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歸來2-流水賬之外

作者: laoweizi

導讀吳哥歸來小結2-------流水賬之外我為什麼要去吳哥呢?吳哥王朝在一千年以前就開始在柬埔寨這片土地上存在,一直到15世紀。吳哥寺,吳哥城以及周邊幾百個寺廟的建築遺跡就是這個存在的證明。同時元朝的周達觀留給了後人珍貴的記錄。這些建築以其非凡的雄偉,優美和別具一格,至今傲立在這片土地上。歲月的滄桑和熱帶叢林的力量,已經使時間和自然與這些巨石與巨石 ...

吳哥歸來小結2-------流水賬之外我為什麼要去吳哥呢?吳哥王朝在一千年以前就開始在柬埔寨這片土地上存在,一直到15世紀。吳哥寺,吳哥城以及周邊幾百個寺廟的建築遺跡就是這個存在的證明。同時元朝的周達觀留給了後人珍貴的記錄。這些建築以其非凡的雄偉,優美和別具一格,至今傲立在這片土地上。歲月的滄桑和熱帶叢林的力量,已經使時間和自然與這些巨石與巨石上的美麗天女融為一體。旱季裡太陽每一天都照耀著他們,雨季中天水每一天都衝刷著他們,天地日月永在,而吳哥王朝似乎也以其獨特的精神這樣地存在著。那一天,我和同伴在巴肯山看日落,大家在驚嘆,是不是全世界各國都派代表來了。其實,一年365天,每天都是如此。吳哥的對於全人類的魅力可見一斑。吳哥歸來,旅行書上的內容就不再重復了。下面是我收集的一部分資料,加上自己的東西,供大家參考。我只說,吳哥是一個你一生必須去的地方。一.評價作為柬埔寨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述是:Angk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outh-East Asia. Stretching over some 400 km2, including forested area, Angkor Archaeological Park contains the magnificent remains of the different capitals of the Khmer Empire, from the 9th to the 15th century. They include the famous Temple of Angkor Wat and, at Angkor Thom, the Bayon Temple with its countless sculptural decorations. UNESCO has set up a wide-ranging programme to safeguard this symbolic site and its surroundings. 吳哥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考古學遺址之一。占地面積四百多平方公裡,包括林地,吳哥遺址公園。這個公園有高棉王朝從九世紀到十五世紀各個時期首都的輝煌遺跡,其中有著名的吳哥寺,吳哥城中有著眾多雕塑的巴戎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一像征性地區及周邊已經制定了一個廣泛的保護計劃。但是每一個到吳哥的人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柬埔寨吳哥古跡的評價更為感受深刻。-------------------時間在這裡停滯,空間彌漫著神聖的蒼涼。--------------多年從事吳哥寺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裡斯·格萊斯認為--------“吳哥寺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Lonely Planet這樣形容吳哥寺-----------------景像令人震撼,地球上僅有少數地方可與之媲美。台灣的姜勛教授對吳哥情有獨鐘,他更多的是從美學從藝術的角度談到吳哥,他說:----------------*吳哥把我們帶到了從一個繁華到衰落的過程中,領悟歲月和文明。*這個古跡不是一個國家的,而是在全人類的文明中相互關聯。*最初吸引人的使人感到震撼的不是吳哥文明本身,而是在500年中,吳哥被大自然的改變令人震驚。*我們在其它的地方很少能看到一個文明的建築被遺棄被植物被自然也被歲月毀壞的過程,其表現出來的東西,表現出來的令人驚嘆的力量和魅力。想到榮格說:美不是存在,美是消失的狀態。*美,讓人震撼,因為美已經不僅僅是建築和雕刻,而是人為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力量糾合在一起。*在無限的時間中任何的繁華都是一個消失的過程。*吳哥是理解一個文化變遷最好的地方,從初創到鼎盛到心靈的領悟,到最後的幻滅,都表現出來了。*我們至今對於那時候的沒有姓名的建築者對土地,對水,對於空間的把握和建築與周圍自然界的關系的把握感到驚訝和敬佩。*藝術史上很少介紹吳哥的浮雕,但是應該有其一頁。