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巴托散記(三飲食男女·民族主義)

作者: 女孩拽拽

導讀飲食男女以我對蒙古族的了解,肉食和乳食是他們的主要飲食,吃飯用刀削手抓。到了烏蘭巴托才知道,我的觀念已經相當落後。街面上最流行的餐館是快餐廳,賣的卻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種快餐,而是俄式煎牛肉排、燉牛羊肉、牛奶湯煮的羊肉丸、包子、炒面、土豆胡蘿蔔沙拉及小小的餅狀米飯團。蒙語發音叫包子的看起來像巴掌大小的蒸餃,是未發酵的燙面皮裹著一 ...

飲食男女以我對蒙古族的了解,肉食和乳食是他們的主要飲食,吃飯用刀削手抓。到了烏蘭巴托才知道,我的觀念已經相當落後。街面上最流行的餐館是快餐廳,賣的卻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種快餐,而是俄式煎牛肉排、燉牛羊肉、牛奶湯煮的羊肉丸、包子、炒面、土豆胡蘿蔔沙拉及小小的餅狀米飯團。蒙語發音叫包子的看起來像巴掌大小的蒸餃,是未發酵的燙面皮裹著一大坨鹹鹹的純羊肉餡的蒸餃修訂版。而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擺的是煮熟的整個兒土豆、僅放了些鹽和未去皮的蒜瓣來調味的燉羊肉和列巴(俄式大面包)。說實話,依我那被中國美食寵壞的胃來判斷,這樣單調乏味的食物實在是難以下咽,吃過兩三頓之後便再也不想去沾。


