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台
白水台離中甸有101公裡,海拔2380M,是我國迄今所發現規模最大的華泉台地之一,台地面積達3平方公裡。據專家測定,白水台存在已有20-30萬年的歷史,白水台由白水泉、仙人遺田、求子洞、仙人游沲、凳壇、摩崖詩:“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雲波雪浪三千隴,玉埂銀丘數萬。,曲曲同流塵不染,層層瓊湧水常凝。長江 永作心田主,羨此高人了上乘)等景點組成,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凝滯的瀑布又似一塊玉雕的巨幅屏障,實屬天賜罕見的奇特景觀。據科學考察,泉水從上往下流淌時,其中的碳酸氫鈣經陽光照射發生化學反映,產生白色碳酸鈣沉澱物。此水四處流淌,不斷覆蓋地表,形成大面積坡狀岩溶地貌。奇特的是,這坡上有一片片梯田似的台地,流在其中的水又是乳白色的,納西人將其傳說為創世之祖美利色示範納西子孫造田耕地的模型。白水台還是東巴文化的發祥 地,也是東巴教的朝聖地,納西族是遠古羝人後裔,歷史上沿橫斷山脈峽谷漂泊,很早就定居在長江上游金沙江西岸,納西先民以卓絕的智慧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東巴像形文字,相傳東巴文字是在阿明洞裡修行的阿明什羅創造的。阿明洞是東巴祖師洞,所以有明謠:不到白水台,不算真東巴。
碩都湖
屬都崗湖位於中甸縣城東北方,距縣城35公裡。海拔3705米,積水面積15平方公裡。屬都崗湖四面環山,年平均氣溫35℃,降 雨裡580毫米,雨季多在6至10月份。
屬都崗湖是全縣最大的湖泊之一,湖水清澈透亮,湖中盛產“屬都裂腹魚”,魚身金黃,腹部有一條裂紋,魚肉細膩鮮美。湖上還棲息著大量的野鴨、水葫蘆、黃鴨等飛禽。
屬都崗湖四周青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東面成片的白樺林,秋天一片金黃。山中雲杉、冷杉高大粗壯,直指雲霄,樹冠濃綠縝密,可遮風避雨。林中棲息著麝、熊、豹、金貓、毛冠鹿、藏馬雞等多種珍禽異獸。
屬都崗湖畔是中甸有名的牧場,這裡草場廣闊,水草豐茂,每年春夏之際,成群的牛羊游弋於湖畔,牧棚星星點點,置身湖畔,背負青山,面臨綠水,牛群點點黔黑,牧笛聲聲入耳,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原人閑放、悠游的生活情趣。
到屬都崗湖旅游交通十分方便,有公路直達湖畔,游人從中甸縣城出發,要一天往返。屬都崗湖東南面就是著名的景點碧塔海,兩地相距十余公裡。
碧塔海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位於中甸縣東25公裡處,保護區以碧塔海為中心,總面積840平方公裡。乘車至雙橋後可騎馬,可騎馬或步行7公裡至碧塔海邊。
碧塔海長約3公裡,寬約1公裡,成因上屬斷層構造湖,氣候屬亞暖帶氣候,植被以長苞冷杉和雲杉為主,此地有許多珍禽異獸,主要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魚類有被生物學家稱之為"碧塔重唇魚"的屬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古生物。
"碧塔"藏語的意思是櫟樹成毯的地方,湖畔四周,蒼松古櫟,遮天敝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環抱,像一顆鑲在群山中的綠寶石,清晨,湖水幽黑如墨,群峰盡映其中;中午水藍如碧玉,雲影波之間,透出無限的清麗,傍晚則水天一色,金黃耀眼。
"湖中之島"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觀。碧塔海由四周山上流下的絹絹細流彙成,水清如鏡,恬靜安謐。湖中有一孤島。乘船至島上,小島路徑曲幽,芳草襲人,花香鳥語,一片天籟之音,使人想起蓬萊仙島。湖的四周長滿了杉樹和杜鵑,春夏之季,杜鵑花競相開放,如一美麗的花環鑲嵌在島上。當杜鵑花謝附入湖中,湖中的游魚食後醉昏,翻著白肚皮漂浮在水面,游人可不勞而獲。這就是有名的"杜鵑醉魚"奇景。春夏之季,奇花芳草爭奇鬥艷,隆冬時節,一片金黃,牛馬羊群,相戲其間,風吹草低,一片藏地風格
。
碧塔海的四周都是原始森林,林中有貝母雞、紅腳雞、白鷳、野牛、馬鹿、彌猴、雲豹、猞猁、松鼠等許多動物。
松贊林寺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距中甸縣城5公裡。
從中甸縣需向北望去,在寬闊的草原盡頭,群山之間,有一座集鎮規模的建築群,極高處的屋頂上 有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這片近乎古堡群似的建築,就是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於藏國第十一繞迥陰土羊年(公元1679年)興建,於陰鐵雞年(公元1681年)竣工。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松贊林”。
