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在別處的慢生活

作者: viviensy

導讀一個丁香般的女孩子手裡擎著一個輕舞搖曳的紅氣球,伴著了靈動的音樂,氣球和女孩子跳躍著穿過一幢幢花木掩映的歐式建築,一道道日光斑駁的悠遠古牆,一棵棵婆娑搖曳的參天古樹,繞過蜿蜒曲折的上坡下坡路,氣球不見了。拐彎處,氣球又調皮地探出半個小腦袋,一群歡樂的孩童們歡跑著穿過長巷,留下一串串明媚的嬉笑聲,而這些原本沉寂的建築和古樹也一下子活 ...

一個丁香般的女孩子手裡擎著一個輕舞搖曳的紅氣球,伴著了靈動的音樂,氣球和女孩子跳躍著穿過一幢幢花木掩映的歐式建築,一道道日光斑駁的悠遠古牆,一棵棵婆娑搖曳的參天古樹,繞過蜿蜒曲折的上坡下坡路,氣球不見了。拐彎處,氣球又調皮地探出半個小腦袋,一群歡樂的孩童們歡跑著穿過長巷,留下一串串明媚的嬉笑聲,而這些原本沉寂的建築和古樹也一下子活潑起來。在鼓浪嶼的百鳥園前,有島上唯一的一家電影院,這裡終年只播放一部紀錄片,名為《天風海濤鼓浪嶼》。影片沒有一句對白,而是通過看似隨意卻精心編排的影像、音樂、音效營造了如詩如夢的意境,而我也正式受到這位“藝術導游”的吸引,對鼓浪嶼之行心向往之。無需路標的音樂之旅去鼓浪嶼之前確實做了不少功課,喜歡自助旅行的我通常在出行前會把行程精確細化。可是來到鼓浪嶼後,我才發現這裡不需要路標,不需要方向,只要跟著心靈的感覺,慢慢悠悠不著急地一路走過,你就能尋到獨特的風景。島上沒有機動車和人力車,有的只是三三兩兩漫步的人群,穿過逶迤的小巷,各自體會著屬於自己的鼓浪嶼。

整個鼓浪嶼只有1.8平方公裡,是一座獨立的島嶼,但它的確濃縮了幾百年的文化, 從宋元時期至近代鴉片戰爭爆發這數百年間,居住在鼓浪嶼島上的人們主要以漁、農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基本上處於封建的自然經濟狀態。平靜的生活環境使古代鼓浪嶼的先民得以留神海浪衝擊岸礁時發出的鳴鼓之聲,並以“鼓浪”為地名。而宋代理學宗師朱熙,將其在鼓浪嶼的感受概括為“天風海濤”四個字,而之前讓我念念不忘得鼓浪嶼風情片也是因此得名。

伴隨著音樂的濤聲成了鼓浪嶼的靈魂, “鼓浪嶼四周海水忙忙,海水鼓起波浪”,這首富有穿透力的《鼓浪嶼之歌》成了貫穿整個小島的主旋律,而鼓浪嶼的經典也如同這些或舒緩或跳躍的篇章,譜寫了只屬於鼓浪嶼的華美樂章。鼓浪嶼的頂峰日光岩是由一橫一豎兩塊花崗石相擁而成,線條遒勁、外形厚重的日光岩,這近靜靜俯視著鼓浪嶼的巨石,構成了整個樂章中富有磁性地厚重地低音貝斯;而百鳥園的啾啾鳥鳴和潺潺泉水,則是一支歡快輕盈的小步舞曲;再往前走,大氣磅礡的皓月園內,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雕塑憑海臨風,威嚴屹立,這座裡儼然回蕩著《英雄交響曲》;穿過皓月園,後面是一片蜿蜒的海岸線,綿軟幼滑爽的金黃色細沙,翡翠綠的海水,還有海邊風情旖旎的棕櫚樹,伴隨著風吹樹葉的沙沙聲,異一曲優美的協奏曲在耳邊回響。走在島上,隨處有悠揚的鋼琴聲聰庭院的牆頭、藤蔓的枝葉和斑斕的陽光中彌漫開來。鼓浪嶼是又稱琴島,在這裡據說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架鋼琴,而島上的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也讓人贊嘆不已,海浪聲聲伴著悠揚的音樂,這就是讓你會放慢腳步,敞開心扉的鼓浪嶼。

