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維農和尼姆都以牧歌般的田園風光聞名於世,它們和亞爾市圍成一個三角形,是普羅旺斯省的旅游區精華。亞維農城被古老的城牆所包圍,美麗的隆河從城牆外蜿蜒流過。再遠處鮮綠的草地覆蓋在略有起伏的原野上,其間還點綴著深綠色的樹林,金色的陽光淡淡的撒在遠處的小湖和河流上,反射出磷磷的波光。這裡的空氣,陽光,草木,河流都非常純淨,這一幅寧靜安詳的的景物畫是任何畫家都難以臨摹的。
出了亞維農火車站,馬路對面就是城門口。城牆不高,約六七米,相比之下每隔二三十米的塔樓顯得粗夯高大,高度,厚度都有城牆的一倍。我托著行李打算穿城而過去城外隆河河畔的野營地(Camping Site)兼青年旅館,一路上立刻被小鎮獨有的景致所吸引。 怎麼描寫好呢?打個比方就像西化了的平遙古鎮或麗江古城,有其獨特的韻味與風情。在城內先在旅游咨詢處領了地圖等資料,我出城走過隆河大橋來到旅館。
這家旅館向一座公園,還附帶一個小足球場。一出大門就是隆河河畔,坐在草坪或長椅上隔河眺望亞維農是最佳的角度。不過要注意的是隆河有可能突然發大水,在旅館內有多處警告標志和逃生路線的箭頭。還有一點是房費不含早餐。旅館的地址和電話是:
Bagatelle
Ile de la Barthelasse
Tel: 04 90 86 30 39
亞維農最知名的景點是教皇宮,在中世紀其間,教皇因為整個意大利境內戰亂頻仍,不得不離開羅馬暫居平靜的亞維農,誰知這一住就是六百年,歷經九任教皇。根據現在的考證資料,教皇在六百年中只回過一次羅馬,旋即又在和諸侯的權利鬥爭中失敗而被迫離開。教皇之所以選擇亞維農作為定居地,原因之一是由於其地理位置正處於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這三個最主要的基督教國家當中,隆河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自此亞維農的榮與衰就和教廷聯系在了一起。教皇帶來的大批隨從使亞維農在極盛時期達到9 萬人口。為了自身安全教皇還築起城牆防衛整個城市,教皇宮殿更是修築的堅固無比,形同要塞,加以重兵把守。再加上宮殿建造在全城最高處,從頂部的望樓對周圍情形一覽無余,所以絕對易守難攻。
教皇居住亞維農的數百年中, 歐洲正處在蒙昧的中世紀時期,生活粗鄙野蠻。所以宮室內部絲毫沒有豪華舒適的影子,舉目望去都是陰冷堅硬的石塊。只有房間的高大顯示出教皇的氣派,其余方面和伊夫堡的牢房也差不了多少。真不懂教皇們怎麼會要住在這種地方,大概唯一的樂趣就是終日躲在珍寶室裡一邊數錢一邊期圖東山再起吧。教皇宮裡的多媒體導游系統做的非常好,游客人手一只電子解說器,對每一個房間的建造歷史,用途或歷次居住人的故事乃至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有生動翔實的介紹。很多房間裡都發生過凶殺案,尤其是歷任教皇和其大管家(一般由馬賽大主教兼任)之間明爭暗鬥的陰謀尤其多。教皇們還無一例外的都有著大批的私生子,他們之間搞起暗殺來也一點不比父輩們差了。這一切都證明基督教是全球最偽善凶殘的宗教。
緊挨著教皇宮是聖母教堂,裡面有喬萬尼的濕壁畫。它們和其它古建築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廣場,是游人休息和欣賞馬路藝人表演的好地方。從聖母教堂一直往上走有一處高地公園,從上面可以眺望普羅旺斯那美麗的原野。