為該寺選址時,達剌喇嘛占蔔得神示:“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戲其間”。現在的松贊林寺內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並能常見一對金鶩出入。扎倉、吉康兩大主寺建於最高點,居全寺中央。大寺座北向南,為五層藏式雕樓建築。主殿上層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又具漢式寺廟建築風格,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數。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經。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高三丈有作,直通上層。中層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室、靜室、膳室等。頂層正樓特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松贊林寺內歷代珍品眾多,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釋迦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全寺收藏有《丹珠爾》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以及各種精美鎏金或銀質香爐、萬年燈等。
寺中僧侶分為活佛和扎巴兩類,除活佛外的僧侶按學歷及資歷分為格西、格弄、班卓等,按所承提職責分則有喀姆、老僧、香追、第巴、英則、格干等十數種職務。
崩主活佛在中甸僧谷中有較高聲望,任中甸縣政協副主席。
目前松贊林寺有僧侶700余人,從縣城到松贊林寺的進香道路已修葺一新。松贊林寺正以古老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四方賓客。
虎跳峽
虎跳峽長20公裡,落差213米,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峽三段,共有險灘18處。江面最窄處僅30余米。峽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虎跳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以奇險雄壯著稱。從虎跳峽鎮過衝江河沿哈巴雪山山麓順江而下,即可進入峽谷。上虎跳距虎跳峽鎮9公裡,有公路直達,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峽寬僅30余米,江心有一個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傳猛虎曾借此石而躍過大峽。江水與巨石相搏擊發出山轟谷鳴的濤聲。詩人孫髯翁寫得好:“劈開蕃城斧無痕,流出犁牛向麗奔。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鬥石為門。”金沙江至此真似走在石門中。
沿虎跳峽北上過永勝村便到達中虎跳。這一段江岸峭壁環鎖,峭壁上怪石奇異。而江水卻在不到5公裡距離中跌百米。江中林立礁石,似犬牙交錯,這一段被稱為“滿天星”。激蕩的怒濤在礁石間左衝右撞,江面上一片霧氯空蒙。金沙江在這裡變成了一條狂躁的猛龍。游人在此無不心驚膽戰。
過了“滿天星”,沿崎嶇小路行走,一縷飛爆懸掛在哈巴山腰,當地人稱之為“觀音瀑”,一形似觀音的山峰聳立於飛瀑旁,清風徐來瓊漿飛散,絲絲縷縷撲人面頰,使充滿陽剛之氣的大峽又憑添了幾分嫵媚。
過觀音瀑不遠,一平緩山坡上坐落有一個小村,叫核桃園。房前屋後的粗大核桃樹將民居掩映在濃綠青翠中,這裡的房屋多以石板蓋頂。到虎跳峽的游人,常在這別具風情的山村借宿。伴著勁烈的江風和江濤之聲,有一種異常新奇的感覺。
出核桃園村,沿著尺許寬的山路前行3公裡就可抵達下虎跳。這裡地勢寬衍,近可看峽,遠可觀山。駐足於此,回眺玉龍、哈巴,只見峰邊嶂合,皚皚白雪,堆銀集玉。
出下虎跳不遠,在崎嶇的山路上出現一片平直、光滑的世形石板,這便是虎跳峽有名的險路“滑石板”。該石板寬約300余米,呈85°角從峽底伸到哈巴山腰,石面平整光滑,寸草不生,行人稍一失足,即會滑到江心。過去人們視此路為鬼門關。
30年代初,著名人類文化學者維·弗·洛克曾三次游歷虎跳峽,對峽谷流連忘返,並租用飛機對虎跳峽進行航拍,方感心滿意足。建國後,張衝將軍曾七次親臨虎跳峽,為開發虎跳峽的水利資源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最後,將遺骨灑入虎跳峽,使虎跳峽在悲壯中增添了許多豪氣。
