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元旦是在柬埔寨的吳哥度過的,雖然回來已經有些日子了,但還時不時地會想起那幾天的生活:每天四點半(相當於北京時間五點半)被手機裡的鬧鐘叫醒,五點鐘迷迷糊糊地爬上TukTuk,趕往小吳哥或是皇家浴池看日出,天亮後就啃著前一天晚上在Blue Pumpkin的Happy Hour時段買的打對折的面包,搶在旅游團的大部人馬到達前奔赴各個景點,穿梭於或是建築或是廢墟的那些偉大的石頭之中,中午則從神的世界返回人的地盤――暹粒城裡的Guest House休息,下午再被TukTuk帶進神的天地,直到黃昏落日過後,回到夜色下燈紅酒綠的Pub Street一帶晚餐購物,如此這般的時空轉換的經歷真是前所未有的了,於是,權作是滿足於個人的情緒,也是給關心我的朋友們的分享,就把此次吳哥之行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吧。
小吳哥和巴戎寺——美輪美奐的景致
正如大多數旅游者的結論,小吳哥和巴戎寺是最最經典而萬萬不可錯過的。雖然,初進小吳哥時我並沒有預想中的激動,可是她的美是慢慢滲透到你的心裡去的,我的同伴醉心於小吳哥的精美雕刻,對著旅游手冊一一欣賞,而我則是在小吳哥裡走走停停,隨意的仰望和俯視,從各個角度去感受這些神聖的石頭,尤其是那五座石筍,從蓮花池直到來到它們的腳下,小吳哥的氣勢就這樣一點點地散發出來,觸及到你的心靈。同樣,在巴戎寺,徜徉其中,每次不經意的一瞥,那似人似神的微笑都正衝著你呢,令你詫異,又使你安定,像是被一種“場”的力量裹挾其中,巴戎寺讓我流連忘返,以致在回來後的一些日子裡,一閉上眼睛,便是那些微笑的畫面,而我給朋友們寄的明信片和買的冰箱帖都選擇了“高棉微笑”的圖案。
因此,當初安排行程時,在常規的大圈小圈和郊區的三天以外,我們又預留了一天半再訪小吳哥和巴戎寺,事實證明這樣做是非常值得的。
崩密列和塔奈寺——毀滅觸發的震撼
去崩密列的路上,一度非常不順,我們的司機不停地和他的朋友打手機,還多次停車問路,在繞了不少紅土路後,總算是到達了目的地,幸虧那天是包的小轎車,若是TukTuk就有些麻煩了。不過,這崩密列還真值得來走一趟的,看著那些坍塌倒地的大石塊,再看看那些依然挺立的殘垣斷壁,可以想見它們曾經的輝煌和氣勢,即使已經倒下,仍在震撼著你的神經。當地的導游帶著我們在廢墟中爬上爬下,指點比劃著這些倒下的巨石原來的位置和形態,我們也據此想像著崩密列當年的雄偉和規模。臨走前,我閉著眼睛在石堆上坐了會兒,微風吹過,像是帶來遠古的氣息,訴說著一段由盛至衰的歷史…...
