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記-1

作者: 大大鳥

導讀9月29日,從杭州飛烏魯木齊,經過蘭州中轉,前前後後花了7個多小時,到達烏魯木齊時已是深夜了。 mm提議國慶長假去新疆時,離放假已不到兩周時間。據說這個時節的喀納斯,霜葉滿山,正是秋色最好的時節。做攻略時,在網上搜出了一大堆圖 片,果然美得讓人心醉,當下約了遠在北京的發燒級攝影愛好者刀削一家結伴出行。除了一些常用的旅行用品,最重要的兩樣東西 ...

9月29日,從杭州飛烏魯木齊,經過蘭州中轉,前前後後花了7個多小時,到達烏魯木齊時已是深夜了。

mm提議國慶長假去新疆時,離放假已不到兩周時間。據說這個時節的喀納斯,霜葉滿山,正是秋色最好的時節。做攻略時,在網上搜出了一大堆圖

片,果然美得讓人心醉,當下約了遠在北京的發燒級攝影愛好者刀削一家結伴出行。除了一些常用的旅行用品,最重要的兩樣東西是睡袋和手電(頭燈亦可),以後

會提到它們的用處。此外,網上的攻略最好也打印出來隨身攜帶,或者直接賣一本《藏羚羊自助游》的新疆分冊,其中的內容皆出自大師級驢友之手,圖文並茂,非

常實用。

下了飛機,打車直奔之前預定的寶山路“A家快捷酒店”,那裡距碾子溝汽車站步行不過十分鐘,128元標間的價格在國慶長假期間也算是可

以接受的。出租司機是個熱情的年輕小伙,一路上和他閑聊,他得知我們第二天要趕到布爾津,便說朋友有一輛桑塔納2000,明天正好有空,可以載我們去,車

費(包括過路費)大概1000左右。

從烏魯木齊到布爾津,有東西兩條線路,客運站的大巴一般走西線,經克拉瑪依,魔鬼城,到達布爾津,全程大約600多公裡;東線沿途則均

為牧場或戈壁,要多走100多公裡。因為東西兩線景致截然不同,所以最好來去各走一條線路。碾子溝車站就有大巴到布爾津,票價140元,可惜沿途不會停

留,所以我們決定包下司機朋友的車,走西線,順便去看看艾裡克湖和魔鬼城。(1000元的車費包括了所有的過橋過路費,還要考慮空車返回,當時看來,算是

合理的價格了。後來跟布爾津的尹師傅混熟了,才知道有更省錢的方式:打電話到阿爾泰住烏魯木齊辦事處,詢問是否有返回布爾津的順路車,四五百塊錢就可以包

下來了)。

到了酒店,把之前訂的房間都Check-in了,又過了2個小時,刀削他們也到了。已近臨晨1點,草草合計了一下第二天的行程,趕緊休息。

烏魯木齊和北京大約2個小時的時差。翌日8點過出門,街上還是行人寥寥。和司機約好10點在酒店門口接我們後,大家就在路邊找了一家清真小

店吃早餐。店裡大多是維族人,語言不通,置身其中恍若異域。店主漢語也一般,不過做生意足夠,我們喝了幾碗奶茶(據說還是駱駝奶),吃了幾個油馕便出來

了。時間尚早,順便逛了一下旁邊的音響店,店裡賣的都是當地歌手的CD或VCD,音箱裡流出維族男中音充滿磁性的歌聲。店家告訴我們,唱歌的就是這家店的

老板,我們覺得有趣,便買了幾張碟子,眼看時候不早,就匆匆趕回酒店等車。

大約因為早上10點在當地人看來還很早,所以我們的司機師傅姍姍來遲,離開烏魯木齊時已接近11點了。

早聽說烏魯木齊的交警厲害,果然,剛出市區,我們的車就因超速被抓。所幸是沒等太久就放行了,只是司機大概是被處罰了,一路上顯得頗為郁悶。

從烏魯木齊到克拉瑪依的路上,最常見的風景就是廣闊的棉花地。新疆日照充足,降水又少,空氣干燥,是理想的棉花產地。時值深秋,正是棉花豐

收的時節,放眼望去,大片的棉田仿佛雪後初晴的原野,茫茫碧草間,零星點綴著尚未融化的晶瑩白雪。在田間躬身采集的人們,依然用雙手勞作著,不見現代化的

痕跡。

