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快樂無比的旅行,因為同行的他很熟悉,所以我們不需要跟旅行團,他就是導游。而且,我們決定徒步漓江,然後依山傍水的露營,那可是想起都讓人興奮得三天睡不著覺的方案。陽朔真美,到處都有綠的山拔地而起,就好像是哪位仙人相中了這快風水寶地,將自己收集的綠寶石藏於此處,那種秀麗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領略,同時也是永志不忘的。
第一天按計劃是騎自行車去游小漓江,那天是我二十幾年來第一次騎自行車超過半個小時,也是第一次騎雙人自行車,要是讓我獨自騎自行車,最多走出去5米。大路是很容易的,不用我掌握方向嘛,加上有他的帶領,我覺得渾身是勁,雖然有上下坡,卻還是容易渡過。轉到小路時才是最刺激的,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羊腸小道,而且是石子路,一下子就有了鄉間小女子坐在情人的自行車後座上的感覺。小道兩邊是正待收割的稻田,綠油油的山就在眼前,一小座一小座的,在陽光的映照下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微風裡透著山的清新,還能聽見鳥叫,一下子就脫離了塵世中的壓力與煩躁,生活多美好,讓人禁不住要放聲歌唱。
很快就來到遇龍河上游的一個小村子,房子還是土磚的,橋是石頭的,碼頭邊的一戶人家門上的“喜”字已經泛白了,河裡是清一色等客的竹筏。坐在竹筏上游遇龍河,真的是一個奇妙的經歷。水很清、很涼,青山就在兩岸變換各種形狀,有的像指頭,有的像青蛙,有的像繡球。一路上究竟經過多少個堤壩已經不記得了,都不大,衝下來只會感到興奮,而不會有任何的危險。船工會跟你講這些山上和山裡的故事,當然還可以跟他們聊一聊他們的生活,那種生活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的生活。
午飯是在舊縣的“舉人屋”裡吃的。“舉人屋”是我們對它的稱呼,門前的牌子上寫的是“農家菜”,因為它最初是一個黎姓舉人的宅子,所以我們叫大“舉人屋”。大屋已經是空蕩蕩的,早就沒有了過去舉人或是地主家的氣派,木結構的窗和門已經不完整了,原有的家具只剩下一張條案,有幾間屋已經荒蕪了,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老主人的身價。最了不起的是院內有一口井,井水是冰涼的,在那炎熱的夏季午間,用這冰涼井水洗把臉,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
屋子現在主人家的手藝很不錯,我們在河中買的新鮮草魚、當地土養的農家雞、地裡新摘的地瓜苗,配上自家釀的米酒,那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
午飯後繼續遇龍河漂流,痛苦是在到了大榕樹上岸以後才體會到的。多年來少有坐硬板凳的經驗,加上之前在小道上不停的顛簸,再次坐在自行車後座上,如坐針氈,說的就是這種感受吧。
西街是不負盛名的。剛一到就已經被它吸引,清一色的白屋錯落有致,古典又干淨,還有幾家門前掛著傳統的燈籠,在晨風的吹拂下透出詩意。
西街的夜晚是不能錯過的,你一定不會相信這就是清早時寧靜的西街。晚上,這裡的熱鬧不同於大城市的酒吧街。酒吧都是一間連著一間的,但幾乎都沒有裝空調,給了人們臨街而坐的理由,所以街面比酒吧裡人多。也因為客人多臨街而坐,燈光就不會選擇暗淡的,音樂聲也顯得特別的弱,沒有城市酒吧裡柔弱燈光和轟隆隆音樂的感覺。一個晚上換了兩間酒吧,如果不是時間關系,一定會去找第三家、第四家。
第二天是徒步游漓江。如果說第一天的行程是和水的親近,第二天就是和山的親密接觸。漓江邊的山要高一些,在山間穿行,感到自己也融到山的懷抱中去了。走走停停,發現還不算太累。這時最常見到的就是水裡的游船、鴨子和牛。我是沒辦法分清哪些是黃牛,哪些是水牛的,只有在水邊碰到水中享受的牛才知道它是水牛。
到了下午,來到漓江的大拐彎,突然下了一陣雨,山和水就都籠罩在水霧之中,使原有的秀更添朦朧。
晚上是在九馬畫山下的一塊空地上露營,雖說是躺在帳篷裡,但也是第一次和草地如此的親密,感覺到它和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