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文明-莫高窟,鳴沙山

作者: 小野兔兔

導讀12月27日,早上拉開窗簾發現外面下雪了, 地上已經有了一定厚度的積雪, 灰灰的天空還紛紛揚揚地飄著雪花,漂亮極了。但是路上沒有人打傘的, 南瓜說因為北方的雪是很干的不會濕衣服,抖抖就下來了,所以我們入鄉隨俗,出門沒有拿傘。今天的早上去莫高窟,之前查過網上說淡季沒有可以去莫高窟的綠皮公交車,可是問過前台的工作人員說現在這個季節還是有的, 但 ...

12月27日,早上拉開窗簾發現外面下雪了, 地上已經有了一定厚度的積雪,

灰灰的天空還紛紛揚揚地飄著雪花,漂亮極了。但是路上沒有人打傘的, 南瓜說因為北方的雪是很干的不會濕衣服,抖抖就下來了,所以我們入鄉隨俗,出門沒有拿傘。今天的早上去莫高窟,之前查過網上說淡季沒有可以去莫高窟的綠皮公交車,可是問過前台的工作人員說現在這個季節還是有的,

但是時間是半小時一班,起點站就是在敦煌賓館門口,太方便了。我們在路邊邊玩雪邊等車,雖然溫度在零下, 但是一點也不感覺冷的。坐上公交,大約一小時就到莫高窟了,郊區的雪更大,公交就停在了莫高窟博物館門口的廣場上,這個博物館修得不高,因為積雪已經很多了,

所以整個博物館都被雪掩蔽在下面了,要不是有個入口還以為是個小山頭。 我們打算最後來看博物館,就先進窟了,門票是兩個菩薩坐像的已付過郵資歷的明信片,我和南瓜就互相交換寄給了對方,

呵呵!!!

莫高窟是在河對岸的鳴沙山上的,一位講解員帶領大約10名游客,拿著手電筒,她來挑選10個窟帶我們參觀講解。 因為那天雪下得很大,上層的走道上全是積雪,為了防止意外講解員說只能看一樓的洞窟,一樓主要是塑像,不過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作為裝飾的壁畫。幾個著名的幾個窟(包括藏經洞)都在一樓,

下面我就主要介紹莫高窟的歷史和幾個著名的窟(因本人的歷史水平有限,有些段落只好從別人那裡挖出來的)吧:

公元366年, 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僧人樂僔在鳴沙山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高處之窟,後因“漠”與“莫”通用,逐漸被後人改稱“莫高窟”。“前 秦”以後,依次占據敦煌的西魏、北魏、北周等國篤信佛教,石窟建造更有了蓬勃的發展。隋唐年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讓莫高窟進入鼎盛時期,洞窟曾多達千余。唐

末、五代以後,華夏戰亂不止,莫高窟也漸趨衰落,北宋、西夏乃至元代,新窟開鑿極少,工程主要側重於對前朝窟室的修繕。待到明朝滅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 徹底廢棄,莫高窟的繁榮也走到了盡頭,特別是在明嘉靖三年,明王朝為吐魯番勢力所迫,放棄瓜、沙(敦煌)二洲,將民眾全部東遷嘉峪關,使敦煌變得“風播樓 柳空千裡,月照流沙別一天”,莫高窟也默默無聞於大漠之中,從此長達二百余年。直至清王朝建立,康熙皇帝大軍西征,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在敦煌重建

沙州衛,並從各地移民墾荒、定居,莫高窟才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然而,莫高窟能真正聞名於世界,當然不能不能說湖北麻城的王道士,因為1900年的一次偶然發現,當時住在莫高窟的王道士,為了將埋沒於積沙中的廢棄洞窟改建成道觀,不經意地發現了一個暗窟,內藏時間跨度從十六國直至北宋的5萬多件檔案、文獻,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文物。西方掠奪者聞訊而來,打著考古的名義,從王道士那裡連買帶騙弄走大量珍貴資料,使莫高窟從此廣為世界矚目,也造成我國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據說大英博物館裡專門有一塊區域是放莫高窟的展品喲)這位老兄也是可能是好心做壞事,

