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悠晉中北——(十一)悠悠晉祠

作者: 胖貓愛吃魚

導讀一早從大同回太原,全高速路3個半小時就到了,趕在午飯前回到太原,還是比較快捷的。把一大包臭衣服往朋友家一扔,吃完午飯,就在“山西醫科大”門口坐804路,趕往晉祠。804路開的是新晉祠路——晉祠公路一線,路況非常好,乘客不多, 40分鐘就到晉祠了。晉祠離終點站有點距離,但不遠,走走就到,不用浪費錢去打那些說“送你到晉祠”的車。還有上來兜攬生意,說 ...

一早從大同回太原,全高速路3個半小時就到了,趕在午飯前回到太原,還是比較快捷的。把一大包臭衣服往朋友家一扔,吃完午飯,就在“山西醫科大”門口坐804路,趕往晉祠。804路開的是新晉祠路——晉祠公路一線,路況非常好,乘客不多, 40分鐘就到晉祠了。晉祠離終點站有點距離,但不遠,走走就到,不用浪費錢去打那些說“送你到晉祠”的車。還有上來兜攬生意,說包車去天龍山玩的,如果沒有事先具體安排,那就不要臨時包車去。走著走著,就到了一片郁郁蔥蔥、規模較大的園林前,風景還算不錯,但一看就是新的。千萬別激動,別以為是“晉祠”到了就拼命找賣門票的,這裡只是免費的“晉祠公園”而已。這是會有很多“野導”上來說“這裡就是晉祠了,講解一下只要20元”,對之可一概不理。一來晉祠裡有得是正規導游,二來我們始終提倡散客就要將“蹭導”發揚光大,堅持到底。


“不到晉祠就不算來過太原”,晉祠以其悠遠、濃重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深深吸引著游客們。進門就見許多游客圍繞在簡介欄前,聽著導游的授課,也許是晉祠地方比較大、看點比較多,很多導游都喜歡在這裡先作整體介紹,讓大家有個初步印像,以免待會內容太多、消化不良。順著人流慢慢往前挪,首先來到“水鏡台”,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台,雕梁畫棟,廊回飛檐,敞面開闊,氣勢不凡,據說戲台基座中還埋著許多大水缸,以增強音響的效果。佇立在台前,足以想像當年歌舞升平的熱鬧景像,一曲晉腔晉韻聲震八荒,余音繞梁,

而今只應了“鏡花水月”的“水鏡”二字,落下個空蕩蕩的戲台,讓人慨嘆歷史去吧。往前便是金人台,所謂“金人台”就是四角各立鐵人一尊,嗯,該叫“鐵人台”才對嘛。一眼就能發現其中西南角的一個鐵人栩栩如生,威武有型,另外三個破破爛爛,呆板生硬。原來,鐵人們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當年各把一方,頗有四大天王的風範。可惜在後來動蕩的歲月裡,其中的3個鐵人紛紛與世長辭,造成了“孤獨一枝”的慘淡局面。為了彌補 “一缺三”的遺憾,後人又新鑄3個鐵人,可惜工匠學藝未精,只能濫竽充數了。再往前穿過“對越”牌坊就是“獻殿”,是陳設祭品的場所,四面都是欄杆,就像個大涼亭,保證陰涼通風,以免那些豬頭、羊頭腐敗變質,神仙吃壞了肚子可是要“黃河泛濫”的哦!從“獻殿”門口的“龜匾”下走出,面前就是“魚沼飛梁”了,雖然不在“晉祠三絕”之列,但“魚沼飛梁” 形制奇特,造型優美,十字交叉的橋面,首尾中軸突起,兩翼下斜欲張,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鸞,故稱“飛梁”,雖古籍有所記載,但現存僅此一例,可謂“海內孤品”。

站在“飛梁”上,面前就是宏偉的“聖母殿”,“聖母殿”在建築史上同樣占據著許多“頭銜”,“殿周圍廊”、“減柱法”等等,都是很專業的成就,不搞古代建築的就別想弄明白是咋回事。對於大眾游客來說,直觀的倒是那八根木雕“盤龍柱”,工藝精巧,蜿蜒自如,張牙舞爪,對了,說道“張牙舞爪”,大家注意了,受到禮制的約束,這裡的龍爪可都只有“四個指”。

“聖母殿”雖然古老、壯麗,但仍然排不上“晉祠三絕”,不過聖母殿裡倒是藏著“一絕”,那就是殿內的宋代泥塑彩繪人像。聖母邑姜夫人鳳冠霞帔、端莊尊貴的形像自是不在話下,難得是那些侍女塑像,或是幽怨,或是天真,或是唯唯諾諾、誠惶誠恐,又或是飛揚跋扈,奸詐陰險,更有甚者——面對聖母的側臉是勉強的笑容,另一側卻是黯然神傷,暗自淚垂。這些侍女像性格鮮明,表情自然,活潑生動,傳情達意,完全生活地表現了當時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女們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社會與階層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側面,實在是“絕”。不過這些只能從導游口中聽到了,因為為了保護這些年代久遠的泥塑珍品,大殿內不得進入,而且殿內也沒有燈光,烏漆嘛黑的只能分辨個輪廓,只見游客們黑壓壓地趴在門口的柵欄上,十分好奇地朝裡面亂瞅,在導游一番滾瓜爛熟的講解之後,還沒有分清誰是誰、哪是哪之際就只能帶著一片混沌與模糊,被下一撥游客替換出來,動作快的倒還能留下一片“哢嚓”聲。聖母殿左側就是另外“一絕”,著名的周柏,歷經27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一切的苦難,都鐫刻在那皺褶的樹皮之上,雖然佝僂了枝干向一側傾斜,尋找依靠,但那蒼茂的綠色華蓋,依然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活力,蔭佑著晉陽的世世代代,令人嘖嘖稱奇、感嘆不已。

聖母殿右側又有“一絕”,晉水主要源頭之一的“難老泉”,取自《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一句,“錫”通“賜”,就是“永遠獲得上天恩賜而不老”的意思。只可惜,真正的“難老泉”雖然經過晉祠小循環、全城大循環的2次大規模調水拯救,仍然避免不了干涸的宿命,今天看到的突突泉湧,和農田邊抽水機嘩嘩的景像何其相似。參觀完主軸線,兩邊還有很多景點值得一看,晉祠之大、之深,足足轉上一天也是不夠的。出了晉祠,被停車場那一片戲曲聲吸引,看看時間還早,便循聲而去探個究竟。原來空地上一邊搭起了“百姓戲台”,票友在台上“自娛自樂”,一邊則是一排小吃排擋,剛剛開始起灶生火,估計夜市更加熱鬧。我們發現有一個賣“碗禿則”的攤子一直“爆棚”,只見一個大媽,手扣一把小刀正上下翻飛地割著碗禿,上好醬料的碗禿更是絕對誘人啊。於是忍不住,2元錢買了一碗,啊~~,我們又錯了,真是難吃啊,粗糧,拿什麼愛你啊?!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