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20080521Beng Mealea,Roluos Group, Lolei,Preah Ko, Bakong,Phnom Krom, 奔密列,羅洛寺群,洛雷寺,神牛寺,巴空寺,榮寺,
Wat Athvea,
沃阿維寺,
住的地方,大廳裡有一幅很大的吳哥夜色的油畫,上面是國王一家的相片。兩樓有一幅當地歌舞的油國,還有一幅當地鄉村風光的。今天要去 奔密列 ,tuktuk車費30$,路很遠,不過路大部分已經修好,很好走,也很寬。一早就下起了雨,不過不是很大,司機就放下了棚子,又擋雨,又擋風,也挺好的。功略上說一定要坐汽車,我沒有找到合適的汽車,在旅店定車,或是在旅行社定車,他們在中間都要賺一大部分,我覺得太貴,也沒找到單獨的汽車司機,就選擇了tuktuk,事後覺得也不錯,路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壞,塵土也沒那麼大,也沒有很顛和太冷。價錢也合適,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汽車開得快。本來作功略的時候我就覺得一天玩三個遠地兒,包一天汽車有點緊張,玩不好,於是就把這三個地方拆成了兩天玩,時間就富裕了,坐tuktuk慢一點也就無所謂了,完全合適。路上司機在路邊灘買了兩個竹筒飯,外面是像竹筒一樣的東西,裡面裝著糯米,還有椰絲,椰油什麼的,再把竹筒放在火上烤,這東西吃起來椰子味很重,我特別喜歡吃椰子味的東西,沒有甜味,也沒有鹹昧,只是一種清新的味道,挺好吃的,還有點油,就不太干了,吃起來像中國的粽子,只不過是放在竹筒裡。外面的筒只是像竹筒,也不一定就是用竹子作的,頭上用一種干草堵住,撕開的時候像撕甘蔗一樣,可能是當地的一種植物吧?看司機買了兩個,我也要了兩個,2500R一個,很便宜。這東西看著挺大的,不過裡面只有一節有糯米,一半都是空的,所以吃兩個差不多。在路上看到當地人的交通工具,一輛皮卡,上面擠滿了人,有坐著的,有站著的,還有站在車外的,有點像印度。路上用了兩個小時,當天早上下了雨,路上就沒有什麼土,不過風很大有點冷,把車的簾子放下來就不冷了。
Beng Mealea 奔密列
奔密列 Beng Mealea,中國也叫 崩密列,位於 女王宮 東北方約10公裡。距暹粒80KM,距荔枝山6.5KM,12世紀。印度教。車程2小時。它是吳哥最神秘的寺廟之一,因為它已經完全陷落於荒野之中,在崩密列,你可以看到吳哥窟未被發現前在叢林中沉睡的模樣,它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同時也是最難前往的遺跡。崩密列的規模和設計風格幾乎與吳哥寺一樣,但依然被叢林嚴密包裹著,無法盡覽全貌。它的周圍原來是一條長1.2KM,寬900M的護城河,如今早已干涸。寺廟完全被從林吞沒,讓人分不清身在何處。由於比較荒僻,叢林的神秘氣氛在斷裂的柱石、坍塌的牆壁間彌漫,大有探險的味道。中心塔已經完全坍塌,在碎石和植物之間隱藏著幾處驚人的石雕,此外東北方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藏書室,可惜的是,由於保護不力,崩密列的很多雕塑已被盜走。這坐寺廟與眾不同,值得人們花時間徹底地瀏覽一番。如今大寺內多了一條通往中國區的木質走道,它是在拍攝影片《兩兄弟》(Two Brothers)(2004年)時修建的。門票5美元。距離暹粒大約50公裡,道路崎嶇,最好安排與女王宮、高布斯濱、荔枝山等一起游覽。一天的包車費用需要因此增加20-30美元。多帶些糖果、筆過去,暹粒各景點只有這裡的小孩是不兜售物品的,她們會在路邊可愛的問你candy?也可以請他們做向導,他們能非常輕松的在裡面的大石頭和牆之間穿梭帶領你。暹粒到崩密列(Beng Melea)的道路十分良好,沿途風光十分優美,一路上基本沒有其他的車,道路很通暢,相當中國最普通的省級公路,只是有幾段路還沒有鋪柏油瀝青,灰塵有點大,建議租小車。網友建議在暹粒的老市場的一家旅行社租的豐田佳美轎車,二手的,但車況相當好,旺季,租金為USD65,平時50即可,道路非常好,又平又直,大部分都是柏油瀝青路。在崩密列(Beng Melea)入口處可以看到立有“於2007年3月開始,到7月清除干淨”的《地雷已清除干淨》的告示牌。崩密列(Beng Melea)景區現在很安全了,能夠到曾經的雷區一游,感覺特別新奇而悲傷。甭密列的外面吃了頓有苦瓜塞肉和土雞湯的飯,值得推薦,大家看到有幾口鍋架在那的就是了。功略上說中途會向司機征收5$車輛過路費,我在車上睡著了,到了賣門票的地方才醒來,這個地方不像是售票點,到你是個收費站,過了這還要再開一段路才到景點門口,我也不知道司機在路上有沒交過路費,不過他沒有找我們多要錢,可能是包含在車費裡了,也要可以是沒有收。功略上還介紹了兩條行車路線,由於沒有地圖,我也就沒有研究,一路跟著司機就來了。
