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印像

作者: 我愛我愛

導讀這是一個高原城市,一個85%以上都是紅土地的偏遠地帶;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土地,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古老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地方。這裡有延傳幾千年文明的大理古城,有古老原始的摩梭文化和東巴文化,也有美煥絕倫的麗江風情和感天動地的愛情傳說。這就是雲南,一個你一生中不能不去的地方。 印像大理 千年佛都 對於大理,一直懷著一種不可言傳的感 ...

這是一個高原城市,一個85%以上都是紅土地的偏遠地帶;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土地,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古老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地方。這裡有延傳幾千年文明的大理古城,有古老原始的摩梭文化和東巴文化,也有美煥絕倫的麗江風情和感天動地的愛情傳說。這就是雲南,一個你一生中不能不去的地方。

印像大理

千年佛都

對於大理,一直懷著一種不可言傳的感情,可能因為金庸的《天龍八部》,段家王朝的恩怨情仇在記憶的片段裡留下了至深的印像。

到大理已是下午。耀眼的陽光在車窗外盤旋,大理的紫外線很強,而最強的時候是每年的3——6月,恰巧被我們趕上了。當車來到大理蒼山應樂峰下,遠遠就看到在一片墨綠色的山峰中,白色的浮雲環繞在周圍,三座淡黃色的古塔像三位挺拔俊秀的偉丈夫屹立在其間。這就是大理最著名的塔——崇聖寺三塔。三塔被稱為大理古文化的像征,可以說,沒有到過三塔,就不算到了大理。

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南北兩小塔在主塔之後,與主塔呈鼎足之勢,十分壯觀。更為奇譎的是,在三塔的後面有一泓池水名曰:聚影池。水塘雖小,卻能把三座古塔的倒影全部納入其中。水面如鏡,楊柳依依,地上塔與水中塔相映成趣,堪稱人文與自然協調結合的點睛之筆。

來之前我曾翻閱過一些資料,知道崇聖寺又名“三塔寺”,是建於南詔時期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曾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因為大理國22代國王中有9位國王到崇聖寺為僧,亦成為“皇家國寺”。當代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寫的《天龍八部》,講的就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小說中描述的“天龍寺”就是指崇聖寺。

然而,清鹹豐年間的一場大地震,崇聖寺遭受了嚴重的損壞,現只剩下三座古塔了。2002年,為保護古文化遺產,振興大理的旅游業,崇聖寺開始恢復重建,2006年1月1日舉行了重生儀式。因此,我們這次非常幸運地見到了重建的崇聖寺。

呈現在我們眼前重建的崇聖寺規模宏大,勢極雄偉。據導游介紹說,這是由雲南大理旅游集團出資1.9億元人民幣重建。整個規劃布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源於歷史,超越歷史,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精華。整片仿古建築群落占地600畝,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寺內617尊佛像、法器均是用青銅澆鑄而成,其中599尊為貼金、彩繪。木雕藝術如《張勝溫畫卷》長卷、佛本身的故事、觀音十八變等獨具匠心。石雕藝術形態各異,傳說故事“九龍浴太子”十分精彩。寺內最大的金剛杵長6米、直徑1米,可為金剛杵之王。寺裡還恢復了原來的“暮鼓晨鐘”景觀,鼓樓上的大鼓直徑3.1米,堪稱全國佛教寺院第一大鼓。

我在高僧殿裡尋找《天龍八部》的痕跡。這裡供奉著九位曾經是國王的僧人。想來,《天龍八部》裡風流倜儻的段王爺也應該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大理國段氏傳二十二代共315年,其中共有九位國王先後走向僧壇,遜位為僧。其原因不外乎是權力鬥爭,失敗者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不事爭鬥。導游小姐是當地的一位白族人,她頗為自豪地告訴我們,大理國300余年,不僅對外親和,沒有向宋王朝發一槍一炮、一兵一卒;內部來說,雖然國王世系變幻,大姓專權,卻不見血雨腥風,對遜位為僧的也能保持風度。這讓我想起“佛法無邊”,真有點“佛力維持”的意味了。

在崇聖寺行走,看到一千多年來經歷風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的三塔和重建後威嚴壯觀的崇聖寺,一種濃重、莊嚴的佛教文化氛圍在心頭纏繞。歷史的厚重與佛教文化的神秘無疑彰顯了大理獨特的文化魅力,這也是大理人獻給後人的豐厚禮物。

感受完崇聖寺,我又饒有興致地來到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從歷史回到小說,這真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總投資1.1億元人民幣,占地700余畝。主體建築有城牆、城門、皇宮、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穿越時空回到宋代回到天龍八部的武俠江湖,追蹤美麗的王語嫣、古靈精怪的阿紫、溫雅多情的段譽、豪氣干雲的喬峰,