生活在別處的純粹同樣是海濱城市,三亞是顯而易見的旅游度假城市,青島則是標准的建築博覽館,而鼓浪嶼卻讓我覺得好像建在海邊的“多倫路”。那些紅磚房子,放學穿過小巷的孩子們,還有巷子邊坐著喝普洱茶聊天的當地居民,這個將景點和生活密切融合的鼓浪嶼,讓我有非常熟悉的親切感,總是覺得這裡更像是小時候的上海裡弄,只不過這個裡弄是建在海邊,建在上坡下坡的路上。當然,最讓我覺得生活味濃郁的是龍頭路的小吃。龍頭路不像我以為的那麼小資,卻反倒類似城隍廟,非常平民地在菜場旁邊。不過這裡的布局又比城隍廟要開闊些,各樣的小吃在以街心花園為中心四散分布開來。在鼓浪嶼的游客都會手拿一本牛皮紙質感的“鼓浪嶼手繪地圖”,而在我看來這幅抽像地圖裡搜羅的美食指南比它的指路功能更勝一籌。於是我舉著地圖,以街心花園為原點,按圖索驥,圍繞龍頭路轉了六圈。

首當其衝的是去品嘗彈性十足的鯊魚丸。魚丸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超大,看上去和超市的差不多,不過口感確實鮮美有嚼頭,以至於經常從我的筷尖溜走。一口魚丸湯,再配上沙茶面,吸溜吸溜,很熱乎。沙茶面從口味上說有點像加了花生芝麻醬的酸辣面,出產這兩道知名小吃地方叫粒粒香扁食店,至於扁食,我的理解壓扁的小餛飩,不過質感也要更滑爽一些。餛飩店斜對面就是張三瘋奶茶鋪,類似星巴克咖啡的紙杯,價格也毫不輸給星巴克。店面很小,於是我寧願外帶一杯在店門口的街心花園邊曬太陽邊享用。奶茶裡有脆脆的麥片,還有葡萄干等很多輔料,也算無有所值了。店面很小,有意思的東西不少,寫滿字的牆壁有驢友們的留言,還有張三瘋這只大牌貓貓的系列產品,小到明信片,大到T恤全家模型,果然品牌效應不可小覷。張三瘋這只超級大牌的貓果然和網上說的一樣在桌子上大搖大擺曬太陽,等著游人和它合影。鼓浪嶼上貓貓的地位好像顯然比狗狗高,我住的旅店裡也有出名的貓貓,叫紅糖白糖,一如他們的名字一樣甜膩粘人,讓我有種忍不住想舔一口的衝動。轉過張三瘋奶茶鋪,就能尋見葉氏麻糍攤,果然是不起眼的小攤,東西也是迷你的糯米糍,不過口味的確讓你齒頰留香。甜鹹搭配,我們又順著菜市場小道找到了黃則和分店,剛剛出爐的海蠣餅,就是有海蠣做餡心的蔥油餅,看著比較油,不過鮮脆的味道讓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於是嘴角燙起了紅紅的印子算是一個紀念吧。然後再喝上一杯甜甜的伴著花生香的黃則和花生湯,滿足感頓時膨脹。之後。我又一路找新華書店,倒不是好學,而是衝著書店左前方可以大片大片試吃的豬肉脯而去。果然是大片大片的試吃,還是熱乎的呢。對面就是BABYCAT,號稱御制點心,不過店面果然簡譜,餡餅也比較迷你。

就這麼一路走一路享受美味小食,一路四處張望,漫無目的地信步走來。走過島上的一所幼兒園,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從幼兒園放學的孩子,小孩沿著開滿玫紅色三角梅的石階,念著兒歌一路奔奔跳跳走下來。這樣的場面,使我們忘記了游客的身份,恍惚間自己仿佛也是生活在鼓浪嶼上的一員。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像一個居住者般在你旅行的城市生活,像一個旅行者般在你居住的城市行走,也許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意境,而在鼓浪嶼,我找到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旅行,不,是生活方式。

不謀而合,在我居住的旅館裡,我讀了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在鼓浪嶼那個叫做“琴海莊園”的家庭旅館裡,坐在面朝大海的秋千架上,腳邊是兩只名叫“紅糖、白糖”的貓貓,這樣的日子讓我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感激。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裡我們只能是行色匆匆的過客,而在鼓浪嶼這個別處,我體會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慢生活。就這樣曬著太陽,直到黃昏,迎著鼓浪嶼美得動人的落日余輝,脫了襪子,光著腳丫,在帶著陽光余溫的金色沙灘上,留下一串腳印。一切就像舒婷在鼓浪嶼寫下的《致橡樹》一般,洋溢著被我們遺忘許久的純粹、幸福和安靜。

文/小魚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