在進入 奔密列 之前有一條土路,兩邊是七頭蛇欄杆,早已殘缺不全,有的蛇頭倒在地上,用鋼釘接上之後,又掉了。門口有幾個工作人員,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小孩,可能是來得太早的原因,有個工作人員上來打招呼,問要不要向導,我本來也想找一個,在這樣的地方一定要找個當地人帶著走,不然看不到隱藏的石雕和好看的景色。吸取了上次在 塔布隆寺 的經驗教訓,先問價錢,他說隨便,這個價錢開得有水平,他們完全了解旅客的心態,要是定了價,有的人覺得貴了,就不用他了,要是用了,再低也低不過1$吧。如果是闊綽的客人想多給,也可能就不多給了,一些歐美游客真的給10-20$,他們真是太有錢了。這樣他們就真的小費最大化了。在這個國家人是很窮的,有這個工作已經很不錯了,生活起碼沒有問題了,再加上這個小費,一天他們也能接不少客人,一天賺個幾十美金,在當地就算富人了。而且在景區裡轉本來就是他們的職責。沒有明顯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亂石堆,只能看出有石基,別的什麼也看不出來,只是很多的亂石,堆得高高的。地上散落著長滿青苔的石柱,這入口處原來應該是一座有石柱的石橋。圍牆已經完全倒塌,亂石堆成了一道牆。過亂石牆的時候有一座木板橋可以過。過了圍牆是一座相對保存下來的建築,石門上有精美的雕花,頂上面長滿了植物,像一個綠色的大帽子。有的亂石還與巨樹纏綿在一起。在木板橋的旁邊是一段殘存的圍牆,上半部分也已經倒塌,在牆上長出一根巨大的樹,這棵樹的樹干已經被據掉了,只留下了樹根,牆體已被巨大的樹根托起,如果樹還在繼續生長,這牆也要塌了。據說 奔密列 沒有被人為修復過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些門,窗用木框支撐,有的牆體用斜木支撐,還有中心區的木質走道,被據掉的樹木等等都是人為的痕跡,只是相對很少而以。不過比起 塔布隆寺 可要原汁原味多了。一路上都是倒塌的殿堂,殘存的石窗,只能看出輪廓的走廊,走廊內堆滿了倒塌的亂石,也有各別完整的走廊。有的門楣是放在地上的。背光的牆根上滿了青苔,上面還長了小草。這裡門框上的雕刻委很精美,和別處的不同,最底下還有三個小人。裡面的樹木很多,很高大,把陽光遮住了,所以光錢不好,很暗,即使是晴天,艷陽高照,裡面也很斑駁。走在圍牆內,寺廟外,有一座有石柱的石橋,還算完整。主要建築只剩下了一半,下面是亂石堆,上面倒塌掉下來的石頭。有的殘存建築被植物包圍著。說起裡面的植物,長得還很有特點,有一棵樹的樹根長成一個圓圈,很是有趣。主寺外一個不大的建築,也不完整了。在陰涼處的石頭上都能長出植物來,石頭上布滿青苔,上面還能長出心型和楓葉型的其它綠色植物,挺有意思的,可能是把青苔當成土來生長了。有的台階的縫隙中長出纖細的植物,這的氣候就是能讓植物自由的生長,顯得到處都是生機。爬上一座建築物的頂上,在高處,望向遠方,其它建築的頂上早已長滿了植物,滿眼都是亂石,很滄桑。在這裡最有特點的就是這蜿蜒曲折的木質走道,走道隨著建築而修,在中心區裡是平直的,有的上了台階就能到達頂部,還有木梯子,不能想像如果沒有這走道,在亂石堆中前行是多麼的困難。這裡游客很少,一般相片裡是不會出玩其它游人的,在這裡我遇到了,同是中國,北京,朝陽區的游客,聊了一會感覺好親切。這裡總體感覺不太大,就是太亂了,亂得有點辨不清方向。
今天本打算去南邊的寺廟,然後去湖邊看看浮村,不過今天下了雨,司機說路不好走,陰天也看不了湖,就去了北面的 奔密列,從 奔密列 南下有一條比較好走的公路可以到 Roluos Group。如果包汽車,北邊的 奔密列,女王宮,高布斯濱,荔枝山 等幾個景點可以一起玩完,如果有時間可能再去Roluos Group,然後回 暹粒,正好一條線。不過我不想這麼趕,如果一天玩這麼多點,哪個地兒也玩不好,我想慢慢品味,就把1-2天的行程拆成了三天。今天游完 奔密列 就去了 Roluos Group。一路走來,景色到是不錯,就是邊旁人家的房子不太好,全是用茅草作頂,木板和木頭搭的房子,窮人住的地方。有的好一點的換成了鐵皮的屋頂。路上人們的交通工具還有用牛車的,兩頭牛拉著一個板車,車上坐滿了人。
