

第二次的行走,是從小西湖沿梅地亞的路標走上棲霞路,從福山路一路往北,從紅島路到大學路後,從大學路海洋大學的門口進去,參觀了學校裡面的俾斯麥兵營、一多樓和六二樓後,從大學正門出,經魚山路上到福山支路,然後又南下回到魚山路,最後到海邊第一海水浴場。這個片區有非常多的名人故居,我們沒有一一探尋,不過拍到了一幅比較詳細的名人故居地圖,放在這裡,為後來者提供方便:(協程上傳照片有限,請到博客http://mbjh2008.blog.***/查看)以下是沿途部分老樓:俾斯麥兵營青島海洋大學內。俾斯麥兵營又名萬年兵營,位於市南區紅島路5號。德國侵占青島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後建造了三座兵營,其中以俾斯麥兵營最為典型。兵營共有營房四座,是在炮兵營舊址--"嵩武兵營"建築的。第一、二營房建於1903-1905年,第三、四營房建於1906-1909年。營房建築古典構圖,作橫三段縱五段劃分,中央與兩端突出階梯形山花作重點裝飾,明顯帶有19世紀末期歐洲建築的手法,門窗為四分階段圓券,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築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鋼梁,中間填以三合土的樓層構造則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築習見的構造技術。這四座營房的平面分別是"H"型,圍成一練兵場。營房的階梯式山牆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裝飾為當時德國兵營建築的通例。先期完工的兩座兵營的山牆、山花、牆基和外廊護欄均用花崗粗石砌成,後來日本建造的另外兩座樓房兵營的外形、結構則較簡單。營房的南面築敞廊,營房均建有同宿舍和廁所分開的盥洗室。現為青島海洋大學水產館。日本中學校舊址青島海洋大學內。建成於1921年,日本人三上貞設計,公和興營造廠建造。磚木、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立面對稱,中部入口作門廊,三大開間高起,呈山牆形,山牆面高起二壁柱,中開三圓拱券窗,兩邊各開小窗形成虛實對比,由凸面亂石鑲嵌和花草紋雕飾;其後屋頂豎立高聳方塔樓,上覆四坡瓦頂,強調了中軸線,雄偉莊重。原為日軍第一次侵占青島市日本的中學校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收為原國立山東大學校舍。為紀念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改名為“勝利樓”和“六二樓”。現為青島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教學用樓,也是青島海洋大學正門入口的主教學樓。總督副官住宅福山支路5號,沿著馬牙石的陡峭路面一直下行,沿途都有明顯指路標示。這棟房屋的第一位主人是德國海軍上尉弗賴海爾·利利恩可龍。總督副官住宅與原總督私邸為鄰,但看上去要更堅固些。身處其中,可將海灣、沙灘上的浴室及跑馬道這些景致盡收眼底。這幢建築面積1118.4平方米的早期住宅在風格上類似於當時北戴河海濱浴場的夏季別墅:屋頂鋪中國瓦,四周圍以敞廊。其主入口處凸出的大門和三進式露天台隨意擺放著,似乎一方面在體現這幢建築的非凡氣派,一方面又忙著證明其真正像一幅拼貼畫。廚房和附屬房間設在加建於住宅後側的四合院裡。

總督副官之後,直至1923年這樓的主人成為維新領袖康有為。辛亥革命後,康回國,1923年遷居青島,購入這幢已更換了主人的前總督副官住宅,題名天游園,並在這個面海的山坡住宅裡,度過了其一生的最後歲月。現為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我們到那裡的時候,這棟幾易其主的洋樓早已粉飾一新,但是非常遺憾,重新整飭過的故居看起來更像新蓋的房子,有些失望的我們就沒有買票進去參觀。第三次是在八大關裡溜達,隨便瞎走了一通,主要是找公主樓和花石樓,其實裡面別墅非常集中,天氣好的時候在裡面散步一定非常愜意,也有相當多德、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腊、西班牙、瑞士等國建築師及中國建築師陸續設計建造的各種樣式的小樓;綠化非常好,據說每條道路都是不同的行道花木,憑花草的品種就能知道到了哪裡。我們去的時候天氣很冷,大概零下5度左右,頭天早上還飄了一陣鵝毛大雪。鮮花當然是看不到了,好多漂亮的房子也是匆匆一瞥,春天的繁花似錦和秋天的金蛇狂舞只能想像了。路線大概是這樣的:在紫荊關下車,走嘉峪關,過寧武關到函谷關,從正陽關支路南下,沿山海關前第二海濱浴場到花石樓。

