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在我印像中,蒙古包是屬於鄉村草原的,那裡天空純淨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牛羊成群、牧歌嘹亮。除了展覽作秀,簡單原始的蒙古包在現代化的摩登都市裡是不該出現的。然而在烏蘭巴托,這個全國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的中心,成片的蒙古包群不僅填滿了市區周遭的山坡,還在城市街區中隨處可見。優雅圓潤的圓錐形狀,潔白厚實的氈布包圍,與生硬死板的都市建築相比別有韻味。如此奇特的城市風情,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事實上,蒙古有四分之三的人全都住在這種白蘑菇形狀的蒙古包裡,一是習俗,蒙古包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千五百年前,這種穩固保暖而輕便的蒙古包成了牧人們數千年草原生活的好家園;二是便利,搭建或拆卸一個蒙古包通常只需要一兩個時辰,便於游牧民族經常遷徙的居住特性。一個好蒙古包的造價在蒙古絕不低於一輛好車的價值。雖然蒙古包有諸多好處,但比起現代化的居室環境,仍顯簡陋惡劣。夏季悶熱,冬季寒冷,即使布置上現代家具,也還是無法與設施完備的公寓樓房相比。在烏蘭巴托,富人早已搬出蒙古包,蓋起了連片的現代化住宅樓,而住在山坡上的蒙古包甚至比之更簡陋的木制棚戶裡,是來首都討生活的外鄉牧民。自2000年起,連續幾年的干旱和大雪使蒙古的畜牧業遭到重創。在受災嚴重的牧區,許多牧民都失去了“生活之本”——牲畜。為了生存,他們被迫離開了自己世代居住的遼闊草原,紛紛“游牧”到城市。於是,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便成為這些“游牧”人的首選之地。蒙古國土面積為一百五十六萬平方公裡,目前全國人口為二百七十萬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烏蘭巴托登記注冊的常住人口有八十多萬,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實際居住人口卻有近一百五十萬人。這多出來的六十萬人口就是“游牧”人,給首都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大量外來移民的湧入使就業競爭變得激烈,尤其是服務行業,工資水平持續走低,養家糊口日益艱難,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流落街頭。另一方面,這些蒙古包和木板房在冬季完全靠燒木柴和燒煤取暖,從四周山坡上千家萬戶冒出的縷縷黑煙污染著整個烏蘭巴托。尤其是夜間,整個城市都籠罩在十分嗆人的煤煙之中。草原之都在逐漸失去往日的純淨和清新。我曾花了一天的時間沿著依山而行的圖拉河徒步行走,拍些風景照片。河兩岸是漫坡密集的木房和珍珠般的蒙古包,紅頂白牆在藍天碧草的襯托下分外嬌艷,在照片中是如此美麗,卻不知身處其中的人又有多少難言的苦痛。也許貧民之痛和環境惡化是發展中國家永遠難解的試題,然而生活仍在以它應有的樂觀方式繼續著。至少,這些前來河邊戲耍的孩子們的燦爛笑臉能證明這一點。 蒙面人在市區閑逛時,我發現有群裝扮詭秘的人散布在各處。這些人以婦女居多,皆頭戴棒球帽,面戴口罩,將面部遮擋得嚴嚴實實,身背大挎包,手裡舉著一部帶天線的電話機,在街頭徘徊。最初我以為他們在兜售二手話機,每次端起相機想拍下這些人時,他們總是迅急閃到一旁,躲開鏡頭,顯得神神秘秘,激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仔細觀察之後才發現,他們並不是賣舊電話的,更不是在做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充當著“移動公用電話亭”一職。只要前去打電話,他們肯定不會避開你,反而會很耐心地舉著手裡的話機,安安靜靜等你講完,有時還會跟著你的步伐變動相應的位置,絕對是稱職的“人工智能移動”。