接下來我去了聖貝內澤橋(Pont St-Benezet),這是亞維農另一處知名的景點。說起該橋還有一段故事:相傳該橋是窮苦的 牧羊人貝內澤受到上帝諭示後發起修建,當時人們都嘲笑他,亞維農的市長曾指著一塊巨石對貝內澤說:“如果你當真受到了神諭,就把那塊石頭舉起來。”這根本非人力所能,但貝內澤卻真的辦到了。從這以後人們就開始踊躍捐款,貝內澤也受到大家尊重,成了“聖”貝內澤。橋終於修成了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傳說歸傳說,橋的修成確實給人們渡河以極大的方便。現在在法語國家廣為流傳的民謠“我們在亞維農橋上跳舞”指的就是這座橋。比利時卡通“丁丁歷險記”中“神秘的星星”一集中,丁丁在北冰洋隕石島上看到救援飛機到來時高興的手舞足蹈,唱的就是這首民謠。這座橋的東段後來又被洪水衝毀,一直未被修復,意在為旅游者保存原貌。該景點也提供電子解說器,而且和教皇宮景點合並購買套票。
時近黃昏,我回到旅館門前的草坪,坐在長椅上邊休息邊欣賞隆河對岸的亞維農城。美如奇跡的夕陽把整個世界都染紅了。從對岸的城牆和教皇宮頂到我的臉和手,觸目所見的一切都染紅了。就像把一杯特制的果汁從頭澆下來一般鮮艷的紅。在這樣震撼人心的暮色中,人似乎失掉了思維能力,只知道本能的注視,呼吸乃至融入這絕美的色彩中去。
晚上的青年旅館像平常一樣熱鬧。有一位日本老兄的旅行方法和別人不同,他專門買了一張“EuroBus Pass"來乘坐公共汽車游覽各地。雖然我對日本鬼子毫無好感,但和這位談的還算投機。 他的英文在日本人中也算不錯,不像在尼斯碰到的那個小倭寇一竅不通卻又傲慢不友好。另外有一個19歲的美國小伙子將到北京學習漢語一年,作為他“亞洲外交”專業的一部分,費用由政府承擔。他談論美,中,日,韓等國際政治事物已頗有見地,雖然處處流露出美國人君臨天下的優越感,但並不顯出狂妄的神色,相反在亞洲人面前會避開敏感話題以陷入爭論。19歲的人就能有這樣的成熟大氣令我印像很深。說不定將來會參與制定美國對我國的政策。
第二天一早我乘火車來到尼姆市,這裡以古羅馬時代的遺跡和布滿全城的潺潺泉水聞名。沒想到是全城都沒有行李寄放處,說是為了防備炸彈恐怖襲擊。因為我不打算在尼姆過夜,當晚就計劃乘車前去巴賽羅納,不得已只能背著15公斤的行李開始一天的游覽。
尼姆城的歷史超過兩千年,曾是古羅馬的殖民地,所以城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遺址。著名的有鬥獸競技場(Arenes),方堂(Maison Carr閑 ),八角型的馬涅塔(Tour Manger)和奧古斯都門等。其中馬涅塔上的風光不可不觀,因為該塔建在在市北的高地上, 天氣好的話真給人以窮千裡目而欲乘風歸去的感覺。方堂是羅馬元老院集會的地方,外形像希腊的巴特農神廟,是留影的好地方。站在方堂前的高台上,可以想像當時元老們身穿白袍向民眾發表演說的場面。競技場據說比羅馬的那一座保存還完好,但最近因舉辦音樂會加了一個頂棚,不免有些不倫不類。
尼姆和全是老城區的亞維農不同,古跡和現代城區相交錯,但相互很協調。市區內處處皆是的泉眼和露天雕塑結合在一起別有情趣,尤其以噴泉花園(Jardin de la Fontaine)的噴泉和組雕氣勢磅礡。在市中心是一片石板鋪路的步行購物區,在這裡你可以看見尼姆的市標:被鎖鏈捆住的鱷魚,為青銅鑄成,鱷魚吻鼻處夠的到的地方已經被游人摸的溜光。據說碰到這條鱷魚就可以重返尼姆市。
去巴賽羅納的火車在半夜兩點鐘,在各處逛的差不多了,因為天越來越熱,我先找了家理發店索性剃了個光頭,然後在一家旅館的大廳邊看書邊消磨時間。之後告別了法國趕往西班牙。
在尼姆郊外有據說歐洲唯一成片的竹子的森林,在靠近亞爾市的海邊還有鳥類自然保護區。尼姆和亞維農之間有保存完好的古羅馬水道橋遺跡,可惜我這次都沒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