Roluos Group 羅洛寺群
路很好走,像是新修的,不多久就到了 羅洛寺群 Roluos Group,它位於 暹粒 以東13公裡,驅車大約45分鐘左右。9世紀末。印度教。它是高棉人修建的最早的大型,永久性寺廟之一,標志著高棉古典藝術時代的開始,在修建它之前,人們通常只使用輕型而且不夠持久的建築材料,比如磚等。它靠近 羅洛鎮,這裡是一座真正的柬埔寨城鎮。到這裡游玩更像是一次鄉村之旅。
Lolei 洛雷寺
中國的書上叫 羅萊寺,22,它建造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水庫 羅萊池 的中央一個小島上,如今已經干涸,成為一片稻田。是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吳哥前的最後一個主要寺廟,供奉 濕婆林迦。羅洛士建築群被人們稱之為高棉藝術的開端,吳哥王朝的創立者阇耶跋摩二世曾建立了數個首都,羅洛士是第二個,吳哥王朝在此定都70年。它的4座磚結構寶塔幾乎和 神牛寺 的寶塔如出一轍,寺內佛龕上的砂岩石雕非常值得觀賞,門柱上還刻有梵文,根據其中一段銘文記載,寶塔建於893年7月12日,是耶輸跋摩一世獻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的。
在大門口的草地上有一大堆豆角夾,它是什麼樹的果實,很大,黑色的,像豆角而已。這東西在東南亞好像很多,我在巴釐島也見過。入口處的台階一半安了木梯,一是保護石階,二是方便游客進出,因為台階太高了。牆的石塊的縫隙中長出來綠色的植物,與黃色的牆,對比鮮明很有生機。在寺廟中有一座新寺廟,很樸素,只是牆體從新粉刷過,頂還是能看出來是舊的。寺內有4座磚塔,有4面,門是石頭的,門楣,門柱,都和其它地方差不多,只是塔上有力士,小仙女石雕,力士左右各一個,左邊的和善一點,右邊的顯得凶一點,在門的兩邊偏上的位置,像是兩個窗戶。人物周圍還有個像佛龕一樣的邊框,我在別的寺是沒有見過的。這覺得好像是把雕刻好的石龕鑲在了磚牆裡。塔損毀很嚴重,有的塔基的磚都散落在地下,比上面還要小,有的石門用木架支持著,有的有塔側面用木架支撐,有的塔身從中間裂開一條明顯的縫,有的塔已經蹋了一半,有的只剩下了一面牆,其它的全倒塌了,不過有的石門側面的梵文清晰可辨,有的塔上已經長了很多雜草,塔中間的過道上有幾個石獅,不過也不太完整了。寺廟中住著僧人,所以可以看到木質的僧房,看到一個僧人在曬米飯,地上鋪著4張草席,上面放滿了熟米飯,不知是作什麼用的。在旁邊的新寺正在裝修,有一個面還沒有刷完,門口供奉著一尊石佛像不過是新的,寺內只要是牆,就畫滿了壁畫,好像是用油漆畫的,有點油畫的感覺。在新寺內部有一尊大佛,秀是高大,有兩排高大的立柱,也全都畫上了油彩,就連屋頂上也畫滿了牆畫。好像全是經變畫,一幅講述一個關於佛祖的故事。
在Lolei和Preah Ko之間有一個作陶藝的老人家,在舉辦一個小型的展覽,他平時也在這裡作陶藝,也出售一些作品,我覺得在這個國家也是有一些很休閑的人在作一些關於藝術的事情,有點藝術氣息,像巴釐島的烏布。這裡有很多品種,種類東西都有,陶罐,七頭蛇,佛像,佛頭,小塔,掛件,浮雕作品等等,還有油畫什麼的,但最有特點的要算是陶藝吳哥了,這位藝術家用陶作成了吳哥的寺廟,放在地上,形成了一座微縮景園,不過看起來還是比較粗糙的,陶制品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有 神牛寺,洛雷寺,女王宮,巴空寺 等,其中 女王宮 做得最有特點,他作出了護城河,從中間一分為二,左邊種有水生植物,右邊是水,很是漂亮,不過就是植物很大,不太成比例。旁邊還有一個兩層小草棚,站在第二屋上可以俯視作品,真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在旁邊有幾個草棚子,裡面還有油畫,和一些其它作品,制作工具包括作圓形器的轉盤,和一些木板模具。還有一間展示了他的一些關於獲獎時,媒體采訪時和名人合影時的相片,還有作者在2000年獲獎時的畫像,看來此人在當地還挺有名的。
Preah Ko 神牛寺