*哲耶拔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像永遠是低眉垂目在冥想,閉著眼睛似乎力量更強大。文化真正的力量也許是很難用理性語言去傳達的美。*90年代我第一次去,最震撼的是成百個被地雷炸傷的行乞的孩子和高高在上的淡淡的微笑,淡淡的微笑中帶有一些奇特的憂愁的東西在裡面。*(巴戎寺使人)不感到是建築了,變成一種精神的東西,飄在那裡。建築實體的重量感,轉化成了一種安靜的力量。若有若無,因為沒有細節,面孔,微笑,城市上空的微笑,成為了民族留下的強大的符號。*巴戎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奇特的,完全沒有辦法用邏輯的東西去說明,沒有辦法忘掉它所呈現的內在的力量。藤蔓會爬上微笑的面孔,幾百年來。最後到幻滅。*你可以對照著周達觀的書看吳哥古跡,世界上這樣的古跡很少有,感覺是很奇特的。*黃色的老照片跟新照片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歲月造成的不僅是摧毀,也造成了美。就是我們以前說的榮格的話。完全不消失可能不構成美。*不同文化的人都到吳哥,有了新的領悟。 我不知道在什麼樣的心情下我還會再去吳哥。網友的評價說:----------------------------*石砌的台階很高,門很窄。就這樣走進了千年歷史的畫卷裡。*這裡,大自然和人類都在為永恆而鬥爭。*這裡的古跡的確配得上“偉大”兩字。我把吳哥和巴釐島評為東南亞最好的兩個旅行目的地。*在我有限的知識裡,我不認為即使在中國,同時期能有如此精美而宏大的建築。*這是人類宗教歷史和個人意識的完美結合。*去吳哥。有點像做夢一樣,照片上的景色變成了真的。*吳哥古跡裡這一場場仍在交彙的、生與滅的糾纏之美感動了我。 *第一眼便愛上了吳哥窟。如果你認為用雄偉來形容一個歷經歲月摧殘的古跡太奢侈,那對不起,我必須說:她不只雄偉,而且讓人感動;她竟然很美。 。。。。。。。。。。。。。。。。。。。。。。。。。。。二。吳哥王朝的幾個國王以及有關建築風格:吳哥王朝 802-1432阇耶跋摩二世 802-850 統一了柬埔寨,802年建立高棉帝國,皇宮初建在荔枝山Phnom Kulen ,後移到暹粒東13公裡處的羅洛斯 Roluos。因陀羅跋摩一世 877-889 在羅洛修建了第一座6.5平方公裡的水庫,神牛寺Preah Ko,巴公寺Bakong(是一個篡位者,靠武力征服)耶索跋摩一世 889-910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在水庫中修建人工島,在其上修建羅雷寺lolei ,修建巴肯寺Phnom Bakheng,修建巴肯山到羅洛的大路,在巴肯山東面修了一個大水庫,山榮寺phnom krom, 布寺 Phnom bok, 遷都吳哥 阇耶跋摩四世 928-942 篡奪王位,遷都吳哥東北80公裡的貢開Koh Ker 。拉簡陀羅跋摩二世 944-968 回到吳哥,修建了東梅奔eastern mebon,比粒寺Pre Rup,吳哥古皇宮 阇耶跋摩五世 968-1001 拉簡陀羅跋摩二世的兒子興建塔高寺ta koe ,女王宮banteay srei 蘇力耶跋摩一世 1002-1049 通過戰略聯盟和軍事征服得到王位,版圖達到最高峰烏迭蒂耶跋摩二世 1049-1065蘇力耶跋摩一世的兒子繼續擴疆拓土,興建了巴方寺Baphuon和西梅奔west mebon蘇力耶跋摩二世 1112-1152 戰亂後重新統一了柬埔寨,信仰印度教的毗濕奴,修建了吳哥窟angkor wat ,奔密列阇耶跋摩七世 1181-1219 1177年越南占婆族起義攻占了吳哥,他率兵反擊奪回吳哥,信仰大乘佛教,大力修建寺廟,被占婆族毀壞的巴方寺廢墟上興建了吳哥王城,核心是巴戎寺bayon,聖劍寺,塔布倫寺ta prohm,以及其他寺廟如班迭奇馬等,他還修建了道路和橋梁1351,1431泰國兩次洗劫吳哥,高棉帝國棄城遷都金邊,其間16世紀王室曾暫短回到吳哥。建築風格 代表 神牛寺 875-893 巴肯山 893-925 貢開 921-945比粒寺 947-965 女王宮 967-1000 倉庫kleang 965-1010巴芳寺 1010-1080 吳哥窟 1100-1175 巴戎寺 1177-1230這是吳哥研究者提出的劃分,建築和浮雕都是如此。如巴肯山時期與吳哥寺時期Apsara的裙子就很不同了,可以看出是不同的年代風格。我總結的建築要點:須彌山形式(從開始的平地堆疊到幾層台基),中心塔的地位,引道的功用,與水的相呼應,比例的協調,建築結構和外部雕塑一體化,淺浮雕與深浮雕以及圓雕,沒有穹拱技術使得內部空間狹小,用回廊和庭院的設計彌補,虛實空間設計,建築材料從紅磚,砂岩,到石塊。羅洛士遺址全是紅磚,到了巴肯寺變成石材。1864年柬埔寨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902年伯希和第二次將真腊風土記翻譯成法語(1819年第一次),1960年西方人發現高布斯濱的雕塑,更具體的歷史年代和王朝以及代表性建築的說明【前吳哥時期】

