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留嘉峪關已逾十天,打算去趟敦煌,電話聯系飛天賓館,標准間報價150元/天,我以“淡季”為由砍價,對方降為120,於是成交,飛天賓館位於敦煌長途汽車站對面,圖個交通方便。“敦煌西線游”(陽關、玉門關、魔鬼城)原打算借重“黃子18 ”網友力薦的出租車王師傅,但拿起電話才發現,從網上抄錄的手機號碼是十位數,無奈之中只好致電同樣也在汽車站附近的交通旅行社,對方報價西線游160元/人,四人拼車,感覺尚可接受。行程決意火車去,汽車回,來回走不同的路線,可以多看些沿途風光。6月2日,早7:21乘7527次從嘉峪關出發,票價23元,正點應於12:49抵敦煌,下午就可以開始游玩。列車只有三節車廂,沿蘭新線穿越玉門市、通過玉門鎮、再進入安西縣,乘客多為沿線鐵路員工,一路下車多,上車少。10:47在安西的柳溝與蘭新線分道,沿一條新修建的線路深入戈壁,直插敦煌。鐵路員工多已下車,列車變得空空蕩蕩,一對河南人看上去頗為親密,攀談後才知他們只是同事,出差嘉峪關,順便前往敦煌、烏魯木齊旅游。11:08停小宛,荒無人煙的戈壁攤上有幾間小房,那便是車站,左側遠山腳下有一抹翠綠,據說是小宛綠洲。11:30見到巨大的風車陣,風車懶懶地轉動,這是一座電站,為附近的瓜洲縣城提供電力。6分鐘後停瓜洲,縣城有一定的規模,火車站氣派、漂亮,然而,難道這就是陸游詩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中的瓜洲?眼前的干旱景觀讓我很難想像。12:49,列車正點抵敦煌,火車站古香古色,頗有些旅游名城的韻味。尚未走出車站,就被一位婦人盯上,她是站外出租車的“拖兒”,進城報價20元,我說要乘公交,她降價為拼車10元,我還是要乘公交,她一直陪我走到公交車旁,價錢降到7元,但我依舊決意搭公交。公交車票價5元,上車就有位子,終點是敦煌市的長途汽車站,馬路對面就是飛天賓館。下車後,又有一群“的哥”圍了上來,有人要帶我去住比飛天賓館更便宜的賓館,也有人要直接拉我去鳴沙山游玩,我不理他們,執意要過馬路。一位司機緊跟不放,我順便詢問包車游西線,他說桑塔納450元,我聽後一聲不響,直奔賓館,他的價格降為400,我還價300,他說這決不可能!但依舊伴我走到飛天賓館的停車場。這裡有間賓館自辦的旅行社,一位女士熱情相迎,“敦煌西線一日游”報價180元/人,出租車司機聽後立馬降價為350元,但我仍然堅持300。 這位女士稱,賓館有一部可乘十人的面包車,游客頂多不過四、五位,而且還可以給我安排一個較好的座位。我說馬路對面的交通旅行社四人拼車只是160元/人,她聽後把價格降為150,出租車司機急了,大聲說:“300就300,不賺錢我也干了!”。面對雙方的競爭,我一時也沒了主意,只好推說明日是否要游西線尚未最後決定,於是,的哥給了我一張名片,我答應晚上給他最後答復,賓館女士也勸我先去總台辦入住,明天的事晚些時候再說。到總台自報姓名後,按照昨日電話商議的價格,120元/天,住兩日,交押金300。飛天賓館的房間蠻大,設施也還可以,只是餐廳正在改建,沒有免費早餐。 午飯打算品嘗驢肉黃面,這是一種唯敦煌才有的地方風味,飛天賓館附近的幾家餐館都掛著“驢肉黃面” 的招牌。隨便走進一家,內部裝潢就像是在陽朔西街和大理洋人街上曾見過的旅游餐廳一般,也有老外正在用餐,但其驢肉黃面(10元)卻並非現做現賣,味道也只是馬馬虎虎而已。回賓館後,聽總台小姐說,敦煌最正宗的驢肉黃面當屬“達記”面館,位於一座噪雜的市場內,本地人都知道那個地方,但外地人很難找到。下午原本是要去鳴沙山,但總台小姐勸我先去莫高窟,因為中午過後的鳴沙山酷熱無比,最佳游玩時間應該是清晨與傍晚(公園24小時開放)。於是,按照她的指點前往飛天賓館北側不遠處的敦煌飯店,那裡有公交車直發莫高窟,半小時一班,車資8元。然而,待我走到那裡時,前一班車剛剛開走,一位當地人說,目前游客稀少,班車行駛很不正常,下一班車不見得會開到這裡來,如要保險,最好是到絲路賓館門口去候車。