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說道,“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黑井,就是古大理國僅有的九個鹽井之一。只是,現今的黑井已經成為一個逝去的鹽都。大多數人對黑井古鎮並不熟悉,只留下一些漸漸遠去的記憶。
浩蕩的寬闊的龍川江從這裡穿過,江兩岸古老的房屋高低錯落;江邊的小巷幽靜凝重,蜿蜒不斷。單薄的小草搖曳在牆頭,斑駁的牆面不時散落細碎的土渣,這就是黑井鎮。第一感覺她似乎並不太美,也算不上古樸,沒有麗江的嫵媚明艷,也沒有和順的大氣婉約,而是一種簡單至極的蜿蜒曲折,就像深藏閨中的小家碧玉,不用塗脂抹粉,自然中透著清新淡雅的氣質。
黑井,在歷史上也曾輝煌過。鹽業的發展,使這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經濟實力雄厚,在雲南的財政稅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街道和民居都極富古代韻味,因游歷過太多古鎮,已經辨不清是唐宋風格還是明清氣派,只覺得古色古香。大量木雕石刻、塔樓牌坊、寺廟、鹽井、古驟道等遺跡遍布全鎮。因為地處偏僻地帶,與外界交流很少,黑井古鎮的古建築保留的原始風貌也較多,古鎮格局基本沒有太大變化,讓人覺得歷史在伸延,時空被縮短。正因如此,無數追憶遠古、自我放逐的游客紛紛而來,追憶、懷古。
作為昔日的“鹽都”,雖然輝煌不再,但是一些傳統的工藝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體驗一把制私鹽的全過程。鹽坊裡有很多木桶,最初的礦鹽是儲存在木桶裡的,從小木桶裡把鹽舀進沙鍋,用一個柄把它使勁壓平壓緊,再用一根細木棍在鹽巴上塗上特制的圖案,最後把沙鍋放到火上烘烤,20分鐘後,一塊“私鹽”就燒制成功了,再把它用一塊印有官印的紅布包好,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帶回家了。小鎮上的每個人都仿佛對鹽了如指掌,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自豪得無以復加。對外鄉人的詰難,他們通常不屑作答,寧願帶你去親自體驗一把,讓事實說話。在這裡隨便進一個小餐館,都可吃到她的特色鹽炯菜。據老板介紹,它是利用黑井煮鹽,由鹵水成沙,裝入大鍋成型,用煮鹽剩下的炭將沙中的水分烘干,利用這種文火,將豬、雞等的肉和內髒埋入大鍋鹽沙中,第二天將食物直接取出,味道清香,呈色淡黃,食之不膩。
每一個逝去的繁華背後,總有一棟不得不提的古老建築。在一面破舊的土牆的盡頭,武家大院赫然聳立,它華麗霸道,氣勢十足,鹹豐帝親筆御書的“畫荻芳徽”的匾額高貴得讓人望而生畏。整個建築群呈“王”字結構,若是在文字獄盛行的年代,這樣的舉動是要株連九族的。據說武家大院的每一片瓦上都有《西廂記》的圖案,如此耗費周折,實屬少見。
夜幕降臨時,喧鬧的街市慢慢停住了腳步,鎮中心紅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矗立,五馬橋頭鋪滿放肆的月光,湍急的龍川江裡映出無數個跳躍的銀盤,武家大門前對視的石獅還沉浸在昔時主人的華貴夢境中,不肯醒來。萬家的燈火,奔流的江水,依舊在訴說著一個遙遠的繁華世界。
神州快樂游---國家旅游局唯一推薦的旅游導航網站http://www.china698.com

(黑井1)

(黑井2)

(黑井3)

(黑井4)

(黑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