神牛寺 Preah Ko 是羅洛士群的第二大重要建築,建於9世紀末,供奉濕婆神和國王的祖先。6座石廳面向東方,排成兩排,由砂岩石雕和石膏石雕作為裝飾,前排的中心塔比其它的寶塔高大許多,它的石膏浮雕是吳哥保存最完好的,日前有一個德國工作小組在對其進行修復。每座寶塔的門柱上都精心篆刻著古印度梵文。寺中的寶塔上有3頭神牛,長期以來它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它是在公元880年修建獻給他神化的先祖的,前排的寶塔與男性祖先或神相關,後排的與女性祖先或女神有關。獅子雕像是守衛寺廟的。女王宮的建築風格就是在神牛寺風格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
外圍的走廊已經很殘破,只能看到殘存的支柱或窗框。這的窗柱與別處的不太一樣,雕花的間隔比較小。有的窗柱倒放在一旁,有的圍牆和樹根長在一起。進入寺廟有一條石道,在台階的起始處有一個雕刻精美的蓮花形的台階,如果作為雕刻看就顯得有一點素,不過要是用作台階就太精美了,這是在別的寺廟沒有的。旁邊有一座正在維修的小廟。主塔對面有3頭神牛面對主寺,其中兩頭還能看出是牛,另外一個就只能看到一個輪廓,就像一塊石頭,旁邊也有石獅,塔上也有佛龕一樣的力士,力士有的只剩下一半,有的被完全扣了下來。主塔上的門楣非常精美,上面有很多正在歌舞的小人。還有一個門楣上是一個格魯達,旁邊兩個七頭蛇,上面還有一排小佛頭,非常精美。與其它地方是有明顯區別的,這種風格被列為神牛寺風格,代表了一種早期的建築風格。中間的一座寶塔好像被修復過,上面的層次非常明顯,顏色也與其它的塔有所不同。石門上的雕花也非常繁復,精美。塔基是石頭的,有的雕刻已經被風雨剝蝕的只剩下輪廓。在塔的上層還有小型的雕刻佛像,在外轉還看到了兩根石柱,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美,我覺得神牛寺風格就以繁復精美的雕刻而出名的吧。
一本中國編的書上說是在880年。它地理位置絕妙,其內排成兩行的6座磚塔都面向東方,上面用砂石和灰泥浮雕裝飾。這些聖塔有一個比較奇怪的現像,就是它們的分布都不是很均衡,第一行中間聖塔的體積比其它的大。在一個稍低的平台上兩行向東的磚塔組成了中間區域,而且第二行的北塔比南塔要更接近中央聖塔。另外公平有一個不對稱的地方就是位於東面塔群比西邊塔群的體積大,面東面中央塔是最大的,位置比旁邊兩座塔略向後。東面塔群的男性雕塑造型是高棉藝術雕塑較為成功的範例。
Bakong 巴空寺
巴空寺 Bakong,是羅洛士群裡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廟,也是最有趣的寺廟,它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用以供奉濕婆和林迦。它代表著神山,是城市的中心寺廟,面向東方的寺廟包括一座砂岩結構的5層中央塔,底部是一個60米的正方形,兩側有8座磚和砂石混合結構的寶塔遺跡,還有兩座小型聖殿,中央塔下面的八座寶塔中有許多還部分地保留著最初的石膏浮雕,寺廟被三面同心牆和一條護城河所包圍,中心寺廟的前三層每個角都有保存完好的石像,第三層上共有12座佛塔,每個方向有4座,聖殿位於第5層,後來加以擴建,與 吳哥窟 的中心塔屬於同一風格,建築風格與印尼的婆羅浮屠類似。在它東邊的入口處的北側有一個佛教寺院。
門口有一棵中空的樹干和一塊堅起的石塊長在一起。也有殘存的牆體和石窗。在護城河的走道兩旁有兩條護攔一樣的七頭蛇,這是我在吳哥見到過的最粗的一種,不像其它地方的那樣纖細,看起來很有氣勢。兩邊的護城已經變成了兩個方形的水池,岸邊上長了很多芭蕉樹。一路走來有很多人工擺放的花花草草,很多種顏色,有種在地上的,有種在盆裡的,擺放成一個個小景致,給看起來單調的石頭寺廟帶來了不少生機,這也是我在吳哥看到的唯一一個有花裝飾的寺廟。裡有是三道牆,也比較殘破,還有很多座磚或石的小塔,和兩座圖書館一樣的建築,顯得很零散。很多石窗已經用石塊堵上了,還能看到幾根柱子。在一層上還有一座石頭的大像,已經沒有了頭。有的塔只有塔基,上面只剩下了4個石門。旁邊還有桔紅色的磚塔。主塔不是很高只是一個大蒜頭,寺廟總體雕刻不多,只有塔上有一些簡單的雕刻。有的小塔已經面目全飛,就連石料的棱角都被磨圓了。站在最高層俯瞰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這座寺廟畢竟沒有那麼宏偉。石門剝蝕得很嚴重,有的已經碎掉了一半,用其它石料堵上。雕刻也沒有那麼精細,不過雕刻人物的面積比較大。門口有一個看不出是什麼動物的雕像,因為殘破的只剩下了幾個石塊堆放在一個石基上。