以下是沿途見到的部分建築:公主樓居庸關路10號 - 仿歐洲哥特式風格建於30年代,庭院式居住建築。相傳1932年丹麥王子乘游船"菲尼歐亞號"訪問青島時,看到八大關一帶風景優美,是建築避暑別墅的好地方,即與時任丹麥駐青島總領事趙亨生(譯音)商定,在此處為丹麥公主建造-座別墅,故名"公主樓"。傳說歸傳說,但據考該樓和丹麥公主全無瓜葛,是一名中國人1929年從青島政府手中競投得到這塊土地,然後轉讓給一名德國人,由他出資興建的。設計者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著名的建築師——W.G.尤力甫。後者在離開青島之前,至少設計了400多棟建築,近代青島為數眾多的建築師中恐怕無人能望其項背。該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整個建築屬仿歐洲哥特式風格。磚木結構,建築面積721.98平方米。花崗岩石基,建築平面為不規則矩形,四面不對稱。建築物利用地勢落差,將底層下臥,主立面為哥特式尖頂塔樓,西側內牆略有內收,形成閣樓空間與建築體塊對比,加之外牆鑲嵌白綠相間的馬賽克,整個建築掩映於綠樹叢中,顯得富麗別致,饒有情趣。室內房間小巧,有壁櫥、木地板、木樓梯。1989年曾失火,現已修葺一新。花石樓黃海路 - 歐式仿古堡風格

花石樓又稱"滑石樓",曾誤稱"歇腳樓"、"海濱提督別墅"、"小提督樓"等,位於市南區黃海路。建於1930年,劉耀宸負責設計,王雲飛負責施工。混合結構,四層,局部五層,建築面積777.15平方米。建築物居高臨下,面向大海背靠市區,為歐洲古城堡式風格,是一幢占地0.33公頃、環境優雅的獨院式別墅。花石樓由一圓型和一多角型的石質小樓組合而成,圓型小樓共五層,第五層為觀海台;多角型小樓為四層,第四層外有小樓與觀海台相通。建築物的東、西、南向分別設有出入口,主要入口朝南,一層為半地下室,入口直通二層,入口前方的層層階梯為建築物造成了鮮明的台基氣勢。建築物組合平面呈不對稱方形。內部由規則的矩形、圓形、多角形構成。西南角布置圓筒形樓梯間,直通頂部觀海台。門窗洞口有尖券、圓券、平券等多種形式,窗上部多嵌有彩色玻璃。外牆由修鑿成型的花崗岩砌築,內牆為普通粘土磚砌築,表面抹灰噴白漿。木牆裙以上飾黑白花紋松花板,俗稱"滑石板"(現僅二樓客廳保留此種裝飾)。"花石樓"的名稱多半與這些貼面石板有關。屋蓋、樓蓋采用鋼筋混凝土板或木結構基層表面覆蓋陶土筒瓦;局部尖頂為木構架成型,外表覆蓋金屬皮。地面鋪地磚、馬賽克或拼花木地板。建築外觀以基本體塊組合成非對稱形體。高低錯落,輪廓線明朗、清晰、關系緊密。建築造型並不嚴格遵循傳統構圖章法。它以城垛式的檐頭、拱券、尖頂、門柱等作一種強調特征。外牆以不規則的凸凹花崗岩、不同的組砌韻律與岸邊的石礁融為一體。建築形式反映了受古典折衷主義創作思想的影響,有古羅馬哥特建築的遺風,室內有巴洛克、洛克克的痕跡。現為別墅,開放供參觀,門票RMB6.5。建築介紹資料引自:青島檔案信息網百度百科《青島:老房子的記憶》 李明《視覺青島》劉金平 《動感》雜志更多精美圖片,更多精彩游記攻略,請點擊http://mbjh2008.blog.***/觀看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