敦煌城不大,邊走邊問路,不一會就找到了絲路賓館,這裡有一位專門負責為發往莫高窟的公交車攬客的女士,車尚未來,她安排我先到絲路賓館門廊躲避日曬。下午三點左右公交車來,乘客不多,大家都有座位,車程約25公裡,中途又見到敦煌火車站,20多分鐘後抵達莫高窟。公交車司機交代,由莫高窟返回市內的最後一班車是下午六點,但若游人太少,這趟車就會停發,因此,他建議盡量趕乘下午五點半的班車,這趟車定有保障。這樣一來,我的時間就會非常緊張,莫高窟全票160元/人,學生、老人半價,石窟群建於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之上,距離售票處尚有一段距離,購票後大步流星趕赴參觀。公元366年,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僧人樂僔在鳴沙山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高處之窟,後因“漠”與“莫”通用,逐漸被後人改稱“莫高窟”。“前秦”以後,依次占據敦煌的西魏、北魏、北周等國篤信佛教,石窟建造更有了蓬勃的發展。隋唐年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讓莫高窟進入鼎盛時期,洞窟曾多達千余。唐末、五代以後,華夏戰亂不止,莫高窟也漸趨衰落,北宋、西夏乃至元代,新窟開鑿極少,工程主要側重於對前朝窟室的修繕。待到明朝滅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徹底廢棄,莫高窟的繁榮也走到了盡頭,特別是在明嘉靖三年,明王朝為吐魯番勢力所迫,放棄瓜、沙(敦煌)二洲,將民眾全部東遷嘉峪關,使敦煌變得“風播樓柳空千裡,月照流沙別一天”,莫高窟也默默無聞於大漠之中,從此長達二百余年。直至清王朝建立,康熙皇帝大軍西征,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在敦煌重建沙州衛,並從各地移民墾荒、定居,莫高窟才又重新煥發了生機。然而,莫高窟能真正聞名於世界,卻是因為1900年的一次偶然發現,當時住在莫高窟的王姓道士,為了將埋沒於積沙中的廢棄洞窟改建成道觀,不經意地發現了一個暗窟,內藏時間跨度從十六國直至北宋的5萬多件檔案、文獻,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文物。西方掠奪者聞訊而來,打著考古的名義,從王道士那裡騙走大量珍貴資料,使莫高窟從此廣為世界矚目,也造成我國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現時的莫高窟只是部分開放,一位講解員帶領大約20名游客,參觀8~10個窟和一座陳列館。每到一處,講解員都要先用鑰匙打開洞窟門,然後邊用手電筒照明、邊講解,參觀完畢後再將洞窟門鎖好。當我趕到檢票口時,前面的團隊剛剛進入第一個洞窟,為了不耽誤我的時間,工作人員帶我快步追上並加入了這個團隊。我驚訝地發現,火車上的那兩位河南人居然也在這裡,他們是出差兼顧旅游,時間抓得比我更緊,今天參觀莫高窟和鳴沙山,明日就要遠赴新疆。近兩個小時的爬上爬下也是蠻累的,究竟看了幾個洞也記不清了,回想起來,真正印像深刻的只是四個洞窟。其中,第148窟是描述釋迦牟尼八十歲涅槃時的場景,前些日子游張掖,也曾在著名的大佛寺中見過類似的群雕,但當時正值大佛殿維修,佛像四周腳手架密布,未能看清涅槃場景的全貌,所以,這一次看的格外仔細。莫高窟的這尊大佛長約15米,右側身而臥,面型豐滿、雙眼微閉,衣紋隨身體起伏而變化,一副安然入睡的摸樣。涅槃像後面站立著釋迦牟尼的七十二位弟子,有人嚎啕大哭,有人喜笑顏開。據講解員小姐說,涅槃是指釋迦牟尼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並非常人所理解的死亡。