出了寺才12點,想往西去 Wat Athvea, Phnom Krom,今天的車費是30$,要去那裡要加錢,他說加5$,我說3$,他說不行,我覺得5$也合適,要是單獨再去一次也得要10$的車費,不去看湖,時間合適,還能省出一天的時間。砍價這種事兒還是馬未都說的對,你覺得合適的價錢也要跟別人砍價,目的到不是把價錢砍下來,主要是為了讓對方確定這個價格,避免對方變掛,一開價就同意了,對方會認識這個價開低了,到時間很容易反毀,人家心理上也不平衡,要是砍了即便沒砍下來,對方也覺得合適,這樣大家都高興。最後談好了要加5$。這個價格是在路上談好的,這一出了 巴空寺 他又加價了,他說要10$,我說剛才都已經談好了5$現在怎麼又漲了,他說那8$,我說5$就5$,這時我也有點生氣了,態度很強硬,只有5$,他也沒有辦法就去了。本來不想這樣,一般多點也就算了,他老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我可忍不了了,就對他拉下了臉,他也自知理虧,也沒說什麼。時天又下起大雨,很大,路全是土路現在就變成了泥路,坑坑窪窪的還非常滑非常難走。走了一段之後又遇到超爛的路,路到是很寬,不過全是泥,跟本沒法過,這時我們的司機又想回。可能是因為我們不去 洞裡薩湖 ,在湖邊有個 越南浮村,這是個由越南的一些很窮的人跑到柬埔寨來建立的在水上的村子,全是用木頭作的,非常簡陋。柬埔寨政府不讓他們上岸,就只好在水邊建房子,他們又沒有錢,只能住這種簡陋的浮村了。想要參觀水上浮村就要坐船才能到,這又是司機和船主串通好的一項收入,一個人要收15$,我在網上查到有人在湖邊自己找的船只要15$兩個人,他又多收了一倍,我們覺得很有可能和在 西池 一樣的結果,他們串通在一起,又砍不下價來。再加上那裡也沒有太大的意思,只是看看窮人的生活,我們中國自己還有好多窮人呢,大多是富裕的歐美人才喜歡去這種地方,在他們的國家裡沒有見過有些人還過著這樣的生活就覺得好奇。我就不想去了,這樣司機就沒有了這個收入,一看賺不到錢,又不想去了。一會兒他又想到一個理由,說要去Phnom Krom的路上有一個崗要查去 洞裡薩湖 的票,如果沒票不讓過,要不就先把票錢給他,他去買船票,要不然就不去。雖然他們是在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上,不過沒聽說有崗,要查票呀,如果有人查票也不可能必須去游湖,不然不能過,這樣那個寺就看不成了?我對司機說這不可能,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你只管去就行,到時候真的過不去咱們再回來唄,我車錢照給。他就吱吱唔唔的,一會又說這路沒法走,過不去。他又問了一個從對面騎摩托車過來的當地人,那人說前面的水到小腿肚,tuktuk過不去,不過可以從另外一條小路繞過去。我看著他的表情和手勢,都聽明白了,司機還說過不去,又想回。我有點煩了,對他說,行,反正也沒去Phnom Krom(這個地方比較遠),就先去Wat Athvea,加的那5$就去坐吳哥氣球,晚上去 巴肯山 看日落,這樣距離是一樣的,他一聽這話感覺得不償失,二話沒說就去了Phnom Krom。這時的車已經困在了泥裡,無法調頭,不過司機有辦法,他先把摩托車和後面的鬥分開,中間有一個軸承,上面上一把鎖,很容易就拆開了,然後先把摩托車調頭,再調後面的車,把它們分別推出爛泥,最後再重新裝上。這回他找了一條小路,路不太寬,不過是砂石路,只是濕沒有泥,行駛在上面有些顛簸,不過還是能走的。如果當時在 西池 的時候能想到拆車這個方法,就能去參觀 西池 了,還是經驗不夠豐富呀,希望這點經歷能給以後去的朋友一點幫助,到時候多一條對付司機的方法。這次和司機的鬥智鬥勇算是勝利了,也是最漂亮的一場,給這家伙弄得沒折沒折的。這都是多日以來經驗,全是被逼出來的,要是大家都多一點誠信,用得著這麼費勁嗎?這路在暹粒算是最寬的了,不過全是土路,下過雨都變成了泥,黃黃的還有一點點紅,兩邊全是綠色的田地,這和兩邊的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半是黃,一半是綠。草地上有零星的牛在吃草,路旁還有一條小河,也可以看成是一條水渠,河邊有當地小孩在玩耍,有個男孩只在下身圍了一塊布,有個更小一點的女孩什麼也沒穿,全身黝黑,顯得很健康,整個形成了一幅鄉村和諧的畫卷。