穿著古裝行古禮,在慈聖宮、鎮南王府、瑞福宮、南院大王付、靈鷲宮裡走走,是不是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印像蝴蝶泉

為愛而生

第二天,我們離開崇聖寺,驅車前往享譽天下的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蒼山第一峰雲弄峰神摩山下,南距大理古城27公裡。走過古樸的石坊和一片顏色獨特的金黃色竹林,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側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刻著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

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池邊距地面約二三尺的地方有一粗可合抱的樹干,伸過泉上,池旁建有小亭,小坐生涼,十分清幽。這就是眾人期待已久的蝴蝶泉了。

關於蝴蝶泉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蝴蝶泉叫無底潭,潭邊住著父女二人,女兒叫雯姑,聰明美麗如一朵金花。雯姑長大後和獵手霞郎定下終身,後來雯姑被地主搶走,霞郎打獵回來後拼死將她救出。不料官兵追來,二人走投無路,雙雙跳進了無底潭,頓時,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待雨過天晴,潭中飛出一對美麗無比的大彩蝶,後面還跟著無數的小蝴蝶。那一天是農歷四月十五日,從此,每年的這一天,無數美麗的蝴蝶就會聚集在這裡,講述這動人的愛情故事,這就是有名的“蝴蝶會”。

據說,以前每年農歷三四月,雲弄峰上的各種鮮花開放,泉邊的大合歡樹散發出一種淡雅的清香,這種清香對於蝴蝶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於是成千上萬只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在蝴蝶泉四周漫天飛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銅錢,呈黃、紅、白等七彩,品種多達上百種。順著那倒垂水面的樹枝,無數蝴蝶,一只咬著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個蝶串,人來不驚,投石不散,構成令人驚嘆的奇觀。

令人惋惜的是,不知道是因為游人過多驚嚇了蝴蝶,還是環境污染的原因,近數十年來,美麗的蝴蝶盛會,人們已很難看到,有時,雖有蝴蝶聚集,但數量已少。現在,蝴蝶泉景區裡只能設了一個大型的蝴蝶標本展示區,游人可以在那裡觀賞到上千種蝴蝶。

也許,蝴蝶泉對多數不太了解大理的游人來說是大理的一個代名詞,或者說是大理文化的一個靈魂。其實人們到這兒來並不只是為了一睹徐霞客描寫的絢爛蝶舞,更多的是來尋找一種情感,或是真切地感受一下金花和阿鵬蝴蝶泉邊美麗邂逅、私定終生的浪漫氛圍。每個人的眼裡都會有不同的蝴蝶泉,這完全在於你的心境。

印像麗江

水墨古城

從大理到麗江短短三個小時的行程中,滿天陰霾與艷朗晴天交替出現,似乎一場較量正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不動聲色地進行著。汽車在高原公路上盤旋,不時天上下起了難得一見的太陽雨。很早就聽說過雲南十八怪,其中一怪就是雲南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天中可能出現四五種天氣,而且溫差奇大,早上穿棉襖,中午可能就穿件襯衣。今天總算親自體驗了。

沒有來麗江之前,一直以為麗江是條清澈的江,想著可以在江邊的草地上遙望四面的雪山美景。走進麗江,才知道它是一個古城,一個建在高原上卻古色古香而且有著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城。第一眼就喜歡上它,處處透出清閑,游客在樹蔭下品茶聊天,任清風吹著,聽小溪在腳邊嘩嘩地流著。牆是白色裝飾的,水邊遍植了綠的桃樹垂柳和紅的楓樹,盛開的花瓣墜落了就隨流水飄去,真實的像水墨畫一樣。難怪張藝謀對麗江如此偏愛,在這裡拍攝了《千裡走單騎》,又干脆把麗江全部拍了去,我在麗江的這幾天,老謀子費了很大力氣攝制的《印像麗江》正在當地熱映,可惜由於時間關系,終沒能一飽眼福。

麗江的夜市,燈火通明,人氣很旺,每天晚上七八點開始營業,直至深夜。來到麗江,處處可聞古樂聲。納西族具有優秀的音樂傳統,幾乎鄉鄉有民間古樂隊。進古城“大研古樂會”聽宣科先生主持的納西古樂,是這次旅游的一個難以忘懷的片段。清脆悅耳,宛如天籟。

納西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他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使用過自己的像形文字。在1000多年前,納西族中有一種多神的原始宗教,稱為“東巴教”,是一種受藏族本教影響的原始巫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東巴教,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文就是納西族在傳統宗教——東巴教的經書中使用的一種圖畫文字。在黑龍潭公園內東巴文研究所裡,我們觀賞到被譽為“東巴文化的瑰寶”——像形文字、東巴畫,很有特色。一位納西族老人正在用竹尖筆蘸上用松明煙和酒、膠水、膽汁調制成的墨水,在樹皮制的厚棉紙書寫東巴文。我在古城選購了一套用東巴文雕刻的木雕壁飾回來作紀念。