Jayavarman I: 於吳哥附近的Aninditapura(安寧滴塔婆羅)稱王 阇耶跋摩

Jayadevi: 為歷史上唯一的古高棉女王(阇耶黛維)【天神時期】:羅洛司遺址為第一個典型的吳哥建築

Jayavarman II(阇耶跋摩二世)(750-835)

公元790年,其征服Vyadhapura(現柬埔寨西南部)和Sambhupura(現在Sambor)及北面的Wat Phu。他首先於Rolous(羅洛斯遺址)附近的訶裡訶羅洛耶(今日羅洛斯遺址的古都)建都,但卻在向西北爭討拓張時失利,因而退回到吳哥東北方30公裡處的Kulen(荔枝高原)。並於公元802年,於Phnom Kulen的Mahendra山自封為「全宇宙之王」(Chacravartin),即便當時他只統治一方國土。多年後,他才取得大湖(今日的洞裡薩湖)畔的羅洛斯 Rolous,並終年於此。 荔枝山(Kulen Mountains) 的榮貞寺,系先前建於庫提斯跋羅 kutisvara寺所在的神龕


Jayavarman III(阇耶跋摩三世)(835-877)

普瑞孟提、特拉平逢、初建巴孔(Bakong)等寺

Indravarman I(因陀羅跋摩一世)(877-886)

開始早期吳哥城市建設。公元879到881於現在的小吳哥(Angkor Wat)之西南,建造了當時被稱為羅洛斯(Rolous)建築群的神牛寺Preah Ko (普裡可寺)和巴孔寺Bakong五層金字塔(台基狀山廟,代表Meru山,眾神居住的地方,881年)。在紅壤塔上覆蓋砂岩,修建了第一個水庫因陀羅塔塔迦湖(Indratataka)。*神牛寺是吳哥的第一代建築風格代表。(875-893)。建於879年。紅磚建築,門楣堆高,平列的六座塔,外圍牆,護城河,塔門,藏經閣在東西軸線兩邊對稱相望,等格局初現,人體飽滿豐厚,明顯見到灰漿雕刻的遺留,初建好時應該是滿身雪白的精美雕刻,三個神牛面對建築,屁股向大門,與我們的常識相反而有趣。【吳哥的源起】:第一次在吳哥建城 (The founding of Angkor)

Yasovarman I(耶輸跋摩一世)(889-910)

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I死後,王儲與另一兒子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爭奪王位使得羅洛斯王宮被毀。公元889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登基,決定搬移王宮到吳哥(907年)。選擇了Bakheng巴肯山為中心。他把Bakheng山頂建造王國的寺廟。又於羅洛斯的因陀羅塔塔迦湖加建了Lolei(羅雷)寺。下旨建造EastBaray(東芭萊湖),達7公裡長2公裡寬,提供飲用水源。這個人工湖泊只在雨季時有用,平時是干涸狀態。


初建大吳哥(Angkor Thom)、羅雷寺(Lolei)、巴肯(Bakheng)、帕沙貝(Prasat Bei)、思瑪貝楷克(Thma Bay Kaek)(先前建於吳哥古皇宮的神龕)、豬山(Phnom Krom)、博山(Phnom Bok)等寺,東芭萊湖以及wat pu 。**巴肯寺是吳哥第二代建築風格代表。(893-925)(907年)第一個堆高的曼陀羅,六層平台,五座塔,除了最上層之外四面順著台曾的上升各建有12座小塔,最低座有44座,共有109。浮雕的人體線條優雅,服飾有序的美。

Harshavarman I(曷利沙跋摩一世)(910-923)

巴賽增空金字塔(Baksei Chamkrong)、荳蔻寺(Prasat Kravan)(紅磚建築的最後精彩,五座磚塔一字排開,延續巴肯風格)


Isanavarman II(伊奢那跋摩二世)(923-928)


Jayavarman IV(阇耶跋摩四世)(928-941)

他放棄吳哥,遷徙至東北70公裡外的Koh Ker(貢開)地區。

其後其似乎有兩位帝王,一位(可能是合法君主)留於吳哥,而他則移往貢開。從他在 Prasat Thom 廟的建造用磚看來,當時王朝應該是富有強大的。***貢開建築風格作為第三代吳哥建築風格主要在921-945。在貢開。

Hashavarman II(曷利沙跋摩二世)(941-944),在位僅三年


Rajendravarman(羅貞陀羅跋摩)(944-968)

其搶奪王位後,遷國都回吳哥。他於東芭萊湖內建立 East Mebon(東梅奔),又建造王國寺廟比粒寺Pre Rup。(在紅磚將要放棄的時侯修建的)他又把歸附的諸侯王國屬地改名為省,不願意歸順的王國再以武力征服。又出征居住於越南中部的 Chams 族(信奉回教)。公元967年,在他死前一年,建造了以雕刻精細聞名的 Bantey Srei(班蒂斯蕾)當地人稱之為女皇宮比粒寺(Pre Rup)、東梅奔(East Mebon)、巴瓊寺(Bat Chum)、庫提斯跋羅寺(Kutisvara)、女皇宮(Banteay Srei)、先前建於班黛喀蒂寺(Banteay Kdei)所在的廟宇、皇家浴池(Srah Srang)(阇耶跋摩七世改建)巴賽增空金字塔(Baksei Chamkrong)。****比粒寺Pre Rup 是吳哥第四代建築風格的代表。(947-965)。(建於961年)三層平台,五座塔呈梅花排列,中央塔也有一個小台基,金字塔形,有兩層圍牆,四個方向上建有塔門,除了東門外,其余方向為假門。東門入口後見一石槽,據說是火葬儀式所用。大門到台基的庭院中仍存有多個藏經閣倉庫等建築。爬到頂可以看到四周景色,是僅次於巴肯山是看日落的好地方。*****女皇宮Banteay Srei是吳哥第五代建築風格的代表。(967-1000)建於967年,是國王的老師的家廟,一切都感到是矮小的,似乎有著不同尋常的謙卑,但是整個建築的紅砂岩的雕刻精美絕倫,仍有紅磚和灰泥的遺跡。有三層圍牆,第二層的塔門門楣以及中央塔的雕刻都是驚人的。這裡的建築似乎微縮了,帶有神秘色彩。Jayavarman V(阇耶跋摩五世)(968-1000)