崩密列還有一個迷你版,就是塔奈寺,而且塔奈寺倒塌得更厲害,只是少有人去,連我們的TukTuk車司機都隨我們一起進去看了看,若不是當時天色已有些暗下來,還真想在這裡發會兒呆呢。
日出日落——期待與失落
到訪吳哥,看日出和日落是必然要安排的節目,通常是小吳哥的日出和巴肯山的日落。原本我們的計劃是2008年的最後一天看日落,2009年的第一天看日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旱季我們竟遭遇了連續的多雲天氣,以致後面幾乎每天去守候日出和日落,最後是在皇家浴池和小吳哥等到了兩次不甚完美的日出,在離開暹粒的最後一個黃昏等到了巴肯山的日落,可惜周邊喧鬧的人群令日落的凄美感蕩然無存。但回想起來,期待的過程本身也是有意義的,至少我們是誠心付出的。
愛國熱情——始料未及的高漲
都說身處海外更能喚起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此行算是有切身感受啦。
首先,來自中國的旅游人數在當地肯定是名列前茅的,旅途中各地方言不絕於耳,當然還包括我們的台港澳同胞們。時值金融危機,據我觀察,老美的確不多,倒是聲稱經濟衰退了十多年的日本,仍是游客的主力,嘿嘿,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喲,此外,還有為數不少操德語和法語的老年旅游者。
其次,當地小孩只對中國游客喊:give me TangGuo,用糖果的發音而不用candy,是不是只有咱中國人才給糖果呢?幸虧我行前在攜程上做了功課,沒有讓那些孩子們掃興,真不知是哪一批中國游客開此先河,不過這也是對我們熱情友善的傳統之發揚光大吧。
再次,在由中國政府參與修復的周薩神廟,當看到展板上的中國國旗和中文說明時,甚感自豪和興奮,要知道修復工作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技術水平的體現,真得由衷地感謝那些參與修復的設計和施工人員,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出色地完成了此項艱巨工程。
最後,在羅萊寺,遇上一群老外,其中一個頗有些得意地告訴他的同伴,曾經有個中國使者在吳哥的繁榮時期到訪過此地,並留下了唯一的一本文字記錄,他曾看過這本書的英文版本。我立刻明白了,他指的應該是元朝周達觀的《真腊風土記》,我有些按耐不住地湊上前去,說了句:His name is ZhouDaGuan。他一聽,看看我這張中國面孔,十分高興地點點頭,這時他們的當地導游也加入進來,一同聊起了這位偉大的Chinese! 其中有個老太太問Zhou是怎麼從中國過來的,我回答by ship,她非常驚訝,還誇張地做了一個手劃船的動作來確認呢。
旅途趣事——所見所聞所感
感受當地風土人情,也是旅游的樂趣之一。在這個“祖上曾經闊過”的國土上,戰亂已經遠去,人民生活日趨安定,旅游業也是其發展的重點產業,設施方面還是不錯的,所以我作外一個“老外”沒有感到特別的不習慣,只是灰塵實在是大了些,道路狀況還不甚理想,馬路上的交通秩序也有些混亂。
不過,我倒是有些羨慕他們簡單的生活,沒有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衣著上有幾件T恤就能應付了,被褥更沒必要,席子一鋪,一條薄毯足矣,至於鞋子嘛,人字拖最適用,也最常見,為此在國內從不穿拖鞋上街的我,此番也穿著人字拖在暹粒的街道上行走了一番,頓時就感覺是入鄉隨俗了。當地的小孩,不少都光著腳丫子,反正也不用擔心會著涼的。一般家庭裡小孩都有三四個,小小年紀就在各景點兜售旅游紀念品,看樣子父母是不太寵孩子的,我曾經在由金邊開往暹粒的Capitol的長途車上,看到有個四五歲模樣的小男孩不知何故想撒野,沒料想,剛哭了一聲,做父親的隨即一個巴掌甩在孩子臉上,小孩立刻止住哭聲,亦無任何反抗。
兩件小事,使人感覺民風比較淳樸。一次在網吧打中國長途,找零應該是400瑞爾,可那位小姐手頭沒有4張100瑞爾的,就給了張500瑞爾的。由於每天早出晚歸,加之天生路盲,對周邊環境不太熟悉,最後一天的上午想去暹粒的old market轉轉,正好有輛TukTuk過來,就想問到old market多少錢,那個司機朝我笑笑,然後手一指,告訴我朝這個方向走50米就到了!
有趣的是,這次旅途中既遇上了婚禮又碰到了喪禮,先是在到達金邊的第一天,一大早,看到一列隊伍出現在我們住的Guest House樓下窄窄的街上,人手一束花,像是在排隊候場,我還以為是什麼宗教活動,問了方知是舉辦婚禮呢!在巴戎寺,又看到來此拍外景結婚照的幾對新人,有穿西式婚紗的,也有穿他們民族服裝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儐相竟然是三對,也就是照像時連同新郎新娘一共是四男四女!還有筵席,主要賓客在室內,其余的就在門口的街上臨時搭個棚,好像是由專門的公司之類負責搭棚和拆棚,再擺放座椅,喜宴和喪禮都是如此,當然棚子外的裝飾布的顏色和播放的音樂不一樣,回國前的晚上在金邊一條還算熱鬧的街上看到了一場喪禮,擴音器裡傳出招魂般似唱似說的聲音,響徹整條街道。
記錄下的其實只是某些記憶的片段,更多的心情是難以表述的,此次可算不虛此行的,吳哥這個旅游目的地是值得推薦的,尤其是喜歡歷史和建築的朋友,吳哥是不會令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