這時的天氣非常好,可能是剛剛下過大雨的原因,天很藍很低,天上有大朵大朵的白雲,有點像西藏的天,空氣非常清新,心情也變得好了一點。司機把車開到一個路口,走了另外的一條小路,這路是砂石鋪成的很窄,這時坐在車上才有心情看看邊兩邊的風景,周圍路過零零散散的村子,又有那麼多的植物,真有一種鄉間的田園風情。一路上還是有好房子有木房子,還有茅草房子。一路上有茅草房子的加油加氣站,小廟,當地小賣部,小吃灘,兩層的小樓,還有最差的房子,或都都不能叫作房子,只是個棚子,這可能是最窮的人的家了。在路上還遇到一家人在辦喜事兒,整個屋子和院子裡搭的棚子上全用紅色和黃色的帶子圍著,就像是北京的室外婚禮一樣,大喇叭裡一直放著喜慶的音樂,人很多,很是熱鬧。一路就來到了司機說的檢查站,一個木質崗亭,門口停了一輛警車,還真不是景點的管理人員,一個大肚子的警察,柬埔寨的人很少有胖的,看來國家公務員的生活還是不錯的。他一出來問我有沒有去看湖的票,我就我不去看湖,只到 榮寺 他一擺手就讓我們走了,跟本沒有司機說的那回事兒,什麼沒票不能過,又一次驗證了不能全信司機的。
Phnom Krom 榮寺
Phnom Krom 榮寺 26,距離 暹粒 以南12KM,它高踞在一座小山上俯瞰 洞裡薩湖。這座寺廟是在9世紀末10世紀初修建的,他的名字意思是低短的小山,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寺廟有3座寶塔,從北到南分別供奉著 毗濕奴,濕婆 和 梵天,如今它已經成為一座廢墟,但這裡非常安靜,很適合觀賞日落,此外還有一座新修的寺廟。來自 金邊 的船就在附近的碼頭靠岸,在山下無法看到寺廟,要讓司機將你盡量帶到山頂,不然你要在炎炎烈日下走很長一段山路。
快到的時候就有一條河流入湖中,在河兩邊就開始有很窮人家的房子了,用木柱支撐在水裡,上面也是木頭或茅草的房子,像中國的吊腳樓。有的地方還在新建中。順利到達 榮寺。門口像是個當地的集市,好多灘子,有賣東西的,有大排檔,不過是髒亂差,這裡離暹粒有點遠了,不過離 洞裡薩湖 比較近,人也看著比較窮。在門口是一個有水泥台階的地方,兩邊的欄杆上是兩條刷了綠漆的七頭蛇,一看就是新修的。門口有幾個小孩,從LP上得知這的人比較窮,給線不好,容易養成他們不勞而獲的習慣。給文具也不好,因為這的孩子大多讀不起書。就要多帶些糖果,我覺得前面去過的地方的孩子生活還過得去,游人多的地方,孩子得到的東西也就多了,也不一定就知道珍惜。這的孩子真是一看就太窮了,再加上這個景點來的游人比較少,我就決定把我從國內帶來的一帶子糖都在這發了,把糖果發給最需要它們的孩子手裡。一顆糖果在我們眼裡算不了什麼,也許現代的城市人因為糖對身體沒什麼好處,都不再吃糖了,可這顆糖果到了這些孩子手裡會不會是他們生活中帶來一點甜蜜呢?先是幾個小孩拿到了糖,然後旁邊的小孩看到有糖發全都跑了過來,大約有20多個吧,圍著你要,到最後就不是發了,變成了搶,把帶子都撕破了。先拿到糖的小孩中有一個最可愛,舉著兩只小拳頭,一副勝利的樣子,滿臉的微笑,看得出他很高興,而且是發自內心的,他留著長頭發,眼睛很大,有點像女孩,我也分不出是男是女,不過真的很可愛,一顆糖就能讓他如此高興,要是北京城市裡的孩子還不一定吃呢,給他個大玩具都不一定開心。還有一個大一點的男孩子,明明已經拿到了糖,還伸著雙手向你要,這時候他眼中那種渴望的表情看了真讓人心碎,原來他是想幫弟弟也拿一塊兒,他和弟弟都吃了糖,高興的抱起了弟弟。小小的孩子還這麼懂事兒,這種反差多大呀,都是同樣的年齡,生活怎麼就這麼不一樣呢,想到這時,心裡感覺酸酸的,尤其是回來再看相片的時候。糖發完了,相片也照完了,我走了很遠他們還望著我……。從台階一路向上,在一半的地方有一個像是僧人的人,背著一個小黃布帶,旁邊地上放著一個銀缽,在要布施,和寺裡的僧人有點區別,不知道是什麼僧人?上山台階的盡頭有一個門樓樣子的東西,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樹。台階走完了,後面還有很長的一段山路要走,這路是繞著山修上去的,比較寬,砂石路,坡度不大,像是走車的路。不過就是太遠了,要是能有直上直下的台階也行,就能省不少距離。可是沒有台階,山上全是碎石,很滑,不太好爬。走走也好可以在半山上俯瞰下面的民房,看到的湖只是遠遠的一片,黃色的水,湖邊的 越南浮村 看不太清楚。不過可以看到門口的小村鎮,有的房子還是鐵皮的,紅色的頂,粉刷一新。還有一個大水池,裡面有小孩在游泳,玩水。