七十二弟子之不同表情反映出他們修行造化的差異,造化高者能理解涅槃的真諦,因而露出喜容,反之,造化低者就會對釋迦摩尼“之死”感到悲痛。此窟的前室中立有一碑,記載洞窟開鑿於盛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講解員說,莫高窟內立碑紀錄開鑿年代的洞窟唯此一座,因此,這座洞窟內的佛像就成為盛唐塑像的標准參照物,考古專家經常是根據各窟內造像的藝術特點,來推斷該洞窟的開鑿年代。另外讓我印像深刻的是著名的北、南大佛,它們分屬96和130窟。第96窟俗稱“九層樓”,外觀有九層飛檐,倚山而立,它是莫高窟中最高大的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窟內佛像俗稱北大佛,高35.5米,既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石胎泥塑佛像。講解員小姐說,這尊大佛是佛國三世中的彌勒佛,也稱“未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九層樓”洞窟始建於初唐,以後的各朝代皆有維修,窟內的地表因多次維修而不斷抬升,相應地造成北大佛高度也逐次降低。1999年敦煌研究院對窟前殿堂及窟內進行了考古發掘,逐層挖出清、元、西夏乃至初唐時期原有的洞窟地面,從而也使北大佛的高度從1999年的34.5米恢復到初唐時期的35.5米。現在殿堂內仍保留有一小片階梯狀的各朝代地面樣板,有西夏的花紋石磚,也有元代、清代、乃至民國時期的地磚,不同朝代的石磚有不同的特色,看上去頗有意思。第130窟中的大佛俗稱南大佛,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開鑿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是尊彌勒佛倚坐像。講解員說,此佛像的最大特點是總高度只有26米,但佛頭卻長達7米,雖然明顯不符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像的視覺差,讓觀者能清晰地看到莊嚴、慈祥的彌勒佛面容,增加信徒對大佛的敬畏。第17號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只有幾平方米大小,但就是在這座小洞裡發現了轟動世界的5萬多卷經書、絹畫。隨後,講解員又帶領我們進入一座陳列館,裡面是流失海外之藏經洞精品的照片,其中,除漢字文獻外,還有大量用藏文、回鶻文、粟特文、龜茲文、於闐文、梵文,甚至是用希伯來(以色列)文書寫的文獻,這足以證明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走出石窟,總的的感覺是文物保護做得很好,而且,也沒有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講解員說,她母親就是紅衛兵,母親曾告訴她,當年的破四舊“英雄”們首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蕩平了月牙泉畔的古建築與文物,事後顧慮莫高窟距敦煌城太遠,決定次日再去,就這一日之差,讓有關當局得以干預、制止,才使得千年古蹟莫高古窟免遭滅頂之災。現在為了保護文物,莫高窟每天開放的洞窟都不一樣,每個講解員帶領參觀的洞窟也不盡相同,因而,游客在參觀完講解員帶領進入的洞窟後,可以再自行跟隨其他團隊,看到更多的洞窟。然而,我為了要趕乘5:30的班車,只得忍痛放棄再去蹭團的機會。 莫高窟內不准拍照,但在“九層樓”下的圍欄外面卻聚集了一大群攝影師,他們可以從欄外舉著相機為游客拍攝以“九層樓”為背景的莫高窟留念照,每張10元。我拿出自己的數碼相機,商請欄杆外的一位女攝影師為我拍照,她指導我站在不同的位置拍下六、七張照片,我付她10元,雙方都皆大歡喜。