他用賣的錢也沒有做其它花銷,全都用來翻新洞裡前朝佛像,可是請來的工匠技術實在太差,完全沒有辦法和前朝的工藝相比。所以我們在洞裡參觀的時候憑肉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王道士有從新翻新過,

哪些是前朝的。

著名的北、南大佛,它們分屬96和130窟。第96窟俗稱“九層樓”,外觀有九層飛檐,倚山而立,它是莫高窟中最高大的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窟內佛像俗稱北大佛,高35.5米, 既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石胎泥塑佛像。講解員說,這尊大佛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時代,修的,是佛國三世中的彌勒佛,也稱“未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

人”。“九層樓”洞窟始建於初唐,以後的各朝代皆有維修,窟內的地表因多次維修而不斷抬升,相應地造成北大佛高度也逐次降低。1999年敦煌研究院對窟前殿堂及窟內進行了考古發掘,逐層挖出清、元、西夏乃至初唐時期原有的洞窟地面,從而也使北大佛的高度從1999年的34.5米恢復到初唐時期的35.5米。現在殿堂內仍保留有一小片階梯狀的各朝代地面樣板,有西夏的花紋石磚,也有元代、清代、乃至民國時期的地磚,不同朝代的石磚有不同的特色,看上去頗有意思。第130窟中的大佛俗稱南大佛,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開鑿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是尊彌勒佛倚坐像。講解員說,此佛像的最大特點是總高度只有26米,但佛頭卻長達7米,雖然明顯不符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像的視覺差,讓觀者能清晰地看到莊嚴、慈祥的彌勒佛面容,增加信徒對大佛的敬畏。

第17號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只有幾平方米大小,但就是在這座小洞裡發現了轟動世界的5萬多卷經書、絹畫。隨後,講解員又帶領我們進入一座陳列館,裡面是流失海外之藏經洞精品的照片,其中,除漢字文獻外,還有大量用藏文、回鶻文、粟特文、龜茲文、於闐文、梵文,甚至是用希伯來(以色列)文書寫的文獻,這足以證明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第148窟是描述釋迦牟尼八十歲涅槃時的場景,這尊大佛長約15米, 右側身而臥,面型豐滿、雙眼微閉,衣紋隨身體起伏而變化,一副安然入睡的摸樣。涅槃像後面站立著釋迦牟尼的七十二位弟子,有人嚎啕大哭,有人喜笑顏開。據

講解員小姐說,涅槃是指釋迦牟尼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並非常人所理解的死亡。七十二弟子之不同表情反映出他們修行造化的差異,造化高者能理 解涅槃的真諦,因而露出喜容,反之,造化低者就會對釋迦摩尼“之死”感到悲痛。此窟的前室中立有一碑,記載洞窟開鑿於盛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講解員說,莫高窟內立碑紀錄開鑿年代的洞窟唯此一座,因此,這座洞窟內的佛像就成為盛唐塑像的標准參照物,考古專家經常是根據各窟內造像的藝術特點,來推斷該洞窟的開鑿年代。

看完全部十個窟大約二個小時吧, 我們突然想走早上來的那個綠皮公交司機跟我們講因為今天下雪,最後一班回城的公交是2:30,一看表已經2:00,結果是沒有時間看博物館了,聽講解員說裡面就是一些防真的洞窟,有些這幾天還弄到法國展覽去了,我想應該和上次在北京看到的差不多感覺。不過這次來莫高窟真的感覺沒有白來,

比我想的還要震撼很多,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真的太偉大了。那些色彩經歷千百年一樣的艷麗,我印像最深的是紅色,真的是跟剛塗上去差不多。對了, 再次提醒各位莫高窟內不准拍照,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可以看到這麼偉大的工程,大家配合下吧。反正城裡的地攤上到處都有書和明信片,人家可是專業人員拍的,效果肯定比你自己拍得好!!