他把國都稍做西移,稱國都為 Jayendranagari(阇因陀羅那迦梨),另建一座國廟 Ta Keo(塔高寺)。(第一個使用石材的寺廟)以及空中宮殿(後繼者陸續修建)。他在位 50 年間,常忙於應付及鎮壓各諸侯的不滿,最後大致和平解決。

Udayadityavarman I(1001-1002)

因為 Jayavarman V 沒有子嗣,而後繼的優陀耶迭多跋摩一世與其沒有血緣,統治數月後即爆發長達九年的內戰


1002年 阇耶比羅跋摩 jayaviravarman北喀霖寺 the khleangs【吳哥的崛起】:The Rise of Angkor

Suryavarman I(蘇耶跋摩一世)(1002-1049)

有傳說 SuryavarmanI是馬來亞裔的佛教王子。他得到勝利後,統治了30年。於AngkorThom建造王宮The Royal Palace,空中宮殿Phimeanakas,並建造8公裡長2公裡寬的西池,(西芭萊湖)以及西梅奔,現在還供水庫之用。南喀霖寺(Khleangs)、扁擔山脈的柏威夏寺(二世續建,200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泰柬邊境為此開火)、吉索山的色耶跋陀寺、磅柴的聖劍寺(Preah Khan)。******南北倉North & South Khleangs 是吳哥第六代建築風格的代表(965-1010)建於11世紀中期。真腊風土記中記述為外國賓客的住地,北倉用紅色砂岩。Udayadityavarman II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1050-1066)

增建了巴方寺 Baphuon ,和位於西梅奔 West Mebon以及高步斯濱的水底浮雕kbal Spean。*******巴方寺 Baphuon是吳哥第七代建築風格的代表。(1010-1080)。建於11世紀中期。三層台基金字塔式,周達觀的記述中是當時非常高的建築,(推測有50米)現已經坍塌,進入東塔門,有小石柱支撐的200米參道,旁邊似有水池,據說水大的的時候非常漂亮。進入中央部分,有兩層回廊,須彌山形式。吳哥的寺廟大都占地很大,實體較小,有著非同一般的虛實空間,加上水池的設計,非常引人入勝。Apsara的服飾可見到已經更加活潑。Harshavarman III(曷利沙跋摩三世)(1066-1080)

受到內亂與 Chams 族的戰爭影響,王權落入來自 Khorat 高原(位於現在泰國境內)的王族Jayavarman VI(阇耶跋摩六世)(1080-1107)

來自 Khorat 高原的王族Dharanindravarman I(達蘭因陀羅跋摩一世)(1107-1112)


【光輝吳哥】:The Glory of Angkor

Suryavarman II(蘇耶跋摩二世)(1113-1150)

在位 40 年,臣服於當時中國宋朝,宋派出軍隊協助攻打當時居住於越南的 Chams 族。當時國力強大達於頂峰。他是世界七大奇景 Angkor Wat 的締造者,(1300x1500米圍牆,9.5米寬護城河,475米引道,800米壁畫)其占地 200 多公頃,主要尊崇印度教的毗濕奴神(Vishnu)(保護神:維持宇宙的秩序和諧)


吳哥寺(Angkor Wat)、塔瑪儂寺(Thommanon)、周薩神廟(Chao Say Tevoda)、班提色瑪(Banteay Samre)、今日泰國的帕儂藍遺址、崩密列寺(Beng Mealea),普拉比圖Preah Pithu。********吳哥寺Angkor Wat 是吳哥第八代建築風格的代表。(1100-1175)。建於12世紀前半期。90米的護城河,600米引道,1300米-1500米,三層完整的回廊,第一層回廊和第二層回廊之間是草地,第二層和第三層回廊是石頭台基,十字回廊有水池的功能。最上層沒有上去,正在維修。有800米的回廊浮雕,有一些是印度史詩mahabharata,羅摩耶拿的故事。也有當朝征戰的場景。浮雕手法純熟,層次感很強。優美的Apsara無處不在。整個建築空間設計絕妙,具有平衡感和層次感,比例協調,線條優美,就如法國專家的評價一樣。使人們感到了既有帝國寺廟的威嚴又帶有農業國的田園流水的自然美。Yasovarman II(耶輸跋摩二世)(1160-1165)

不斷飽受與 Chams 族的戰事糾紛。他於公元 1160 年 被宮內官員刺殺並掠奪政權,直至公元 1177年 Chams 族人的海軍從湄公河開入洞裡薩湖發動攻擊,攻陷王城並放火燒毀,其後4年柬埔寨淪陷。

續建崩密列、周薩、班提色瑪、巴孔(Bakong)等寺


Jayavarman VII(阇耶跋摩七世)(1181-1220)