拍好照片已近5:30,急如星火地趕到公交車站,幸好仍有一部車正等在那裡,高高興興地打算登車,旁邊突然殺出一位的哥,聲稱只要5元就送我進城,我一看,另外的拼車者居然又是那兩位河南人,我與他們真是有緣分,當即同意共乘。看到這一場景,公交車司機大為惱火,怒氣衝衝地跳下車來叫罵,我只好裝成是局外人,躲在一邊任由兩位司機去吵。晚餐決意吃最正宗的“達記”驢肉黃面,河南人在我的游說下也躍躍欲試,於是,出租車直接把我們拉到敦煌市內的一個市場,著名的“達記醬驢肉黃面”館就在一座牌坊旁邊。這家店很小,裡面只有七、八張桌子,牆上掛著的“中華名小吃”的牌匾,我點了一盤黃面,3兩醬驢肉,總計消費19元。所謂“黃面”是先將一種黃米面團用手工抻制成面條,下鍋煮熟後撈起,澆上驢肉丁、蒜苗、青豆等做成的鹵,吃到嘴裡味道濃郁,很有韌性。醬驢肉是將鹵制好的驢肉切成片狀,再沾著特殊的調料吃,味道也很不錯,難怪人稱“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飯後步行穿越市場,仍然是邊走、邊問路,回到飛天賓館以後,立即到旅行社去確認明日跟團的最終報價,我的想法是,團費若還是150元,寧願花費300元包車,但沒想到,我才剛一開口,那位女士立即表示可以將參團費下調為120元,因為她已招攬到9名游客。6月3日,晨起後到賓館對面飽餐一頓加肉牛肉面,消費8元。早七點旅游團出發,游客除我以外還有一對西交大的學生情侶,一位蘭大四年級的女生,三位瑞士學生(兩女一男)和兩位出差兼顧旅游的獨行男士,再加上一位導游小姐,一部面包車擠得滿滿的,我被安排坐在司機旁邊。第一站是“陽關”,距敦煌城約70公裡,汽車出城駛向西南,道路筆直,兩側都是茫茫戈壁,左前方遠處可見白雪皚皚的阿爾金山(5798米)。8點左右抵“陽關文物旅游景區”,門票50元/人,學生、老人均無優惠。9名團友中只有7人購票,三個瑞士人不願花錢,被擋在景區大門以外,這些老外都是腿長長的高個子,但年齡似乎並不大,估計只是高中生而已,有位女孩能說流利的中文。陽關是漢武帝破匈奴後“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從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不過,古時的陽關早已消逝於戈壁之中,眼前的雄偉“關城”為近年新建,其正式名稱是“陽關博物館”。旅行社的導游只管收錢、購票,進入關城後由一位博物館的小姑娘帶領我們參觀。先是進入一間陳列室,場館蠻大,布置也很考究,非常敬業的小姑娘恨不得把她所知道的事情全部都講給我們聽,不怕自己口干舌燥,只怕大家不耐煩,她強調自己是“自學成材”,讀過很多涉及陽關的書籍、資料。關城裡面還有張騫銅像、漢闋牌樓、八卦台、功德亭等景點,可以拍照留念,也可以在“陽關都尉府”辦理出關文牒(自費項目)、觀看古代陶藝表演,然後有電瓶車送大家前往“陽關烽燧”。我對這些游樂項目均無興趣,脫離團隊,獨自一人進入戈壁,步行前往“陽關烽燧”。古時的陽關有十幾座烽燧,但能有遺跡存留至今者,卻是少而又少,其中,尤以“陽關博物館”南側,紅色小山上的那座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也保存得最為完整。它是景區內僅有的一處能讓游客方便觀賞的古跡,其他陽關遺跡都位於戈壁深處。這座殘墩原本是座烽火台,為陽關站崗,自古便有“陽關耳目”之稱。它孤零零地聳立在小山頂部,周邊有一大片半人多高的鐵欄杆圍護,游人只能遠遠地觀賞。趁著“大部隊”尚未來到,我拉開三腳架,利用相機的自拍,盡可能地為自己多拍幾張“陽關留念照”。不一會,其他團友也乘坐電瓶車抵達,小姑娘導游帶領大家登上一座山梁,這裡有塊石碑,上書“陽關故址”,碑旁建有長廊和小亭,可供游人遮陽、觀景。小姑娘說,山下的干涸河道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所謂的“陽關大道”也就是這裡。再向遠眺,茫茫黃沙戈壁間有一片顏色明顯灰暗的凹地,現稱“古董灘”。 