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印像——我的“自虐”之旅之二:尋尋客棧

作者: taoyuweiran

導讀“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刻意追求她,她越飄忽不定;不如坐下來靜靜地等待,不經意間她可能會來到你的身邊。”——尋尋客棧在古鎮網上搜索麗江的客棧時,不經意間被“尋尋”的名字所吸引。盡管上面沒有任何點評,我還是在互聯網上執著地搜索她的相關信息。為何對“尋”情有獨鐘?是因為李清照的“尋尋覓覓”,還是因為辛棄疾的“夢裡尋她千百度”,或者只是 ...

“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刻意追求她,她越飄忽不定;不如坐下來靜靜地等待,不經意間她可能會來到你的身邊。”——尋尋客棧在古鎮網上搜索麗江的客棧時,不經意間被“尋尋”的名字所吸引。盡管上面沒有任何點評,我還是在互聯網上執著地搜索她的相關信息。為何對“尋”情有獨鐘?是因為李清照的“尋尋覓覓”,還是因為辛棄疾的“夢裡尋她千百度”,或者只是因為我們的一生都在“尋找”,所以看見這個詞總覺得遇到了知音、激起了共鳴。在網上找到了小寶的博客,了解了“尋尋”的由來,也對他和“珣”的愛情有了些許的印像。最重要的,看到了“尋尋”的照片:搖椅、小狗、木樓、納西小院、曬太陽的走廊、可以完全打開的像窗扇一樣的房門(後來聽別的客人稱自己為“住在六扇門的”),夜晚亮起暖暖的燈光,就像家一樣的溫馨,於是動了心。但是有了“海地”的教訓,只看照片是不足以下結論的,所以決定去那兒實地看看再作決定。去麗江,就是要住客棧的,所以搜集了很多客棧的信息,動心的也不只“尋尋”一家。本打算到麗江的時候,挨個打探一下再作定奪,怎奈媽媽的身體實在經不起折騰了,於是選了網上評價最好的“橡樹園”作為最初的落腳之地。橡樹園的房間條件無可挑剔,只是這庭院式酒店的名字可不是隨便起的,請注意這裡是酒店不是客棧。雖然有時工作人員也會跟你聊個天、幫你為行程出謀劃策,比海地要好得多,可是出來進去不會有人問上一句,因為這是酒店,大家來去自由。這不是我想像中的客棧的樣子,除了院子以外跟城市旅游的住宿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不甘心,於是一個人在古城裡尋找“尋尋”。初到迷宮般的古城,要找一家店實在如大海撈針。拿著地圖、看著路上的方位圖,在古城裡兜兜轉轉三個小時,終於找到了寫有“尋尋客棧”的指示牌,果然是“尋”啊!沿著小巷走上去,一直走進“尋尋”的大門。在院門口看到二樓掛滿了白床單,顯得空間有些狹小和零亂,略微有點失望。但是既然來了,總該進去看一眼吧。邁進院門,看見小寶坐在電腦前,忍不住說“好難找啊”。聽我說明來意,小寶忙站起來帶我到二樓看那個我向往的“六扇門”的房間。可能照片都比較美吧,總覺得實景不如照片好看,於是猶豫要不要搬過來。回去後,反復權衡,為了省錢,同時橡樹園那兒有點過於吵鬧,最終決定第二天搬去“尋尋”。第二天見到小寶,他問我“打算住幾天”,因為想著多住幾家客棧,所以回答他“暫定一天”。可能小寶有點失望吧,不過還是很客氣地招呼我們,還說房費走的時候再交也行(在前幾次住宿的時候,都是先交房租、押金的呢),頓時讓我覺得這裡熟悉而親切。剛搬到“尋尋”恰逢中午,二樓的走廊上陽光充足,坐在椅子上烤太陽,太舒服了,我徹底愛上了這裡。(橡樹園的房間裡是曬不到陽光的,在麗江,如果沒有陽光,會特別特別冷,至少北方人的感覺是這樣。)短暫休息後,決定和媽媽去逛古城。臨出門,小寶特別囑咐,買銀器,如果不是99的,千萬別花太多錢。十分感謝小寶這句話,讓我們避免了被宰太多。帶著感激、帶著好奇,我開始仔細打量這個小小的客棧。客棧門口掛著兩塊小黑板,小寶在上面寫著一些注意事項和旅游信息,比方說“請樓上的輕點做運動”、“晚十點以後禁止大聲喧嘩”,還有“洗衣機免費使用,但早九點以前晚十點以後禁用”、“電話免費,長話短說,吹牛收費”等,可見老板是個極其細心的人。小雲性格開朗、對客人極其熱情,常常為客人推薦吃飯、游玩的去處,而且絕對物有所值。輝輝,主人家超級可愛的小狗,見兩次以後就把客人視為自家人,為了吃火腿腸對客人大獻殷勤,晚上睡在藤椅上趕都趕不下來。這就是“尋尋”,像家一樣的地方。出去回來,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想吃飯,提前說一聲,小雲會做,或者自己動手也行(有時還是免費的,即使收費也很便宜);身體不舒服,小雲會想各種辦法照顧你;受雇的小雲可以和小寶、珣沒大沒小,甚至和客人打成一片。在這樣的氛圍中,吹著微風看書、曬太陽,坐著搖椅聽小雲講她的故事,在院子裡和大家一起吃飯、逗小寶幾個月大的女兒吃柚子,在廊下看輝輝一扭一扭、可憐兮兮地跟著珣轉悠,還有那只時常來搗亂的貓,不知它是否還經常光顧“尋尋”,不知小雲是否抓到了它,不知被它砸斷的花長好了沒有......在“尋尋”,生活是如此簡單卻又如此愜意,以至於忘了時間,一住就是五天,走時有一些戀戀不舍。在“尋尋”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如果麗江之行還有下次,那麼“尋尋”將是我唯一的選擇。



(尋尋客棧)



(尋尋客棧)



(尋尋客棧)



(輝輝)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