公元 1181 年,Dharanindravarman 的後人發動反攻,趕走 Chams 人。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於55歲登機重建王國。他爭討 Chams 族,把 Champa 的王帝押回吳哥囚禁,將 Champa 並吞入柬埔寨的國土。當時國力強盛,國界東臨越南,北至寮國永珍,西至緬甸,南至馬來半島,為高棉歷史上最輝煌時代的偉大王帝。其在位 40 年間,大興建設、搭橋鋪路、建築廟宇醫院宮殿,其項目及規模遠遠大於前朝。他建造了 Ta Phrom(塔普倫寺)等一些建築。包括。


大吳哥城(Angkor Thom)、鬥像台(Elephant Terrace)、癩王台 Terrace of Leper king 巴戎寺(Bayon)、塔普倫寺(Ta Prohm為母親)、聖劍寺(Preah Khan為父親)、班黛喀蒂 Banteay Kdei,格勞爾戈寺 Krol Ko,續建崩密列寺(Beng Mealea)阇耶塔塔迦湖、涅盤寺(Neak Pean)、塔松寺(Ta Som為一個將軍)、塔內寺(Ta Nei)、塔普倫哥寺(Ta Prohm Kel)、醫院遺跡(Hospital Chapel)、皇家浴池(Srah Srang)、皇宮。以及柬埔寨西北的班特清麻寺、帕沙青戎寺等。

*********巴戎寺Bayon是第九代吳哥建築的代表作,(1177-1230)。建於12世紀末期。以安靜沉思的佛頭為特點,在兩層回廊中有1200米的浮雕。整個建築仍是須彌山形式,平台上有49座四面塔,塔門裡有五座。與吳哥寺浮雕帶有較強烈的政治和宗教色彩不同,這裡的浮雕生動描繪了人世間的生活場景。淺浮雕手法簡潔帶有民間色彩,與吳哥寺時期不同。頭頂蓮花的四面佛帶有不同的微笑,呈現了佛教對眾生的悲憫,在人的心中激發出微妙的感動。是世界上少有的建築類型。【帝國的衰退】:Decline

Indravarman II(因陀羅跋摩二世)(1220-1243)

繼位後以佛教為國教,但王國走向下坡,放棄了被吞並的 Champa。北面的傣族人建立 Sukhothai 王國,開始對高棉構成威脅


十二生肖塔 (Prasats Suor Prat)、續建塔普倫 (Ta Prohm)、班黛喀蒂 (Banteay Kdei)、達松將軍 (Ta Som)、塔內 (Ta Nei)等寺Jayavarman VIII(阇耶跋摩八世)(1243-1295)

改信印度教,不斷移走國內佛教的宗教文物和佛像。於 Angkor Wat、Bapuon 和大吳哥內改換以印度教色彩為主題的雕塑 1283 年,成吉思汗的兵力入侵,差不多同時,傣族也在邊境壓迫,於 1295 年其讓位給姻親。摩迦拉陀(Mangalartha)成為吳哥的最後一座寺廟。


摩迦拉陀(Mangalartha)、聖琶麗(Preah Palilay)、續建巴戎(Bayon)、塔普倫(Ta Prohm)、寶劍塔(Preah Khan)、帕沙青戎、吳哥寺(Angkor Wat)、巴本(Bapoun)、周薩(Chao Say Tevoda)、班提色瑪(Banteay Samre)、崩密列(Beng Mealea)、聖皮度(Preah Pithu)等寺與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鬥像台(Elephant Terrace)與皇宮。Srindravarman(蘇耳因陀羅跋摩)(1295-1307)

中國元朝使者周達觀於1296-1297造訪,返國後寫下「真腊風土記」

為一位佛教徒。塔普倫、聖琶麗與聖皮度等寺Srindrajayavarman(蘇耳因陀羅阇耶跋摩)(1307-1327)Jayavarmandiparamesvara(阇耶跋摩八世)(1327-?)