很想詢問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遮得嚴嚴實實,可惜只會簡單蒙語的我無法進行如此“高難度”的對話。有人說是因為烏蘭巴托的街道環境污染大,許多破舊的二手車尾氣超標嚴重,這樣打扮多少可以避免些污染,但這種解釋多少有些牽強,所以“蒙面人”之蒙面至今仍是我的一個不解之迷。跟我國的公用電話不同,這些移動公用電話亭使用的是蒙古電信公司(MobiTel)的無線網絡,營業者必須繳納一萬圖押金才能開通撥打全國範圍內的電話服務,交十萬圖押金才能開通撥打國際長途的服務。不同的地段話費不同,通常競爭越激烈的地段,話費越便宜。一般情況下,撥打手機每分鐘150圖(合人民幣1元),收入的50%歸營業者;撥打座機每分鐘100圖,收入的25%歸營業者。從使用者角度來說,雖然近兩年手機已經開始普及,並且是單向收費,但昂貴的手機號碼購買費14900圖(約合人民幣100元)及手機購置成本,對於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圓的蒙古老百姓來說是個不小的門檻。所以這種信號不錯成本低廉的無線電話服務仍舊有著廣大市場。從營業者角度來說,這種投資額度小經營成本低的個人電信服務生意,也為龐大的“游牧”移民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因為服務地點隨意挑選,可根據使用頻率靈活改動,更符合蒙古人民的游牧天性。據了解,烏蘭巴托的“移動公用電話”大概產生於2000年。剛開始時非常紅火,最高峰時從業者超過萬人,目前生意已大不如前。“蒙面人”們雖然不論嚴寒酷暑風雪無阻地工作,一天往往要工作八九個小時,每月才能收入幾十美元,直叫人感嘆生活的不易。 出租車前來烏蘭巴托的時候在火車上碰到一個中國商人,介紹烏蘭巴托特點的時候告訴過我一句話:是女都是雞,是車都是的(的士,出租車)。 “是女都是雞”這一說法顯然不厚道,蒙古人有著與中國人不同的道德習俗,從一而終等三貞九烈的道德廉恥觀顯然不屬於他們所有,但把喜歡誰便跟誰過的蒙古女人等同於純粹出賣肉體的妓女是完全不對的。而“是車都是的”,自然也有些誇張,不過形容倒確實很形像。烏蘭巴托有正規的出租車,車身黃色,頂燈、計價器、發票一應俱全,只是數量較少,覆蓋範圍小。作為自發補充,烏蘭巴托的“黑車”數量之多,給人感覺似乎但凡正常行駛著的小車只要你手一招,就可以立馬轉正成為"出租車"。車費按250圖每公裡計算,車程依據汽車儀表盤上自帶的裡程表來統計。當然如果不清楚這一約定俗成,不知道起步價,不知道怎麼看裡程數,被黑車司機宰一刀也是經常的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私家車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充當出租車,只有每年繳付兩萬圖(合人民幣140元)後才可以自由地拉客。政府的宣傳資料上自然也一再強調,不要乘坐無出租牌照的黑車,否則後果自負。蒙古的進口汽車是零關稅,因此車價相當便宜,一輛嶄新寶馬3系售價2.5萬美元。二手車更是便宜,一輛僅僅跑了五萬公裡的豐田皇冠售價不超過七萬。因此汽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車鮮見,摩托車量少。馬路上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車輛都是韓國現代和日本豐田,也有些豪華車比如奔馳悍馬等等。越野車和SUV所占比重不小,因為烏蘭巴托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力,路況不好,除了市中心蘇和巴托廣場附近的道路比較平整之外,其余幾乎全都坑坑窪窪,年久失修。雖然交通規則是靠右行駛,車輛應該是左駕駛位。但也居然有些右駕駛位車在路上歡勢地跑著。並排駕駛著的司機一左一右地坐著,狀如哼哈二將,十分滑稽。這一情景,我僅在戰後的阿富汗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