在路邊還有一個小亭子,牆上寫著寺廟捐資人的名字和錢數,另外一面牆的上半部畫的就這個亭子,旁邊還有一棵大樹,一個很漂亮的現代的少女身穿洋裝,正在打掃落葉,不知道畫這個是什麼意思?砂石路走到一半,有一個路口直走是一個小廟,門口有兩個水泥的牌子,上面像是寺廟的介紹。這是一個小廟,裡面供奉著一座臥佛,是用水泥作的,然後刷上漆,寺內也有油畫。向右轉再走上一段路就到了山頂,又是一座新廟,廟門口有一個綠色七頭蛇欄杆的台階,台階入口處有兩塊水泥牌子的介紹,上了台階有一個小亭子,亭子門口有一個手持棒子的守護者,也是用水泥作的,外表刷漆。亭子裡面供奉著一個國王樣子的人,身穿真正的衣服。這裡的塑像都很粗糙,畫的也不精細,可能和當地居民的經濟基礎有很大的關系。在水泥的地面上還能看到一個游客的留言,可能是當時水泥未干時刻上去的。站在前廟門前,只有4種感覺:山高,路遠,天熱,人累。這座新廟和別處的也沒什麼不同,心想不會爬了這麼久,就這麼一座新廟吧?此時已經很累了,不過還是不甘心,繞過了新廟,再往裡走後面就是我們要找的舊遺跡了,真是不容易呀,差一點就放棄了。這兒也不大,一圈用紅色有很多孔的砂岩圍成的圍牆,兩排一共7個建築,前排中間兩座紅磚塔,旁邊兩個青色石頭的圖書館一樣的建築,後排是3座青石塔,有台階,3個入口處有石獅。整體很殘破,有的用木架支撐。後排塔有雕刻,不過剝蝕嚴重。殘存的圍牆和滿地的碎石,不過擺放的很整齊,在圍牆和碎石中間的空隙裡還生長著一種植物,很矮,莖盤在一起,莖上有刺,開著小粉花,很好看。有一斷殘牆上面還保存著一斷欄杆,這是我見到的唯一一處有欄杆的圍牆,很有特色。在新廟的旁邊也是有小塔的,有一座比較特別,在別處是沒有見過的,是一座圓包的塔,有點依斯蘭風格。旁邊還有僧房,顯得秀簡陋,有僧人在裡面吃飯。出了門看到有一輛豐田汽車開到了新廟門口,這時我想起了LP上說的,讓司機把車開上來,要是能坐車上來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兒呀?也許是tuktuk上不來,也許是司機懶得上來,不計較了,上都上來了,不過真的有很累。在下山的路上有一處觀景台,台上有3個水泥作的長椅,可以坐著俯瞰美景,下面是一片綠色的稻田,遠處就是湖。在新廟門口的正對面有一條延伸出去的路,好像也是個觀景的好地方,拖著疲憊的身軀走了過去,路還挺長,走了過去,周圍全是植物根本看不見下面,真是失算。這一路下山,沿途也就幾處沒有植物可以觀景,其它大多數地方是看不到下面的。下山的路依然很慢長,我可實在受不了了,就從碎石坡上滑著走下來,還真有點懸,幸好沒出什麼危險。在路上又遇到幾個馬來西亞的游客,聊了幾句,他們主要是問路。在門口有一個像是花壇的東西,上面有三條七頭蛇纏繞在一起,挺有特色的。這的人也是用壓水機取水,路上還能看到一群鴨子。這次沒有去 洞裡薩湖,我想和這裡差不多吧,也許更窮些。
Wat Athvea 沃阿維寺
Wat Athvea 沃阿維寺 71,位於市中心以南,是一座迷人的寶塔,在它旁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寺,與吳哥地區其它主要寺廟相比,這裡游人很少,是一個寧靜的地方。
沃阿維寺也是一座新廟後面是一座舊廟。先說舊廟吧,這個地方不大,風格有點像 吳哥寺,不過小很多,外面有圍牆,用紅色石頭,只有門是用青色石頭。中間的主體建築是一個大寺連著一個小寺,中間有走道連接,兩邊有4個圖書館一樣的建築物,大體經過修復,比如小寺門口的石柱是全新的,不過圖書館已經殘缺不全,有的地方用紅色石頭代替了。總體沒有發現雕刻,可能是當時沒有完工。這個寺真的很小,再加上太陽已經開始下山,一個角度的光線不太好,還張主寺的全景也沒照到。寺裡還有一條狗在散步,它們也挺好的,進來也不用門票。然後又逛了逛新寺,門口一兩個大箱子,上面有兩排圓型的開口,是小鳥的家。新寺不太大,外面用淺黃色從新刷過,頂上沒怎麼弄,還能看出舊時的樣子,寺門口的油畫已經畫好了,裡面還沒有畫,中間從小到大放滿了佛像,最後是一座大佛秀高大,不過佛像做得很粗糙,旁邊還有一頭瑞獸,和彩繪用的工具。周圍也有小佛塔,其中一座比較華麗,周圍有欄杆,用金漆裝飾。兩根高高堅起的旗杆,還有僧房和佛堂,這就比較舊了,台階上有可愛的五頭蛇欄杆,有不同的風格。用於裝飾新廟的部件整齊地擺放在寺前。院中還有很多高大的樹,也叫不上名字,郁郁蔥蔥的。