好在烏蘭巴托是個開放型的國際化都市,城裡有不少中餐館以及韓式、日式、俄式、意式、法式餐館,甚至還有很少見到的愛爾蘭餐館,不僅為水土不服的外國人,也為本國的美食愛好者們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我在中餐館裡碰見過好幾回蒙古人舉家前來打牙祭,點的都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這種家常葷菜。一家人安安靜靜埋頭苦干,吃完後一臉的心滿意足。與中國人的就餐習慣完全不同,烏蘭巴托人像歐美人那樣普遍使用刀叉,實行分餐制,就餐時很安靜,很少有人大聲說話,顯示出良好的國民素質。蒙古國自1990年受前蘇聯"劇變"影響而由社會主義國家過渡到民主國家之後,工業發展一直薄弱不振。國內所需的輕重工業產品和生活物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就連牛奶及奶制品這種畜牧業的主產品居然也要從俄羅斯進口,而諸如家電、服裝、小商品以及蔬菜水果糧食則絕大部分靠中國輸入。隨便走進一家大超市或零售商店,滿貨架基本上都是進口商品,遠從英法土耳其,近從周遭所有鄰國。對於不耐儲藏的進口蔬菜水果,售價則相當昂貴。兩根小黃瓜要十幾塊錢,一個四五斤的西瓜居然要買60元人民幣,就連處理過的耐儲藏的罐頭蔬菜制品,也要十多塊錢一小罐。實在貴得離譜。這倒為聰明勤勞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新的生財之道——到蒙古來發展農業種植養殖業。據說目前國內最大的養雞場和蔬菜基地都是中國人開辦的,提供了大量的新鮮雞蛋和燈籠椒、胡蘿蔔、洋蔥等蔬菜產品,占領著幾乎全國的市場。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蒙古傳統的膳食結構極不合理。蔬菜水果攝入過少,肉食甜食攝入過多,導致肥胖成為蒙古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在烏蘭巴托的大街上隨意看看,就會發覺不少胖人的肥胖程度堪比傳說中的俄羅斯胖人,腰比身長,橫比豎寬,一般中國人是咬牙跺腳也胖不到那個地步的。偏頗的飲食結構,再加上寒冷惡劣的生存環境和簡陋的醫療衛生條件,使得蒙古的冠心病、肝炎等疾病的發病率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據說他們的平均壽命很低,幾乎不到五十歲。隨著越來越多的蒙古人走出國門,去其他國家學習和游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已經逐步影響到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酒吧、咖啡館比比皆是,成為年輕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意節食保持身材的年輕女孩子越來越多,她們本來身材就高挑,再加上著裝性感火辣,成為烏蘭巴托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民族主義在烏蘭巴托逛街,能夠隨時見到韓國國旗印在公交車身上,與蒙古國旗親熱地平排相列,也能見到日本國旗飄揚在江蘇建築公司負責整修的通往南郊的友誼大橋橋頭,還能看見美國國旗圖案不時出現在街頭巷尾的大型廣告牌上。市區有日本城、韓國城、俄羅斯城,居住著那些國家移居至此的公民,博格達山上的環形人民英雄紀念碑刻有前蘇聯軍人的英姿,山下有韓國人捐資修建的巨大金身佛像,烏蘭巴托呈現出一派國際村的友好和平跡像。然而對於我們這個提供他們吃喝拉撒全方位資源的鄰國,我所看到的卻是:中餐館招牌上的漢字被迫用白漆草草塗去,因為去年年底及今年四月出現過數起衝擊中國餐館和中國公司的暴力事件,官方不得不要求中餐館做出這一掩耳盜鈴的可笑舉動;電視播放著公然醜化中國人形像的娛樂節目,因為有著反華的政客在背後強力支持;在一個居住小區的外牆上,有人用毛筆塗寫了一行觸目驚心的大字:You don’t kill people, you kill Chinese。(你們不要殺人,你們殺中國人)。蒙古是中國北部的重要鄰國,中蒙建交50多年來,兩國關系雖經歷過波折,但睦鄰友好始終是主流,兩國民間關系何至惡化如斯?大凡出國旅行過的國人都知道,除了與中國有著“全天候友誼”的巴基斯坦,全世界對中國人的印像都不太好。剛富裕起來先行一步邁出國門的游客和商人,把缺乏公德惟利是圖的國民劣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當地留下壞影響是必然的事。然而民間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幾乎要勢成水火,恐怕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也有其他背景原因。事實上,從1990年蒙古過渡到市場經濟以來,國家經濟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尤其近年來,國內官僚腐敗現像嚴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老百姓不滿情緒日益增長,社會治安每況愈下。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蒙古的民族主義有所抬頭,而不當之處頗多的強大鄰國——中國自然成了民族主義分子的標靶,反華情緒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地理位置上處於中俄兩個大國夾縫的蒙古,一直小心翼翼的為自己的生存定位。蒙古從立國到九二年俄軍撤走之前,都受到前蘇聯支配和控制,被視為前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九二年之後,蒙古進行激進的民主化改革,與中俄發展均衡外交的同時,積極發展與美國的軍事戰略合作關系。而美國也一直試圖將蒙古納入其亞太軍事戰略體系之中,在這種背景下,自2003年開始,蒙美開始了一年一度的代號為“可汗探索”軍事聯合演習。對於蒙古這種所謂“不結盟”“等距離”“多支點”的外交政策、試圖仰仗美國的支持和力量擺脫兩大鄰國的“地緣牽制”、以十多億中國人的安全利益換取280萬蒙古人“民主和自由新生活”的“引狼入室”行為,中國方面自然得有所反應。曾以關閉二連口岸數日作為小小懲戒,馬上就引起了蒙古國內物資奇缺物價飛漲。國力薄弱的蒙古因其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不可避免地淪為大國的角逐之地,因此充斥著小國寡民的危機意識,也從另一方面刺激了民間的反華情緒。曾有國內媒體傳言說,2000年蒙古國的大呼拉爾(相當於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討論了一項提議,提出把蒙古並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以及蒙古與中國建立聯邦國家。如今看來,這一說法恐怕也是訛傳多於事實。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