導游說,那是古代陽關城的舊址,有人曾在那裡撿拾到諸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漢代文物。游人須騎馬前往,來回約三個小時,這顯然不是我們能夠考慮的事情。與眾團友一道乘坐電瓶車返回景區大門,雖說只坐了個單程,但駕駛員卻堅持要我按照雙程付費,好在錢並不多(10元),不與他計較。三個老外守候在門外,能講中文的女孩急切地想要知道陽關到底好不好玩?為何進去那麼久?這三人估計並非財大氣粗之輩,參團費也可能被他們砍得很低,從賓館出發時被安排坐在面包車的最後一排,一路上顛得叫苦連天,後來還是三位中國學生友好地與他們交換了座位。9:45離開“陽關博物館”,向北行駛,前往玉門關。陽關附近是個盆地,地面有多處源自雪山的泉水溢出,所以,雖說是氣候干旱,但只要是有泉水的地方,自古就非常富饒的綠洲。我們先後穿越兩塊濃蔭蔽日的綠洲,粗壯的楊樹高大、挺拔,這裡盛產一種名貴的無核、白馬奶子葡萄,農民人均收入居甘肅之冠,被譽為是“甘肅省的吐魯番”。然而,一旦駛出綠洲,映入眼簾的就只剩下無邊無際的戈壁,玉門關距陽關約70公裡,汽車在筆直的公路上狂奔,景觀十分單調,開行很久也看不出周圍有什麼變化。11點左右抵達玉門關,公路在此由北折向西方,拐角處建有停車場,旁邊的正方形大房子是玉門關景區管理處,內設小賣部和一些旅游服務設施。公路北側荒灘上的高大土城就是著名的漢代玉門關遺跡,景區門票40元/人,老人、學生均無優惠。導游宣布停車30分鐘,大家自行參觀,這位小姐其實只是帶隊而已,沿途只管收錢、買票,從不做任何講解。玉門關遺跡俗稱小方盤城,是座四方形的夯土城堡,城下的文字介紹表明,此城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現遺跡東西長24 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面積633平方米,全為黃膠土夯築而成,因漢時之和田美玉須經過此關口進入中原,故而得名“玉門關”。現城郭基本完整,西、北各有一個缺口,估計就是原來的城門。中國古建偏愛土木結構,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而,兩千多年前的古建築能存留至今者,全國也數不出幾座(地下古墓除外),這座城堡若不是修建於氣候干燥、人跡罕至的戈壁灘上,恐怕也早就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了。數周以前,在為此次“獨行走西北”做出游准備時,曾從“谷歌地球”及有關資料上得知,玉門關城北面有一片湖水,名曰“哈拉諾爾”,它是發源於祁連山的疏勒河,綿延600公裡,在敦煌境內最終消失以前的謝幕之處。看罷關城,登上一座土丘北望,眼前果然出現一片沼澤,風吹水波漣漣,蘆草隨風搖曳,唐代詩人王之煥的“春風不渡玉門關”似乎有些與事實不符。不過,事後才從有關史書材料中得知,“小方盤城”是漢代的玉門關,到了隋唐年間,玉門關建制東移至今安西縣的雙塔堡,因此,唐詩中的玉門關與眼前的“小方盤城”相差240公裡,是完全不搭嘎的兩個地點。時至五代、宋初,玉門關又遷至嘉峪關市的石關峽,也就是“懸臂長城”一帶。公元1036年西夏占領整個河西走廊以後,玉門關建制遭廢棄,“玉門關”之名稱也就從此在史書上銷聲匿跡。11:30離開玉門關,下一站是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行程約100公裡。我們先是向西,然後折向北,然後又折向西,沿著一條長長的古河道前進,據說它就是古代疏勒河的故道。開車後不久,經過漢長城遺跡路口,沒有停車,繼續前行。公路兩側有大片的軍事禁區,部分地段有鐵絲網圍護,汽車司機說,那裡是投放彈藥的靶場,每年到了一定時刻,就會傳出隆隆的爆炸聲,屆時,敦煌的西線旅游也要暫停幾天。其實,“谷歌地球”的衛星照片也清晰地表明,在那片區域裡有幾處好像是機場跑道般的設施,附近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炸點、彈坑。