到城裡, 我們隨便找了個地方吃了個拉面就打的赴鳴沙山(月牙泉)公園,景區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裡,淡季門票60元/人。可是就這短短一段路程,我就對心目中原本純樸的敦煌人民印像大打折扣,因為下雪的,

我們隨便在路上打了個車就走, 司機是個中年婦女,走發一半我看她沒有壓計價器,我就問她計價器怎麼沒有壓下來,她跟我講敦煌出租是不用計價器的,下車時她居然問我們要20塊錢, 暈,早在網上有看到,人家只用不到十塊錢就可以從市內過來的, 所以我們就和她吵起來了, 最後她說要十五塊, 南瓜看到小野兔已經有了帶血的目光,忙遞了十五塊跟我說就當支援大西北啦。唉!雖然門票已經交了,可是剛進門口又來一群人要收費:租鞋套的,游覽車的,騎駱駝的,

暈! 不知道門票裡包括什麼費用, 像白交了一樣。南瓜在眾人的圍攻下,租了個鞋套(十塊),才算是被他們放過了。我是什麼也不管, 就向前衝衝衝了,不過後面在爬沙山的時候,深刻的感覺到應該要租個鞋套。

跨過大門,立馬就是沙漠,因為當天下大雪,就看到三種顏色,黃白灰。那天風也不小, 所以就看到沙丘的邊緣是黃的其它的地方就已經有很多積雪了。南瓜非常詫異公園門內外的變化,門外是街道、樹木、小店,與一般的城市區沒啥兩樣,一跨過大門,卻是沙漠,滿眼都是黃色的沙丘,他就一個勁說這些是人造景觀,唉!沒文化真可怕呀!徑直走進沙漠深處,當天的溫度確實很低,才一會我們的眉毛上已經有雪化了結成的冰滴的感覺。

翻過一道沙梁,真正的月牙泉出現在眼前,湖邊立有巨石,上書“第一泉”,裡面是一片低窪盆地,月牙泉就位於盆地底部,此泉因歷史上狀若

一彎新月而得名,那天月牙真的是成了銀月,全凍住了。岸邊上還有金黃色的蘆葦叢,邊上的那些木質結構古建築也全是雪。樓梯上也結了冰,好在我們都穿的是登山用的專業戶外鞋,防滑還不錯。大概因為那天實在太冷,工作人員大約全回家烤火去了,樓裡所有的門全是鎖的,

包括WC在內, 我們在夾著雪花的寒風中看著對面被掩埋在白雪中的黃沙無限感慨。

突然我發現居然有四個在爬沙山,暈, 看他們的感覺跟在爬珠峰差不多。被大風吹的東倒西歪。南瓜提議反正已經花錢進來了, 總不能隨便看下就走吧, 我們也體驗下等珠峰的感覺。也對喲, 60塊一個呢。於是我們兩個就下了樓, 開始爬山,鞋套的作用在這裡就體現出來了, 因為沙是松的,腳很容易陷很深, 所以沙子很容易進到鞋裡去。所以如果綁個到膝蓋高的鞋套,基本就沒有問題。我們走到大約2/3的地方感覺實在不行了, 越到上面沙越松,而且風也越大,感覺要變成風箏了,而且鞋裡進了不少的雪呀沙的,已經有冰冰的感覺了。這時我發現我們的相機也罷工了,打開了就關不了,而且也無法拍攝,我驚詫地發現在相機的鏡頭上有層薄冰了,唉,來這種地方真是要專業級的設備。

返回到門口的時候那些拉客的工作人員進屋烤火去了,我們就溜到駱駝中間和它們玩了下, 因為有昨天的經驗,知道它們膽小,所以也可以大把地擰它們了,我還摸了它們長長的睫毛,呵呵!!開心。

出門發現原來有公交車到門口的, 於是一人一塊就到市區了,回到酒店裡,果然從鞋裡倒出不少沙子來。晚上我們去找到了網上傳說的達記驢肉黃面,真的很失望,那個店在一個市場的門口,裡面髒兮兮的,服務員也是五大三粗的穿著全是油跡圍裙的中年婦女,而且態度也不好的,菜單基本是扔過來的。我一下沒有胃口了,南瓜同志還是非常堅決的點了個驢肉黃面,端上來就是跟吃的意粉差不多,面是黃的,上面有些驢肉糜和一些配料混在一起做的澆頭,就是要拌著吃,南瓜說感覺是在吃肉糜豆腐拌面。唉,大約西北這邊吃的真不多,大家也不那麼挑剔了。而且配的驢肉湯居然是裝了一水壺,你自己倒在杯子裡喝的。量也太大了。晚上我還是回到酒店吃了些好麗友做晚飯了。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