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和平---白牆黛瓦的古鎮

作者: boy988

導讀古鎮和平,如一幅蘊含濃郁農耕文化的水墨丹青,流逝的歲月只能將她輕輕拂過,當歷史的年輪被輕輕一抖,那些青磚白牆黛瓦,那些曲曲彎彎的弄堂,便失去了滄桑的苔痕,光彩動人。 和平,坐落於閩北重鎮邵武南部,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洲的咽喉要道。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和平就有“五天一墟”的繁華貿易街市。 曾經發達的貿易,給古鎮留下了眾 ...

古鎮和平,如一幅蘊含濃郁農耕文化的水墨丹青,流逝的歲月只能將她輕輕拂過,當歷史的年輪被輕輕一抖,那些青磚白牆黛瓦,那些曲曲彎彎的弄堂,便失去了滄桑的苔痕,光彩動人。

和平,坐落於閩北重鎮邵武南部,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洲的咽喉要道。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和平就有“五天一墟”的繁華貿易街市。

曾經發達的貿易,給古鎮留下了眾多的古跡,城堡、和平書院、庵廟宮觀、祠堂及義倉、明清民居建築,這些如深藏於歲月深處的明珠,只要你走近,就能感受到它奪目的光彩。

雖經歲月的風雨,古鎮和平的舊市街卻依舊保存完整,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舊市街貫穿古鎮南北,被譽為“福建第一古街”,長600余米,寬6米-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鋪築,由於地形北高南低,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遠看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沿街兩側商家,全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鱗次櫛比,均為前店後院式。現在,絕大多數店面已關閉,只剩下幾間小店仍在慢悠悠地開著。推開斑駁殘破的店門,便走進了古鎮曾有的繁華。

東門街雖然沒有舊市街那樣年代久遠,但也是古鎮兩條主要的街道之一。東門街有石板鋪就,歷經千百年風雨,石板面已光滑如鏡,如舞在風中的綢帶,一折又一折,不急不徐地展開,讓人如夢如幻。側耳傾聽,從街心青石板上傳來的唐時急急的馬蹄聲、獨輪車吱呀呀的吟唱;舉目凝望,宋時摩肩接踵趕集的人群,正慢慢地從歷史深處款款而來……

東門街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個用條石鋪成、狀如棋盤的圖案,當地人叫它棋盤石。沿街兩側,有縱橫交錯的河卵石巷道,它們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古樸幽遠。穿行在小巷之中,巷子裡石路延伸處,一棵老樹伸出牆角,枝葉婆要木板結構的房子毗鄰而居,裝飾古樸的店鋪,精雕細刻的門樓,讓人忽然就有了身在江南水鄉的感覺。

與水鄉不同的是,古鎮的民居磚砌牆體,粉牆黛瓦,高屋窄巷,曲徑通幽,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牆與巷構成了和平古鎮特有的“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連”的布局。

和平之所以文化熾盛,和平書院承載了偉大的功勞。現在,古樸的書院就挺立在古鎮之西的深巷間。這座古書院原為一座自辦學堂,自宋以後,逐漸成為一所地方性學校,吸引了一大批歷史上著名人物到書院講學。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程門立雪的楊時都曾到和平書院講學布道。佇立在朱熹題寫的“和平書院”四字下,曾經彌漫的墨香似乎還在空氣中飄蕩。

現存的書院是修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建築。院門青磚而築,匠心獨運,頂部形狀像一頂官帽,三扇門形成了一個“品”字,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的寓意,以此砒礪學子勤勉學習。大門上方的木雕月梁為打開書卷的樣子,寓意“開卷有益”。進入書院正廳,要上13級青石板台階,前六級為讀書打基礎之意,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步入正廳即為老師講課的地方,正上方懸“萬世師表”新匾一個,透出了古鎮居民對傳業授道夫子的敬佩之情。

走出書院,回首書院的院門口,心間陡然而生敬慕之情。而書院裡的神盒和梁棟,書院內學童們“學而時習之”的琅琅讀書聲,就這樣永遠縈繞不散於心頭。

神州快樂游---國家旅游局唯一推薦的旅游導航網站http://www.china698.com



(和平1)



(和平2)



(和平3)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