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頭總算不痛了,可是LG發現自己的眼睛腫的幾乎要張不開了。是過敏嗎,還是高原反應的另一種表現?先吃一粒開瑞坦再說。在客棧的過道裡遠眺,對過遠處的山上就是一個巨大的轉經筒,金碧輝煌,據說要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先拍一張。 天依舊下雨,原定的梅裡之行暫時擱下,先去附近的松贊林寺和普達措。阿福帶我們去小吃店吃早飯,小店生著炭盆,暖洋洋的,灶台就在店堂裡,跑過去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但見一個大鍋裡,滿滿一鍋油煎的整個兒的土豆,阿福說香格裡拉的土豆味道很好,不過看到是油煎的,大家沒點。還有土豆絲包子,裡面也沒有肉,用土豆來包包子,倒是頭一回看見。我們一行六個人,叫了酥油茶,罐罐米線,土豆包子,白煮蛋。酥油茶是鹹的,是用犛牛酥油,磚茶湯一起放在打茶桶打的,裡面還有芝麻花生末之類的香料,暖胃又耐飢,我挺喜歡這個味道。罐罐米線裡面放了腐乳,花生末,很香,但也許是味道太濃,我吃了兩口就吃不下去了。胃裡還是不太舒服,好在酥油茶我喜歡,於是一連喝了三碗,也不餓了。 去松贊林的路上,看到幾座白塔,昨天的路上也看到很多。我對佛教沒什麼研究,對藏傳佛教更沒有了解了,來到香格裡拉才知道,白塔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建築,建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意。建在鄉間或寺廟,一般是祈福的意思,建在縣城或公路的入口處就是迎賓塔,如果建在道路險要的轉彎處那就是平安塔作用了。北京的北海公園裡有一個白塔,揚州的瘦西湖也有一座白塔,這都是我親眼所見到的,當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更沒有和佛教產生聯系,現在了解了這些,才知古時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影響非常之大。 ***********松贊林寺介紹(摘自網絡)*********** 噶丹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是雲南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寺廟群落,現有僧侶700余人,距香格裡拉縣城5公裡。全寺仿拉薩布達拉宮布局,依山勢層疊而上,氣派非凡,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外圍築有橢圓形城垣,主殿威嚴而華美,殿內壁畫色彩鮮艷,筆法細膩,以描述史跡典故,弘揚佛教教義為主,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藏民在此舉行以“跳神”(面具舞)為主的格冬節氣氛神秘而濃烈。 1679年寺院動工,1681年完成基本建設,由五世達賴賜名為“三神游息之地”,“噶丹松贊林”。“噶丹”表示傳承黃教祖師宗喀巴首建之噶丹寺,佛語舊譯兜率天。“松贊”即天界三神游戲場所:帝釋、猛利和婁宿三種層次形成的三天堂,即三十三天。“林”即寺。總的來說即是“一切顯密非一次修成,為使無垢之法源尖不斷地惠及眾生,使之圓滿,特建此寺”。迪慶境內最大的格魯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賜定名為“歸化寺”。之後,松贊林寺又得到雲南巡撫及清朝歷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賞賜,取得了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眾多的信教群眾,成為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 與藏傳佛教建築樣式相同,松贊林寺的扎倉、吉康兩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主建築扎倉,藏語依意為僧院,是僧眾學習經典、修研教義的地方。