其間歷史記載不多。按一些傳說,最後一位王帝是被他的園丁於摘采甜醬瓜時失手殺害。之後屢遭毗鄰傣族攻打,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經由錫蘭和暹羅(泰國舊稱)引進後取代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而1431年來自暹羅的攻擊迫使他們遷都到金邊(Phnom Penh)。三.到吳哥,不怕英文不好,只要記住景點的英文名稱,就可以到處跑了。金邊 Phnom Penh 暹粒 Siem Reap 吳哥寺Angkor Wat 巴肯寺Phnom Bakeng 吳哥城AngkorThom 巴戎寺Bayon 像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癩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空中宮殿 Phimeanakas 巴方寺 Baphuon 普拉比圖 Preah Pithu 南北倉North&South Kleangs 十二塔廟(Prasat Suor Prats 普拉巴利奈 Preah Palilay 皇家浴池 Srah Srang 斑黛喀蒂 Banteay Kdei 豆寇寺 Prasat Kravan 塔布蘢寺 Ta Prohm 托瑪儂神廟 Thommanon 周薩神廟 Chao Say Tevoda 舊石橋 Spean Thma 茶膠寺 Ta Keo (塔高寺)比粒寺 Pre Rup 塔內寺Ta Nei東梅奔 East Mebon 班提色瑪寺 BanteaySamre 塔遜 Ta Som 聖劍寺 Preah Khan 龍蟠水池 Preah Neak Pean 女王宮 Banteay Srei 崩密列 Beng Mealea 荔枝山 Phnom Kulen 、高布斯濱 Kbal Spean 、 格勞爾哥寺 KrolKo 提琶南Tep Pranam 勝利門Victory Gate 巴雲寺Baksei Chamkrong 班帝薩雷 Banteay Samre 思賓瑪Spean Thmor 西池Western Baray 巴空寺Bakong 羅雷寺Lolei 普利可寺(神牛寺)Preah Ko 班蒂絲蕾/女皇宮Banteay Srei 布寺Phnom Bok 普儂克羅姆 Phnom Krom 洞裡薩湖 Tonle Sap 四.中國元朝周達觀的真腊風土記也許元朝的蒙古人還想向南方擴張,所以有出使真腊的使團。實際上,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不習慣南方氣候,據說到了越南就不干了。再說,元朝的氣數也沒有很長了。但是使團中有一個人的文字留下來了。就是周達觀的真腊風土記。其實他不是什麼使節,只是一個隨從罷了。在史書上沒有他的記載,但是他的文字卻是18世紀法國人認識吳哥的有力根據。周達觀是唯一的當吳哥城活著的時候到了那裡並且留下記錄的人。所以,在中國浩瀚的古籍中,法國人首先挑選了這篇東西翻譯,而且於1819年和1902年兩次翻譯成法語,這後一次的翻譯者就是法國人伯希,他根據實際情況加了很多注釋。也是他從敦煌盜竊了大量文物,因為他的中文很好,所以花了幾天幾夜挑選的都是好東西。 周達觀記錄了他們的船是在1296年(陽歷3月24日)從溫州啟程,26天到達了占城,(現在越南的歸仁港),然後南下,逆風行船,可能一共花了三個多月到達暹粒。在那裡他住了一年,在1297年回國,途中花了兩個月左右到達寧波。他記錄了當時吳哥城裡的金塔,金獅,金橋,金佛以及貼金的四面佛,就是獅子,塔上都是貼金的,可見當年吳哥王朝的富有。“唐人之為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求,婦女易得,屋室易辦,器用易足,買賣易為,往往皆逃逸於彼。”雖然廟宇都是巨石修建的,但是老百姓的房子是用棕櫚葉子作的牆,房頂是茅草頂,當然好蓋。據說很多中國人定居以後都娶當地女子為妻,因為她們非常會作生意,對謀生發展有好處。周達觀記錄當地人由於氣候炎熱,男女都是赤裸上身的,而且每天在河裡洗澡。一開始中國人是看熱鬧,後來也混入其中了。吳哥歸來,翻看周達觀的文字,看到他說大門外五十四神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很感親切。700年前的人看到的東西,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現在看書學習了解印度教的攪動乳海的故事,那時候文化的交流實在有限。周達觀在那裡住了一年都不知道什麼。中國的古籍記載的東西成為了世界學者吳哥研究的必讀。畢竟吳哥出土的東西太少了,只有幾塊碑。不像是埃及,滿牆的文字,還有大批的紙沙草記錄留下來。蔣勛教授說,要悠閑的坐在吳哥城的樹陰下讀真腊風土記,我想那真是一件極其浪漫的事情。時間在你的眼前搖搖晃晃的走著,太陽也許和700年前一樣的耀眼,大樹的枝葉造成一個個太陽光的圓形斑點在地上閃著,微風吹過,在寺廟前長長的引道上走過的人還是周達觀看見過的那些手掌腳掌塗著顏色,帶著臂釧腳環赤裸著上身的婀娜女子嗎。周達觀到吳哥的時候偉大的王朝已經過了500年,經過了22個國王,稻谷減產,石頭建築停工,水庫和運河失修。1431年一場大戰帶來了王國的毀滅。被放棄了的高棉首都退進了叢林開始了幾百年的長眠。除了周達觀的記錄我們對那個年代不知道的太多了,但是,就是在那裡仍然矗立的吳哥,使我們明白那個文明的偉大。五.有關穆奧。一個西方的年輕人,有人說他是植物學家,他為了尋找未知的植物種類到了離家萬裡人跡罕見的森林,就像是13世紀元朝皇帝希望得到周邊國家的情況以便擴大疆土一樣,17世紀的西方探險家也為西方的殖民主義者提供了信息。