我想,這裡應該不算是什麼特別保密的軍事設施,因為,周邊都是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更何況我們這一車游客就有三分之一是老外。沿途到處都能發現水流衝刷的痕跡,干涸的河道縱橫,司機說,這裡雖然極度干旱,但在遙遠的古代卻是水量充沛的大羅布泊邊緣。不過,依我之見,即便是在近期,這一帶必定也曾有過偶發性的洪水,因為腳下的公路就有多處被水衝毀,路邊也可以看到“水毀路段,小心行駛”的警示牌。再向前行,進入著名的黒戈壁,下層黃白細沙的表面被一層黑色的礫石覆蓋,這些黑石最初是被遠古的洪水從周圍的山上衝下來的,長年累月的狂風,將下層細沙吹走,只留下重量相對較大的黑色礫石鋪滿地表,這就是黒戈壁的成因。司機說,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黑石,戈壁灘上才很少發生塵暴。12:35抵達“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魔鬼城)”,這裡名義上是歸屬國土資源部管轄,不像陽關和玉門關那樣,是由私人老板承包開發。飛天賓館的導游小姐收走了我們的老年證與學生證,說是要代我們詢問能否辦理優惠票,我還心裡一陣竊喜,國家管理與私人承包就是不一樣,誰知,導游購票回來後卻宣稱,這裡照樣也沒有優惠票,所有人的參觀券都是50元,另需購買觀光車票20元/人。大家當時都沒啥說法,但事後我才想起,這位小姐肯定是有所貓膩,她天天帶團來此,難道就不知道這裡的購票規矩?汽車進入大門,停在地質博物館門前,這裡有幾間展廳,可以隨便參觀,但卻沒人講解。館內還有休息大廳和一間餐廳,三個老外與兩位出差兼顧旅游者都跑到餐廳去吃午飯,我和三位大學生坐在大廳內休息、觀看有關介紹雅丹地貌的錄像,賓館導游熱情地跑過來問我是否要去吃飯,那裡有手抓羊肉,正是我的最愛,但無奈我事先並沒有想到戈壁灘上還有餐飲供應,參照黃子18網友的辦法,提前准備了礦泉水和八寶粥,這一路走來,閑坐在車上沒事,已將兩罐八寶粥倒進胃裡,而且,早晨的牛肉面也吃得太多,實在沒有胃口再吃手抓肉啦!大約13:15,大家登上地質公園的環保觀光車,其實就是普通的中巴,進入景區。車上配備專職導游,一路上不停地講解,地質公園東西長25公裡,南北寬兩公裡,面積達398平方公裡,但乘坐觀光車只能沿著一條修建得很好的公路向前行駛約14公裡,看到景區北緣的很小一部分。如要多參觀一些景點,可以包租專門的沙漠車,進入雅丹腹地,當然價格也就貴得驚人。觀光車中途停靠了“金獅迎賓”、“孔雀”和“艦隊出海”三處景點,大家下車,深入雅丹區域觀光、拍照,然後就原路返回。導游介紹說,這裡在遠古時代是古羅布泊湖底的一部分,主要的看點是雅丹景觀。所謂雅丹,其實就是古代湖底沉積岩經長年風蝕作用而變成的大、小土丘。這一區域光照充足,干旱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大自然的造化與風力切割,導致各種奇形怪狀的土丘形成,它們林立於廣闊沙漠平原之上,低者4到5米,高者達20米以上,有的像是大型艦隊出航、有的像是我們剛剛去過的玉門關城、有的則像是一只惟妙惟肖的孔雀。夜幕降臨之後,尖厲勁風的嘯叫更令人毛骨悚然,因此,“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也有“魔鬼城”的稱謂。“魔鬼城”觀罷掉頭東,依原路返回,15:40再過漢長城,左拐進入,停車、拍照。漢朝為抗匈奴,從今日的永登縣開始,經張掖、額濟納旗、金塔、嘉峪關、玉門、安西,直到到敦煌,修建起連綿的城牆,再將“亭”(烽隧)、“障”(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一直向西延伸到樓蘭古國(羅布泊),這便是著名的漢代長城。現今開放的這段漢長城屬免費景區,位於玉門關西五公裡處,殘高3米,地基寬3米,頂寬1米,是我國現存漢長城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段。