虎跳峽天下險,但這個“險”中卻蘊藏著奪人心魄的壯美,正是這種“險”,吸引著國內外無數游客到此尋幽探險。
梅裡雪山
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包括怒江、迪慶州以及麗江地區、大理州的部分地區。西與緬甸接,北與四川、西藏毗鄰。景區內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3個風景片區,8個中心景區,60多個風景點,總面積3500多平方公裡。3條大江在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地區並流數百公裡,三江間距最近,處直線距離66.3公裡,其中怒江、瀾滄江最近處只有18.6公裡的怒山相隔。景觀主要有:三江並流、高山雪峰、峽谷險灘、林海雪原、冰蝕湖泊;少風的板塊碰撞、廣闊美麗的雪山花甸、豐富的珍稀動植物、壯麗的白水台、獨特的民族風情等,構成了雄、險、秀、奇、幽、奧、曠等特色。
它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壯觀、民族風情最多彩,極令人神往,但基本上是尚未開發的處女景區。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名調查、經國務院1989年批准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納帕海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位於中甸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公裡。保護區面積3125平方公裡、海拔3266米、湖泊積水面積660平方公裡。保護區地勢平坦,三面環山,冬春季節,山嶺積雪。那曲河、奶子河等十余條河彎彎曲曲,流經草源注入納帕海。海西北面的辛苦雅拉雪女山麓有天然落水洞九處,洪水經過溶洞,從尼西湯滿河排出、流入金沙江。每逢雨季、湖面增高、到旱季洪水排出、湖面縮小、大部分地區成為沼澤和草甸。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珍稀飛禽黑頸鶴的理想棲息地。每年9月至次年3月,黑頸鶴在此棲半年左右。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是中甸最有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也是全縣最大的草原。由於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氣候濕潤,牧草生長比同類地區快,每年5月,草原方吐嫩芽,而納帕海已是綠草茵茵。6月伊始,各種野花競相開放,茫茫草原,瓊花瑤草爭奇鬥艷。成群的牛羊隨草海起伏,如在海中沉浮。茫茫草原,四處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西面的石卡、葉卡、辛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雪山、草原、牛羊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風光。
秋冬來臨,草原一片金黃、遠山如黛、皚皚白雪峰倒影與湖泊中,這一季節,黑頸鶴、黃鴨、班頭雁雲集於此,在草叢中、水面上嬉戲漫游,使廣闊空靈的草原另具一番詩情畫意。藏族人民熱愛飛禽、從不傷害它們,特別是黑頸鶴,千百年來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保護,與人十分親近,常在村舍旁、帳逢邊落腳過夜,與人畜共處、惹人喜愛。
納帕海西北山上,中是甸古寺——袞欽寺的遺址。古樹參天、郁郁蔥蔥,四周斷坦殘缺,瓦礫遍地,該寺建於明末,毀於清初。據史料記載,該寺有一尊三丈六尺高的強巴佛像,明代旅游家徐俠客曾慕名前往參觀,被麗江木氏土司所阻攔未能如願而抱憾不已。
登臨古寺遺址,納帕草原盡收眼底,在清幽、寧靜的自然風光中憑吊古跡,別有一番風情。
千湖山
從中甸城沿滇藏公路往南行50KM,就到 了小中甸鄉團結村境內的千湖山。
千湖山藏語稱“拉姆冬措”,意為神女千湖或仙女千湖,湖區分布在海撥3900米至4000米地方,以三碧海、大黑海為中心,方圓150平方KM,有面積10畝以下者數以千計。
這些湖有的圓若明鏡,有的長似游魚;有的開闊平坦,有的幽深寧靜;有的半環於山窪深處,有的掩映於杜鵑叢中,有的似珠玉成串,有的孤懸於草甸中間;有的怪石露出如鱷魚探頭,有的水色深沉似無底深淵……真是千姿百態。湖周圍被原始森林所覆蓋,多為高大筆直的冷杉、雲杉。湖畔長滿了杜鵑林,多是黃杜鵑、紅杜鵑和白杜鵑,花冠碩大,色澤鮮艷。杜鵑盤根錯節,形成一大天然奇觀,幽靜的湖面不時有戲水的黃鴨飛過,給恬靜的湖和清秀的山色增。
碧融峽谷
在迪慶旅行,處處見到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描繪的高原風光,而以碧壤峽谷為主的中甸北部峽谷群,更令游人迷醉,被統稱為“香格裡拉峽谷群”。