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國家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更為迫切,而且相當一部份傳教士或科學家認為他們的文化高於亞非國家的文化,所以帶有很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從家鄉不遠萬裡到那些他們認為極有吸引力的神秘東方來。國家地理雜志有一個吳哥的專題片,其中說到穆奧。1858年4月27日他從倫敦乘船出發,他是一個熱衷於旅游的青年,三十歲就游遍了歐洲和俄羅斯,他沒有贊助人而是自己出錢去漫游世界,他從泰國進入柬埔寨,他寫道他要為了追隨他的人作出有益的事情,為人類作貢獻是他唯一的目標。遠渡重洋犧牲家庭生活和享樂,甚至健康,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使命。他捕獵動物收集植物標本,自稱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那個時代,西方人文科學家對人類周圍的世界有著急迫的認識要求,動植物的分類和物種的收集是一個基本的任務。)他極為細致的記錄著動物植物,以及他所接觸的人們的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宗教和音樂舞蹈。蚊蟲,水蛭,毒蛇,炎熱的氣候,潮濕的環境,對於一個探險家來說是家常便飯,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收集稀有植物和鳥類上。在離開泰國一年後,他看到了吳哥。他說第一眼看到就使我感到敬佩,要問有著這樣文明的人們現在怎麼樣了。這些建築可以與我們的最美麗的建築相比,比羅馬和希腊的廟宇更為壯觀。建造這座城池的文明必定是發達的,那麼是什麼人建造的呢?當地人說這是天使或者巨人建造的城池,或者是有魔法的國王建造的,它是它自己建造的。他受過很好的圖畫訓練,准確地為我們留下了壯麗的廟宇的最初圖畫。(我注意到,穆奧畫出的塔的檐是有著向上翹的造型的,而現在飛檐已經被歲月磨的沒有了棱角,整個塔頂變得圓乎乎的。)他毫不懷疑這是曾經存在的文明的遺留,他說人類歷史是可悲的短暫,這麼精美的藝術竟然被遺忘在叢林中,那麼多傑出的藝術家國王和勇士被遺忘。他明白這是失去的文明,雖然面孔與周圍的柬埔寨人相似,也無法想像他們就是那個絕頂美麗智慧的建築者的後裔。他認為柬埔寨的前途在法國,有了歐洲的征服,文明和法律的保護,以及他們已經有的經驗才能使這個國家重生。1864年柬埔寨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雖然一直有歐洲的傳教士到過吳哥,但是它們的日記或描述沒有流傳,穆奧的文字描述和精確優美的圖畫使得吳哥第一次受到大眾的注意。穆奧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毫不懷疑人們將會追隨我的腳步,並且在我披荊斬棘之處,得到豐盛的收獲。在給親友的信中他寫到,當你想念你可憐的旅行者朋友時,請不要感到焦慮,你知道,到現在為止他的每件事情都是成功的,而且我真的感到從來沒有的某種程度的滿足,精神的力量和內在的寧靜。在熱帶叢林中以及持續雨季的惡劣氣候中,1861年10月29日 35歲的穆奧在柬埔寨死於熱病,他的日記最後一句是憐憫我,啊,上帝。他的僕人後來是他的同伴的當地人福瑞在他自己康復後妥善的埋葬了穆奧,把他的全部物品運出森林並裝船運到歐洲,他的動物標本在運輸過程丟失,日記安全到達了家鄉。他信中所寫的“勇往直前,充滿希望!所有的堅持和努力終將有結果,珍重再見,不要忘了我。”已經成為了他的墓志銘,也是那個時代很多探險家的信念和意志力。後來他的妻子安娜說服法國國家地理學會出版了穆奧的日記,當時並不暢銷,他的妻子甚至沒有得到任何報酬。後來的旅行者和探險者通過穆奧的日記認識了高棉藝術,穆奧的記錄永世長存。穆奧發現吳哥的說法當然是很不確切的,因為吳哥幾百年來一直聳立在叢林中,不時有人來到這裡,西方的傳教士從15世紀就有人生活在這裡,寫過這裡的事情,只是沒有引起關注。穆奧的文字和圖畫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傳播開來,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從中我更為穆奧的探索精神所感動,對一個年青人掌握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技能,尤其是其寫生繪畫的技能特別的佩服。六.歸來有感吳哥是9-15世紀高棉王國的都城,在今柬埔寨西北部,暹粒以北6公裡。吳哥遺跡是這個王朝在500年後由時間和自然挑選後留給我們的。我們生活的城市一千年以後會留下什麼,實際上,我們不可能給後人留下更古老的東西,除了北海頤和園等皇家園林,除了長城,除了故宮。因為再好的四合院也沒有剩多少。原來一些胡同變得醜陋。心底仍然有著美好的願望。比如一條沿著河流的可以散步或騎自行車的道路。吳哥的水在一千年以前就是有台階可以直下水邊的,而後來的水池也都是如此。北京的河什麼時候可以那樣親近呢。對於歷史古跡而言,設計和建造他們的人早已經化為了塵埃,但是他們的作品卻留了下來。現在看到的吳哥寺,那條靜靜的護城河,那廣闊的庭院,長長的引道,那映出美麗朝霞的水池,那些線條優美的大小寺廟,回廊,屋頂,不由得對那時的建築師感到由衷欽佩。使人們感到了既有帝國寺廟的威嚴又帶有農業國的田野流水的自然美。