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萬塔之國(三)

作者: 鵪鶉馬

導讀實皆古城(SAGAING)* 乳塔 * 觀音寺和康有為綿延2000多公裡的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上,只有一座英國人建的橋--阿瓦橋(AVA BRIDGE)。過了橋便是遍布寺廟的實皆山(SAGAING HILL)了。一條長廊直上山頂的SOON U PONNYA SHIN 廟。還虧的有天棚,否則在熱季的陽光下,赤腳走在石階上不亞於刀山火海。 站在山頂眺望,百余座各種形狀大小的佛寺散落綠樹叢中,白色和金色塔身與相思樹的累累 ...

實皆古城(SAGAING)* 乳塔 * 觀音寺和康有為綿延2000多公裡的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上,只有一座英國人建的橋--阿瓦橋(AVA BRIDGE)。過了橋便是遍布寺廟的實皆山(SAGAING HILL)了。一條長廊直上山頂的SOON U PONNYA SHIN 廟。還虧的有天棚,否則在熱季的陽光下,赤腳走在石階上不亞於刀山火海。 站在山頂眺望,百余座各種形狀大小的佛寺散落綠樹叢中,白色和金色塔身與相思樹的累累紅花相輝映。其中的KYAZW KYAUNG可容納數千僧人,是緬甸的坐禪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也到此學習。

實皆最出名的佛塔當數造型奇特的貢慕禱佛塔(KAUNGHMUDAW PAYA)。緬甸的大多數佛塔呈鐘型,而這一座卻形似乳房,俗稱“乳塔”,據說建築靈感來自一個王後的完美乳房。環塔有八百根油燈柱,當年每到夜暮時分,和尚點燃所有油燈,雪白的乳塔凸現黑夜之上,那早歸塵土的王後是不是也一般的美艷絕倫?

附近還有緬甸華僑1773年修建的觀音寺,寺中碑文上刻著5000多中國玉石商人的名字,他們大多來自雲南騰衝的僑鄉--和順。從和順現存的各姓家譜中,還可以核對出碑文中的不少人名。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海外,也曾留宿觀音寺,寺中至今留有他的墨跡。

古都阿瑪拉普拉(AMARAPURA)* 柚木大橋

阿瑪拉普拉(AMARAPURA),曾經的上緬甸王國的國都。在這個有“不朽之城”美名的地方,如今只留下一樣可稱做不朽,一座完全由昂貴柚木建造而成的大橋--烏卞大橋(U PEIN BRIDGE)。橋高三米,全長1.2公裡,之字形跨越陶塔曼湖(TAUNG THE MAN LAKE)。大橋共用去1086根直徑40公分的實心柚木,木料拆自阿瓦(AVA)古城的英瓦皇宮(INWA PALACE)。橋由當年浦甘國王(KING BAGAN)的大臣烏卞(U PEIN)提議並監造,歷時三載於1851年完工。有意思的是,烏卞是個虔誠的穆斯林。

到達烏卞橋正是黃昏時分,鵝群繞過泊在湖邊的蚱蜢舟,徑直走回大樹下的窩棚;夕陽下湖水似金,靜靜流過,如百多年前;橋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年青人成群坐在橋上的涼亭裡,看女孩,也看小沙彌;橋下大片良田裡,農人荷鋤而歸;橋那端的村子裡,炊煙混合著暮藹,纏繞著樹稍。這就是緬甸:貧窮,淳樸,滿足,恬靜,還有微笑。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