長城完全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牆體中無任何磚石,層層鋪設的蘆葦至今仍保存完好,一座土城歷經2000多年風雨,仍能存留至今,也是實屬不易。抓緊時間拍照,無奈正午日光強烈,攝影效果不佳。十分鐘後繼續上路,再過玉門關,汽車在茫茫戈壁上向南急馳,枯燥、單調的景觀讓人頭腦昏昏,司機為防止睡著,不時大聲地歌唱。下一站是西千佛洞,它位於敦煌市區與陽關之間的公路南側,那裡有條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的黨河,洞窟就開鑿於黨河北岸的崖壁之上。西千佛洞是由國家經營的正規景點,門票20元/人,老人與學生憑證10元/人,但外賓須再加價10元。這一次導游小姐不願再勞神為大家購票了,交代我們自己到售票窗前去排隊,會講中文的外國女孩怯生生地拿出她們的瑞士學生證,也獲准減收十元,但外賓加價必須照付。小姑娘轉身問我,為何外國人就要多收費?我只好回答她說,因為本國人都已繳納過所得稅。這裡的洞窟都不大,其華麗程度也遠不能與莫高窟相比,然而,景區的自然環境卻讓我十分震撼。崖頂就是寸草不生的遼闊戈壁,但崖下卻是流水遍地、蛙鳴陣陣、巨樹參天、綠蔭濃郁,相距只是一步之遙,景觀卻有如此之差異,真是讓人有些難以想像。下午六點回到飛天賓館,立即到對面的長途汽車站去購買次日的返程車票,開往嘉峪關(酒泉)方向的最豪華班車名曰“飛天快客”,每日14:30發車,66元/人。然後,再回賓館與總台小姐協商,能否將明天的退房時間延至14:00,小姐“堅持原則”(12點退房),說什麼也不答應,最後還是打電話給經理,才得以最終解決。其實,賓館客房的空置率頗高,我晚兩小時退房對她們並無大礙,而且,旅游淡季我連住兩天,還參加了賓館組織的一日游,怎麼說也算是個VIP。晚餐到敦煌飯店對面的伊斯蘭餐館吃手抓羊肉(半斤18元),外加炒青菜、啤酒、米飯,總計33元。6月4日,早7點打的(10元)赴鳴沙山(月牙泉)公園,景區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裡,門票120元/人,老人半價。一道圍牆仿佛是隔開了兩個世界,牆外是街道、樹木、花草、小店,與一般的敦煌市區沒啥兩樣,但一跨過大門,立馬就是沙漠,滿眼都是黃色的沙丘,只有前方遠處顯露出幾株綠色的樹梢。牽駱駝人及電瓶車司機大聲地向我呼喚,這裡也有出租防砂腳套的攤位,但我不理他們,徑直走進沙漠,瞄著前方的樹梢方位前進,沙漠行走的感覺與廈門海邊的沙灘差不了多少,無需多花冤枉錢。露出樹梢的地方是高大沙丘間的一片低窪盆地,月牙泉就位於盆地底部,此泉因歷史上狀若一彎新月而得名,周邊的沙丘在風吹沙走時會發出特殊的聲響,被稱為鳴沙山。走進綠樹叢中,突見一片水面,岸邊生長著紫色小花盛開的沙生植物,清晨的陽光下,萬籟俱寂,金黃色的沙山映襯著平靜的池水,景色讓人陶醉。然而,這裡卻怎麼看也不像是月牙泉,詢問一位當地人,他說這是蓄水池,用地下管道引來黨河之水,供景區生活及綠化澆灌之用,不過,他還特意強調,池水與月牙泉並不相通,因為,此池底部全為石砌。繼續前行,翻過一道沙梁,真正的月牙泉出現在眼前,湖邊立有巨石,上書“第一泉”。不過,由於近期水量大增,月牙泉水漫過東、北兩側的護岸圍欄,向外大大擴展,月牙泉變成了無規則的長條狀,只有已被淹沒於水中央的彎月形白色護欄,依舊能夠顯示出泉湖以往的月牙形摸樣。柔和的陽光透過沙山間隙照射到月牙泉上,清晨8點,游人不多,正是拍照的最佳時刻,我繞著沙湖走了一圈,在不同的位置支起相機自拍留影,依舊是只求能有一張佳作留念。大約9點過後,旅游團隊陸續抵達,導游高聲呼喚,人群緊隨其後,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月牙泉邊頓時變得十分熱鬧,就連周邊的沙山上也都站著不少游人。