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散記(四)斑黛喀蒂和塔布籠寺,還有巴肯山的日落

作者: 弄舟

導讀第四日 斑黛喀蒂和塔布籠寺,還有巴肯山的日落 現在看來,當初這一天的某些景點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不過總害怕因為錯過而遺憾,況且買了三天的票,覺得不看白不看,因此行程安排得更為緊張。當時的設計是這樣的:上午走馬觀花依次游覽羅萊寺、神牛寺、巴公寺、豆蔻寺和皇家浴池後,重點放在斑黛喀蒂,下午的重點理所當然是塔布籠寺,之後的茶膠寺也只能順帶而 ...

第四日 斑黛喀蒂和塔布籠寺,還有巴肯山的日落

現在看來,當初這一天的某些景點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不過總害怕因為錯過而遺憾,況且買了三天的票,覺得不看白不看,因此行程安排得更為緊張。當時的設計是這樣的:上午走馬觀花依次游覽羅萊寺、神牛寺、巴公寺、豆蔻寺和皇家浴池後,重點放在斑黛喀蒂,下午的重點理所當然是塔布籠寺,之後的茶膠寺也只能順帶而過,因為必須要在4點半前趕到巴肯山觀看日落。

羅萊寺、神牛寺和豆蔻寺都是紅磚配木搭建的,從取材到建築風格感覺並無太大區別。羅萊寺好像是為國王的父母還是什麼長輩修建的,破敗的只剩幾尊塔而已,不過鑲嵌在塔身的木雕依然精巧可人。神牛寺則完全一副正在翻建的模樣,連拍照都不上鏡,寺前的神牛沒了犄角,總讓人覺得更像是單峰駱駝。豆蔻寺雖然保持相對完整,也只是塔身內壁上的神像浮雕讓人眼前一亮。

巴公寺規模則要大很多,還依稀保持著主體輪廓,在三層台階的四個角落,都有一尊斷尾的大像石雕,當然這遠不如之後東梅奔裡看到的大像。拾階至頂,在這個被熱帶雨林環繞繞的斷壁殘垣上,吹風納涼之際仍可想見當時的恢弘。

茶膠寺比較奇怪,看上去像是個簡裝城堡,四面都是極其陡峭的台階,必須以老祖宗四肢著地的姿態才能爬上去,全然一副易守難攻的模樣。我們為找相對安全的方向取道而上還花費了幾美元,當然,帶路的小孩是事後才告知我們原來不是免費服務。

而皇家浴池絕對是個搞笑的地方,如果不看岸邊兩列雕刻了獅、七頭蛇的扶欄外,那純粹是一個毫無風光可言但足可以淹死人的大湖。不過它的對面就是斑黛喀蒂,也是上午行程的重點。在那裡閑逛的時候,一個當地10歲左右的小女孩很自然走上來用中文你好跟我們打招呼,然後把手工編織的手環送給Ellen,還特意用英語強調:“不要錢,你不要就是不喜歡我。”Ellen正因為自己不曾想到的魅力尷尬收下,還在誇贊很beautiful時,小女孩忽然拿出一大把同樣的手環:“one dollar”,驚得Ellen把剛套到手上的手環一把擼下來塞給小姑娘。

斑黛喀蒂的門口似乎是南門的翻版,門樓頂上依舊是微笑的四面佛。步入門中,穿過獅身和七頭蛇雕塑,在叢林隱匿之下,支離破碎的宮殿仿佛只有被各種木樁支架支撐著苟延殘喘。但是,斷裂的穹頂之上,曲折的門洞之中,破損的長廊之內,坍塌的碎石之後……在許多的角落裡,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像和渾厚的石刻。我尤其喜歡穿梭在那些無法貫通的長廊走道之中,像是回歸童年在和歷史捉一個沒有結果的迷藏,我真的一丁點都沒體會到所謂殘缺的美,只是覺得格外有趣。

中午在景區簡單的點了炒飯充飢,未多做休息即直奔塔布籠寺,因為是《古墓麗影》的外景地,它比斑黛喀蒂更知名,在這裡將能明白為什麼把吳哥窟叫做原始森林中的建築奇跡。

從幽閉的叢林小道中走進很久,正當我們以為走錯了路的事後,才看都被熱帶叢林裹挾的建築一角。到處都是碎石斷梁,厚重的石材上帶著依稀的蘚綠,所見的樹木一個賽一個的膀大腰圓。參天巨樹的根部格外像是雕塑裡常見的七頭蛇,沉默地凌駕於殘損的建築之上,騎跨、覆蓋、破頂而出,自然綿長的破壞與人文景致以一種決然的衝撞姿態構造出驚人的視覺效果。在大家興致正旺的時候,忽然下起瓢潑大雨,所有的游客都龜縮在漏雨的殘殿之中。也許在若干年之後,這裡連殘垣斷壁都不是了,那時來的游客恐怕真的只是來觀賞熱帶雨林而已,然後在某個碎石頭堆砌的牌子前知道這是某某遺址。

穿過塔布籠寺而出,簡單看了茶膠寺,直奔巴肯山而去。巴肯山並不高,不過登頂的台階依舊是一成不變的陡峭,在人潮擁擠下更顯狹窄。登頂後,一個石磚鋪砌的平台躍然眼前,中央矗立著一個小巧精致但凝重的四方石殿,黃昏下金燦燦的,平台角落裡有若干的石塔,像一個祭祀用的場所。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巴肯山的日落有什麼不同,因為落日造就的天際之美天然有種讓人屏息的誘惑而已,倒是看著各色人種對准一個方向凝神拍照的樣子很有趣。

下山的路並不是很難走,不過日落後光線很不好,沒有照明工具還是有點危險。一個西方游客因此受傷而被抬了下來,當我看到她的同伴撅了樹枝固定傷腳時,覺得人家真是專業,要我肯定撂背上就下去了。山腳下人車密布,我們一度都找不到司機,事先商量好碰頭地點還是十分必要的。



(巴公寺中的石像)



(斑黛喀蒂)



(斑黛喀蒂一角)



(塔布籠寺中古墓麗影外景拍攝處)



(巴肯山上燃燒的天空)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