新疆的公路建設非常好,從烏魯木齊到克拉瑪依,公路寬闊平坦。沿途經過的不少小鎮大多一分為二,一半屬於當地政府,一半則歸駐地的農墾

兵團,時常可見某某師某某團標識,也算是新疆的一大特色。建設兵團,實際上就是古時候軍隊屯田的做法,既不與民爭利,又能自給自足,還起到了戍邊安民的作

用,可謂一舉多得。

到達克拉瑪依市時,大約下午1點過。克拉瑪依在維語裡是“黑油”的意思,這裡是建國後國內發現的第一大油田。當年,克拉瑪依市就是為解決油田後勤而建立並發展的。一進入克拉瑪依區域,我們就看見了不計其數的采油鑽井。

已過晌午, 腹中空空,大家便在克拉瑪休息依打尖。隨便在路邊找了家飯店,

點了一份30多塊的“中盤雞”。約莫半小時後,店家端上來端上來一盆雞,足足有一臉盆那麼大,分量十足。我們只道是店家把“中盤雞”聽成“大盤雞”了,詢

問之下,才知道這還的確只是“中盤雞”,而所謂“大盤雞”就是雙份“中盤雞”。吃這雞有個講究,先吃雞肉,吃罷再往剩余的汁水裡加入煮熟的面條,如此,四

五個人,點一盤雞,要上兩份面條,可以吃得很飽。Yelz打小不吃雞,雖然聞得香味,卻飽不得口服,只好另點了一盤蔥爆羊肉,味道也還不錯。

我們的租的車是經過改裝的油氣混合動力車,加滿氣可以跑200多公裡,費用不到燒油的一半。附近剛好有加氣的地方,飯後,我就跟司機去

加氣,其他人則去超市買了些零食水果。

新疆的瓜果一直久負盛名,如今雖然已過瓜果成熟時節,但我們買來的石榴的確沒讓人失望。掰開一個,但見石榴籽個個晶瑩圓潤,如同一粒粒玫瑰紅的寶石,實非

中土俗物。咬上一口,甘甜多汁,非常可口。

攻略上說,從克拉瑪依到魔鬼城會經過艾裡克湖,“艾裡克”是蒙語“酸奶”的意思,當年成吉思汗大軍西征路過此地時,人渴馬乏,絕望之際

找到這片湖水,此湖因而得名。艾裡克湖曾因干涸而消失了10年,

直到2000年,得益於克拉瑪依引水工程,方才死而復生。我們一路上尋找著去艾裡克湖的路標,直到離魔鬼城不足1公裡處才發現一條岔路,箭頭所指正是艾裡

克湖方向。原本以為小路的盡頭就是湖區,沒想到一直開進去30多公裡,才到達湖畔,一路上盡是雅丹地貌的原野,和魔鬼城屬於同一類型。

湖畔,打漁的人已經歸家,岸上曬著漁網。放眼望去,天與水在遠處的地平線相連。湖面漣漪陣陣,天上的雲彩變化著,將夕陽的光影投射到湖面。我們在湖邊待了一會兒,不覺已近黃昏。

到布爾津還有幾百公裡,司機催促我們出發。前方已無去路,我們只好原路折返,中途又停留了一會兒,遠遠眺望了一下雅丹地貌的荒野。

很小的時候,在《少年科學畫報》上就讀到過魔鬼城的介紹,別的不說,光是名字就夠唬人的。其實魔鬼城並非廢棄的城市,而是這片被風沙雕琢的

原野的總稱。之所以稱為城,是因為這裡的地貌經過多年的風侵雨蝕,變得高高低低,參差錯落,恰如一座座中世紀的城堡。連綿起伏,“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

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無數個世紀裡,行走在絲路上的客商應該也常把這裡當作躲避風沙的屏障,夜黑風高,

飛沙走石,天地失色,勁風在怪石間徘徊穿梭,發出怪誕的慘叫,如何不讓人以為這是魔鬼的家園。

Yelz其實很想在魔鬼城裡呆上一夜,那樣才能真真體會到那種蕭索可怖的意境,無奈裝備不足,還是等今後有機會自己開車過來再說。這次就當是探路了。

回到主路,夕陽將沒,小車一路向北,終於在晚上11點過到達布爾津。


精選遊記: 禾木-喀納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