比起吳哥或者伊斯蘭滿牆都是裝飾的建築,我國建築顯得質樸實用,中國的國力就是在最強盛的時候也沒有那種繁復的雕塑裝飾或者是過度的美化建築,(清朝還是比明朝要繁復一些,但都是一些小東西。)而在樓台亭閣的布局上做文章,中國也不乏石材和石匠,但是歷代統治者很少動用大規模的石材來做建築,感覺到我們的祖先更傾向於把精神和力氣用在更為玄妙的事情上。周圍看看我們祖先的東西剩的不多,除了語言和文字,甚至沒有服裝了,但是遺留的古籍時非常豐富的,而精神財富更是如大海如高山一樣,甚至後一代比前一代的繼承還要差一些。什麼時候中國人會自己使用黃帝內經的精神給自己身體分析虛實寒熱呢,或者全國的中小學生各個都打一身好太極拳呢?吳哥歸來,始終被一個問題纏繞,就是柬埔寨人在幾百年中就沒有人想到,把這些石頭搬回家蓋房子嗎??!!我從資料中曾經看到圓明園的徹底破壞,並不是在英國軍隊火燒以後,而是其後的幾十年中,從達官貴人到普通農人都從這裡搬運了建築材料,為了自己的別墅或是豬圈。對於圓明園,人為的破壞更為徹底,吳哥的保存和修復是古跡中的確是太難得。700年!!那些東西就躺在那裡,任憑那些大榕樹的根莖爬來爬去。沒有人去打它們的主意。總覺得應該由柬埔寨的人來解釋一下。也希望中國同胞去吳哥的時候,能夠幫我問一問。宗教信仰是不是唯一的解釋呢?法國人在將柬埔寨殖民以後,就開始了對吳哥的維修和保護,1898專門成立了遠東學院來研究東南亞文化,其1907年就開始的對吳哥遺跡的系統性研究為世界矚目。 當我們站在像台上看吳哥城的廣場,分明就感到了一種歐洲風格,也可能就是法國風格。一個網友說過法國人對藝術的熱情和鑒賞力體現在吳哥的修復工程中。看來現在吳哥遺址的格局就是法國人規劃的結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很多國家參加了吳哥的修復工作,每個國家的風格都不同。豆蔻寺的優雅中帶有法國的氣韻。塔布隆寺是印度人的,包容性很強,顯得混亂,但是給人一種似乎沒有修復的感覺,這正是我們修復古跡的時候欠缺的。中國認養的是周薩神廟,整齊,規整。據說中國現在又開始負責塔高寺了,那是一個沒有任何雕飾的未完工的寺廟,別具一格,我非常喜歡。希望不要修復的太死板了。我總覺得今天的吳哥遺址特別是吳哥城的廣場一帶帶有法國的風韻。所以當我們感嘆吳哥王城的廣場美麗的時候,不要忘了,其實原來,那裡滿是房屋,據說,當時的中國城就在巴戎寺附近。這也是古跡修復中不可避免的,因為任何完全復原都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情就不要勉強為之,而現在的各個吳哥遺跡以及周邊環境使人感到非常的舒服,我猜想這其中另外的文化因素已經滲入其中了。在古跡中我們也看到了在信仰改變的時候,不同的宗教爭鬥的痕跡。各種文明就是這樣相互殘殺又相互融合著。其他國家認領的寺廟還有的就是日本人認領的是巴戎寺、斑黛喀蒂、十二塔、吳哥寺的西參道和北藏經閣;意大利是比粒寺;德國是神牛寺和吳哥寺的雕刻;美國人是聖劍寺和塔遜;瑞士人是女王宮;法國人是托瑪農神廟,癩王台、豆蔻寺和巴公寺,當然還有從1954年就開始的巴方寺。已經編好號的石頭排列在地上,據說內戰時期法國專家和國內幫助修復工程的人中均有被殺害的,資料也全部丟失,現在又一切都從頭開始。柬埔寨1995年設立了Apsara局專門負責吳哥地區文物保護。吳哥到處能看到他們的大廣告牌子。用Apsara作為負責吳哥文物的機構名稱也是法國人的浪漫吧。整個人類,不管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自古以來都在對未知世界孜孜探求,如果這個世界是物質的現實世界,那麼西方人更為有成就,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類現代成就都是西方人在16世紀後完成的;如果這個世界是精神的虛幻的,應該是東方人更有發言權,東方人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直到今天,現代人也無法全部理解。羅馬的遺跡也是偉大的,雄偉的,美麗的,但是似乎其中物質的東西更多一些,人們特別欣賞古代希腊的寫實的人體雕塑,希腊神廟永遠閃現的理性光輝這些都為後人留下取之不盡的寶藏。希腊人是喜歡自然和世俗的,其人文精神一直貫穿在幾千年西方文明的發展之中。從一定意義上說,雖然吳哥留下的是巨石的建築遺跡,但是其內在的精神的東西似乎還仍然存在著,巴戎寺的微笑成為高棉的符號,東方的神秘性似乎也在其中。其中的和善,悲憫的表情,微笑著,或欲言還止,看似事不關己的樣子,卻在深深的關注著,這樣的表情令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們感動。所有文明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人類文化遺產的定位准確。在吳哥,我們一行人在每個寺廟前面念著手中的中文“LP“或“走遍全球”中的介紹,我們到處看到在斑駁的石塊上,在帶有黑色灰色綠色的寺廟的台階上坐著埋頭讀英文或法文或日文韓文書籍的人們,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都來到吳哥,每個人都從吳哥文明中帶回去一些新的體驗和感受,加入自己故鄉的文化之中。我總想也許會像蔣勛教授說的那樣,不知道在一種什麼心情下還會再去吳哥。



(吳哥所見)



(癩王台下)



(吳哥式攀登)



(面對吳哥寺)

(八方寺入口引道)



(從戰像台看王城大廣場)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