有個韓國團隊最為誇張,個個“全副武裝”,鴨舌帽下掛著防曬圍巾,腳上套著像是長筒靴一樣的橙黃色鞋套,急衝衝地轉來轉去,看上去就好像是在日本電影中忙忙碌碌的一群農夫和農婦。月牙泉為東西走向,南岸沙山腳下建有造型古樸雅致的亭台樓閣。其間有座展廳,詳細地介紹了月牙泉的古往今來,據介紹,早在漢代,月牙泉就是游覽勝地,自唐時起,泉邊修建了廟宇,亭台樓閣臨水而設,古剎神廟裡常年香火不斷。然而,就在那個“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所有的這些古蹟、文物都被當成是“四舊”一掃而光,今天所能看到的座座殿堂,其實都是剛剛才建成沒幾年的現代建築,沒有一間是真正的古蹟。就連月牙泉水本身也沒能躲過那場浩劫,歷史上的月牙泉“池水極深,其底為沙,深陷不可測”,直到上世紀60年代,這裡的泉水最深處仍可達9米,面積有22.5畝之廣。然而,同樣也是在那個特別熱衷於“折騰”的時期,附近地區“大辦農業”,沙漠種糧、抽水灌溉,導致月牙泉水幾近干涸,周邊樹木也大多枯死。如今,在泉水西南側的沙漠之中還有一株孤零零的老柳樹,據樹前文字介紹,它是目前景區內碩果僅存的唯一古樹,已有120多年的樹齡,它原本是生長在月牙泉邊,只高出水面0.5米,後因泉水不斷下降,現今此樹已距泉畔26米之遙,高於水面達7.3米。如今,古樹心枯皮活,但因當局采用壓管供水,修建圍牆等措施維護,依舊生長得郁郁蔥蔥,它是月牙泉百年變遷的唯一歷史活證。1994年,沙山月泉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敦煌市回灌河水,抬升地下水位,又在月牙泉邊種草、植樹,才使月牙勝景暫時有所恢復,但干涸的危險仍未排除,月牙泉水面積不足8畝,深度總在一米左右徘徊。2007年初,總投資4100萬的月牙泉拯救治理工程開工,修建了多處滲水場,通過向周邊地帶滲水,促使月牙泉區域的地下水位上升。現如今,這一努力已經初戰告捷,泉水漫過東、南側的護欄就是最好的證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水深9米,面積達20余畝的寬闊月牙泉,就又能出現在鳴沙山下。11:15離開月牙泉,乘3路公交車(1元)返回,下車地點就在飛天賓館南側不遠處的南環路/鳴山路口,其實,早上根本就沒必要打的,白白多花了9元錢。午餐在賓館對面的湖南餐館解決,毛式紅燒肉,素菜,啤酒,米飯,一共消費26元。飯後回賓館小憩,14:00退房,由於經理已有交代,總台值班小姐啥話沒說就退還我60元。飛天快客班車14:30正點發車,車內整潔,空調也開得很足,我是提前一日購票,獲得了司機後面的1號座位,觀景效果甚佳。出城後,進入戈壁,天地茫茫,公路平直,車邊不時閃過古老烽火台的身影。15:50經停瓜洲,然後就駛上由新疆至嘉峪關的高速公路,戈壁灘上的道路既平、又直,一些風景點附近還修建了寬闊的路邊平台,供人停車賞景。18:35又見嘉峪關城,十分鐘後進入市區,我在火車站附近下車,打的10元回華電賓館與兒子XH再次相聚,“飛天快客”駛往酒泉。敦煌三日游到此結束,總計花費971元,其中包括:嘉峪關敦煌往返車資89元,兩夜住宿240元,景點門票總計320元(部分享受老人優惠),三日餐費124元,市內交通費49元,敦煌西線游參團費120元,零星花費29元。

(陽關博物館南側紅色小山上的那座烽燧是景區內的唯一古跡,其他陽關遺跡都位於戈壁深處。)

(玉門關遺跡俗稱小方盤城,是座四方形的夯土城堡,城下的文字介紹表明,此城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

(大自然的造化導致各種奇形怪狀的土丘形成,它們有的像是大型艦隊出航、有的像是我們剛剛去過的玉門關城。)

(月牙泉治理工程促使地下水位上升,現在已經初戰告捷,泉水漫過東、南側的護欄就是最好的證明。)

(飛天快客班車駛離敦煌,進入戈壁,天地茫茫,公路平直,車邊不時閃過古老烽火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