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前樓客廳供貴賓宴會及觀賞“羌姆”(面具)舞時使用。頂層正樓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佛堂正南為高聳的鐘鼓樓,清晨、正午、黃昏擊鼓報時,聲聞十裡。 扎倉的下屬僧侶組織就是“康參”,藏語意為僧團,即按僧侶籍貫或來源地的地域劃分,將大寺僧侶劃分為若干團體,形成教區區域性組織。康參由老僧主持,下設念哇、格干等辦事人員,相對獨立地管理教區的行政、宗教、經濟事務。松贊林寺的八大康參為:獨克康參、扎雅康參、東旺康參、絨巴康參、洋朵康參、結底康參、卓康參、鄉城康參。前6個康參代表了香格裡拉地區區域內村落形成的教區區域組織。卓康參則為江邊地區(今上江、金江、三壩、洛吉)等地的納西族僧侶組織。而鄉城康參是指香格裡拉與四川省的鄉城和得榮兩縣僧侶的康參。 *************************************************************************** 很快,就到了松贊林寺山下的停車場,私人車輛不能進去,游客要乘景區的環保車。這裡門票不貴,30塊,但是不能用學生證。車子往山上開去,下過雨的地有些泥濘,山上不知用什麼刻上了藏文和漢字的“香格裡拉”,遠遠望去非常壯觀。寺廟依山而建,據說當年選址時看了許許多多地方才選中這裡,風水極好,位於山脈的中線,清晨太陽升起第一縷陽光就照在寺廟頂上…窗外,一群群當地人從另外一條路上山去(當地人進寺是不收費的),聽說當地藏民掙了錢都到寺裡捐功德,自己不留多少,這是虔誠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吧。車子停在寺外的台階下面,抬頭仰望,寺廟外觀古舊但不失莊嚴華麗。寺外有個小小的海子,裡面矗立著祈福的瑪尼堆。 我們拾級而上,進入住殿,雙手合十,跟隨著人流由坐而右膜拜每一座神像,很多神像下面都有放著相應的活佛或者達賴的相片,到處彌漫這酥油燈的濃烈香味。人們拿幾支香,從酥油燈上點燃,虔誠地鞠躬或跪拜。還有一些很大的石盤裡放滿了豆類和谷物,大家紛紛捧起一把放在中間的杯子裡,我猜想大概是五谷豐登的意思吧。有一位老年喇嘛盤坐在轉角處為眾人摸頂祈福,同時送上一串佛珠。這裡沒有好大喜功的風氣,隨意捐一些香火錢表達心意即可,所謂“隨喜功德”。我把佛珠套在手腕上,希望佛保佑全家平安健康。雨總算停了,站在寺廟高處的平台上,可以鳥瞰整個香格裡拉縣城,陽光透過雲層照在山谷裡,一片寧靜而祥和的景像。 住殿後面的院子裡有一圈轉經筒,一個接一個順時針轉過去,意味著功德圓滿,一圈轉過,手指黑黑的,大約是經筒常年受到酥油香火浸潤的緣故吧。一個7、8歲的小喇嘛經過,忽閃著大大的眼睛,很有靈氣,游客紛紛給他拍照,他害羞地用袍子遮住臉。從殿中出來,對過有一間房子門上懸掛著“女士不得入內”,頓時好奇,讓LG進去看看,LG出來說是看過了,是寺裡的廚房,暈,燒飯有什麼不能看的呢?或者是專門給活佛做飯的地方?走到樓上,是喇嘛們自己居住的地方(這裡倒是沒有寫著“女士不得入內”),路過一間屋子,看到一個老年喇叭坐著休息,一個年輕的喇叭正在切菜,一縷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戶散射到屋內,照在地上那只懶洋洋正在打盹的貓兒身上,我被這份溫馨的感覺所吸引,想給他們拍張照片留念,可年輕喇嘛拒絕了我的請求,於是只好把這份感覺留在了記憶裡。 寺廟裡有一個佛教哲學班,學生們看上去都是年紀不大的喇嘛,在樓上有說有笑地看著游客,淳樸的面容。殿門口一個穿便裝的小男孩跑來跑去,臉上一抹高原紅,同行的MM拿手機給他玩,他開心的笑著,非常可愛。 頌贊林寺有八個“康森”,康森是一個一個小的寺院,分布在主殿周圍,康森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僧侶修煉居住的地方。每個康森我都進去拜了,沿著台階越往下的康森,似乎香火就越淡,有些康森也沒人看守,心想是不是這也有等級劃分呢。 從殿中出來,門口有兩個藏族姑娘抱著小羊羔,帶著藏獒,和游人合影,小羊羔白白的帶著紅花乖乖的,藏獒也很溫順的樣子。我走過去,姑娘讓我抱著小羊,羊兒香香的,大概每天都要用沐浴露洗澡的吧,藏獒也很聽話,我輕輕摸了摸它的腦袋,它看看我,眼睛水汪汪的,後來它居然干脆一屁股坐在我腳上了,哈,挺重的狗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