到了麗江不到木府大院就不算到過麗江。這是個仿照北京紫禁城的格局而建、酷似小故宮的納西族人首領姓木的府第,府內建築極具王府氣概,據說當年徐霞客游歷至此,木氏怕他見後回去稟告皇上,沒有請他進去。在木府的大門前有一個牌坊,上面用遒勁的楷書寫著“天雨流芳”四個大字。看到字意還以為是讓人想天,想煙雨蒙蒙中的麗江古城,以及雨過初霽的四方街……聽導游講解才知道那意思是“去讀書吧”,這是表達木氏對納西族人教育的重視和培育後人到朝廷做官的壯志和決心。

麗江很美。它特別適合兩個情人游走在古城,慢慢欣賞,細細體味,最好還能在這裡住上十幾天,跟當地的納西族人一起交流,再選購具有民族風味的衣服和飾品,將是你一生中難以忘懷的體驗。

印像瀘沽湖

女兒國的別樣風情

到雲南,還有一個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我們曾在《西游記》中看了千百遍都不厭倦的“女兒國”——瀘沽湖。女兒國美麗多情的女國王對唐僧的痴情讓人久久回味。

想到就要走進那個神奇的女兒國,這個地球上僅存的一個母系社會,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欣喜。

吃完早飯,我們便坐車前往。沿途的風景很美,遠處是雲霧繚繞的群山,無數的山泉從山頂流下,在山腳下彙成小溪,揚長而去。山坡上不時見到一群山羊、犛牛在悠閑地吃草。近處黃澄澄的一片油菜花開滿道路兩旁,成片成片的向日葵在向沿途的人和車行注目禮。路很陡,在顛簸中,車上的許多人開始昏昏欲睡,唯獨我依然專注地看路上的風景。突然想起一句話:風景永遠在路上。

中午時分,我們到了瀘沽湖,這裡是摩梭人的聚集地,他們通常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木結構,四壁由削過皮的原木兩端砍上砍口壘制而成,俗稱木楞房,屋頂蓋板,俗稱房板。據說摩梭人蓋房板有特別技巧,滴雨不漏。

我們在湖邊的一戶摩梭民居家吃中飯。院子挺大,四周種了蘋果樹和海棠樹。正屋結構復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高灶台下設火塘,摩梭人家裡火塘裡的火是常年累月都燃燒的,一旦熄滅,就會被視為不祥之兆。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這家的老祖母有80多歲了,看起來特別精神,據說每天還能行走到山裡去干活。火塘右邊是她的床,火塘的左邊有一間堅鎖的門,老祖母告訴我們這是“生死門”,一個人一輩子只進去兩次,一次是出生時,另一次就是去世時了。

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年禮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

吃完中飯,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瀘沽湖。果然名不虛傳,只見湖水清澈見底,岸邊楊柳輕拂湖面,湖水輕悄悄地拍打岸邊,發出“嘩嘩”的聲音。湖邊的木柵欄上拴著幾只小船,那便是瀘沽湖上最有特色的船了。它是用整棵樹干掏空樹腹制成的獨木舟,形似豬槽,稱豬槽船。但坐的人數有限,而且對體形的要求當然是比較嚴格的。

湖邊周圍,靠湖而建的都是一些風格類似的摩梭民居,多半是用來供顧客休息的咖啡屋或者賣當地特產和藝術品的商店。

沿湖邊走不遠,看到一個很精致的酒吧。原來這就是來之前導游“胖金妹”(當地對女性的稱呼)給我們介紹過的“大狼酒吧”了。這個酒吧的老板名叫魯汝次爾,人稱“大狼”。1998年,大狼與從廣州來瀘沽湖旅游的重慶姑娘一見鐘情,不久便以古老的走婚形式與這位受過大學教育的姑娘永結同心,並在湖邊開了這間小酒吧。想必,他們的身份和愛情故事在當地已經很出名了吧,也成了很多導游必然向游客介紹的一景了。

酒吧門口的一塊木頭上,詳細介紹了大狼酒吧的來歷。我們看到了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女主人比照片上略顯消瘦,大狼看上去高大英俊。女主人說,他喜歡劃船、釣魚、爬山,過悠閑自足的生活,“討厭所有城市”,她在瀘沽湖閑得難受,不知自己該干什麼。他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她希望菜多肉少,餐餐精致。有段時間她帶大狼去廣州住了一段時間,最後因為大狼過不慣城裡的生活,又一起返回了瀘沽湖。兩個性格、生活習性差別如此之大的人,能在一起,不能不讓人感嘆愛情的力量。也許,這也是瀘沽湖的迷人之處吧。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