香格裡拉峽谷,以神秘幽深著稱於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裡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布蔥郁滴翠的冷杉、雲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於其間。峽谷時還有一個中甸最大的喀斯特溶洞——赤土仙人洞。洞口石壁上天生一個腳印,五指俱全,被視為世間少有的奇特景像。另有一泉水名叫“喊泉”,泉眼深藏洞中,人到洞前大喊數聲,一股泉水從洞中的噴湧而出,掬之入口,其味甘甜,還能治病。另外,在峽谷中還有一座被稱為“那格拉”的藏傳佛教寺廟,寺內既有喇嘛又有尼姑,可惜1937年徒遭焚毀,至今尚未能修復。峽谷裡的紅山金礦、布拉金礦、碧桑金礦、明清以來一直開采興旺,和毗鄰的奔子蘭所產的沙金同稱為“藏金”",當年木氏土司曾為皇帝捐資1200萬兩用於修建十三陵。
不過游人最感興趣的還是碧壤峽谷的自然風光。碧壤峽谷,離中(甸)鄉(城)公路不遠。沿上村公路走進峽谷,一路上水聲轟鳴,霧氣空蒙,兩岸盡是坡度為70度至90度的懸崖絕壁,仰觀搖搖欲墜。壁高在1000米以上,起碼聳雲天,令人心驚膽寒。走進碧壤峽谷如走進一條蜿蜒曲折的深巷,峽谷最寬處80米,最窄處僅10余米,幾欲相撞。“鳥道羊腸持絕峰,濤聲吼處助吟風”。正恰到好處描寫出碧壤峽谷有驚無險的雄姿。你若留意觀察,在峭壁上隱約能見雕刻粗獷的岩畫。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代民族遷移時留下的符號,其意難解。
到迪慶觀光旅游的人,不可能走完香格裡拉峽谷群。不過,走進碧峽谷,也就領略了香格裡拉峽谷群的主要風光。
茨中教堂
在德欽縣境南部距升平鎮80公裡的瀾滄江兩崖,有個依山面水,美麗幽靜的小山村——茨中。“茨”,村莊之意,中”為大,藏語。舊時該村伙頭管轄六村,故名。村民主要有藏、納西和漢三種民族。這裡梯田層層,綠樹成蔭,每當春秋時節,花果滿山,爭奇鬥艷。而當盛夏來臨,則感穆郁清爽,沁人心脾。茨中海拔不上2000米,故氣候溫和,主產水稻,素有“魚米之鄉”美稱。
茨中村中間,矗立著一座法國天主教堂,這就是1987年12月21日由省人民政府發文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德欽茨中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南約15km的茨姑村,為1867年(清同治六年)修建,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發生的驅洋教焚毀茨姑教堂。之後得清政府賠款,於1909年在茨中興建教堂,1921年竣工,歷時12年,耗費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教堂建成之後,即成為“雲南鐸區”主教禮堂,曾先後辦過一所學校和一所女修院。教堂房舍保留至今,並於1989年由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維修。
茨中教堂建築群座落在樹木繁茂的半山腰處,背系青山,前有座座農舍點綴,建築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特色。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和葡萄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堵,建築四周以及房間空地,辟花壇,植果木、紅綠相映,風雅別致。教堂座西向東,為磚石結構法式(哥特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層鐘樓(了望樓),通高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建築,用4棵內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檁,內外柱間砌有石欄杆。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觀覽四周群山。教堂門為雙門,高人2.72米,寬0.74米,正殿(禮拜堂)進深22米,面闊l2.7米,殿內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側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蓋。
過去,茨中與江東交通全靠溜索,現已建起人馬鋼索吊橋一座,從升平鎮乘車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車,過橋即可到達。那裡村民通曉漢語。
此乃旅行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