出了門口看到一所當的小學校,是一個用木頭搭建的房子,刷了紅漆,側面還搭出一個棚子,頂上是塑料布,用杆子圍出一個圓圈,裡面放著學生的自行車,非常簡陋,還掛著國旗,看著讓人心酸。回來的路上有放牛的人,有報廢了的大公共汽車放在路邊,還有正在興建的房屋。在進入 暹粒 的路口處擺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廣告招牌,有賣BUS和船票的,旅行社,客棧和酒店,還有餐館等等。有一家超市門口的招牌是和當地紅酒廣告的融合,有點像北京某個小餐館的招牌上有百事可樂的廣告一樣。這個紅酒後來我還買了一瓶試試,味道一般。旁邊有兩家換錢的地方緊挨著,彙率還算公道。在鎮裡的建築就很好了,和別的地方比起來像個天堂,這完全是被游客養起來的,如果你不去別的地方看看,也許會覺得 柬埔寨 並不窮。有一座純黃色的咖啡館很漂亮,還有一座純紅色的當地銀行。今天真是太累了,雖然經過這幾天的適應比較習慣了,不過今天爬了山,不過坐車回來的路上算是休息了,下了車又有精神了,今天回來的比較早,太陽還沒落山,我覺得 柬埔寨 的黃昏很長,從太陽開始落到黑透要好長時間,可能是太陽想多給游人點時間來好好品味一下美景吧?現在還有點體力,也有時間,今天終於有時間和心情來好好體會一下 暹粒 了。路邊有一個賣炒面的小推車,有水果灘,還有傳說中的AMOK餐廳,門面不大,不過聽說很了。有些地方的名字是知道的,好的餐館,好的客棧,就是不知道什麼樣子,所以剛來的時候不太好找,可是時間長了,走的次數多了,一個個名字就出現在你眼前了,喲,原來它在這個地方,一直到我走的那天上車之前還看到了只知道名字,沒有見過的地方。然後有點餓了,還是老地方 林金真 晚飯,一個香腸炒飯,裡面的香腸很好吃,料很足1.5 $,一個烤香腸和米飯,香腸和炒飯裡的一樣1.5$,一個豬肉和雞蛋作的餅加米飯,味道還可以1.5$,還有兩杯鮮果汁,茶免費,桌上有一大筒泡好的茶,裡面有幾跟茶葉竿似的東西,然後給你兩個杯子,裡面有冰塊,把茶倒在杯子裡就是涼茶了,很解渴,一共5.5$。吃完飯後就想回去休息了,這一天也挺累的了。最後一件事兒,賣吃的,先去賣水果,昨天的榴蓮5000 R一KG,今天要了一個2KG的,他要我3$,價格天天這麼漲可不行,我只給了他10000 R,他也沒說什麼,就給我了,我是先看著當地人賣付多少錢的,不然又要被黑了,要是付當地的錢,可以省下2000 R,有的時候還是當地錢好用,這樣兩個蛋錢又出來了。然後還是毛鴨蛋,我太愛吃這東西了,吃飯前我就去找昨天那麼女的,沒有找到,現在吃完飯回來的時候在昨天的地方又看到了她,她真是不像當地人,因為她很白,今天她沒戴帽子,老看當地人黑黑的樣子,突然一看白一點的,還覺得很漂亮。我數了數她鍋裡還有12個,就全要了,還是1000 R一個,12000 R。後來來了一個當地人也想買,她說沒有了,全讓我包了。最後去超市補給3$。回去後,洗了澡,就不想再動了,吃了水果和毛蛋算是夜宵了,睡在床上總結了一下今天的活動,記了筆記,想想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還是老生長談的一個話題--司機,我還是想說說司機的問題,這可是在吳哥每天都要接觸的人,不能沒有的一個環節。想想這幾天他耍的花招,也沒有讓他多賺到什麼錢,比如說門票呀,去看越南浮村呀,還有就是中午吃飯什麼的,不過他開的價錢可不低,也砍不下來,我覺得差個1-2$也無所謂,大家都不容易,3$不也才21¥嗎?沒有什麼的,大家就是圖個高興,我多花點錢,你也好好干,中間要是再作什麼小動作就不好了。經過今天發生的事情,我總結了一下,發現他們有時候也得強硬點兒,不然他們老是得寸進尺的。還有就是司機不能太熟,用個1-2天就得換,到後面都混熟了,有什麼事兒就不好開口了,比方說我這個司機到第二天就開始來勁兒了。不過幸好都一一化解了。不過總體來說他還是不錯的,人還算比較老實,年輕,英語不是太好,可能剛干這行沒多久,經驗不足,正好讓我趕上了,不然要是找個老油條,我又得多費多少腦子呀?好壞各一半吧,人無完人嗎。
D0620080521Beng Mealea奔密列
Roluos Group 羅洛寺群
Lolei洛雷寺
Preah Ko神牛寺
Bakong巴空寺
Phnom Krom榮寺
Wat Athvea沃阿維寺
當日費用合計:D0620080521奔密列 5$*2,小費 1$,竹筒飯 5000 R,tuktuk 30+5$,超市 3$,
晚餐 5.5$,榴蓮 10000 R,毛鴨蛋 12000 R,共 27000 R,54.5$
更多內容請瀏覽本人博客:http://***/Andy03280730 更多相片在 博客相冊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